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截止至3月22日上交所共收到13家公司科創板IPO申請文件,受理了其中9家申請文件。3月28日,第二批科創板上市申請受理企業名單出爐,涉及8家企業。至此,已經向上海證券交易所提交科創板上市申請並獲得受理的企業數量達到17家。

上交首次披露的9家科創板受理企業,分別為晶晨半導體、睿創微納、天奈科技、江蘇北人、利元亨、寧波容百、和艦芯片、安瀚科技、武漢科前生物。第二批8家企業分別為,蘇州華興源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微芯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廈門特寶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科大國盾量子技術股份有限公司、虹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二十一世紀空間技術應用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光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貝斯達醫療股份有限公司。

科創板: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企業申請被上交所受理只是第一步,根據相關制度規定,科創板股票發行上市流程包括:申請、受理、審核、上市委員會會議審議、報送證監會、證監會註冊、發行上市。

科創板上市體現瞭如下特點:

一、包容性高

首批9家入圍企業中,剔除一家虧損企業後,其餘8家平均營收10.34億;平均扣非淨利潤1.64億;平均營收增速61.13%;平均總資產15.32億,研發投入佔營收比重為5%-20%。

科創板: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里程碑

而第二批8家入圍企業營收均不錯。就其所屬行業來說,新一代信息技術服務業5家,高端裝備4家、生物醫藥製造業4家、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2家、新材料、新能源各1家。科創板的第一輪甄選中,還是以高“科創”為穩的,這也說明,科創板並不只服務於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新興產業內的企業,傳統行業內的高科創能力企業也具有競爭優勢。而且科創板目前的17家企業所處行業、公司規模、經營狀況、發展階段不盡相同,總體上具備一定的科創屬性,體現了科創板發行上市條件的包容性。

二、上市標準靈活

上市標準更加靈活,不盈利甚至虧損企業也成功入圍。

17家企業可以自行選擇按哪種標準申請上市,包括一家上年度虧損達26億的芯片企業。可見科創板充分考慮到其投入大、週期長但後續成長力強的行業特徵,給了擬上市企業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體現了主板、創業板所沒有的新變化。這次受理審核中,無論是事中的齊備性檢查還是事後的審核,都做了嚴格規定。可見上交所的總體基調是科創板從嚴審核,注重信息披露和公司質量。

根據高盛3月26日發佈的研報,待中國科創板發展成熟後,潛在市值可能高達2萬億美元。高盛在研報中認為科創板不僅將成為中國內地股市的又一個上市平臺,還可能被視為資本市場改革的一個重要里程碑。預期將會給市場帶來如下變化:

改變資本市場行業結構

十年內滬深300始終是金融和工業股佔主導,但海外中資股顯示信息技術和可選消費已經位列前三,合計超過28%的佔比明顯高於A股市場,可見A股發行機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行業結構的演化,不能有效反映中國經濟結構的變化。未來科創板所吸引的行業將與A股有很大差異,科創板將作為A股的補充市場而非完全重疊和競爭的市場。

定價配售:增強價格發現機制

在A股發行機制下,一級市場打新階段和二級市場初期的交易階段都難以實現有效的價格發現。所有內地IPO的實際發行價格都不超過23倍市盈率(往績市盈率)的估值上限。過去三年裡,新股發行定價從上市到漲停板開板的平均漲幅在2-4倍,因此發行商、承銷商不太需要考慮二級市場。但在新的科創板註冊制下,上市門檻直接涉及到預計市值,而預計市值直接涉及到二級市場機構投資者對公司估值的認可度,在新的環境下,隱含的估值上限將被取消,交易將根據市場供求來定價。

目前很多人的共識是科創板初期供應量不足,上市後可能會被“爆炒”。但發行定價偏高的問題最後還是應該交給市場解決,新股二級市場的調整會反過來影響打新階段的定價。

兼併收購:激發基於產業目的的併購重組

迄今已有265宗IPO申請獲得批准,但仍在等待中國證監會批准在內地上市(包括尚未獲中國證監會批准的申請在內,共有1800宗),企業完成上市程序平均耗時6個月,而在中國香港和美國,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3個月。在過去的核準制下,IPO是稀缺資源,導致企業通過IPO發行(出讓)少數股權所獲得的定價遠高於出讓控制權所獲得的定價,也就是被併購所獲得定價。科創板制度下IPO不再是純粹的稀缺資源,畸形的定價結構也將發生逆轉,企業創始人和一級市場投資者對於退出方式和估值會有更現實的認識,IPO將不再是唯一選擇,併購的可能性也將進入視野。

科創板建設正在穩步推進。科創板的設立是資本市場支持創新的重大改革,很可能將成為資本市場改革的重要里程碑,讓我們拭目以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