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十大丞相,你覺得都有誰?

木劍溫不勝


丞相是中國古代王朝中最高行政長官一層,其職務和權力類似於現在的國務院總理。

秦朝時,宰相的官名正式為丞相,但丞相是官職的名字,宰相是統稱。丞相一定是宰相,宰相不一定是丞相,這個大家一定要區分清楚。

中國朝代更別頻繁,歷史上的丞相也有扶大廈之將傾的睿智偉人,也有尸位素餐謀害忠臣的奸惡小人。我個人覺得十大丞相的排名不夠用,因為歷史上厲害的丞相太多了。

  • 齊國名相管仲

春秋時期齊國政治家,管仲年幼喪父,生活困戶,後來與鮑叔牙合夥經商後從軍,到齊國後幾經挫折,經鮑叔牙力薦成為丞相。齊桓公受到管仲輔佐後成為春秋第一霸主。

  • 秦國名相商鞅

戰國時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國君後裔,公孫氏,故稱衛鞅。商鞅在位十九年,秦國大治,國力持續上升,史稱“商鞅變法”。

  • 秦國名相李斯

戰國時楚國上蔡人,思想家苟卿弟子,輔助秦始皇統一中國,為秦始皇定郡縣制,以小篆為標準統一文字。

  • 西漢名相蕭何

早年任秦沛縣獄吏,後輔佐劉邦起義。攻克咸陽後,他收取了秦丞相、御史府所藏的律令、圖書,掌握全國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並知曉民間疾苦,這位日後制定政策和取得楚漢戰爭勝利有著關鍵作用。

劉邦為王,蕭何為相,楚漢相爭時,他留守關中,侍奉太子,為法令約束,使關中成為韓軍牢固後方,不斷輸送士兵和糧草支援前線。

漢朝成立後,他的功勞最高,他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九章律》,後有協助劉邦消滅韓信以及異性諸侯王,被封為相國。

  • 漢初名相陳平

西漢陽武人,此人足智多謀,屢次以奇計輔佐劉邦定天下,被封為曲逆候。漢初三傑中,韓信受謗,被擒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造汙,曾械於牢獄;張良患禍,藉故閒遊。唯有陳平久居高位,並得善終,足見其官場權謀之厲害。

  • 蜀國名相諸葛亮

三國時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軍事家。諸葛亮嫻熟韜略、多謀善短,輔佐劉備封王,使蜀國國力蒸蒸日上,他是千百年來被人稱為智慧化身之人,其精彩的故事一直被世人歌頌。

  • 初唐名相房玄齡

房玄齡博覽經史,能書善文,先後被授予羽騎尉。隋末打亂,李淵入關,他投身李世民,屢次隨秦王出征,出謀劃策。每打下一個地方,別人搶錢搶女人,而他卻勸李世民收羅人才。

貞觀三年,被分為尚書僕射,監修國史,十一年封梁國公,同時期與杜如晦、魏徵為唐太宗重要助手。

  • 大唐名相魏徵

從小喪父,家境貧寒,曾當過道士。魏徵有膽量,敢說別人不敢說的話,並且不達目的不罷休,他的行為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

魏徵曾想太宗面諫五十次,呈奏十一件,一生諫言多大數十萬言,這在中國歷史上是破天荒的第一。魏徵死後,太宗哭暈多次,並感慨“魏徵去世,朕亡一鏡也!”

  • 北宋名相王安石

北宋時期傑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自從領導了一場轟轟烈烈的變法後,他便獨撐大旗步入歷史渦流,成了史上最受爭議的人物。

在其變法之前王安石被譽為“當世聖人”,變法後被稱為想謀朝篡位的建成,但他的事蹟也是眾人有目共睹的。

  • 北宋名相寇準

景德元年,遼兵進攻,寇準力排眾議堅持抵抗,促使珍重前往督戰,與遼定“澶淵之盟”,后王欽若陷害寇準,被罷相。

寇準為官親臉,為世代之楷模,他不蓄財,無歌姬,世人皆為稱頌。

  • 明代名相張居正

張居正在位期間實行一系列改革措施,效果顯著。他推行一條鞭法,改變賦稅制度,使明朝財政大為改觀。善用戚繼光、李成梁等名將,加強北部防禦,使得大明王朝固落金湯。

張居正在位期間,國庫充盈,大明兵強馬壯,百姓安居樂業,唯有他才有這樣的能力,不愧為千古名相。


大國布衣


歷史上十大丞相(排名不分先後,僅包括秦武王設立丞相之位之後人選):

1、呂不韋。呂不韋之所以入列,關鍵是因為他所編著的《呂氏春秋》——這是中國歷史上首次融合不同流派思想(兼儒墨、合名法)、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模式(秦始皇建立秦國後,也部分採納了《呂氏春秋》中的“行秦法,兼王道”的治理模式);

2、李斯。作為2000年帝制大一統框架的設計者,李斯有什麼理由不入列呢?另外李斯著名的皇帝管理大臣方法:督責之術,也是2000年帝制中皇帝經常使用的基本管理方法。

大一統框架提供了帝國的架構形態,督責之術提供了帝國治理的實現方法,這就是李斯的貢獻。

3、蕭何。蕭何最大的功績就在於:漢承秦制。秦朝雖然在名義上被推翻了,但秦法基本上流傳下來,從西漢到東漢,直到三國兩晉時期才開始慢慢因為五胡的進入而被改變。

秦朝是滅亡了,但秦法依然流傳,這就是蕭何的功績。

4、李林甫。雖然李林甫因為和唐肅宗不和而黑為以口蜜腹劍的壞名聲(哪個丞相不權鬥,只不過李林甫能力更強而已),但李林甫的一個建議道出了唐朝藩鎮割據、宋明軍事無能的本質:

“文士為將,怯當矢石,不如用寒族、蕃人,蕃人善戰有勇,寒族即無黨援。”

唐玄宗採納了李林甫的這條建議,重用安祿山、史思明等胡人、寒族來對抗世族,但因為沒有處理好胡人、寒族和世族兩大派系(表現為安祿山和楊國忠的爭鬥)的利益平衡而導致安史之亂,出現藩鎮割據。

宋朝、明朝吸取唐朝教訓,拒絕採納李林甫的建議,堅持用文人領兵,結果是:北宋打不過契丹、西夏,南宋打不過金朝、蒙古,明朝對蒙古無可奈何,對滿洲是步步後退。

用文人打不過,但是忠誠不會謀反;用胡人、寒族打得過,但會謀反——這就是李林甫以這條建議在歷史上的貢獻。

5、楊炎。楊炎的兩稅法,一改實物稅收為金錢稅收,改變自古以來以人口為稅基的人丁稅傳統,為以土地、財產為稅基的資產稅傳統,促進了商品社會的出現和發展。

兩稅法,讓帝國社會從實物社會轉型為商品社會,這就是楊炎的貢獻。

6、王安石。王安石的熙寧變法,一改西漢以來所形成的定性不定量管理慣例,重回秦朝法治時期的技術流派。王安石注重定量,重回秦國商鞅變法之後的量化管理模式,重視理財技術在財政危機中的解決作用。

“自古治世,未嘗以財不足為公患也,患在治財無其道爾。”

王安石作為量化管理的技術流,和商鞅(商鞅沒有任職丞相,所以不能列入)一樣成為中國歷史上獨特的亮點!

