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11月6日,滴滴顺风车宣布重启,在哈尔滨、北京等7个城市试运营。尽管滴滴给出的重启方案仍有许多关键问题未解决,但引发的极大热议,还是反映出顺风车出行在民众生活中的重要分量,毕竟

出行乃是生活刚需

这或许也能解释威马在出行服务领域的新动作:11月6日,天眼查显示威马全资收购了北京金凯鸿达汽车租赁有限公司,至此,威马旗下已拥有四家汽车租赁公司。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实际上,随着车市寒冬销量下滑,除了滴滴、美团等专业出行公司,出行市场(包括共享汽车、汽车租赁)还处处可见不少整车企业的身影。

No.1

从卖车到卖网约车

近年,整车企业旗下的独资、合资、联盟的专业出行公司如雨后春笋般纷纷成立: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主要车企出行公司一览(由汽车咨询中心网整理)

一时间,整车企业转型为出行公司成为车市潮流。万亿规模的出行市场,已然成为传统整车制造企业、造车新势力、出行公司甚至是互联网公司必争的一块大蛋糕,人人都想打造下一个“滴滴”

不过,市场占有率这么高的滴滴并非一天建成的,车企们为什么非得往上撞呢?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No.2

出行业务:想做还是不得不做?

诚然,我们已经听得够多了——共享化可是汽车“新四化”的重要一部分,抓住趋势就是抓住未来。不过这个原因还是过于模糊,我们不妨从拉力、推力两个方面来看看。

一、拉力:未来巨大的出行市场需求

如同标题所揭示的:出行具有巨大的市场需求。由于房价、消费上涨,城市交通拥堵加重、认知变化等原因,消费者的买车需求逐渐下降;但同时,日常出行需求无法避免,便利的移动出行则刚好填补了这一空缺。

根据贝恩发布的《中国出行行业引擎加速——2018年中国新型出行市场研究》显示,若拥有更方便的其他出行方式,受访者中有23%的私家车车主和21%的潜在购车者表示将放弃购车。

那么这块出行市场有多大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止2019年6月,我国网约出租车用户规模达3.37亿,较2018年底增长670万,占网民整体的39.4%;网约专车或快车用户规模达3.39亿,较2018年底增长633万,占网民整体的39.7%。未来,据高盛集团预测,到2030年出行市场规模有望达到2850亿美元。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当然,不仅规模巨大,未来出行市场还有着个性化需求定制的要求。蔚来资本与罗兰贝格联合发布过一份报告,指出未来新车销售将向新型出行概念强势转移,预计到2020年,用于新型出行服务的车辆将占新车销售的13%,到2025年将上升至20%。报告还认为,出行行业的竞争已经告别了平台之间的流量竞争,交通运营和基础设施正在受到行业重视。拥有资金实力,特别是大额授信能力,以及车队管理能力的公司有望成长为新的出行巨头。

庞大的市场规模、超高的发展速度、自身的固有优势,让车企们看到了自己的机会。

二、推力:汽车行业快速转型、销量下行

除去出行市场的巨大利益诱惑,整车企业们选择入局出行,更多是行业巨大的推力。

一方面,未来的汽车更具产品属性,传统的拥有机械硬件就拥有一切的时代一去不复还,未来的汽车将由软硬件共同定义。

互联网时代的大平台们,如BAT、高德等,自身就拥有强大的软件开发技术、大数据资源——这意味着,它们很有可能重塑汽车行业需求与供应链。若是不及时改变策略,车企们将一步步失去话语权,变成科技公司的“代工厂”。

另一方面,汽车行业自2018年从增量市场进入存量市场后,都面临着产能过剩的难题。中汽协数据显示,1~9月,国内汽车产销量在1800万左右,较上年同比下降均超10%,已连续15个月同比下滑。

对于整车企业而言,选择将车辆用作出行,不仅能转移车市下行带来的库存压力,还能增加车辆分销渠道。今年9月份,上汽就上演过一场员工抓阄做网约车的"好戏“:给出7500个享道司机名额,分配到集团旗下各个子公司,再分别分流内部员工,以应对集团销量危机。虽是无奈,但也不失为一种方式。

No.3

出行有“歧路”,转型需谨慎

尽管车市下行、出行市场都逼着车企们做选择,但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秘书长兼首席专家张永伟看来,汽车企业从制造商向出行服务商转型虽是必然,也是一次巨大的挑战,在能力没有逐步培养成型的时候,贸然转型可能会成为一个陷阱,转型也并非车企的唯一出路。甚至更可能“竹篮打水一场空”。

张永伟认为,转型困难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要从制造商角色转变为互联网服务商并不容易,二是新业务必然需要很高的投入成本,这让行业寒冬中的车企更加捉襟见肘。

以往,车企位于生产/供给一端,熟悉的是工厂式管理,而要培养互联网、个性化出行服务思维,是需要建设与发展时间的,整车车企需应对巨大的挑战。另外,对车企来讲,行业下滑导致可投资源已经被缩减,在已有的业务上,再增加一个新的业务投入,面临着

投入的困难,更何况还是极度烧钱、不计收入的互联网发展模式。

为此,张永伟提出,并不是所有的汽车企业都要转型为服务商,车企有多种选择:

一是车企可以继续做品牌的运营商,生产和运营全球最有竞争力的汽车品牌,避免分散车企核心业务和研发能力。

二是也可以做代工厂,给别人来提供代工服务。

三是有些可以转向服务侧,在很难快速追上网约车运营水平的前提下,推出更符合出行行业的产品。

2018年丰田声称要“从一家汽车公司转型成一家移动出行公司”,2019年就与滴滴合资成立丰桔出行公司,一系列行为看似激进,但丰田始终没忘记,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仍旧是汽车研发技术。丰田推出的一系列未来出行产品(如医疗场景用车e-Calm01、个性化定制用车e-Calm02),都显示出它并未停留在单纯卖已有产品、或是成为网约车/移动出行服务公司的境界。丰田对车企与移动出行的理解是:成为更适应未来移动出行趋势的新车企。

清华大学汽车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显君教授总结到,车企做出行,更重要的是“销售围绕未来移动出行的新产品、新平台和新生态”,同时,生态的前提和基础一定是核心产品和平台层产品,没有这两点,生态就是沙滩上的楼宇。

车企转型“出行服务”:卖车还是卖服务?

△e-Calm02,丰田“共享出行工具的终极目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