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王玄陵《資治通鑑》精解 第 9 篇,座標:《卷一▪周紀一》

司馬遷說過“春秋之中,弒君三十六”,從春秋到戰國,刺殺、暗殺等活動不絕於書,這裡面不乏很有影響力的刺客,比如,刺慶忌的要離,刺趙盾的鉏麑,都是成功且忠義的刺客。

但是司馬遷的《刺客列傳》中,只寫了五個人,那就是曹沫、專諸、豫讓、聶政和,其中後面三個還都是悲劇英雄,豫讓和荊軻更是失敗的悲劇英雄。

前面的文章我們說過荊軻,荊軻刺秦雖然是一種戰略失敗,但畢竟還是出於燕國的利益和太子丹的知遇之恩,荊軻刺秦雖然失敗了,但是他至少讓秦始皇吃了一驚。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而豫讓這個人,則是一個徹頭徹尾的失敗者,雖然行的是刺客之事,但是他根本沒有一個刺客應該具備的職業素養。

豫氏:“祖孫皆以義烈著”

“黃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其中青陽夷鼓為姬姓。姬姓為周朝國姓,周文王就叫做姬昌,姬昌的第十五子後來被封到畢,也就是周武王的弟弟畢公高

春秋末年,畢氏後人畢陽為晉國之士,畢陽的孫子讓後來採食於豫,所以就以豫為氏,也就是豫讓

豫讓這個人,祖上是有光榮傳統的,王應麟《困學紀聞》說他“祖孫皆以義烈著”。晉景公的時候,

郤氏把持政權,晉國大夫伯宗因為屢屢直言進諫,得罪了權臣郤氏,被郤氏讒言逼死。

伯宗在死之前,因為意識到了危險,就在晉國尋找正直且有能力的人保護嫡子州犁,最終找到了晉國之士畢陽。在伯宗自盡之前,州犁遭到了郤氏的驅逐,於是畢陽就保護著州犁逃到了楚國,伯州犁後來成為了楚國的太宰。

豫讓一族出身高貴,但到晉國後期的時候,已經遠離權力核心淪為士。戰國時期的士是有機會做官的,他們世代學習的就是周禮,而且有佩劍的權利,所以家境困頓的豫讓就像一個“秀才”一樣,時刻準備著能夠光耀門楣。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當豫讓挎著寶劍四處溜達的時候,晉國已經跟他爺爺那個時候不一樣了,晉國國君大權旁落,所有的權力全部都集中在六大家族手中,分別是範氏、中行氏、智氏、韓氏、趙氏、魏氏

其中的趙氏,就是曾經追隨晉文公重耳流浪多年的大功臣趙衰,趙衰死後,他的兒子趙盾登上了晉國的權力巔峰,執掌晉國大權近二十年。趙盾老死以後,趙氏一門遭到了滅頂之災,晉景公在貴族欒氏、郤氏、韓氏等幫助下,將趙氏的當家人趙朔等一門屠盡,只剩下了一個“趙氏孤兒”趙武倖免於難。

幸虧韓厥在晉景公面前說好話,晉景公才把趙氏的貴族待遇還給了趙武,趙武從小經歷了這麼大的變故,所以性情和善穩重,長大後踏入政壇,一步一步的積功,最終爬上了晉國的權力巔峰。趙武做了七年晉國執政,在各國之內的名聲非常好,趙氏一門又重登榮耀。

晉定公十五年,趙氏是晉國的“六大家族”之一,此時趙氏的當家人是趙武的孫子趙簡子趙鞅。而作為小人物的豫讓,此時先後在範氏和中行氏的門下混吃混喝,卻從來都沒有受到過重視。