7、司馬光。司馬光以守舊派形象出現在教科書裡,但他是中國歷史上最典型的漸進改革派。在改革人選上,堅持漸進改革的司馬光,比起激進改革的王安石,更合適,更足有效果。激進改革從來只能在小國或無歷史負擔的國家進行,大國或具有悠久歷史的國家只能選擇漸進改革。英國是漸進改革的典型,法國、德國、大清都是激進改革失敗的代表;秦國的商鞅變法、日本的明治維新,都是小國激進改革的典型。

因此,作為歷史上為數不多具有清醒認識的漸進改革代表司馬光,難能可貴。

司馬光的漸進改革+王安石的技術流派,就是最佳組合!只是北宋走偏了,讓熙寧變法流產。

8、蔡京。貪官蔡京,最大的功績是創立了元明清都在沿用的茶引法、鹽引法,保障了帝國在茶葉貿易、食鹽貿易上獲取了最大的利益,改變帝國財政僅僅依靠農民田賦的傳統。

9、阿合臺。出生於今天烏茲別克斯坦的色目人阿合臺是元朝時著名的理財專家,但阿合臺能夠入列並非因此,而是他在面對忽必烈質疑他都選用自己人時的一句話:

“事無大小,皆委之臣,所用之人,臣宜自擇。”

今天的美國總統,內閣首相、內閣總理,採用的都是阿合臺的這個建議。這就是阿合臺能夠入選的資格。中國歷史上,似乎沒有一個人敢如此直白的說出淺顯的施政道理,也沒有一個丞相或者和丞相類似的最高文官首領能夠說出或者實行選用自己信任之人為職。

所謂的舉賢不避親,只有1、2個人選而已,不能和阿合臺大量任用親信之人的組閣相比。

10、最後一名,暫時想不出,大家說說。

綜述

以上所選取的9個人,他們的功績都具有穿越當朝當代,具有穿越性,能夠經受時間的考驗。

呂不韋首次探索大一統治國方法;李斯給出大一統框架和管理辦法;蕭何讓秦法不亡;李林甫道出了道出了文官領軍根本;楊炎促進商品社會;王安石重現技術流派;司馬光堅持漸變改革;蔡京讓帝國財政找到田賦以外的稅收來源;阿和臺高喊組閣。

秦朝算2個人、漢朝1個人、唐朝2個人、宋朝3個人、元朝1個人。最後一個人,大家來湊數吧!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中國古代十大著名宰相:

1、才高其天 謀深如海--秦相李斯

功過昭著的秦王朝名相,一生都在毫不偽飾地追逐功利權勢。少年出道,研學帝王術,初投呂不韋,後宮幃進言,獻剪諸侯,滅六國,成帝王之策,得始皇信賴,馳鶩於秦都。上《諫逐客書》、倡郡縣制、統一貨幣、度量衡、創“小篆”一統文字。他也曾助秦始皇焚書坑儒,附趙高沙丘謀逆,最終為小人構陷,一代權謀大師腰斬於咸陽。

2、功冠群臣 聲施後世--西漢開國名相蕭何

初乃秦末一刀筆小吏,卻能乘勢而起,擁立沛公。勸劉邦避項羽鋒芒,屈尊漢中王,徐圖天下;慧眼獨具,月下追韓信,使“漢興三傑”到了劉邦一人手下。楚漢相爭,留守後方,為劉邦提供充足支援;漢朝初定,治國安邦,頒法立規,更的“蕭規曹隨”之譽。

3、奇謀善變 不下三傑--漢初名相陳平

年青俊美,偏納他人之遺孀,六出奇計,助高祖解白登之圍,王陳並相,結交周勃,終滅呂后勢力。漢初三傑,韓信受謗,被擒於雲夢澤,死於鍾室;蕭何遭讒,曾械於牢獄;張良懼禍,託言閒遊。陳平卻能久居相位,且得善終,足見他官場權謀之老到,遠在三傑之上。

4、一語可破天下事--初唐房玄齡

唐開國大臣,貞觀名相,也是唐初居相位最久之人。他為人多智,有奇謀。被譽為“漢之蕭何”武門事變是主謀,助李世民得帝位,可謂一策定乾坤,列入凌煙閣二十四功臣,終至輝煌,兒子當了附馬,女兒作了王妃,如此功績,如此殊榮,也不枉其為大唐天下謀盡一生。

5、千古諍臣--大唐名相魏徵

以直諫揚名天下,玄武兵變,易主輔秦王,太宗時進為宰相。他有膽,敢言他人所不敢言,且不達目的不罷休,創了歷史上君“畏”臣的先例,樹立了歷代君臣關係的典範。唐太宗有魏徵,成就了天下盛世--貞觀之治,難怪魏徵一死,太宗大發感慨“魏徵沒,朕亡一鏡”!

6、中國歷史上最受爭議的宰相--王安石

北宋神宗時名相,他領導了一場轟烈而悲壯的熙寧變法,變法前被為“當世聖人”,變法後,司馬光大罵其欲謀朝篡位的大奸臣。後徽宗對他推崇備至,欽宗卻把他作為北宋滅亡的魁首;朱熹斥之為心懷叵測、沽名釣譽的偽君子,陸九淵贊其為“潔白之操,寒於冰霜”;而楊慎將之數落成“古今第一小人”,梁啟超稱他是“三代以下唯一的完人”;列寧贊之為“中國十一世紀最偉大的改革家”。

7、欲得天下好 莫如召寇老--北宋名相寇準

堅主抗遼,促成“澶淵之盟”,後補被奸臣與皇后傾陷,一代直臣“寇老西”鬱郁而死。他“有官居鼎鼎,無宅起樓臺”清正廉潔,為世代楷模。

8、北國臥龍--元代名相耶律楚材

人稱“神人”,元太宗時,上諫針砭時弊的十八條,保證了江山的初步穩定,後改革稅制,大力培養“治天之才”,終使“武功”盛極的蒙古統治者收到“文治”之效。

9、救時宰相--明朝宰相張居正

機巧善謀,治世有方:創考成法,整頓吏治,清丈土地,推行“一條鞭法”治黃整淮,修整邊防,功在社稷,名垂後世。主政十年,救了明王朝,而得“救時宰相”之譽。他身為帝王之師,力育天子,行非常之師德,可謂用心良苦。然其死後,被一幫小人“秋後”算帳,罷了相位,削了諡號,抄了家!舍家為國者,卻成世間罪人。

10、文膽武略 官場楷模--清朝名相曾國藩

一代名相,更是個官精。曾十年七遷,連躍十級,37歲就當上了二品京官。他奉行“立言、立功、立德”,立言,他著述、家書、日記,廣為流傳;立功,挽救了大清朝;立德,事事以身作則。他被譽為“中興第一名臣”“洋務運動領袖”“聖相”“近代史之父”。他的一生是極其成功的,名譽地位,別人所有的,他皆有,別人沒有的,他也有,成了毛澤東惟獨佩服的人物,成了蔣介石心中完美的老師形象。縱觀其一生,他那變化無窮的謀略智慧,他那獨特的修身之道,他那行之有效的權術哲學,他那居官不敗的當官真經,他那一眼見底的觀人秘訣,無不令人拍案叫絕!

