PPP有望回暖,但“錢”依舊難找

PPP有望回暖,但“錢”依舊難找


河北張家口投資規模最大的PPP城建項目開工。 視覺中國

  這些企業仍然有自己的侷限,他們往往更熟悉獲取施工期間短期利益模式,對於長達10年甚至30年的運營模式可能並不十分在行。有的還因為快速擴張導致資金鍊緊張。中國仍需有更多純粹做PPP投資運營商

  法治週末記者 宋媛媛

  若將2014年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引發地方政府大規模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為起點,到如今,PPP發展已5年有餘。

  然而,就在這短短的5年裡,PPP經歷了從迅速躥紅,到“遍地開花”,再到冷卻降溫的波折發展之路。

  最近,“冷”了一年多的PPP有所“回暖”。

  被業內人士看做一個明確的信號是,近日,財政部等聯合主辦的“2019年第五屆中國PPP發展(融資)論壇”(以下簡稱發展論壇)的召開。在這次會議上,財政部副部長鄒加怡表示,未來將探索PPP與專項債的結合,撬動社會投資;創新多元化融資模式,加大中國PPP基金股權投資力度,鼓勵保險資金參與等。

  PPP為何此時“回暖”,又將面臨怎樣的現實困境,該如何破除?未來,PPP還能否熱火重燃……

  PPP調整後“回暖”

  “PPP無論是迅速躥紅還是遇冷後的回暖,都和錢脫不了干係。” 北京採安律師事務所律師石偉告訴法治週末記者:“首先,中央有關部門力推PPP的初衷,是為了減少地方政府的債務壓力。”

  社科院2013年12月發佈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加總的債務接近28萬億元,佔當年GDP的53%。其中地方政府債務19.94萬億元,須引起高度關注。”

  “長此以往將會產生系統性風險,所以中央有關部門力推PPP,以減少地方債務。”清華大學PPP研究中心首席專家王守清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表示,在2013年年底,全國財政工作會議上明確“修明渠、堵暗道”,地方政府可以做PPP,且所用資金不屬於地方政府的債務,但是每一年度用於支付和補貼全部PPP項目的支出不能超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0%。

  2014年9月21日,國務院發佈《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關閉了地方融資平臺為政府融資的後門,打開了PPP的前門,地方政府開始大規模推廣PPP。

  相關數據顯示,我國僅用兩年多就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PPP市場,並在2017年10月達到頂峰。

  “尤其是債務壓力較為嚴重的地區,每年獲批的地方債額度較低,因此基礎建設更多依靠PPP。”石偉說。

  然而,在這場PPP熱潮中,不合規的項目頻出,風險隱現。

  王守清曾指出:“財政部規定地方每年用於支付和補貼PPP項目的支出不能超出一般公共預算支出的10%的‘紅線’,但地方實際執行的時候卻成了‘一窩蜂’,恨不得什麼都做PPP。”

  從2017年下半年開始,PPP從自由發展逐漸進入嚴監管時代,金融機構對PPP的態度逐漸謹慎。

  2017年11月,財政部發布了被業內稱為“史上最嚴PPP清庫令”的92號文(《關於規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庫管理的通知》)。2018年4月28日,財政部再發出《關於進一步加強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PPP)示範項目規範管理的通知》。與此同時,多輪PPP項目清庫,讓“自由翱翔”了兩年的PPP急速“迫降”,PPP逐步迴歸理性。

  根據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發佈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淨增入庫項目595個、投資額9134億元;淨增落地項目1348個、投資額2萬億元。而去年同期數據顯示,2018年1月至9月,管理庫新增項目1152個、投資額1.5萬億元;1月至9月,新增落地項目360個、投資額1.7萬億元。今年較去年,PPP淨增入庫項目減少近一半。

  全國PPP綜合信息平臺項目管理庫2019年三季度報數據顯示,截至10月,財政可承受能力情況良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PPP項目入庫行政區均未超過10%的“紅線”。“全國2602個有PPP項目入庫的行政區中,2583個行政區PPP項目合同期內各年度財承佔比均在10%‘紅線’以下。其中,1866個行政區低於7%預警線,1415個行政區低於5%。19個行政區超10%,這些行政區已停止新項目入庫。”

