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种了两年生姜没赚钱,今年50多人收了6天,一算账每亩净赚1万元


#自拍我的故事#我叫张小留,是河南省博爱县红土地家庭农场的负责人。霜降过后,今年种植的15亩生姜丰收了,我请来附近村的村民,还有贫困户共50多号人来帮助我收获生姜。我是月山镇西杨庄村的村民,由于本村的农田面积比较少,于是我就在我们村临近的苏寨村流转了50亩土地种植生姜、红薯、菠菜等农作物,并成立了红土地家庭农场。

在长势喜人的姜地里,收姜的村民们忙忙碌碌虽说挺辛苦的,但也是说说笑笑非常有秩序的在收获生姜。挖姜、拔姜、剥姜大家都有条不紊的。帮我收姜的人大都是附近的村民,还有一部分是村里的贫困户,他们在家里没事干,来到我这里,既帮我收姜了,有能增加一些收入,贴补家用。

照片上这个拿小本本的人就是我,一个土生土长的农民。15亩的生姜要50多人收6天,每天谁来了、谁干什么工序,都要登记好,到时候按照出工情况好给大伙开工资。挖姜、拔姜、剥姜三个工序用的人不一样,工资开的也不一样。挖姜、拔姜是个力气活,一天工资50元,剥姜比较简单一天工资30元。


剥姜的人中有人喜欢把生姜的根剥掉以后拿回家炒着吃,对这些姜根我也是分文不取送给他们。我们这里的生姜,也叫“清化姜”“ 上庄姜”,有1600多年的栽培历史,主要分布于许良、月山、柏山三个乡镇,具有姜块大、丝细,而且品质佳、味道鲜、香辣宜口,百煮不烂,含水量少,易加工贮藏等特点,是同类中的佼佼者。

剥掉姜杆的外皮,中间的嫩杆也是可以嚼吃,辛辣中微微的带有一点点甜。我们这里的姜,除鲜姜出售外,还能加工成多种姜制品,用以入药或作调料、菜食。历史上,人们就制作出晒伏姜、腌姜片用来医治胃寒病。晒伏姜制作简单,价格经济,味道甘辛,民间广为流传。

姜地里,有的村民也把孩子带来一边照看一边干活,农村孩子什么都吃,干活的村民们有时候忙里偷闲,剥一根姜杆让孩子嚼在嘴里玩。随着时代的发展,姜的用途越来越广泛,我们这里用姜制成的品种也越来越多。用姜和大料花椒、茴香、肉桂制成的五香粉,是汤、菜、包子和饺子馅的上好调料;鲜姜和香油、味精、食盐等制作的姜渣罐头,既可增强食欲,又有健胃功能。


干活的两位大嫂把剥好的老姜装袋另外放好。俗话说的好“姜是老的辣”。老姜长出新姜以后还可以卖,并且价格比新姜还要贵一些。随着种姜面积和产量的稳定,我已经开始开发生姜的深加工产品,姜糖膏、姜粉、姜酱,有些产品已经上市,销量很好,很受消费者的欢迎。

姜地里,大嫂把装种姜的编织袋上写上“种”字以示区分。收姜的过程中,收好的新姜、老姜准备卖掉,品质好的姜要留作明年当做种姜来继续种植。生姜收获后,第一步是选种,把个大饱满的姜挑出来;第二步是晒种,在阳光下暴晒,一是杀菌,二是淘汰病种,因为好姜晒后依然光鲜亮丽,病姜一晒就皱了;第三步是育种,把姜种置于湿度为80%、温度为15摄氏度至28摄氏度的烘炕上一个月,就完成了姜种的选育过程。