各朝宰相的歷史沿革

宰相最早起源於春秋時期。管仲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傑出的宰相。到了戰國時期,宰相的職位在各個諸侯國都建立了起來。

秦朝時,宰相的正式官名為丞相。有時分設左右,以右為上,稱為“右丞相”,“左丞相”。

漢朝與秦朝相仿,只是如果稱為相國的話,地位更高一些,並以御史大夫為副職。漢武帝時,起用了一批儒生當丞相,處理日常行政事務,而政務中心則轉到了內廷。宰相的職權逐漸轉移到了尚書檯長官的手中。漢哀帝改丞相為大司徒,東漢由司徒、司空、太尉共同執政。漢獻帝時,復置丞相,由曹操擔任。

魏晉南北朝時,丞相或相國多為權臣自命,成為了一種篡位奪權的手段。南北朝制度多變,皇帝所與議論政事或委以機密者,即是宰相,官名有中書監、中書令、門下侍中、尚書令、僕射或將軍。其位最尊、權最大者則為錄尚書事。

隋朝定三省制,三省長官內史省的內史令、門下省的納言、尚書省的尚書令都是宰相。

唐朝改內史省為中書省,內史令為中書令,納言為侍中。由於太宗曾任尚書令,以後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書僕射為長官任宰相職。唐高宗後,只有加“同中書門下三品”、“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者才是宰相。

五代的宰相制度基本上沿襲唐代,但是也有很多自己的特色。五代基本都是以中書侍郎、門下侍郎、各部尚書、侍郎及他官加同平章事均為宰相。其中例外的,只有後唐和後周。

後唐明宗長興四年九月敕:“馮有經邦之茂業,宜進位於公臺,但緣平章字犯其父名,不欲斥其家諱,可改同平章事為同中書門下二品”。後周顯德年間,樞密使吳廷祚曾加“同中書門下二品”的名號。其他的宰相名號仍為“同平章事”。

五代時期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大,宰相的權力被皇帝侵奪的同時,本身開始插手各部司的事務。宰相往往另判、領使、分管某一部門的工作,特別是一些重要的部司,幾乎都是由宰相領判。與唐代相比,五代時期宰相制度的一大變化是,宰相的品級得到統一固定和提高。

後晉天福五年二月,“升中書門下平章事為正二品”,同時規定“以中書門下侍郎為清望三品”。從此,宰相的品級提高和固定到正二品,而中書侍郎、門下侍郎一旦加同平章事為宰相,其官品也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後晉這一宰相制度的變革,徹底改變了唐以來宰相品級較為混亂和不盡合理的局面。與唐代的宰相制度相比,最大的一個變化是,五代時期,宰相制度出現了首席宰相的制度,並被沿襲下來。後唐莊宗時,“豆盧革時為首相,故稱之為首座相公”被認為是有史可查的五代首相制度的開始。

宋朝以同平章事為宰相正式官名,以參知政事為副。從漢至唐,皇帝待宰相之禮,逐漸降級,至宋太祖廢“坐論”之禮,使宰相地位大降。元豐改制,設宰相二人,首相稱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次相稱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另設門下侍郎、中書侍郎、尚書左右丞為副相。政和時,改左僕射為太宰兼門下侍郎,右僕射為少宰兼中書侍郎。建炎間,再改宰相官名為尚書左右僕射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副相為參知政事。乾道間又改為左、右丞相。

宋太祖建國後,不斷加強皇權,分化、削弱相權。宰相併不是一個正式官名,它實際上在隋代就是一個群體,是除皇帝之外的最高領導層。宋初實行“二府三司制”,宰相職權被一分為三。中央雖設三省,但三省及六部長官不經特許不得管理本司事務,成為閒職。實際權力歸屬“中書門下”這一機構,又稱政事堂、都堂等,管理國家行政事務,以同平章事為長官,多由中書、門下兩省侍郎擔任,無定員。此外,以參知政事為副相,分割行政權。樞密院為中央最高軍事機構,長官為樞密使,與政事堂合稱東、西“二府”。“三司”(戶部、鹽鐵、度支)主管財政,號稱“計省”,長官為“三司使”,號稱“計相”,地位略低於“二府”。二府三司各自獨立,互不統屬,直接對皇帝負責,構成最高輔政機關。

宋神宗元豐改制,廢除二府三司制,以左、右僕射為宰相,左僕射兼任門下侍郎,右僕射兼任中書侍郎。

南宋初,左、右僕射加同平章事,為正宰相,不再兼任二省侍郎,兩省侍郎改為參知政事。南宋孝宗以後,正宰相為左右丞相,副宰相仍復參知政事。此外宗、寧宗、理宗都曾設“平章軍國重事”和“同平章軍國重事”,由老臣或權臣擔任,處理軍國大事,位高宰相。

遼朝設立北南兩個官制北面:北面又分北南兩樞密院,北院掌軍事,南院掌內政。北、南樞密院分別下設北、南宰相府和宰相。南面:南面官多仿唐制,也有三省六部、各臺、院、寺、監、諸衛等官,地位與北院面一樣崇高,卻並無實權。是國家用來養士的崇高機構。

金朝以尚書省為全國最高行政機構,不設中書、門下二省。以尚書令為宰相。

元朝以中書省為政務中樞,主官中書令常由皇太子兼領,下為左右丞相,再下為平章政事,副職為左右丞及參知政事。

明朝初亦設中書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罷中書省,廢丞相,由皇帝親決國政。宰相制度遂廢。后皇帝以不勝庶政之繁,設內閣大學士協理文書。後閣職漸重,大學士成為事實上的宰相,稱輔臣,居首者為首輔。

清朝沿明制設內閣大學士,雍正時設軍機處,內閣成為閒曹,軍機大臣成為事實上的宰相。明、清習慣上都稱授大學士為拜相,但無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實施新政,仿日製設內閣總理大臣為行政機關首長。在所有的官職中,宰相的變化最多,這是由於君主既需要宰相幫助辦理政事,又擔心宰相的權位過重,危及自身的權力。

史上還有哪些名相:管仲、田單、魏冉、商鞅、呂不韋、李斯、蕭何、曹參、周勃、周亞夫、竇嬰、曹操、諸葛亮、陸遜、王猛、謝安、房玄齡、杜如晦、狄仁傑、張柬之、姚崇、趙普、寇準、王安石、司馬光、文天祥、陸秀夫、李善長、于謙、張居正、李東陽、方孝孺、謝遷、劉統勳、索尼、張廷玉、納蘭明珠、索額圖、和珅等。


歷史非史


丞相,上承天子,下總百司,是輔佐皇帝處理軍政要務的百官之首。丞相權利之大,時常威脅到君權。所以,從丞相誕生之日起,君相權的博弈始終存在。即使朱元璋廢除丞相之名,後世依舊會湧現出有丞相之實的權臣。

