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叔本華在《人生的智慧》舉過一個關於蘇格拉底的例子,當蘇格拉底看到擺賣的奢侈物品時,說道: 我不需要的東西可真不少啊。

這句話一直響於耳畔,它的核心精神與《人生的智慧》一書所要闡釋的真正涵義有著異曲同工之妙。

哲學家叔本華晚年著作《人生的智慧》,像一個親切的老人給我們娓娓道來他這一生對幸福的思考,質樸通俗的辭藻直抵世界及生命的本質。

他似乎給我們提出了一個關於生命的命題:我們活著,真的需要那麼多東西嗎?在社會對女性更為苛刻的當下,對女性而言,這個命題,更值得思考。

前兩天,在公眾號上看到一個題目就很催淚的漫畫:女人這一生,有你想不到的心酸。

現實生活中,有多少女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活成了好母親,好妻子,好女兒,卻唯獨不是自己。

許多成功學和勵志學一遍又一遍的製造焦慮,讓不少女人前赴後繼的掉入“成為更好的自己”式的陷阱之中,身份焦慮、知識焦慮、社交焦慮——都是由這句話背後的東西製造出來的。

我們總在給人生做著加法,彷彿只有不斷的為生命疊加重量,才能讓人生有積澱感。然而,《人生的智慧》給了我們啟示:換一個角度,反向來思考問題:其實女人,你不需要的東西還真不少。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不需要從身外之物獲取幸福

“成為更好的自己”本來是一句非常中性的話,但是在如今消費升級的大概念下,越來越只針對女性。

女性想變美,衣著美妝應有盡有;女性想提高,知識罐頭呈出不窮;女性想過得精緻,各種生活方式輪番上陣。甚至整個社會的語言體系,都有一種假意討好女性的姿態,都在傳達一個信息:女人是要“富養”的。

何為“富養”?許多女性存在著一種誤解:花更多錢,把自己收拾的漂亮不就成了。因此,非理性整容、將釣金龜婿視為人生目標,超現實條件過度消費、婚姻裡盲目的依附等現象比比皆是,甚至因此出現不可挽回的悲情結局:整容失敗,終身難以示人;追求物化生活,失去自我,痛苦萬分;虛榮消費,負債累累,不堪重負;婚姻裡過度依附,失去言語權,卑微無力……其實,這些不是富養,只不過是拿更多的身外之物裝飾自己而已。

受父權文化的裹挾,女性相較於男性而言,更容易將人生希望寄於身外之物,如:

寄於傳統的婚姻關係、物化傾向的過度體驗、審美世俗的淺層追求、依附男人評價的侷限意識等等,把自己的一生的幸福都寄託在這些上面。

用叔本華的話說,即:這個人的重心在他的自身之外。這些自身之外之物,就其本質而言,是極其不確定的,並且為時短暫且受制於偶然。因此,一旦失去這些東西,或者對這些東西的幻想破滅,那女性的幸福也隨之煙消雲散了。

我們經常納悶:為什麼有些女人看起來什麼都有了,她還是不快樂?這正是由於這部分女性追求一些外在之物比追求精神情趣要來勁千百倍。一旦停止這些外在之物的追求,往往無所適從,內心空洞無比。

基於社會分工和家庭角色,女性更容易隱於感官的樂趣,庸俗的消費和閒適的家庭生活,而這些往往容易禁錮女性的思想,消融女性基於主體的感受,從而片面的通過外在抓取彌補內心的空洞。而那些為了迎合,盲從,跟風,大費周章追尋而來的外物,其實有些是自己根本不需要的東西,這無疑是對自己生命的浪費和不負責任。

人內心的快樂是自己意欲的產物,外物帶來的虛假繁華一落幕,隨之而來的便是無比的空虛,繼而又靠更多的感官刺激來補償,造成更大空虛,週而復始,和幸福背道而馳。

其實,真的需要那麼東西來包裹我們嗎?曾看過這樣一段話,印象極為深刻:一個人佔有得越多,就被佔有得越多。你佔有了好身材,但每天不敢多吃一點油腥。你佔有了好臉蛋,但護膚品和彩妝擺了半牆。你佔有了房子,但做了20年房奴。你擁有了孩子,但從此成了旋轉木馬。你擁有了手機,但從此變成了手機奴。這個世界,沒有無成本的佔有,你所佔有的東西,同時也在佔有你。

所以,從某種程度上說,一個人,放下得越多,越富有。正如《瓦爾登湖》的作者梭羅所說:“一個人,只要滿足了基本生活所需,不再慼慼於聲名,不再汲汲於富貴,便可以更從容、更充實地享受人生。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不需要太多虛假繁榮的關係

女人情感細膩、敏感的天性註定最容易產生心理內耗,外界的一點風吹草動,在女人內心都可能掀起軒然大波。

內心的不和諧、不統一消耗了女性大量的生命能量,而這些不和諧、不統一大多源於虛假繁榮的關係。

一種是氾濫累贅的人際關係。

叔本華認為:

熱衷人際交往其實是因為缺乏忍受孤獨的能力。人的內在空虛就是無聊的真正根源,它無時無刻不在尋求外在刺激,試圖藉助某事某物使他們的精神和情緒活動起來。正是由於內在的空虛,人們才追求五花八門的社交、娛樂和奢侈;而這些東西把許多人引人窮奢極欲,然後以痛苦告終。

有些人際關係,只是累贅,是人情和效率的損耗,一個越完整的人越獨立,根本不需要那麼多的社交。

社交閒聊帶來的損耗很隱藏,在人際關係中,我們不可避免更多考慮別人的看法。這些看法更多的時候牽制著女性容易受傷的自尊心,從而衍生出許多生活的負重。

有人說,真正成熟的標誌之一,就是意識到你的生活對他人毫無意義,他人的生活也對你毫無意義,人除了依靠自己之外,無法確切依靠別人獲得人的完整意識

女人如果意識到這一點,那她將活得特別通透灑脫。

就像張愛玲和炎櫻,當初是多好的朋友,高冷的張愛玲曾說炎櫻是無法替代的,然而就是這樣的“無法替代”的關係,到最後還是漸行漸遠。

鋪天蓋地的文章寫就她們關係疏離的種種原因,但我覺得,張愛玲的後半生其實只是一直在做著減法,像這樣極度聰明和敏感的女人,或許只是希望過一種更加清簡的生活,她與炎櫻的關係純屬無疾而終,未必像旁人們想象得那麼戲劇化。

叔本華說,我們生活的關係應該儘可能的簡單,甚至單調的生活,只要這不至於產生無聊,都會有助於增進我們的幸福,因為這樣,我們就更少地感覺到生活,並因此更少地感覺到生活的重負,而重負本來就是生活的本質。

如此形影不離的閨蜜,亦能為心中的一種自在而自然的疏離,何況是那些看似繁華但實際沒有意義的人際交往呢。人不可能一輩子與所有人都合得來、處得好,合不來、處不好就及時止損,工作與人情反而容易處理。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一種是虛假繁榮的婚姻關係。

受傳統婚姻制度的影響,在問題婚姻中容易妥協的往往是女性。有些婚姻明明已經“死”了,但許多女人仍在這種死寂般的婚姻裡耗老耗死,本可以讓自己活得更精彩,卻安慰自己要得不過就是婚姻帶來的安全感。

看到一個報道說:在中國,1/3的婚姻假裝很幸福。有許多女性,因為婚姻中的暴力、無性、三觀、婚外情、賭博等原因,走出了婚姻。但同樣,有更多的女性仍待在一段毫無希望的婚姻裡,在自我折磨與“包裝”得來的外界讚美聲中,選擇妥協,堅持一天是一天。

究其原因,是許多女性把離婚看作洪水猛獸,比起婚姻裡的痛苦,她們更恐懼獨自生存。大多數女人並不夠自信。覺得寧可忍耐一個糟糕的婚姻,也比抓一個不可預知的未來要穩妥,因此面對歧路上的婚姻,很多女人放棄修正,選擇妥協,將自身幸福寄於虛假繁榮的婚姻關係

前段時間,看見一個單身媽媽的視頻,說自己離婚後的狀態比在婚姻裡好太多。而留言卻是一片倒戈,有的說這是故意氣前夫的,有的說一個人能過多好,不過是假象;有的說離個婚還有臉拿出來曬……

可見,社會對離婚的負面看法遠多於正面,其實,真正主動走出婚姻的女性,她們沒太多怨氣。 一些單身女性,包括單親媽媽,狀態與在婚姻內相比,卻常是另一個樣子。生活安排得很豐富,大多數能找到自己的愛好,與孩子更加親密,笑容更多。

沒有了關係當中的期待和內耗,女性的潛力往往會被充分激發出來,在關係中感到累,一部分的確來自生活瑣事的消磨,另外一部分原因還在於“期望的落空”,一個人也可以過得更好的女性,她們是從根本上解決了內在匱乏的問題。

一個人自身擁有的越是豐富,那麼他對他的身外之物的需求也就越少,別人對他來說也就越不重要。(叔本華)

人們不應該期望從別人或外部世界獲得太多,一個人對另一個人而言並沒有那麼重要。對婚姻的期待,對另一半的渴求,同樣如此。說到底,人只能靠自己。

虛假繁榮的婚姻不過是飲鴆止渴的貪戀,確實無法挽救的婚姻,及時止損才是人生難題的正解。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不需要證明自己給別人看

在跟不少女性讀者探討情感問題的時候,總是發現一個現象:她們在感情裡受了傷,自己表示想通了,想明白了,從此,要去美容、健身、逼自己學這學那,甚至不惜負重去“請”進一些新的東西到自己生命裡來。

我說,你是真的喜歡還是隻是為了證明自己給別人看?往往她們會沉默,且沒有多少人能將這種一時的狀態堅持下去,因為從內心來說,她們只是想向別人證明自己而已。

叔本華認為,

我們過分看重自己的存在在他人心目中的樣子,不是從真正的自我,而是從他人頭腦中的表象那裡得到滿足和快感,是人性的愚蠢和缺點——幾乎所有的人畢生不懈的奮鬥,歷經千難萬險,最終的目標就是讓別人對自己刮目相看。