一编织袋生姜大致在70斤左右,男人们在女人的帮助下背起来就走。农村人吃苦耐劳,70斤东西城里人提起来可能费气,但我们农村人不在话下,他们背起的不仅仅是一袋袋生姜,更多的是一个男人的担当和责任。生姜的培育与种植有着一整套的严密程序和操作流程,全过程拒绝化学元素介入。前两年种姜没有经验,我没有赚到钱。通过两年的摸索,又向种姜大户和农业专家请教,今年终于赚到钱了,刨去各种开支,每亩地净赚1万元。


一包包收获的生姜,包括明年留着种子的种姜和老姜装满了小三轮车,运到家里后有人专门把这一包包姜背下地窖里面进行保存,等有人要姜了在拿出来卖。今年我种植的姜一亩地产量在4000多斤,一共15亩地,收获的姜不是个小数字,一时间卖不掉,就把姜下到窖里保存。仅靠出售鲜姜所创造的价值十分有限,属于“黄金卖了个土价钱”,为了实现生姜的更大价值,我初步试制了一批传统工艺的姜糖膏已经投放市场,消费者反映很好。

挖姜、拔姜、背姜都是力气活,这位老哥累了就拿出自己造的小旱烟袋,吸两袋提提神解解乏。说是旱烟袋,就是一根竹竿前面用铁条捅一个眼做的简易旱烟袋,老哥原先的旱烟袋丢在姜地里找不到了,就自己做了个简易旱烟袋,工具不重要,重要的是享受抽烟的那个过程。

忙碌了一上午了到开饭的时间,今天中午饭是撅片。撅片是我们当地的特色传统面食之一,就是用手往下揪的面片,面片口感爽滑,劲道,无论城市与农村,撅片是一种家常便饭。这些饭都是我的同学们做的,几十年的交情,每到收姜季节,十来个同学就会主动到我家里,帮助做大锅饭,他们当中有专门的总管,有人负责买菜,有两个开过饭店的同学专门负责做饭,小酥肉、烩杂拌配烧饼、撅片配馒头,每天不重样,总之要让干活的村民们吃好吃饱。


我也给大伙准备有碗筷,干活的村民们也有的人带着自己吃饭的碗筷,每人一碗撅片坐在姜杆上,吃的津津有味。农村人不会在意地面脏不脏,吃得好吃得饱是关键。两大桶撅片很快一桶就见底啦。

还有的村民们坐在自带的凳子上吃饭,也许城里人看不到这样的场面,享受不了这样的场景,但对于我们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民们来说,我们都习以为常。平时在家里吃饭就是这样,不管你吃的是什么,开饭时间,大伙三三两两聚到一块,东家长、西家短的谈天说地,一顿饭的时间,也是大家伙信息交流的最好时段。

女人们盛饭以后男人们才去盛,这也是我们的习惯,女人优先。当大伙都开始吃饭的时候,我还要和他们商量下午农活的安排:谁负责往家里拉姜、谁去姜窖里摆姜。收获、运输、储藏、后勤生活,那个环节我都要考虑的妥妥当当。


一天的忙碌结束以后,傍晚时分,还要有人留在姜地里看场,我的四兄弟自告奋勇帮我前来看姜。姜地开始收以后,每天晚上都要有人看场,在地里用塑料布搭建一个简易的窝棚,晚上他就休息在里面。通过几年的摸索,我的生姜种植已经不是问题,下一步考虑的是如何通过转型升级和文化营销,带动更多的乡亲脱贫致富,必须想一些新点子,努力把产值做大,把龙头做强。

今年元月份,我种植的菠菜丰收后,专门请来30多名贫困户前来帮我採菠菜。一亩菠菜地平均3000斤产量,我种植了15亩,总计产量45000斤,一个人一天收获150斤,採一斤挣2毛,每人能赚300元。我也是村里的一名共产党员,积极响应政府号召,尽自己的一点微薄之力,为贫困户脱贫做一点力所能及的事情。

今年十月份,我的红土地家庭农场响应镇里号召,在红薯丰收时候,开展为全镇的144户贫困户免费送红薯活动,为贫困户们送去秋日温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