  “經歷了一個規範和清理的過程後,PPP回覆到了合理區間,因為地方債的壓力依然存在,此時PPP的回暖是必然。”北京採安律師事務所律師石偉向法治週末記者說。

  結合專項債撬動地方投資

  雖然PPP有回暖的趨勢,但PPP項目仍要面對“錢難找”的問題。

  近日,財政部給出了破解之法。

  在財政部主辦的第五屆中國PPP發展(融資)論壇上,國務院參事室特約研究員婁洪建議,統籌發揮專項債的資金成本優勢和PPP的項目管理優勢,可以解決項目儲備不足、論證不強、管理不精、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

  據瞭解,近年來,新增地方專項債的發行規模均逐年顯著增加。

  財政部數據顯示,2016年和2017年,專項債新增限額分別為4000億元和8000億元,2018年安排額度為1.35萬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11月7日,全國發行地方債規模達43285.31億元,其中,發行新增專項債21297.3億元。

  中國財政預算績效專委會副主任委員張依群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明年地方專項債券發行規模較今年還會進一步放大,新增專項債規模可能在3萬億元。因為,投資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關鍵性動力。

  “PPP與專項債的結合有內在動力,專項債或可作為PPP項目資本金的一個來源。”濟邦諮詢董事長、國家發改委財政部PPP專家庫雙庫專家張燎向法治週末記者表示,根據國家發改委相關文件規定,PPP項目資本金的出資必須為企業自有資金,且不能以債務性資金通過明股實債的方式進入,不得約定回購等。

  “而PPP項目一般涉及資金巨大,很多企業,尤其是民營企業自有資金較為匱乏,很難‘應對’佔總投資額20%至30%的項目資本金。PPP如果能與專項債結合,或可以降低項目資金壓力。”張燎說。

  另外,張燎認為,可以對PPP項目切割,部分由政府專項債資金來承擔,或可以變成政府投資的“子項目”,從而減輕社會資本投資壓力。

  “當然,PPP與專項債的結合,仍有待進一步探討。”張燎指出,“首先,項目資本金的性質不是債務,按照規定,項目未完成之前不得抽回,因此引入專項債或存在風險。其次,專項債要求專款專用,假如項目使用了專項債,則專項債需優先還本付息。然而,在未來的實操中,很可能存在多個債權人,如何保障各自的債權,仍需要進一步制度設計。”

  吸引資金專業運營很重要

  “僅靠專項債彌補PPP資金需求,可能稍顯淡薄。”石偉向法治週末記者說:“兩萬多億元專項債並不算多,PPP至少需要十幾萬億元。仍需要鼓勵多元化的融資模式,包括財政部提到的,加大中國PPP基金股權投資力度,鼓勵保險資金參與等。”

  “目前,最活躍的社會資本方主要是建築企業,也往往是這些企業主導成立專業基金。”據石偉介紹,以往這些建築企業在政府主導下的基建領域拼施工能力;如今,在PPP模式下,這些建築企業常與金融機構達成合作建立基金,在與基金組成聯合體投標,通過市場化運作在PPP領域獨佔鰲頭。他們有的還成立了自己的專業基金公司。

  “但是這些企業仍然有自己的侷限,他們往往更熟悉獲取施工期間短期利益模式,對於長達10年甚至30年的運營模式可能並不十分在行。有的還因為快速擴張導致資金鍊緊張。中國仍需有更多純粹做PPP投資運營商。”石偉說。

  有業內人士介紹,目前,中國專門做基礎設施領域基金的機構較少。僅有成立於2016年3月、註冊資本為1800億元的“中國PPP基金”。

  據瞭解,“中國PPP基金”是一支專門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助推PPP市場可持續發展的國家級PPP引導基金。

  它從一創立就肩負著特殊的使命。“完善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模式,用好1800億元引導基金,依法嚴格履行合同,充分激發社會資本參與熱情。”從當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可見一斑。但該支基金基金仍有其侷限性。

  記者注意到,在2018年國家審計署發佈《國務院關於2017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PPP基金截至2017年年底,到位資金中有639億元(佔88.7%)未投資項目,用於購買理財產品。

  據悉,財政部也正在起草中國PPP基金績效評價辦法。

  “未來期待更多、更專業的基金、運營商進入PPP領域。或許到那個時候,融資、資本金也許不是最大的難題了。”石偉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