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而不返·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溺死於漢水

南征而不返·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溺死於漢水

周公輔政

周武王姬發取得天下以後,封邦建國,以衛王畿,很多姬姓宗親被封到各地為諸侯。但楚國不是姬姓,而是周天子統治之下的異姓國。早在商朝末年,鬻熊舉族投周,楚與周天子的關係還不錯,但遭到歧視,待遇方面遠遠不如那些“華夏諸姬”。

武王駕崩,子成王立,周公旦輔政,天下太平。後來“人或譖周公,周公奔楚”(《史記魯周公世家》)。等到流言澄清,周公又回去了。成王崩,子康王立,周朝“成康之治”,楚臣服於周。

​周初,殷商殘餘勢力與東方方國部落一直叛周抗周,因此周公東征以解決心腹之患,歷代周王也把主要精力放在重點打擊東方方國上。楚人在蠻荒之地,勢弧力單,只能卑事周天子,並沒有引起周天子的重視。

“周之宗盟,異姓為後”(《左傳隱公十一年》)。楚國是周王朝的異姓國,一開始就受到周天子的歧視,甚至在諸侯盟會上,都沒有參與的資格。晉國、齊國等都是姬姓大國,可以得到周天子豐厚的賞賜,唯獨楚國沒有,楚人一直對此耿耿於懷。因此,春秋以後等到周王室的權威衰落,諸侯國中首先稱王的是楚國。公元前704年,熊通自立為楚武王。

南征而不返·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溺死於漢水

​周康王駕崩後,子昭王姬瑕(約前1027年-前977年)立,周楚關係開始緊張。昭王是第四代周天子,他想繼承成康事業,繼續擴大周的疆域。據陝西扶鳳出土的《牆盤》銘文記載:“弘魯召(昭)王,廣笞荊楚,唯狩南行。”可見周昭王親率大軍南征,聲勢浩大。另據《竹書紀年》記載,周昭王南征楚國,主要有三次:

​第一次,周昭王十六年(約公元前985年),“伐荊楚,涉沙,遇大兕”。與《牆盤》銘文記載相同,周軍渡過漢水,深入荊楚一帶。渡漢水時還遇見“大兕”(兕,古代犀牛一類動物。《左傳宣公二年》:“犀兕尚多。”)。

第二次,“天大曀,雉兔皆震,喪六師於漢”,這次周軍渡漢水時,陰風驟起,氣候惡劣,將士無不驚恐,損失慘重,幾近全軍覆沒。周天子將失敗歸咎於天時不利,實際上週軍遭到了楚軍強有力的伏擊。

第三次,“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周昭王十九年,天子南征而不返,死於漢水之中。死因史書隱諱不言,傳說為所坐船為膠船,行至水中膠解,溺死。《史記正義》引《帝王世紀》說:“昭王德衰,南征濟於漢,船人惡之,以膠舟進。王御船至中流,膠液船解,王及祭公俱沒於水中而崩。”屈原在《天問》中寫道:“昭後成遊,南土爰底。厥利惟何?逢彼白雉?”。屈原說周昭王南征楚國不是為了貪圖錢財這些東西,而是由於楚國的興盛,引起周王室的擔憂,於是昭王不得不領兵親征,企圖扼殺楚國的發展。

南征而不返·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溺死於漢水

日食

​夏商周斷代工程研究者跟據現代日食計算理論推得,“天大曀”可能是發生於公元前978年12月17日的日食,把昭王在位時間定為前995年至前977年。

周昭王的南征,從昭王十六年起,經由唐(今湖北隨州西北)、厲(今湖北隨州北)、曾(今湖北隨州)、夔(今湖北秭歸東),直至江漢地區,一路上大獲財寶,鑄器銘功。但這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沿途的百姓不堪其擾,男的被徵召擔任苦力,女的要給天子的軍隊洗衣做飯。不但如此,周軍一路上殺豬搶羊,搶糧食,搶雞搶鴨,搞得怨聲載道。於是,老百姓在給周軍準備渡河的船上做了手腳,天子一行人到河中時,船體肢解,全部溺亡。

南征而不返·喪六師於漢·周昭王溺死於漢水

周天子南征溺亡是歷史上的一件大事,不僅是周王室權威受損的轉折點,也是楚國強大到足以與周天子抗衡的一個標誌。後來楚莊王問鼎中原,成為春秋五霸之一,雄踞南方,問鼎周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