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怎样学习中华文化的(50)——“上善若水”


《道德经》,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看到“上善若水”这四个字很多人会很喜欢,我看到很多人把做成匾挂在墙上,还有更多的人把他当作自己的网名。其中之意,我自己也是从最初不太明白,到后来的有点理解,再到现在的明白一二。今天听白老师解读《道德经》第八章,我的心中又冒出了“起点即是巅峰”这几个字,我们平时所接触到的耳熟能详的文字,要想真正明白其中的涵义一定要回到源头上,这也是我们学习中华文化的意义所在。

老子首先用水性来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认为他们的品格像水那样,一是柔,柔能克刚,滴水穿石;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润万物而不与争。最完善的人格也应该具有这种心态与行为,不但做有利于众人的事情而不与争,而且还愿意去众人不愿去的卑下的地方,愿意做别人不愿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负重,任劳任怨,能尽其所能地贡献自己的力量去帮助别人,而不会与别人争功争名争利,这就是老子“善利万物而不争”的著名思想。

在第八章中,让我读到了“仁爱、中庸、谦和、真诚”的人生观。

“仁爱”——“与,善仁。”意思是与人交往要有一颗仁爱之心。仁者爱人,其爱所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

“中庸”——“动,善时。”是指行动时要不左不右,不偏不倚、契理契机地把握好时机。

“真诚”——“言,善信。”说话诚实守信。真诚从不说善意的谎言做起。

“谦和”——“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滋润万物而不与争,表现了圣贤的谦卑,只有发自内心的自信,才有发自内心的谦和。

圣人之言,如果只从字面上去理解,我们往往会有失偏颇,甚至完全理解错误。譬如“夫唯不争,故无尤。”,我以前的理解就是老子倡导我们“无为”,所以我的想法就是自己做到“小富即安,与世无争,”“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通过学习后,“无为”后面还有“无不为”三个字,“处众人之所恶”是指更多的人起来担当起来,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水能载舟,也能覆舟。”这里把人民比喻做水,体现出水的能量。

一滴水只有流入大海才会永不干涸、奔腾不息,同样我们可以把自己的小我融入祖国和人民的汪洋大海之中,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共命运,可以为他人做一点有意义有价值的事情。做一个“忠诚、干净、担当”的人。

上善若水,只争朝夕,莫负韶华!


远东电缆沈忠明 2020年1月15日于武汉(3100)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