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中有熱,全身陽虛,解法:附子瀉心湯主之

附子瀉心湯出於《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並治下》篇。本方在仲景的五瀉心湯中,既不同於大黃黃連瀉心湯,也不同於半夏瀉心湯、生薑瀉心湯、甘草瀉心湯三方用於寒熱夾雜、虛實相兼的痞證,而是一首較難掌握的方劑。然而,若是真正把握了它,在臨床上便有較大的實用意義。

極寒大熱,配伍精當

從病情的需要出發,將寒性藥物與熱性藥物組合成方,是仲景遣方用藥的獨到之處,這在六經病證的施治中,始終都得以體現。附子瀉心湯由大辛大熱的附子與大苦大寒的大黃黃連黃芩組成。可以說是仲景寒熱並用方中最簡練、最單純的一首方劑,具有針對性強、副作用小的特點。

胃中有熱,全身陽虛,解法:附子瀉心湯主之

一般說來,疾病是機體陰陽失調所致,平調陰陽是治療疾病的總則。寒熱並用,溫清兼施,就是從平調陰陽出發,以達到陰陽常閾為目的。本方名為“瀉心”,實則是以苦寒之大黃、芩、連清洩心下部位之熱,亦即降低胃脘過盛之陽,同時用辛熱之附子溫壯在表不足之陽,使之達到陰陽平衡。況且以三黃與附子共同組方,三黃得附子,其苦寒沉凝不致留滯陰邪,附子得三黃,其慓悍暴烈不致劫傷津液。如此極寒大熱集於一方,全收復陽驅邪之效。

胃中有熱,全身陽虛,解法:附子瀉心湯主之

更為獨特的是本方的煎服法。大黃、黃連、黃芩三味,以麻沸湯漬之,須臾絞去滓,是指三黃不用煎取,且用開水浸泡的時間也不長,為的是隻取其輕清之氣,以清洩胃熱而消痞;附子另煮取汁,取其醇厚之味,以溫陽固表而消除惡寒並止汗,真可謂寒熱異氣,並行不悖,分建奇功,誠為先聖之妙用。

有人認為本方與黃連湯、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烏梅丸、麻黃升麻湯同屬清上溫下之劑,用以治療上熱下寒證,此說不無道理。但本方以附子與寒涼藥相配伍,其他四方均以乾薑為主與寒藥配伍,附子主表而不守,為整體陽虛而設;乾薑守中而不走,針對中焦局部陽虛有寒。顯然整體包括了局部,因而附子瀉心湯主治的下寒證,可有中焦虛寒的表現,但又遠遠不限於此,這一點在臨床實踐中得到了充分的證實。

胃中有熱,全身陽虛,解法:附子瀉心湯主之

某女,37歲。2015年2月25日來診。患者胃脘部隱痛10餘年。去年以來疼痛加劇,先後服藥已數十劑,仍未見效。現覺心下脹悶而痛,時有燒灼感與噯氣,飲食、二便尚可;舌質暗紅苔黃,脈細緩。診脈時觸及兩手及腕發涼,據稱平素常四末不溫,且時有畏寒,1周前經胃鏡檢查診為:淺表性胃炎、十二指腸球部潰瘍。

翻閱既往病歷,所服中藥多為四逆散合金鈴子散、陳夏六君子湯、半夏瀉心湯及其他行氣止痛方藥。其中以寒熱並用的半夏瀉心湯比較適合此證,然亦未見效。原因恐與姜味甚辣,刺激性大有關。但更很重要的是畏寒與四末冷乃全身陽虛,並非中焦虛寒,故用乾薑無益此證。

選用附子瀉心湯合失笑散加味,每日1劑,服後逐漸好轉,至20劑服完,症狀消失。後以香砂養胃丸調理善後,並囑注意飲食,保證充足睡眠,至今胃病未見覆發。

胃中有熱,全身陽虛,解法:附子瀉心湯主之

此例中病機責在胃中有熱,全身陽虛,附子瀉心湯主之,只要用之得當,加減相宜,便能收到良效。臨床上,有時並未嚴格按原方煎服之法,或取附子先煎,或三黃煎的時間短一些,效果也同樣好。大部分病人服藥後,大便次數可能增多,這是火熱下洩,邪有出路,只要事先向病人說明,便不會引起驚慌,即使有輕度腹痛,病者也能忍耐。

本文認為,本方是溫清並施的範例。藥物配伍嚴密,可廣泛運用於胃腸道疾患,也可用於胃腸道以外的一些病症,只要抓住胃中蘊熱、陽氣虛衰這一病機,並能靈活加減運用,便可取得滿意療效。


⊙文章內容僅供臨床思路參考,非中醫專業人員請勿試藥。

⊙圖文內容部分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