歷史上,能坐上丞相的位置,往往非平庸之輩,只不過有的名垂千古,有的遺臭萬年。

一、聰敏一世,糊塗一時的李斯

李斯原本是微末小吏,後拜荀子為師,學成後去秦國工作。在秦國,李斯開始大展宏圖,協助秦始皇兼併六國。

秦國統一天下後,李斯成為丞相,他主張廢分封,行郡縣,建立中央集權制度。這套制度吸取了周王朝的教訓,避免了諸侯國的混戰,在當時有進步意義。

在統一法律,度量衡、貨幣、文字等方面,李斯同樣功不可沒。

秦始皇去世後,李斯夥同趙高發動“沙丘之變”,擁立胡亥。最後,李斯在權鬥中敗給趙高,被滅三族。

二、指鹿為馬的趙高

趙高出生卑微,但精通秦國律法,又會察言觀色,很快受到秦始皇的賞識。秦始皇去世後,趙高開始嶄露頭角。他先篡改遺詔,逼迫扶蘇自殺,立胡亥為帝。然後又用計扳倒李斯,接替秦國丞相。

小人得志變猖狂,趙高當丞相後也不例外。為了大權獨攬,趙高陷害忠良,排除異己,還導演一出指鹿為馬。秦國在他的治理下,風雨飄搖,各地揭竿而起。

天欲讓其亡,必先讓其狂,趙高連秦二世也殺害了。最後,趙高被在扶持的子嬰殺害。

趙高是歷史上唯一名正言順的宦官丞相,開了宦官專權的先河。他倒行逆施的行為加速了秦國的滅亡,也導致自己的覆滅。

三、西漢開國功臣——蕭何

蕭何年輕時是沛縣的主吏掾,後追隨劉邦起義。劉邦攻克咸陽後,其他人都紫醉金迷,只有蕭何頭腦冷靜,趕緊接管了秦國的藏書、法令、地圖、戶籍,為以後的楚漢之爭與規則制定打下基礎。劉邦與項羽交戰時,蕭何坐鎮關中,讓前線的糧草源源不絕。

劉邦能建立大漢帝國,蕭何居功至偉,後又協助劉邦剷除異性王,還制定著名的《九章律》。

四、不求聞達於諸侯的諸葛亮

諸葛亮少年時就自比管仲樂毅,提出的《隆中對》方案被劉備所採納,出仕後把劉備的事業推向一個高峰。年紀輕輕,臥龍就出使東吳,聯吳抗曹。

劉備建立蜀漢政權後,諸葛亮被任命為丞相。劉禪繼位後,諸葛亮擒孟獲,出祁山,北伐中原。因實力差距,每次都無功而返,最後病逝五丈原。

諸葛亮用自己的一生在踐行一個“忠”字,即使後來大權獨攬也沒有為自己謀一份福利、生一點異心。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成了後世臣子的榜樣。

五、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曹操

曹操文能吟詩作賦,武能行軍打仗,是歷史上為數不多的文武雙全之人。年輕時,曹操對漢朝抱有一絲希望,後因看透朝廷的黑暗對漢朝失望透頂。

在黃巾起義中,曹操開始崛起,逐漸成了一方諸侯。在兼併佔中,曹操滅掉袁術、呂布、袁紹等勢力,統一北方,為魏國的建立打下基礎。兵敗赤壁,讓其統一事業受阻。政治上,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經濟上,實行屯田制,發展生產。

曹操是舊秩序的破壞者,也是新秩序的開創者。

六、財政專家——楊炎

唐朝經過安史之亂,原有的財政制度——租庸調製難以為繼。楊炎被唐德宗啟用後,迅速在全國推行兩稅法。

兩稅法的實施,不僅在當時收到成效,增加財政收入;在歷史上,也具有劃時代的意義,以人丁為徵收依據的稅制逐漸扭轉為按資產和田畝徵收,便利了收稅程序,抑制了貧富不均的現象。

七、改革家——王安石

王安石有出色的文學才華,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也是一位有才能、有魄力的改革家。

1070年,王安石在宋神宗的支持下,在全國推行“新法”。財政上:均輸法、青畝法、方田均稅法、免役法等;軍事上:保馬法、保甲法、置將法等;科舉上:廢除詩賦取士,改為考察讀書人對《春秋》的熟練度,並實行太學三舍法制度。

王安石的變法,抑制豪強的壯大,減輕普通百姓的負擔,一定程度上改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

八、遼國於越——耶律屋質

大遼剛剛建國的幾十年,政權不穩定,尤其是皇權更替時,總會發生內鬥。在這期間,有一個人每次都能橫空出世,保持局面平穩。他就是耶律屋質,契丹皇室宗親,遼國的五朝元老,擁立過遼世宗和遼穆宗。

耶律屋質能征善戰,多次擊退宋兵的進攻。不管對內還是對外,耶律屋質如同遼國的定海神針。

九、元朝“賢相”——脫脫帖木兒

脫脫是《遼史》、《宋史》、《金史》的主編,看上去更像是一位知識分子。

當了丞相後的脫脫,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重拾了元朝的政府信用;治理黃河水患,解決了災民的安置問題,被老百姓贊為“賢相”。

十、萬曆首輔張居正

在明神宗時期,張居正先丈量全國土地,然後推行“一條鞭法”。這是中國歷史上的又一次稅制改革,簡化手續,將實物徵收改為貨幣徵收,確立了銀本位制度。既減輕了普通人負擔,也增加財政收入。


張居正一改傳統的重農抑商觀念,反對徵收商人重稅,這些做法為明末資本主義萌芽誕生創造了商業環境。

在對外的軍事上,張居正支持戚繼光抗倭。

張居正執政的十年,大權獨攬,完全架空年幼的宋神宗,君相之間已經由合作轉變為對立。所以,張居正去世後,宋神宗秋後算賬。

丞相會做人,懂得收斂自己,相權就是軍權的補充,君臣之間能夠和諧相處;丞相飛揚跋扈,相權就是軍權的威脅,君相之間必有一傷。


秋媚讀史



【文.羌人山裡漢】

俗話說:“文能提筆安天下,武能上馬定乾坤”。千百年來,文臣武將都是帝王之臂膀,天下社稷之基石。而丞相,一直都是中國古代最高行政長官,有一人之下萬人之上之權威。

自夏商開始就有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戰國以後叫丞相。丞相,在中國古代的政治舞臺上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很大程度上關係到社稷的安定和百姓的幸福。歷朝歷代中,若得一良相相助,必將是江山社稷之福、百姓之福。

然,在中國歷史上真正算得上名相之人卻屈指可數,那麼,誰能上中華民族十大丞相榜?接下來,山民就與大家一起分享中國古代十位不可不知的賢相。


第一位:【管仲】

中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法家代表人物。齊桓公元年(公元前685年),擔任國相,尊稱“仲父”。期間,對內大興改革、富國強兵。對外尊王攘夷,九合諸侯,一匡天下,輔佐齊桓公成為春秋五霸之首。管仲被後世尊稱為“管子”,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保護者”、“華夏第一相”之美譽。第二位:【姜子牙】

輔佐武王伐紂建立了周朝,是齊國的締造者,是西周的開國元勳,齊文化的創始人,是中國古代一位影響久遠的傑出韜略家、軍事家與政治家。歷代典籍都公認他的歷史地位,儒、法、兵、縱橫等諸子百家皆追他為本家人物,被尊為“百家宗師”。