也許是出於祖上的影響,趙氏在晉國的貴族中一直都有些桀驁不馴,幾次爭端都是由趙國開頭的。趙鞅曾經帶兵圍攻衛國,衛國懼怕趙鞅,於是就獻士五百戶給趙氏,趙鞅起初把這五百戶安排在邯鄲,後來又改變主意想要把他們移至晉陽。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邯鄲的大夫叫趙午,趙午本來答應了趙鞅的要求,但是等他回到邯鄲以後,邯鄲的貴族不答應移置之事。於是趙鞅變密捕了趙午,不久之後將趙午殺死在晉陽,趙午的兒子趙稷等人便舉兵造反,並且聯絡了範氏和中行氏攻打趙氏。

不久之後,晉國捲入了一場混戰,先是邯鄲軍三家圍困趙鞅,然後是晉君派兵平趙氏、邯鄲氏、範氏、中行氏之亂。緊接著,因為智氏、魏氏、韓氏和範氏、中行氏有仇,也捲入了這場戰爭。

最終,範氏和中行氏大敗潰逃,晉國的範氏和中行氏滅亡,剩下的四家瓜分了他們的地盤。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

此時的智氏當家人是智文子荀櫟,智氏就是從他開始漸漸地走向權力的巔峰,荀櫟是晉國的執政,在他執政期間發生了範氏、中行氏之亂,叛亂平定以後智氏的聲望如日中天。等到智文子死後,他的兒子智宣子

荀申接任執政,而以趙簡子副之。

荀申死後,把位置傳給了兒子荀瑤,荀瑤又成了晉國的執政,荀瑤因為在晉國的影響力很大被人稱為“智伯”,也就是智襄子

智伯這個人性格非常倨傲,在他執政期間,因為智氏等四卿擅自瓜分範氏、中行氏地盤,於是晉出公就聯合齊、魯兩國攻打這四卿,卻沒想到反被四卿打敗,晉出公匆忙逃亡齊國,結果死在了半道上。於是智伯便立晉哀公為君,徹底掌握了晉國大權,從此智氏一家獨大。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在智氏、韓氏、趙氏、魏氏這些超級巨頭當中,豫讓就像是一個四處蹭吃蹭喝的窮秀才,他離開中行氏、範氏之後,又投靠了智氏,得到了智伯的賞識。

後來智伯聯合韓氏、魏氏攻打趙氏,趙氏此時的當家人為趙鞅的兒子趙無恤,也就是趙襄子。趙襄子跑到晉陽,智伯聯軍以水灌城,晉陽城危在旦夕,趙襄子又暗中聯絡韓氏和魏氏,反過來滅了智伯,瓜分了智氏之地。

趙襄子非常痛恨智伯,所以在智伯被殺後,把智伯的首級漆過之後當做飲器,也就是用來盛酒。也有說法說是當做褻器,也就是當做夜壺,總之就是對智伯極盡侮辱。

而受智伯厚遇的豫讓,發誓要給主人報仇,他說了一句千古名言,叫做:

“嗟乎!士為知己者死,女為悅己者容。”

但是我們前面說了,豫讓只是一個士而已,一個“義烈”之士,他雖然也佩劍,但是卻並不是一個劍客,就更談不上一個刺客了。

他甚至談不上一個好的政客,或者是好的謀士,因為智伯犯過了很多錯誤,但是我們從來都沒有看到豫讓有過什麼諫言。所以,他所知道的更多的是“禮”和“義”,也就是作為一個士要遵守哪些規範,以及作為一個士應該怎樣對待“知己”。

這樣一個人如果要行刺,難免就會受到很多桎梏,一來他沒有像聶政、鉏麑那樣的武力,二來他不具備曹沫、專諸那樣的機會。在這種條件之下他想要刺殺成功,只能是想一些計謀,但是他的道德感告訴他,陰謀詭計這種事情是不能做的。

所以,豫讓的刺殺註定會是失敗的。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他的所有的計劃,其實都圍繞著四個字,那就是“出其不意”。因為憑豫讓的武藝,就算是面對面的跟趙襄子決鬥,恐怕都不是對手。所以,為了做到“出其不意”,豫讓首先對自己下了狠手。

他先是把自己給閹掉(能把自己閹掉而不死,也是一個本事),混進宮中,到宮裡去洗廁所,想著趙無恤總不能一輩子不上廁所吧,只要他上廁所,我就趁他噓噓的時候戳死他。這個辦法簡直是笨極了。

