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聚焦“硬科技”

本報記者 張煒

中國證監會近日表示,堅守科創板定位,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真正落實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的證券發行註冊制,合理引導預期,加強監管。

作為我國資本市場最重要的增量改革,設立科創板並試點註冊制正式提出已滿一年時間。截至11月4日,已有171家企業科創板上市申請獲受理。截至11月5日,科創板共有46家公司的股票掛牌交易。

科創板重點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節能環保以及生物醫藥等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推動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人工智能和製造業深度融合,引領中高端消費,推動質量變革、效率變革、動力變革。科創板聚焦擁有關鍵核心技術突破的“硬科技”企業,“硬科技”企業在171家受理企業中佔比大。其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數量最多,共有30家。已上市的46家科創板公司中,也以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企業佔比最大。

科創板支持和鼓勵“硬科技”企業上市,首先在於制度創新。有的“硬科技”企業處於前期技術攻關和產品研發期,投入和收益在時間上呈現出不匹配的特點,存在暫時性虧損,或研發階段還沒有產生收入,按A股市場原有的標準很難爭取到IPO。而科創板暢通市場的“進口”,制度設計大幅提升了上市條件的包容度和適應性,不僅弱化了企業前期盈利能力、財務指標要求,而且允許同股不同權。通過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上市指標體系,滿足不同模式類型、不同發展階段、不同財務特徵,但已經擁有相關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創企業上市需求。

近日,澤璟生物的成功過會特別引起市場關注。澤璟生物是一家專注於腫瘤、出血及血液疾病、肝膽疾病等多個治療領域的創新驅動型新藥研發企業。該公司十分“特殊”,所有產品均處於研發階段,尚未開展商業化生產銷售,產品尚未實現銷售收入。該公司2016年至2018年以及2019年上半年均虧損超過1億元,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淨額均為負值。澤璟生物有望成為登陸A股市場的首家虧損企業,充分體現了科創板上市條件的包容度,也將提升“硬科技”企業的上市意願。

澤璟生物是首家按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成功過會的生物醫藥企業。科創板“第五套上市標準”未對企業提出業績指標,但要求預計市值不少於40億元,是第五套上市標準中要求最高的。其中的“醫藥行業企業需至少有一項核心產品獲准開展二期臨床試驗”,要求生物醫藥企業須具有較為成熟的研發產品與過硬的技術含量。據悉,另有多家研發實力強大但未大規模盈利的生物醫藥企業,也將通過“第五套上市標準”衝刺科創板。這些企業登陸科創板不是靠“紙上談兵”,而是以“硬科技”作支撐。

前不久披露的三季報顯示,截至10月31日,40家已上市的科創板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整體雙增長,共計實現營業收入691.16億元,同比增加14%;淨利潤85.81億元,同比增加40%。多家“硬科技”企業業績表現不錯。

研發費用投入是衡量“硬科技”企業“含金量”的重要標準之一。三季報顯示,40家已上市的科創板公司中,研發費用最高的是中國通號,今年前三季度達9.08億元;投入超過1億元的包括傳音控股、晶晨股份、中微公司、瀾起科技、虹軟科技等公司。其中,中微公司與瀾起科技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分別達1.58億元、1.97億元,同比增加100.82%、18.21%。從研發費用同比增速看,前三季度研發費用同比超50%的科創板公司還有睿創微納、中微公司、新光光電等“硬科技”企業。

再看澤璟生物,投入大量資金用於產品管線的臨床前研究、臨床試驗及新藥上市前準備。2016年、2017年、2018年及2019年上半年,公司研發費用分別達6107.74萬元、15882.25萬元、13729.41萬元及7064.96萬元。澤璟生物預計IPO募資逾23億元,繼續加大對新藥的研發投入,新藥研發項目佔14.59億元。

進入10月份,科創板IPO有所提速,上市委共審議了28家企業。市場預計,明年一季度科創板有望上市公司數量超過100家。科創板將讓投資者更多“硬科技”企業成長的成果。如中國證監會主席易會滿所言,不少科創板企業在細分領域是領軍者,業績增速明顯高於全市場,上市帶來的增信效應、聲譽效應、示範效應開始顯現,“經過一段時間,相信科創板會培育出偉大的科技公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