第三位:【李斯】

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在秦王嬴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至關重要作用,被任命為丞相。期間,他制定有關禮儀制度、銷燬民間兵器、反對分封制,參與制定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第四位:【諸葛亮】

三國時期蜀國丞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文學家、書法家和發明家。輔佐劉備在成都建立蜀漢政權。曾發明木牛流馬、孔明燈,著有《出師表》、《誡子書》等。劉禪追封其為忠武侯,東晉政權因其軍事才能特追封他為武興王,後世尊稱諸葛亮為“武侯”。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第五位:【寇準】

北宋政治家、詩人,景德元年(1004年)出任宰相。契丹南下犯宋,寇準力主真宗親征,從而穩定了軍心,使宋遼雙方訂立“澶淵之盟”,至此,宋遼維持了長達100多年沒有戰爭的局面。寇準一生剛正不阿、嫉惡如仇、忠君愛國。與白居易、張仁願並稱“渭南三賢”。


第六位:【蕭何】

西漢初年政治家、宰相。輔佐劉邦起義建立東漢政權,楚漢戰爭時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期間,發展農桑,與民休養生息,制定《九章律》制度,協助高祖消滅韓信、英布等異姓諸侯王。與張良、韓信合稱漢初“三傑”。第七位:【房玄齡】

唐初名相、政治家,善詩能文,博覽經史。唐太宗即位後,拜中書令,封邢國公,負責綜理朝政,參與制定典章制度,主持律令、格敕的修訂,先後監修編撰《高祖實錄》、《太宗實錄》、《晉書》,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與杜如晦並稱“房謀杜斷”,成為良相典範。第八位【狄仁傑】

兩朝重臣,武周時期政治家,兩次拜相,剛正不阿,不畏權貴。把孝、忠、廉稱之為大義,敢於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覆立廬陵王李顯為太子,培植舉薦忠於唐朝的勢力,成為大唐社稷得以延續的重要支柱。狄仁傑在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的武則天時代,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第九位【張居正】

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新政”,史稱“張居正改革”。張居正改革,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延長了明王朝的國祚。明代大史學家王世貞稱他“救世宰相”。第十位:【王安石】

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也是爭議“最大家”。熙寧二年(1069年)年拜相,主持變法。在哲學上,他用“五行說”闡述宇宙生成,豐富和發展了中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思想。其哲學命題“新故相除”,把中國古代辯證法推到一個新的高度。著有《王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存世。

以上十人,可堪中國古代十大賢相代表。他們有的直言敢諫、有的膽識非凡、有的清廉剛正、有的剛正不阿……他們註定千古流芳。

自古華夏,人傑地靈,既有無數將帥保家衛國、開疆拓土,又有歷代賢臣良相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們都在中華民族偉大歷史長河中做著不可磨滅的貢獻。

圖片,來自網絡


羌人看世界


丞相位列百官之首,是輔佐君主並掌握國家最高權力的官員,在我國明朝以前,歷朝都設置有丞相一職,以協助帝王治理國家,平定天下。歷史上,也有許多賢臣良相為後世推崇膜拜,出將入相,經濟天下,為帝王師更是大多數文人士大夫的政治理想。下面根據歷美譽度和歷史功績,排列一下,掌心心目中的十大丞相。

第一位:周公旦,建章立制,禮樂天下。

周公旦西周初期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為"元聖"和儒學先驅。在位時為太宰,相當於後來的丞相,他的功績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其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是提出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嫡長子繼承製和井田制等帶根本性典章制度,影響了後世幾千年。

第二位:管仲,拯厄除難,功濟於時。

管仲是我國古代著名的經濟學家、哲學家、政治家、軍事家,春秋時期的齊國相。管仲橫空出世,他在全國劃分政區,組織軍事編制,設官吏管理,建立選拔人才制度等,改革了政治、軍事、經濟等諸多方面,把齊國治理得井井有條,成為當時的超級大國。更為重要的是管仲主導下,“尊王攘夷、九合諸侯”。提出“以人為本”、“以法治國”、“百年樹人”、“禮義廉恥”、“和諧”“誠信”等傳世觀念,被譽為"法家先驅"、"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由此奠定了其"華夏第一相"的歷史地位。

第三位:商鞅,敢為人先,變法強國。

商鞅是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打破“法古““循禮“保守思想,主張依法治國,推行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重刑厚賞的管理制度、重戰尚武的軍事制度,使秦國成為富裕強大的國家。商鞅的改革思想形成了商學派,逐漸成為主宰秦國乃至秦朝的思想主流,為秦橫掃六合,功不可沒。毛主席評價:商鞅可以稱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真正徹底的改革家,他的改革不僅限於當時,更影響了中國數千年。

第四位:李斯,帝國功臣,譭譽自知。

李斯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歷史上著名的法家。他以卓越的政治才能和遠見,輔助秦王嬴政橫掃六合,完成統一大業。秦朝建立以後,李斯被任為丞相,他主張廢除分封制, 實行郡縣制。在統一文字、法律、貨幣、度量衡和車軌等方面付出了提出了一系列主張,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李斯政治主張,不僅有效加強中央集權和君主專制,更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這樣一個偉人,卻因為在立秦二世的事情上做得不光彩,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的可悲下場。

第五位:蕭何,多謀持重,開國首功。

蕭何史稱"蕭相國",一生輔佐劉邦,運籌帷幄,劉邦等人出征,蕭何留守後方,鎮國家、撫百姓、供軍需、給糧餉,有力保障前線戰場,對劉邦戰勝項羽,建立漢代起了重要作用。大漢帝國建立,蕭任丞相,他在沿襲秦制基礎上,重新制定律令制度,作為《九章律》,建立社稷宗廟,完善國家象徵,休養生息,發展經濟,安邦定國,當推首功。周恩來評價蕭何:"劉邦百戰百敗,卻屢敗屢起,靠的就是蕭何為他當宰相,經營關中作他的根據地,要人有人,要錢有錢,要糧有糧。項羽百戰百勝,卻經不起一敗;一敗塗地,一敗就亡,原因之一是沒有蕭何這樣的宰相。"

第六名:諸葛亮,鞠躬盡瘁,千秋楷模。

諸葛亮是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劉備蜀漢政權的開創者,奠基者,是中國歷史上最為傑出的戰略家、軍事家、政治家之一。作為蜀國的丞相,在發展經濟,政治治理上其才能可以與管仲、蕭何相媲美,在軍事方面也有諸多貢獻,對後世影響極大。諸葛亮一生忠於事業,沒有個人權力野心,矢志統一大業,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人物。國學大師錢穆評價諸葛亮:“有一諸葛,已可使三國照耀後世,一如兩漢。”

第七名:魏徵,犯顏直諫,人臣典範。

魏徵是唐朝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和史學家,輔佐唐太宗開創“貞觀之治”的大唐盛世,因以直言敢諫而聞名,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他在政治上堅持“致化”思想,主張偃革興文,休養生息,明德慎罰,惟刑之恤。一生向唐太宗面諫五十多次,奏疏十一件,一生諫言“數十餘萬言”,成就了歷史上君臣千古佳話。宋神宗評價魏徵:唐李世民必得魏徵,劉備必得諸葛亮,然後可以有為,二子誠不世出之人也。

第八名:趙普,定策佐命,樹事建功

趙普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陳橋兵變,黃袍加身”重要策劃人,趙匡胤建立大宋王朝的肱骨之臣。擔任大宋開國宰相,輔佐太祖削奪藩鎮,杯酒釋兵權,改革官制、兵制等許多重大措施,不僅保證了大宋300年江山,而且自宋直至明清,再沒有出現軍權篡奪皇位的。另外,趙普雖讀書少,卻因一句"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成為後世文人儒士治國的楷模。南宋理學家朱熹評趙普:趙韓王佐太祖區處天下,收許多藩鎮之權,土國家三百年之安,豈不是仁者之功?

