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老子的思想以道为主,崇尚自然。《道德经》中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以自然为师。老子敏于观察,富于想象,他的人生智慧,很多也是来自他对自然的体悟,譬如水的特性,老子就有非常深切的体悟,多处以水为喻,引证人生的大道理。

“上善若水”,上德之人,像水一样。上德之人是人生的理想,上德之人的修养如何。老子以上德之人和水相比,两者之间有什么相似的地方呢?我们不妨先来看看水的三个特性。

1、水的三个特性

首先,我们要了解水有哪些特性?老子认为,水的特性有三:

一是水能滋养万物,为万物生命存在的重要依据。水、空气、阳光,三者缺一不可,天地万物如果没有水的滋养,生命就很难生存持续,但是“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这种不居功,不争功的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一。

其次,水性柔弱,决之东方则东流,决之西方则西流,盂岡则圆,盂方则方,这种不与万物相争的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二。

再者,众人恶居卑湿垢浊之地,水则不嫌弃,愿意处卑、处下,处众人之所恶,这种精神是水的特性之三。

水有“利万物”、“不争”、“处众人之所恶”等三个特性,和道的特性很接近,所以老子说:“几于道。”因为道无、水有,所以水不等于道,但是老子常常道、水并论。


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2、不争,乃天道

老子在《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与江海。”就是以水喻道。道之在天下,无所不在,水之在天下,也是如此。整个世界有三分之二的面积是水,水与万物生命的关系,非常重要。正如道的化生万物,无穷无尽,只是道是不可见、不可听、不可触的抽象存在,水是具体的可见、可听、可触的实物。

《道德经》第三十四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大道的流行,可左可右,无远弗届,无所不至。“泛”,原是形容水流泛滥,河川浸溢,老子借以形容大道的流行盛大。又“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爱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形容大道的作用,而水的特性也是如此。

老子主张不争、守柔、处下,是从水的特性得到的体悟。老子告诫世人不要过分追求,好争的人,结果什么都争不到,即使争到了,也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甚至带来痛苦与不安,以及对自己和对别人的伤害。

相反的,不争的人,没有人会和他争,由于不争,所以内心平和、快乐,获得真正的幸福。

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3、上善若水,最高明的处世之道

《道德经》七十六章:“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万物草木之生也太脆,其死也祜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不胜,木强则共。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道德经》七十八章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太刚强、太猛烈的东西,容易被摧毁、被消灭,用刚强和猛烈的手段,也不容易成功。反之,用柔顺、温和的手段,受到反对的压力最少,最容易成功。

至于处下的好处,如江河处下,而万流归之,人君处下,而万民归之。古代国君髙高在上,而自称孤、寡、不谷,这就是以退为进,以下为上的作法。

《道德经》第六十六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就是这个道理。

古代得道的人,像水一样,“与兮若冬涉川”,形容其立身行事,非常谨慎小心,不敢妄进,就像在冬天涉水,怕不小心就陷入水中。“涣兮若冰之将释”形容其修道进德,除情去欲,好像冰水融解。“浑兮其若浊”,形容其生活表现,浑骝愚昧,不露锋芒,好像浑浊的大水。


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道德经》第二十章:“澹兮其若海。”形容得道的人,恬淡宁静,好像大海一样,寂寥广阔。有第二十三章:“骤雨不终日。”强调不是正常的暴雨下不了整天。来得急,去得快。一切的人情事理,总是以自然为贵,不要强求,不要妄自作为。

上善之人若水,“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道德经》第八章)

上善之人处身退让谦下,宅心寂寞深沉,就像水的“处众人之所恶”;博施而不望回报,说话真诚不妄,为政能获得很好的成绩,做事有很有的效率,就像水的“利万物”;行动能掌握很好的时机,该有作为才有作为,不该有作为,就不要有作为,不要一意孤行,勉强表现,就像水的“不争”。

总之,自然界的一山一水,都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人在天地间,永远是学生。

水木然两本新书

《价值规律》+《世界在变软》

正式上市!

经常听说“上善若水”,原来是这个意思

两本书很便宜,但字字如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