果然,有一天趙襄子來上廁所了,可是他剛開始噓噓就覺得心跳加速,因為旁邊洗廁所的人老是盯著他看。這一看把趙襄子給惹炸毛了,果斷命部下把豫讓給摁了,從他身上搜出了一把明晃晃的匕首,一問才知道這傢伙是來給智伯報仇的。

這個刺殺簡直是太戲劇化了,刀子都還沒亮出來,自己就先被抓了。可見豫讓這個人真的不善於偽裝,明明外表偽裝的很好了,但是行為卻假裝不出來。現在我們知道,偽裝應該是一個刺客的一門必修課,而豫讓顯然連必修課都是不及格的。

趙襄子身邊的人苦笑不得,心想這個刺客是來搞笑的嗎,乾脆殺了得了。但是趙襄子認為豫讓是個“義士”,是個“賢人”,殺這樣一個賢人對自己影響不好,所以乾脆就放了。

可是業餘殺手豫讓卻不死心,繼續貫徹他的“出其不意”策略,為了怕趙襄子認出他,他又開始玩命的折騰自己。

他先是用黑漆塗身,把自己打扮的像一個滿身生瘡的賴漢,再把自己的鬍鬚和眉毛都剃掉,然後問自己的妻子:“你還認識我嗎?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豫讓的妻子看到他之後嚇了一跳,就說:“唉呀媽呀,原來是你啊!你不說話我都認不出來你了”。豫讓一聽又來勁了,哦,原來我的聲音還能被別人認出來,於是就跑去吞炭,把自己的嗓子生生弄啞了。

這下他放心了,就天天跑到趙襄子要經過的大橋下蹲點,結果,趙襄子坐著馬車經過大橋的時候,馬兒老遠看到有個黑黢黢的東西在動,於是馬就被驚著了。

趙襄子心想:“肯定是豫讓又來作怪了”,果然,一會兒士兵帶著一個黑黢黢的東西過來了,趙襄子看了老半天才敢相信這傢伙是豫讓。

豫讓:“士為知己者死”

豫讓的兩次刺殺,每一次都還沒有開始,就已經結束了,真可以稱得上是“史上最爛刺客”了。

司馬遷把他寫到《刺客列傳》中,並不是因為他武藝高強,一是因為他的“義”,這是司馬遷那個年代的一個價值取向,另一個是豫讓的故事比較慘烈,比較有噱頭可寫。

豫讓的這次刺殺活動,從影響上來說,可以說幾乎沒有,他的刺殺沒有讓任何事情發生改變,哪怕是像荊軻一樣能夠嚇秦始皇一跳都沒有,撐其量只是讓趙襄子心慌慌了那麼一陣子。

而從目的上來說,豫讓的刺殺並不帶有任何的政治目的,這是《刺客列傳》中唯一的一個例外。豫讓的刺殺完全是為了“士為知己者死”,這句話並不等同於報恩,用趙襄子的話來說:

“嗟乎豫子!子之為智伯,名既成矣”

這句話說的已經很清楚了,豫讓刺趙襄子,從表面上來說是報“知遇之恩”,但最終的目的其實是求“君子之名”。他之所以報恩,很大程度是受當時的價值觀所影響,為報恩而死是一個君子該做的事情,也是可以成名或者留名的事情。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豫讓自己也說了:

臣聞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義。”

在當時的社會環境之下,但凡是“士大夫”之輩,都是求名的,這個“名”你可以理解為名垂青史。趙襄子最初沒有殺豫讓,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為了一個“全義、尚賢”之名。

而豫讓刺殺趙襄子,其實也是充滿了矛盾。首先是他並沒有刺殺成功的能力;其次從現實條件來看,刺殺趙襄子對智氏並沒有什麼好處;再次,從國家大義上來說,趙襄子很得民心,而且還是晉國的執政,殺他不但是謀反之舉,而且於國家大義有虧;最後,作為一個“士”,刺殺這種行為並不是一種好的行為。

