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26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居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这是《道德经》中一段脍炙人口的金句。在古人眼中,水所具备的,是善,是利益万物,是不争。水,是生命之源。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中说:在不同地区的文明中,都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对水的崇拜,而水崇拜是一种植根于农业社会生活土壤中的自然宗教,中国的以农为本的现状,导致水崇拜在这片土地延续了数千年,影响范围不仅限于乡野田园,还涉及到政治、经济、文艺、哲学、宗教等等领域。可以说水浸透了中国的文化,形成了种种民俗,比如:诞生礼俗中的洗三、送水礼、冷水浴婴;婚俗中的泼水、喷床、喝子茶;葬俗中的浴尸、洗骨葬;节俗中的洗澡节、沐浴节、泼水节;巫俗中的符水禁咒等等,可以说是数不胜数。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文字的发展有地域因素,文化因素等等,因此不同地区,不同时期,同一个文字的形态不同,但总的来说,文字取自万物形态,还是存在一定的共性,水也是如此。了解"水"的发展史就不难发现,我们的祖先准确的把握住了水的特点:流动之态,灵动永恒。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在甲骨文时期,象形文字"水"是生动活泼的,水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就像从像峭壁上落下的水珠,也像是屋檐下看到的雨水。还有另外一些甲骨文:比如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中间的线条就像崎岖凹凸的岩壁,瀑布样的水珠在旁边飞过;还有甲骨文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甲骨文中的水

则像河流,像山涧。我想是因为,人们生活在山野田间,水自高处来,在山间峭壁有着许多小水渠,因而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后续的发展中,金文水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金文中的水

承续甲骨文水的字形。也有的金文水,将甲骨文字形中崎岖岩壁的形象淡化为流动的曲线。到小篆的水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仍然承续金文水字形。在隶书时期,水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隶书的水

变形较大,它将篆文表示岩壁的折线简化成一竖,四点液滴形状连写成,而泉流的象形特征也由此消失。文字发展至此,水的字形基本定型。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提到水会联想到许许多多的东西。水,是一种无色、无臭、透明的液体;也可以指河流,像汉水;是江河湖海的通称;也指液汁像墨水;指附加的费用或额外的收入像贴水,肥水;还可以指洗的次数;当然,它也是姓氏。总之,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本意或延伸意有许许多多。由水的衍生象征等等文化现象,出现了极为丰富的水文化。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想要了解中国文化,阅读中国古诗词是一种很好的方式。古文古诗中水的运用十分丰富。细读中国的经典文学,常有水身影。在诗文的运用中,水的象征意义也是极为丰富的。比如诗人常用的手法"以物喻人"的运用:水有清浊,因而与人的品德相对应。还有在《诗经》也存在大量的水作为意象,以水寄相思,以水托愁怨,以水诉柔情等等。文人墨客喜欢以水言志。水,或涓涓细流,或豪迈浪涛。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何等的豪迈、昂扬;李太白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是如此奋发向上。

水又是柔和的,包容的,面对这样的物体,有如面对易碎的柳絮。"抽力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人的情绪是无形的,但水是实实在在存在的,又是多变的,自古长江东逝,黄河奔流,其势丝毫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万物皆变,而水还在流,连夫子当年都忍不住感叹:"逝者如斯夫!",生命易逝,更显得水的永恒。

水与阴阳五行说也有密切的关系。阴阳五行说是我国先民在接触各种事物与现象的实践中,通过观察与思考而建立的一种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观念。它是一种自发的朴素的唯物论,并具有辩证法初步思想因素,是我国人民所独创的一种学说。其中,五行即指金木水火土,包涵借着阴阳演变过程的五种基本动态:水(代表润下)、火(代表炎上)、金(代表收敛)、木(代表伸展)、土(代表中和),而这五行相生相克,其中的水主智,其性聪,其情善,其味咸,其色黑。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除了诗词歌赋,五行文化,这些或文雅或质朴的文字文化,水,还在历史上以更加具体的形式被记录下来,其中重要的是"水利"。要知道,在华夏文明发展的道路上,农业文明是我们最为主要的文明,因而水的利用极为重要。水,顺河道而流,灌溉天下,为民谋利。《说文》中提到"水小流也",讲的不就是田间弯弯延延的细小的水流,虽是小流,却是不可或缺的。依水而生,伴水而在,随水而长的。到了现代,水利被重视的程度也是只增不减,全国各地,在适宜的条件下,建立了许多水利工程,对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帮助。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相对流动的水,人们对静止的水也是有很大的兴趣的。静止的水,是可以照出人影的,所以在青铜镜产生之前,人们是将水面当作镜子的。后来水这个能忠实地反映人的美丑的特点被应用到政治上,比如在《尚书・酒诰》中就写道:"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这里的意思是,水可以照出影子,以此为喻,讲明一个比较抽象的政治哲理,即黎民百姓就像水一样能照出统治者的形象,统治者应该以黎民百姓为镜子来照出自己的政德。这种比喻很多,水也曾经被比作载体,比如那句"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也是应用在政治表达中。

水文化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占重要的比重。从诗词的婉转应用,到现实生活中水的应用,水,浸透着每个人的生活。"水"为中国人民提供了丰富的文化源泉,同时我们也在不留余力的去开发了"水"无穷的文化内涵,也正因为如此,"水文化"历久弥新,还在焕发着新的魅力。哪怕是在有着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华夏文化中,水,仍然占据着特殊地位。

参考文献:向柏松《中国水崇拜》三联书店1999年。

上善若水——“水”与中国文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