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衰落的轉折點:周昭王伐楚失敗

楚國是西周侯衛統治下的“南國”之一。商朝末年,鬻熊帶領整個楚族投周。也正因為如此,在周朝建立之初,楚與周王室的關係都很不錯。

但是,“周之宗盟,異姓為後”,楚國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了周天子的歧視,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與盟的資格。周王室對齊、晉等諸侯國均有賞賜,而楚國則沒有。

過了五百多年以後,楚國人對此仍然耿耿於懷。比如:在春秋中後期的時候,當時的楚靈王就說先王熊繹與齊、魯、晉、衛、等國君一樣並事周康王,其他四個國家都得到周天子的賞賜,而唯獨楚國則沒有,因此要與周王室“求鼎而以為分”。

周朝衰落的轉折點:周昭王伐楚失敗

此時有人就答楚靈王曰:“齊,王舅也;晉及魯、衛,王母弟也。楚是以為無分,而彼皆有。”這種建立在“親親”、“尊尊”的宗法等級基礎上的主從關係,必然會產生深刻的矛盾,從而導致征服和反征服戰爭。

事實上,早在周初,周王室為了加強對楚國和荊楚地區庸、盧、彭、濮等方面勢力的控制,在漢東就分封了一些姬姓國,在南陽盆地,又有申、呂等姜姓國。楚國懾於周王朝的強大,不得不對其表示臣服。

到了周成王和周康王時期,東都洛邑建成,東西連成一片,長達千里以上,初步鞏固了對“東土”的統治。周共王時期,楚國一面對周王室卑躬屈膝,另一面又篳路藍縷,國勢已呈勃興之勢。

因此到了周昭王時期,周王室與楚國之間的關係逐漸緊張起來,勢如水火。周昭王決定集中全力,打擊楚國的囂張氣焰。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攻楚,主要有以下三次:

周朝衰落的轉折點:周昭王伐楚失敗

第一次發生在周昭王十六年,“(昭王)伐楚,涉漢,遇大兕”(兕,是古代犀牛的一種)。意思大致是周昭王率領軍隊渡過了漢水,到了荊楚一帶,還遇見了大犀牛。

第二次發生於周昭王十九年,周昭王派祭公辛伯攻楚,這次周朝的大軍在渡過漢水的時候,突然之間颳起了一陣陰風,氣候十分惡劣。將士們無不驚恐萬分,大部分四散逃走。這次失敗表面上是歸咎於天時的不利,但實際上很明顯,是周天子的軍隊遭到了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周朝衰落的轉折點:周昭王伐楚失敗

第三次發生於周昭王二十四年,這次伐楚,周軍不僅全軍覆沒,而且就連周昭王本人也溺死在漢水中,周人對這樣的奇恥大辱很是忌諱,只是在史書上模糊不清地寫道:“(昭王)南巡不反”。

周昭王伐楚及其敗亡,是我國曆史上一件大事。從此以後,周王朝由盛轉衰,楚國則日益強大,逐漸走上了同周王室分庭抗禮的道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