所以,豫讓其實心裡面充滿了矛盾,他既要殺趙襄子,又不太想殺他。而且他明知刺殺成功的可能性很小,還是不得不執意為之,就是為了完成他的“死命之義”。

死命之義”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的,所以儘管豫讓不是刺客中的英雄,但他是忠臣中的英雄。但是如果我們要排一個“

春秋刺客專業技能排行榜”,豫讓肯定是墊底的。

所以,這件事情其實是有一個最好的結局,趙襄子第二次抓住豫讓之後,就沒有再放他走,而是選擇了成全他的“死命之義”。而且,趙襄子還脫下衣服讓豫讓刺了三劍,以示豫讓不是一個完全失敗的刺客。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這不管對誰來說,都是一個最好的結局。因為從豫讓下定決心“全義”的那一刻起,他其實就已經死了,豫讓忠臣之義的標準很高,所以就算他最終殺掉了趙襄子,他也會自殺全義。但如果結局是這樣,歷史可能就會改寫,豫讓身上可能也會留下汙點,所以這個結局是最好的。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一般來說,我們說到有名的刺客,都是那些站在正義或弱勢一方的刺客。比如,民國時期刺殺日本首相的韓國愛國人士安重根,或者多次刺殺漢奸和日本人的王亞樵等。

但是,像那種非正義的刺客暗殺,比如解放前國民黨軍統的戴笠毛人鳳等人,他們組織過的刺客暗殺活動不計其數,但是像他們我們只能稱之為恐怖分子。

而回到春秋末年的晉國,豫讓的立場就有點“恐怖分子” 的意思,儘管這個恐怖分子內心充滿了矛盾。因為在當時看來,他所刺殺的那個人,要比他要為之報仇的那個人要“賢能”的多。

智宣子傳位給荀瑤的時候,智氏的賢人智果就強烈反對,他說:

“瑤之賢於人者五,其不逮者一也”

也就是說,荀瑤這個人優點有五個:

  • 第一,長得很高大帥氣;
  • 第二,武藝高強有把子力氣;
  • 第三,非常有藝術細菌;
  • 第四,能言善辯而且寫得一手好文章;
  • 第五,性情剛毅、果斷。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而荀瑤的缺點只有一個,那就是“不仁”,一個人只要不仁,那麼所有的優點就都變成了缺點。也就是我們俗話說的:“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荀瑤就是一個“有文化的流氓”。

如果讓這樣一個人來領導智氏,那麼肯定會四處樹敵,最終智氏離滅亡也就不遠了。事實證明,這個評價非常的犀利,但是智宣子沒當回事,堅持立荀瑤為嗣,也就是我們說的智伯。

智果定眼一看,智氏看來是沒希望了,為了不受荀瑤的連累,智果離開智氏一族,從此改姓輔氏,徹底跟智氏斷絕了關係,這是現在“輔”這個姓的來源。

智果先生的判斷果然沒錯,荀瑤當上了執政以後,在晉國的名聲越來越大,被國人稱為智伯。智伯吞併了範氏、中行氏的大片土地,使智氏成為了晉國最大的家族,智伯也就越來越不把其他三卿放在眼裡。

有一次,智伯與韓康子、魏桓子

同宴,此時晉國國君名存實亡,所以這可以算得上是一次重要的外交活動了。但是,智伯卻當眾戲弄韓康子,並且羞辱韓康子的大臣段規,智伯這傢伙任性的很。

智國的大臣知道了這件事情之後,就勸諫智伯,讓他防微杜漸,但是智伯根本不放在心上,說:“難將由我。我不為難,誰敢興之?

從來都是我欺負別人,誰敢欺負我?