確實如此,我們很多時候太在意他人的看法,活成了別人喜歡的樣子,而非自己本來的樣子。太在意世俗的力量,便看不到內心的需求。

渴望被認可,渴望獲得正面的評價,在適度的情況下,能夠激勵我們自身,作出更多更好的事情,但如果這個程度過限,達到了一種盲目地一味地去追求所謂別人的評價,過分依賴通過別人肯定來獲得內心滿足時,就會失去自我。

人活著,不是為了證明給別人看的。記得老樹在回答外界質疑他的畫作題材的侷限性,稱作品是所謂“雞湯”式的小情小調等等這些看法時,他堅定的回答:至於別人怎麼說,對我來說不重要。我不是給別人畫畫,我也不負有這個責任。

的確,因為老樹畫畫,不是為了向別人證明自己,他只是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表達自己而已。

女性追求成為更好的自己,是完全沒有錯的,但很多時候,要問問自己,你是否只是在竭力表演和演繹一個完美的角色,去符合這個社會和大眾的標準,你是否只是為了證明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優秀的,是正確的而在苦苦支撐,你是否發自內心的感到愉悅。

人活於世,我們可以做老師,做醫生,為人父母,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其實最難的角色,還是做自己。

一個女人,當她找準自己的定位,有思想有主見,不懼外界壓力,不為任何人活著,不為任何人改變自己時,你也就並不急著向這個世界證明什麼,因為你的人生不需要回答別人提出來的問題,也不需要為迎合別人改變自己,人生最大的權利就是做自己。

正如喬布斯那段重要的人生箴言:

記住你即將死去,記住你時間有限。不要為別人而活,不要被教條所限,不要活在別人的觀念裡,不要讓別人的意見左右自己內心的聲音。最重要的是,勇敢地去追隨自己的心靈和直覺,只有自己的心靈和直覺才知道你自己的真實想法,其它一切都是次要。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女性獲得幸福的根本是“富養”自身所擁有的東西

《人生的智慧》開篇就講到:

最高級,最豐富多彩以及維持最為恆久的樂趣是精神思想上的樂趣,能否領略這些精神思想的樂趣卻首先取決於一個人與生俱來的精神思想能力。“富養”自身所擁有的東西,即:豐富個人的精神思想能力。

那麼,女性應該如何“富養”自己的精神思想能力呢?

1. 精減慾望,簡化生活。

也許有人會說,你這是教人不思進取嗎?其實不然,精減慾望不等於不精進自己,簡化生活不等於降低要求,而是撥開、迷霧,去追尋真正滋養自己的東西。

正如叔本華所說:一副健康、良好的體魄和由此帶來的寧靜和愉快的脾性,以及活躍、清晰、深刻,能夠正確無誤地把握事物的理解力,還有溫和節制有度的意欲及由此產生的清白良心,所有這些好處都是財富地位所不能代替的。

當下流行的所謂時間管理,不是提高效率,儘可能地做更多的事情,而是給自己設置限制。

人的精力極其有限的,一生中只要做好一兩件事情,就足以。當一個人抵達生活的極限後,就會刪繁就簡,讓生命變得更加純粹,更有效率地追求人生中最讓自己感到愉悅的事。

減少慾望,讓心情平靜;精煉追求,深耕自己的愛好,讓內心的愉悅;簡化生活,為人生找到焦點。

2. 學會獨處,享受孤獨。

聽許多女人講過,自己最害怕一個人獨處時候,那種孤獨感和空虛感,真的讓人難以忍受,所以便熱衷於各種交際應酬,熱衷於和男人交往,這樣會衝散她對於獨處的恐懼。

叔本華說,人的群居生活可被視為人與人之間精神上的抱團取暖。自身擁有熱力的人是不需要與人抱團取暖的。孤獨為一個精神稟賦優異的人帶來雙重的好處:第一,他可以成為自己;第二,他用不著和別人在一起。

不能忍受的孤獨的人,其實是精神欠缺一種彈力,必須藉助他人和外界的熱量,將自己活動起來。一旦脫離外物,空虛與寂寞就會席捲而來。

孤獨是一種能力,需要自己刻意練習。

一個人擁有一個完全自由的空間,可以思考、休息、放鬆自己,不需要顧慮別人的眼光,不需要考慮任何的一切,只考慮自己。在獨立的空間裡完整的擁有自己,其實,這是一段多麼珍貴的時光。

重讀叔本華《人生的智慧》,我看到了讓女性幸福的密碼

寫在最後

女人這一生,太容易囿於一段關係,一種思維,一個外在的評價標準,而漸漸失去了自己的節奏。

很多女人都向往的一條路,專注,安靜,高質感,沒有雜音,沒有危機……

怎麼做到?每個女人的答案不盡相同。

身為女人,你只需記住:

其實,我們不需要的東西還真不少。

不需要那些虛假的束縛,

不需要有失尊嚴的關係,

而是真正去傾聽自己真實的聲音,

迴歸對愛本身的嚮往,

這樣的自己,

才擁有真正的慈悲和寬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