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管教孩子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情,尤其是面對孩子鬧情緒這個問題,很多家長對於孩子的負面情緒很是無可奈何,有的選擇打罵,有的選擇沉默,有的選擇哄騙......


以暴制暴:“再鬧,我就不要你了!”“不乖就把你趕出門”

做孩子情緒的奴隸:“不哭,就帶你去吃麥當勞!”

輕視孩子的情緒:“男孩子,哭什麼哭!”

為孩子的情緒貼標籤:“這點小事有什麼大不了的,總是哭!”

講大道理:“你看!我不是早就跟你說過了……”

歸咎他人:“不哭了,都怪地板給我們磕疼了!”

一般來說,孩子在父母面前更容易表達其情緒和情感,所以父母需要教給孩子正面有效的情緒管理方法。這樣,孩子對以後的生活才富有掌控感,有建設性地去解決問題。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根據美國華盛頓大學心理學教授約翰·高特曼的追蹤調查發現,如果父母扮演情緒教練幫助孩子正確處理情緒,這樣的孩子在之後的學習成長中比較有能力處理自己的情緒問題,同時挫折忍受度也較高,社交能力和學業表現也比較傑出。

▶ 那麼,父母如何幫助孩子面對負面情緒呢?

1、接納孩子的情緒,給情緒命名

無論大人還是孩子都會有情緒不好的時候,這時,家長要做的不是去批評孩子,而是承認孩子此刻的情緒是客觀存在的。

可能在家長看來不算什麼的小事,但在孩子眼裡這對於他來說就是重要的事情,父母不能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看待事情。

同時,孩子的情緒也有很多種,家長可以用語言幫助他說出正在發生的情緒,如

“你生氣了”“你特別委屈”“你覺得傷心”等。

因為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有限,所以簡單的安慰孩子別難過作用是不大的,而給情緒命名正好可以幫助孩子表達內心的複雜心情。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2、引導孩子理清原因

處理情緒是需要一段過程的,這時父母應該運用語言幫助孩子反饋他的真實感受,從而協助孩子認清自己的情緒,

孩子在處理情緒時需要一段心理歷程。這時父母要像一面情緒鏡子,運用言語反映孩子的真實感受,例如:“看你哭得這麼傷心,一定很難過,對不對?”

協助孩子正確表達情緒,理清情緒背後的原因,才能更好的掌握孩子的心理需求。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3、幫助孩子找到情緒產生的原因

當孩子情緒緩和下來後,我們應該聽孩子說出事情的經過,從而引導他調整認知,從另一種角度看待引起他困擾的事情。

例如:“玩具被同學不小心弄壞了,你覺得很生氣。但是你打人是沒辦法讓玩具恢復原狀。我們一起想想看有沒有更好的方法,好不好?”

鼓勵孩子自己開動腦筋想辦法解決,這樣一來,可以讓孩子知道他產生這樣的情緒是正常的,同時孩子再遇到類似問題也能夠知道如何處理。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4、幫助孩子釋放情緒

成年人遇到不高興的事情,會找一些讓自己開心的事情做,其實孩子也一樣需要。

大哭可能是很多孩子鬧情緒的一種表現,當然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轉移一下注意力,孩子情緒不高時讓他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情,如畫畫、聽歌謠,或者讓他和自己喜歡的玩具待一會兒等,都是不錯的方法。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5、家長以身作則

家長遇到不開心的事情總是發脾氣、大吵大鬧,控制不好自己的情緒,而孩子就像是父母的鏡子,那孩子在遇到情緒問題也同樣是處理不好的。

家長:孩子“鬧情緒”時,難道只有打一頓才管用?

德國心理學家卡蘿拉·舒斯特說,其實孩子哭的時候,最先需要處理的是家長的情緒。

如果把養育孩子比作家長的一份工作,而這份工作則需要慢工出細活,多一份耐心,就多一份收穫,當孩子用哭鬧來發洩情緒時,更需要我們的耐心引導。

但是,接納孩子的情緒,並不代表同意孩子的行為,千萬不能放任孩子把情緒表現當成工具,對父母予取予求。

要讓孩子明白:所有的感覺都是可以被接納的,但是不當的行為必須被規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