他總是認為這三家都害怕他,但是他沒有想到這三家如果聯合起來,智氏很有可能就要滅亡了,所以他依舊是頤指氣使。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先是向韓康子要地,韓康子本來不捨得給,但是那個受過智伯之辱的段規卻很陰險,他力勸韓康子給智伯地。段規的意思是,好漢不吃眼前虧,你要是不給他就會捱揍。但是如果你乖乖的把地給他,他就會更加膨脹,就會去跟老魏和老趙去要地,以老趙的暴脾氣肯定不能慣著他,到時候我們就看他捱揍吧。

韓康子給了地,而且還很高興,他似乎想起了《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如果有人打你的右臉,你就連左臉也轉過來給他打”。

給智伯養成一個打人的好習慣,到時候他遇到一個猛人時還是一樣會動手,這個猛人自然就會來教訓他。魏桓子也非常認同這個道理,因為魏氏的家臣任章也是個聰明人,他說:

“《周書》曰:'將欲敗之,必姑輔之;將欲取之,必姑與之。'主不如與之以驕智伯,然後可以擇交而圖智氏矣。奈何獨以吾為智氏質乎”

果然是英雄所見略同,想要讓他滅亡,就要先慣著他,到時候遇到不慣著他的猛人,我們再跟猛人一起揍他。

這個猛人就是趙無恤,我們前面說過,趙氏的脾氣一直都是很大的,上一次範氏、中行氏之亂就是老趙——趙鞅惹起出來的,這一次小趙——趙無恤又要惹一次大麻煩。

趙襄子聽說智伯找他要地,二話不說就翻臉了,智伯就帶著小弟韓康子和魏桓子攻打趙氏。智伯大軍掘水倒灌晉陽城,智伯坐在小船上談笑風生,由魏桓子給他充當船伕,韓康子給他擔任保鏢,可以說是風光到了極點。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晉陽城被圍困多時,兵無鬥志,殺馬而食,智伯跟韓、魏約定,等滅了趙氏以後,由他們三家共分趙氏之地。眼看趙氏投降只是時間問題了,但是韓康子和魏桓子卻面有憂色,一點高興的樣子都沒有。

因為一旦趙氏被滅,那麼智氏就更加強大了,韓、魏只能是唇亡齒寒,這就跟後來秦始皇攻打趙國一樣,韓氏和魏氏當然明白這個道理,所以離勝利越近他們就越擔心。

而他們的心思卻被智伯的家臣絺疵看出來了,絺疵就跟智伯說,他們兩家想要聯合趙氏滅智氏。智伯非但不信,反而把絺疵的話原原本本的告訴了韓康子和魏桓子,這兩個人一通忽悠智伯也就深信不疑了。絺疵知道智氏必滅,所以就自請出使齊國,跑到國外去避難了。

所以,智伯其實是咎由自取,我們說成不過三代,智氏從智文子擔任執政開始,到第三代智伯一家獨大,從巔峰瞬間跌落到地獄。當初趙氏也是三代而衰,從趙衰到趙朔,但好在趙氏有趙武中興,使趙國後來成為“戰國七雄”中的一個強國,而智氏則永遠都不會有復興的機會了。

趙姓現在是我國的一個大姓,而智姓現在已經非常罕見了,現在的智姓大都是智果一族,智果一族改姓輔氏,後來有人又改回智氏,才給智氏留下了一脈。對此,智伯要付很大的責任,如果他是一個明主,恐怕就不會有日後的“三家分晉”,而是像“田氏代齊”一樣,變成了“智氏代晉”。

所以,為這樣一個人報仇,豫讓臉上也不光彩。

豫讓為智伯報仇,二刺趙襄子不成,因為智伯死有餘辜

後來趙襄子問豫讓,當初你曾經侍奉過範氏、中行氏,他們後來被智伯所滅,你為什麼不替他們報仇?豫讓說了一句很有名的話:

“臣事範、中行氏,範、中行氏皆眾人遇我,我故眾人報之。至於智伯,國士遇我,我故國士報之。”

這句話已經很清楚了,跖犬吠堯,非貴蹠而賤堯也

【三家注史記】《五帝本紀》《晉世家》《趙世家》《刺客列傳》

【資治通鑑】《卷一》

《困學紀聞》[宋]王應麟

《青銅時代的戰爭系列》瀟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