第九名:劉基,帷幄奇謀,功成身退

劉基是元末明初軍事家、政治家、文學家,明朝開國元勳。劉基博通經史,精通兵法、數理等,尤精象緯之學,輔助朱元璋消滅群雄、推翻元朝、建立明朝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為:"吾之子房也。"明朝開國後,劉基任御史中丞兼太史令,推行衛所制度,加強中央集權,制定《大明律》,以法治國,鞏固了明朝統治。民間有"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一說,可以說明劉基在古代歷史上的地位。

第十名:曾國藩,中興之臣,堪稱完人

曾國藩是中國近代政治家、戰略家、理學家、文學家,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位列"晚清四大名臣"之首。曾國藩組建湘軍,平定太平天國,挽狂瀾於即倒,保住了大清江山,創立了“同治中興”,實現自古儒家文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有生夢想,創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事業,被稱為“中華千古第一完人“。

後記

當然以上十位大咖是排前十絕對沒問題,順序主要是按人物的歷史出場順序排列的,如果非要搞個排行榜,分出個一二三,掌心覺得如果按這十位對的歷史影響力排列,應該是周公旦,李斯,管仲,趙普,商鞅,諸葛亮,劉基,蕭何,曾國藩,魏徵。各位對這個排名怎麼看呢?

以業餘視角品讀歷史,用淡泊心態談笑古今,掌心讀歷史歡迎各位看官繼續關注點評!


掌心讀歷史


傳說商朝伊尹就是宰相,可是商朝的王事跟家事一體,宰相其實就是家裡的管家,所以宰相也大多是由家奴充任,伊尹就是一個奴隸,由於地位低微,其實作用有限。


到周朝初年,宰相跟商朝職能依然差不多,名字叫“太宰”,首任太宰不是封神演義裡的姜子牙,他是太師,跟後世的太師不同,他只管軍事。首任太宰是周公旦,不是奴隸了,是武王的弟弟,這時候,職務是世襲的,周公旦的兒子孫子也還是周公,也做太宰,這種世代公卿的傳統在姬姓封囯一直在延續。春秋以後,王室衰微,世卿世祿制日漸衰敗,諸侯間鬥爭日益激烈。一些國君,尤其是非姬姓的諸侯國,為使國家富強和抑制貴族擅權,便起用有才能的名士管理國政。如齊國、秦國,齊國任用了管仲、晏嬰等名相,秦國名相更多,如百里奚、 商鞅、張儀、范雎、呂不韋等等。應該說姬姓封囯一個個被吞併、被滅亡,而齊國能成為五霸之首,秦國最終一統天下,跟他們的的人才政策,跟這些名相發揮的作用密不可分。

秦朝、漢朝都設立了丞相,著名的有李斯、蕭何、曹參、陳平等,但漢成帝之後,為限制相權,丞相就逐漸被三公取代了,所以西漢中後期乃至整個東漢都沒有名相。唐朝也差不多,名相有房玄齡、杜如晦、魏徵、狄仁傑、張九齡、姚崇、宋景等。中唐之後,宰相制度也就廢了。漢末及南北朝時期出現了不少曹操式的權臣,先自命為丞相,及登上帝位又廢止丞相,恢復三公制度。他們權勢很大,但多數破壞力遠大於貢獻力,曹操算是個好的了。

宋朝趙普之後,丞相被三司分權,一直到宋神宗恢復唐制,才又出了名相王安石。很快宋徽宗亡國,南宋偏安,有一些權力很大的丞相,但都擺不上桌面了。一直到明初,李善長、胡惟庸之後,朱元璋正式廢除了丞相制度,中國再沒有名正言順的丞相。可類似張居正這樣的內閣、軍機處首輔,實際擁有丞相之權,我覺得也可以算作宰相,

1、周公旦

周公輔政七年,年年有政績。主要是功績是建立宗法制度,維護了社會穩定發展,制定推動分封制,奠定了華夏民族疆域的基礎範圍,促進了人口大發展,對民族有開創性貢獻。

2、管仲

以底層名士取代世卿制的標誌性人物,被譽為“法家先驅”、 “聖人之師”、“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華夏第一相“。管仲改革土地和人口制度,富國強兵,重視商業,建立了春秋五霸之首的霸業。

3、商鞅

商鞅相秦,實行“商鞅變法”。政治上,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戰;軍事上,統率秦軍收復了河西之地。商鞅是秦國強大的關鍵人物,也是標誌性人物,對中國的影響絕對遠超後來大一統時期的普通名相。


4、李斯

李斯對中國的貢獻是“法家治國”。秦始皇接觸、接受法家思想就是李斯的影響,秦朝統一後,李斯反對分封制,主張郡縣制,制定了一整套的法律法規。中國自漢至清,一直是外儒內法的框架,李斯的作用和影響是深層次的。

5、蕭何

蕭何的功績主要在漢朝立國和漢初休養生息的政策制定上。蕭何入咸陽,組織接收了國家的律令、圖書,郡縣戶口,為日後執政打下基礎。楚漢相爭,他主持後方,使士卒糧餉源源不斷,被劉邦譽為第一功。

6、諸葛亮

諸葛亮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是中國傳統文化中忠臣與智者的代表,堪稱“人臣典範”,是一個象徵性人物。

7、魏徵

唐朝名相眾多,論政績、論實務能力,魏徵並不是最高最強的。唐朝國力曾達到我國古代的頂峰,各位宰相的功績突出,魏徵作為諍臣形象是最具特色的,權且以他做個代表。

8、王安石

宋朝的經濟是古代中國之最,作為一個改革家,王安石並不是很成功,但他相對其他的宋代政治家,起碼能看到國家的弊端和隱憂,同時具有實幹精神,他的改革思想也深深影響了後人。

9、李善長

相對於漢唐後期皇權旁落,明朝皇帝始終大權獨攬,不得不說朱元璋立國制度安排還是有可稱道之處的。這就讓明朝的丞相顏面無存了,相對於張居正的鋪張奢靡,權勢熏天,我覺得還是讓開國丞相李善長做大明王朝的代表吧。

10、張廷玉

很多人肯定不同意張廷玉入選,只說一點,自康熙末年開始實行增丁永不加稅的政策,雍正初年開始實行“攤丁入畝”。張廷玉雖然不一定是這個政策的首倡者和制定者,但作為雍正皇帝的首席助手,絕對是這一政策重要的推動者和主要的執行者。這個政策對中國的意義在於:人口的大幅增長,幾十年內從一億多增長到三億多。


