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變”改革 活了農業樂了農民

水費、醫療費、養老保險費不用自己掏腰包,逢年過節有福利拿,孩子上大學有獎金,60歲以上老人每天有免費鮮奶喝,還發放生活補助,用村民們的話說,“做夢都沒有想到的好日子,現在真的就過上了。”這是以農村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的“三變”改革給下寨村村民生活帶來的真實變化。

一方面著力祁連山生態修復,一方面打造農村三變改革。近兩年,張掖市以整治生態為契機,在強村富民上做文章,把“三變”改革與資源利用、項目建設、經營主體培育等有機結合,不僅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也切切實實讓村民享受到了改革的紅利。

土地承包經營權入股

初夏,一場小雨過後,50多歲的下寨村村民郝生坐在村文化廣場悠閒地吸著香菸。

“以前從沒想過,我們在村裡還能當股東、當工人!”郝生說,他之前一直在外面漂泊打工,自從2012年村上入股建起奶牛專業合作社,自己入股10萬元,不但每年有18%左右的分紅,他還在合作社上班,加上分紅,每年收入近八萬元,比以前翻了一番,“老伴在家帶孫子,我下班後還能幫著幹些家務”。

如今,在下寨村,像郝生一樣,85%的村民都是合作社的“股東”。這幾年村裡不僅有了產業鏈,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文化廣場也修起來了,學校、幼兒園、高標準農田……”說起下寨村的新變化,郝生滔滔不絕。

蔣吉福是當地有名的企業家,2011年,他放棄百萬年薪,毅然當起了下寨村的村黨支部書記。“2011年,正直甘州區農村新修小康住宅樓的高峰期,村裡大部分農戶都住進了小康樓,但出現了一個新問題,村民上樓了,沒人搞養殖了,農戶除過外出打工就指望種幾畝制種玉米過日子。”蔣吉福介紹。

經過反覆研究琢磨,蔣吉福做出了一個大膽決定:引導村民入股建奶牛專業合作社,帶領大家發家致富奔小康。

“農戶將承包土地經營權入股到合作社、企業或其他經濟組織,改變了主要通過土地流轉發展規模經營的方式,對規模經營主體而言,按照農戶持有股份向其分配收益,而不需要支付土地租金;對入股農戶而言,通過入股,從過去的工人變成了股權擁有者,增強了農民的集體意識、合作意識、市場意識,提高了農民組織化程度。”蔣吉福說,僅僅下寨村幾大專業合作社帶動全村經濟純收入就達1000萬元,2017年全村人均純收入達2萬元,高於甘州區全區水平。

“三變”改革變出好日子

拿土地和閒置資金入股,跟著企業搞現代農業經營,如今在張掖市臨澤縣部分農村,已不再是新鮮事。

張掖市臨澤縣倪家營鎮南臺村是典型的農業村,土地破碎、發展傳統農業空間小,村級集體經濟空心化……這些都是曾經繞不過去的窘境。

要想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南臺村“三農”工作只能改革創新,關鍵是要激活土地資源、生態資源、政策資源、勞動力資源等各種發展要素。既要普適性,又要增強發展內生動力,如何讓南臺村農村經濟由封閉變為開放,讓這個源頭活水真正活起來?

南臺村地處張掖丹霞入口處,這是一個發展旅遊的好契機。此前,南臺村在七彩丹霞景區西入口處,有集體用地820畝一直處於荒蕪。隨著七彩丹霞景區的快速發展,南臺村將820畝集體用地以入股的形式,投入到張掖丹霞文化旅遊公司。“僅是這一項入股,村集體每年從中分紅37.6萬元。利用這筆錢,南臺村不僅替全村村民繳納了新型合作醫療保險,每年還為村裡60歲以上的老人發放500元的生活補助。”南臺村黨支部書記武明擺著指頭說,“三變”正是利用農村閒置資源,激發農村發展活力、破解農業產業發展融資難的關鍵一招。

不僅如此,南臺村還將張肅公路以南的2300畝土地入股臨澤縣丹霞農民土地專業合作社,發展了500畝休閒採摘園、400畝丹霞花海和1400畝其他經濟作物。

村民變股東,但村民並不是坐下來“吃閒飯”。村民薛興福原來是一名長途班車司機,年收入約10萬元。“三變”改革後,他將家裡的土地入股,並在梨園新村開辦了一家600多平方米的客棧。2016年營業至今,每年收益達25萬元左右。

“三變”改革,使南臺村的閒置資源得到利用,分散資金得以整合,收入渠道來源不斷拓寬,鄉村自治體系更加完善,群眾從旁觀者變成了旅遊產業的參與者和經營者。全村440戶村民中,有286戶參與旅遊業發展,379戶參與經營主體入股分紅。2017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4082元,高出臨澤縣平均水平2000多元。

這是張掖市實施“三變”後帶來的巨大變化,也是當地農村改革發展的一個縮影。在南臺村的示範帶動下,張掖市臨澤縣確定“一區八村”試點,探索出“‘三變’+戈壁農業”“‘三變’+特色產業”“‘三變’+鄉村旅遊”等6種改革模式和9個試點項目,盤活了各類資源,讓民眾盡享改革紅利。通過“三變”搭建的股權平臺,把貧困群眾與經營主體有機連接起來,放大貧困群眾狹隘的生產空間、生存空間和發展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