東水西原


丞相制度創立於秦國秦武王時期,到明太祖朱元璋時期,因胡惟庸案的爆發而廢止。丞相制度從創設到廢止歷經了1600多年,期間時廢時立,但卻在歷史上產生了眾多的著名的丞相。按時間順序,我認為的歷史上十大名相如下:

1、李斯(前284年—前208年)

李斯,戰國末期楚國上蔡,秦朝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廢除了前朝分封制,加強中央集權;統一度量衡、貨幣、文字,使秦朝經濟文化步入新的軌道;修建馳道統一車軌,促使了政令暢通。李斯在秦朝實施的措施制度對後世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封建制度的基本格局。

2、蕭何(前257年—前193年)

蕭何,與張良、韓信並稱漢初三傑,西漢開國功臣。蕭何是劉邦奪取天下不可或缺的重要人選,他助劉邦入關“約法三章”,廢除秦朝苛法,在秦法基礎上制定了漢律。蕭何留守關中,保障後勤轉送糧草,是劉邦軍事勝利的關鍵之所在,是為西漢開國的第一功臣。他保護的秦朝藏書,為漢朝藏書打下基礎。

3、霍光(?—公元前68年)

霍光,河東郡平陽縣人,西漢著名大臣,政治家,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霍去病同父異母弟。漢武帝以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成為幾位顧命大臣之首。霍光上臺後實行與民休息政策,實行輕賦政策,儘量減輕人民的負擔,並以德養民。霍光的一系列政策,使得西漢迎來了“昭宣中興”,社會經濟再度出現了繁榮。

4、諸葛亮(公元181年—234年)

諸葛亮,徐州琅琊陽都人,蜀國丞相,劉備得以三分天下的主要幫手。諸葛亮聯合孫權抗擊曹操,赤壁大勝曹軍,形成三足鼎立之勢。後又相繼奪取荊州、益州、漢中。諸葛亮改善西南各族關係,實行屯田政策,前後六次北伐,終因積勞成疾病逝於五丈原。他發明的木牛流馬、孔明燈及改造的連弩,都為後人所稱頌。

5、曹操(公元155年—220年)

曹操,沛國譙縣人,曹魏政權的創始人。曹操曾擔任東漢丞相,後加封魏王。曹操統一中國北方,使經濟生產和社會秩序得到恢復。曹操統治下的黃河流域,政治清明,經濟逐步恢復,社會風氣有所好轉。曹操精通兵法,愛惜人才,而且善於詩賦創作。曹操在東漢的名義下所採取的施政措施具有極大的積極作用。

6、魏徵(公元580年—643年)

魏徵,鉅鹿郡曲陽縣人,凌煙閣24功臣之一。魏徵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大業,被譽為“一代名相”。魏徵一生的諫言多達數十萬,使得唐太宗時期納諫從流,風氣氣正。他認為明德慎罰是儒家思想,為治理國家之根本。魏徵以直諫揚名天下,為後世帝王所尊重。

7、趙普(公元922年—992年)

趙普,幽州薊人,北宋初年著名政治家,開國功臣。趙普與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推翻後周,建立宋朝;協助趙匡胤削奪藩鎮、杯酒釋兵權,改革官制等許多重大措施。有半部《論語》治天下之說,趙普一生從事50餘年,輔佐太祖、太宗兩朝,制訂出鞏固加強中央君主集權的方針政策,對實現國家統一是有貢獻的。是為昭勳閣二十四功臣之一。

8、王安石(公元
1021年—1086年

王安石,臨川人,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王安石通過變法,改變了北宋積貧積弱的局面,增強了對外防禦,雖然變法存在弊端,但亦收到了一些效果,富國強兵的效果是十分顯著的。強兵變法扭轉了邊境屢戰屢敗的被動局面,取得了吐蕃之戰的勝利。王安石的文學成就也是不凡,反映社會矛盾。

9、耶律楚材(公元1190年—1244年)

耶律楚材,契丹人,蒙古帝國時期的政治家、丞相。成吉思汗在進攻金朝中都時,將耶律楚材收為臣下。耶律楚材先後追隨成吉思汗父子30餘年,提出以儒家思想治國的施政方陣,制定了各種施政策略、法律法規及經濟政策,為蒙古帝國的發展和元朝的建立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0、張居正(公元1525年—1582年)

張居正,湖廣荊州衛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雖然此時已無丞相之職,但卻行的是丞相之實。張居正輔佐萬曆皇帝開創了萬曆中興,期間實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推行“一條鞭法”及“考成法”,為明朝中後期的繁榮興盛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此外,還有周公旦、管仲、陳平、房玄齡等等名臣。不知大家人選如何?


野史也是史


俗話說:“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所以每個人對歷史上十大丞相的看法也不一樣,那麼我就說說我認為的中國歷史十大丞相吧!我們按照歷史的發展順序來排列,僅供參考。

1.管仲(春秋)

管仲被譽為“華夏第一相”,即便是排在第一也沒人反對。管仲做齊國相邦,主張改革以富國強兵。在政治上實行“尊王攘夷”助齊桓公稱霸諸侯。軍事上討伐戎狄,維護華夏文明。管仲即是“聖人之師”也是“華夏文明的保護者”,被譽為“華夏第一相”一點也不為過。

2.李斯(秦朝)

李斯雖然有功有過,但是對歷史的進程也做了不少的貢獻。李斯是秦國左丞相,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並參與制定了秦朝法律,主張中央集權,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 。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

3.蕭何(西漢)

劉邦說:“運籌帷幄,決勝千里,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安撫百姓,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戰無不勝,我不如韓信。”蕭何作為“漢初三傑”之一,他對漢朝的政治與安定做出了不少的貢獻。劉邦晚年猜忌心中,蕭何能獨善其身至始而終,可見其不簡單。

4.曹操(東漢)

曹操雖然被譽為“奸雄”,丞相又是自封的,且還有篡漢的野心。但是他在歷史上的頭銜,始終是漢朝丞相,並沒有稱帝。在軍閥割據的三國,曹操對外降服南匈奴、烏桓、鮮卑等,統一了中國北方。要知道,兩晉以後中原直接南下,導致“五胡亂華”。而曹操有那個魄力,足見其軍事才能和政治才能還是不錯的。

5.諸葛亮

諸葛亮是“忠臣”與“智慧”的化身,其一生“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他的那種精神,值得後世每一個丞相學習。雖然他在做蜀漢丞相期間並沒有統一三國,但是在爾虞我詐的三國,蜀漢國家能保持穩定,諸葛亮可以說是功不可沒。

6.魏徵

魏徵曾是唐太宗李世民長兄李建成的洗馬,“玄武門之變”前,魏徵曾建議太子李建成殺了李世民,但是李建成沒有采納他的意見。“玄武門之變”後,魏徵做了階下囚,但是唐太宗見他賢能赦免了他,還任用他做諫官。魏徵一生向唐太宗進諫200多次,以直言敢諫著稱,是中國史上最負盛名的諫臣。因其輔佐唐太宗共同創建“貞觀之治”的大業,被後人稱為“一代名相”。

7.房玄齡

魏徵在唐朝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不管是“秦府十八學士”,還是“凌煙閣二十四功臣”,房玄齡都是榜上有名的。在貞觀年間,房玄齡輔佐唐太宗,執掌政務長達二十餘年,是“貞觀之治”的直接締造者。所以,唐太宗能開創“貞觀之治”,房玄齡也是功不可沒的一個大功臣。

8.王安石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文學家、改革家。在我國曆史上能推行改革的,不畏懼權臣,王安石是繼王莽第二個敢於改革的人。雖然說他的改革失敗,但是他在文學上的造詣,使他名列“唐宋八大家”之列。

10.張居正

其實明朝在“胡惟庸案”以後,朱元璋就廢除了丞相。明朝初年雖然廢除了丞相一職業,但是保留了內閣首輔,其實和宰相差不多。明朝時腐敗最嚴重的一個朝代,張居正作為明朝中後期政治家、改革家,萬曆時期的內閣首輔,輔佐萬曆皇帝朱翊鈞開創了“萬曆新政”。張居正有如此的魅力,在整個明朝都不多見了。


謀士說


中國歷史上最有吸引力的職業當屬皇帝,但是皇帝基本上都是世襲而來。一般人即使通過努力也不可能當上皇帝,只能採用其他手段推翻原皇帝自己當。但是這個成本實在是太高,一般人根本無法承受。當皇帝十分不容易,當丞相卻相對容易的多。許多人並不能通過努力當皇帝卻可以通過努力當丞相。中國歷史上丞相的數量要遠遠多於皇帝 。朱元璋利用胡惟庸案廢除了丞相制度,標誌著在中國歷史存在了一千六百多年的丞相制度終結。雖然丞相制度被廢除,但是相權並沒有被廢除,類似於丞相的官職還依然存在。我們來一起盤點一下,我認為的中國古代十大丞相,排名不分先後。

1、伊尹。伊尹是商朝初年著名政治家、開國功臣,曾經輔佐商湯建立商朝。此外伊尹也被稱為中國廚神。伊尹曾經輔佐過商湯、外丙、仲壬、太甲和沃丁五代商君。傳說,太甲即位之初非常不上道。伊尹和大臣們流放了太甲,太甲悔悟之後才得以復位。伊尹輔佐五代商王期間,積極整頓吏治,體察國內經濟民生,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推動商朝經濟發展。伊尹為商朝初年的繁榮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2、周公。周公輔政的故事已經深入每一位中國人內心。周公曾經輔佐周武王平定商朝,為西周的建立立下汗馬功勞。周武王去世以後,周公輔佐年幼的成王,開始周公輔政的七年。周公輔政七年被概括為:“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周公輔政期間,完善了西周的各項基本政策。比如,周公完善宗法制度、封邦建國制度、嫡長子繼承製度以及經濟上面的井田制度等。在周公的輔佐下,周朝經濟、國力進一步提高,為日後的“成康之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同時也為周朝八百年江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周成王成年之後,周公主動還政給周成王。

3、管仲。管仲在鮑叔牙的推薦下被齊桓公任命為丞相。齊桓公為了表示對管仲的尊重,尊稱他為“仲父”。管仲輔佐齊桓公期間,在齊國實行大規模改革,實行富國強兵政策,幫助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對外管仲提出“尊王攘夷”的口號,打敗周邊少數民族的入侵,後人稱之為華夏文明保護者。由於管仲在齊國的功勞,他被稱為“管子”、“法家先驅”、“華夏第一相”。

4、李斯。李斯輔佐秦始皇統一中國,並且輔助秦始皇完成統一後的各項政策。政治上面廢除分封制,在全國範圍內實行郡縣制,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文化上面,李斯建議秦始皇廢除其他諸侯國文字,採用秦國使用的小篆文字。除了建議秦始皇採用小篆以外,李斯還大力推廣隸書,推動漢文字規範化。經濟上,協助秦始皇統一全國的度量衡,推動秦朝經濟發展。社會上,李斯建議秦始皇統一全國的車軌,在全國範圍內修建馳道和直道,規定車軌的寬度為六尺。李斯為秦國統一中國立下了赫赫功勞,為中國日後政治經濟劃定了基本藍圖。

5、蕭何。蕭何是漢朝的開國丞相,也是漢朝唯二稱“相國”的丞相。滅秦之後,蕭何奪取了秦宮裡面的文獻、圖冊等,掌握了天下的人口、賦稅等信息。在楚漢戰爭期間,蕭何坐鎮關中不斷為劉邦輸出兵員和糧餉。西漢建立以後,主持營造長安城以及未央宮等。誆騙韓信到皇宮,幫助劉邦除掉了漢朝最大的威脅。根據秦律和約法三章制定了大漢的《九章律》,奠定了漢朝的法律基礎。蕭何通過自己的努力為漢朝的建立和發展奠定了基礎。

6、曹參。曹參和蕭何是《史記》中唯二的漢代相國。曹參對大漢的功勞不僅侷限於政治方面,還表現在軍事上面。曹參是一位可以出將入相的全能人才。曹參擔任齊國丞相期間,在齊國實行無為而治,使得齊國大治。擔任漢朝相國時,把“無為而治”的思想推廣到全國範圍內,也奠定了西漢初年的基本理念,為文景之治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7、鄧禹。鄧禹早年追隨劉秀打天下,在協助劉秀打天下的時候立下汗馬功勞。劉秀即位以後,加封鄧禹為大司徒。鄧禹當丞相時年僅二十四歲。鄧禹輔佐劉秀實行柔道治國為光武中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也為東漢日後的繁榮昌盛打下了基礎。

8、諸葛亮。諸葛亮未出茅廬而已三分天下。“隆中對”之後,諸侯跟隨劉備南征北戰,在蜀漢的建立過程中立下赫赫功勞。劉備白帝城託孤以後,諸葛亮臨危受命,挽救危局,拯救了風雨飄搖的蜀漢政權。諸葛亮盡心輔佐劉禪,南征南蠻,六出祁山,終其一生都在為蜀漢政權做貢獻,最後自己也累死在軍營之中。

9、張九齡。張九齡據說是張良之後。張九齡是唐玄宗時期有名的名相、賢相。張九齡恪盡職守、為官公正、敢於直諫、任用賢能、不趨炎附勢敢於同惡勢力作鬥爭,為“開元盛世”做出重要貢獻。張九齡卸任丞相之後,唐玄宗的政治開始走向黑暗。此外張九齡還是唐朝著名的詩人,他的詩作也廣為流傳。

10、李善長。李善長之於朱元璋,就像蕭何之於劉邦。李善長跟隨朱元璋以後,一直擔任朱元璋的“大管家”。李善長自從跟隨朱元璋就是一直在朱元璋身邊扮演重要角色,朱元璋晉升吳王的時候,就任命李善長為右丞相。朱元璋率軍征討之時,李善長留在後方為前線運兵、運糧。李善長根據元朝制度,重建明朝制度,提出鹽業專賣,恢復制錢法,開礦冶鐵,使得明朝迅速恢復了經濟,老百姓生活明顯改善,為日後大明強盛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功績。

這就是我心中的中國古代十大丞相,我想您心中也一定有屬於自己的十大丞相,不妨在評論區給出您的答案。

歡迎各位閱讀、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