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最大的技巧:學會看大勢

投資最大的技巧:學會看大勢

海爾的張瑞敏曾說,沒有永遠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沒有永遠的企業家,只有時代的企業家。在一個特定的時代非常優秀的企業,但過了這個時代什麼都不是。如果企業不意識到其生命週期要跟時代相配,則很有可能被時代淘汰。很多時候,領先的企業也最先被淘汰。我們往往都覺得它在自己的世界裡,已經做的足夠大、足夠優秀,但很可能會被外行幹掉。

投資最大的技巧:學會看大勢

我從2005年開始做投資,在此之前一直做投行。今天的核心想談一談對投資的感悟。講到投資,會發現很多人最喜歡聽的是:公司怎麼投、盡調怎麼做,發現了什麼問題、有什麼技巧、怎麼發現哪些是騙子等等。其實,在投資裡面最大的技巧,開玩笑地講應該是看新聞聯播。做PE、做投資,賭的是趨勢。這是我這些年最大的感悟。

中國經濟增長很大來源是房地產,40%的投資進入了房地產行業。而現在國家政策講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投資的。結果我們看到,中國最大的國有房地產公司融創負債達到7千億,負債率達90%。為什麼?這個行業現在增長遇到了瓶頸,增長率下降,但又不能退出。這就造成了這個行業兩頭被擠壓,一方面資金越來越緊,另一方面銷售難度越來越大。

衡量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投資、出口、消費。為什麼今天我們看到消費品和房地產行業會出現那麼多內耗和負債率高起的情況呢?我個人的分析是在中美貿易戰的情況下,出口對中國經濟增長的拉動作用受到限制。在GDP6.5%的低水平情況下,要抵銷出口帶來的負增長,只能是靠投資和消費。過去很多人樂觀地認為出口不增長也沒關係,消費會帶來巨大增長。實際上,如果消費真的有預期的巨大增長量,蒙牛跟伊利就不會公開打架了。這說明消費並沒有像我們想象的那樣帶來新的增量市場。大家仍然在存量的市場上爭奪,蛋糕只有一塊,這些企業想要增長存活,要想對股民有交代,就必須要搶競爭對手的市場。在這種大背景下,現實的情況是企業的壓力非常大。投資人要調整好預期,迎接行業洗牌,苦練內功。

投資大環境怎麼樣?第一,所有中國人現在都承認中國經濟低速發展是常態,而且目前並不是V字型的底部,不會很快兩三年苦日子一過去就好起來。以前有老師講過中國經濟的“二八”理論,指中國經濟在過去改革開放的1978年以來,所有逢八的年分中國經濟都很差,1978、1988、1998、2008,要麼亞洲金融危機,要麼世界金融危機。凡逢二的年份都是經濟好轉的年份。不過如果把心理預期降下來,2022年應該是樂觀的。只有當你對中國經濟常態有了新的認識,自己調整預期,才能調整身邊人的預期,才能在投資策略裡面調整對未來收益的預期。

吳曉波前一段寫過一本書《水大魚大》裡,說過去幾十年裡面,中國是全球最幸福的市場,因為從來沒有一個地區像中國這樣,出身草根的人都能一躍躋身中國富豪榜。而今中國經濟就是面臨低速發展,我們必須接受這個現實。

另外我們再用幾個數據來看私募股權投資這個行業。2018年年底,中基協統計GP(這個指的是做資產管理)、VC/PE機構加起來1.4萬家,清科排名評了VC/PE50強,而過去經常是評100強的。什麼原因?2018年,資管新規的壓力下,很多機構經過核實全年新基金既沒有募到一分錢,也沒有投出去一個項目,也沒有一個項目上市退出。這種情況其實對很多機構並不奇怪。

經濟增長放緩,資管新規出臺,投資環境跟過去大不一樣。目前投資機會所有人都是可以看到的。在這個時點下,重要的是能不能真正練好自己的內功、掌握核心競爭力。

投資機構未來面臨的三大變化

清科集團CEO倪正東認為中國未來的機構就是兩類,一類是小而美,基金的規模不大,團隊人員不多,但是有非常鮮明的特點,投的行業非常專注,或者投一些明星項目。還有一類是規模較大的。美國現在很多的VC/PE機構中最大的已經是幾千億或上萬億美金的管理規模了。我們現在最大的管理機構也是一千多億人民幣,但是未來中國管理機構肯定也會出現萬億的。在這種背景下我個人認為在這個行業裡面的機構,將來是往三個特點上集中:

第一,專業化。如果不走專業化,還想像過去那樣,只做財務投資,只選擇在這些公司IPO之前有投資機會投進去,而不是在細分領域裡的專業高度,那麼這種機構將來會非常難。以前很多公司要上創業板,投資機構在上市前去投,平均下來機構會拿到將近10倍的收益。但是現在不可能了,因為很可能一上市就破發。不走專業化就無法在更早期或者以更低的價格進去。

專業性基金的發展,一定會倒逼綜合性基金將來都走向專業化。比如說頭部大基金,也會面臨非常優秀的合夥人離開,自己做新的公司專注在一個方向。

第二,規模化。任何投資機構做得再好,辦公的場地大部分是租的,電腦是快速消耗品,最大的資產就是人。所以投資機構最終乾的是人的生意。這些人運用的資產就是資本,就是資金。投資機構為了吸引更優秀的人,必然需要支付更高的薪酬。這種情況下,基金的規模不往上走,根本養不起這些人,除非你永遠不增加人。

在美國,最大的基金都是併購基金。包括美國大企業的交易,像最近艾伯維收購艾爾建涉及630億美金的併購,背後也是PE與商業銀行配合撬動。所以這種情況下PE也需要規模化,這是不可阻擋的趨勢。

第三,品牌化。如果大家都規模越來越大,可能會面臨收益率下降的情況,那麼創業者一定是選有品牌的機構。有些品牌是靠業績形成的,有些品牌是靠宣傳形成的,有些品牌是靠多年服務形成的。但是無論怎樣,品牌以後會越來越重要。現在很多品牌靠曝光、靠宣傳,不是靠業績推動。這個行業過去都是講IRR(內部收益率),現在談的最多的是DPI(現金回報率),究竟給投資人賺了多少現金,這才應該是品牌形成的根本。

我個人觀點就是,投資機構在經歷2018、2019年這個重要的分水嶺之後,將來要走到專業化,規模化,品牌化的路上去。

從體制造富、產業造富到技術造富

清華的魏傑教授近期談到,改革開放40年造就的富人,經過了三個階段:體制造富,產業造富,技術造富。現在正在進行的就是技術造富。投資行業感受最明顯的就是我們現在都想投科學家。

我在醫藥行業投的最多。2005、2006年那個時候非常看重企業銷售,很多企業都是靠銷售起家。但今天藥企都是靠技術推動,很多靠銷售起家的企業都不同程度遇到了瓶頸。今天最有發展活力的都是技術創業。有一個藥業公司過去曾靠併購收了大量公司。每公佈一個收購,股價都會漲,但今天這成了這家公司最大的拖累。現在市場的主導確實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進入到了技術創富的年代。

投資的四個理念:寬窄理論、趨勢理論、實踐理論、安心理論

我從2005年轉行做投資,截止到去年年底的13年間,投資了將近200家。其中大概有不少於70家我是親自參與盡調去談的,目前上市了30家左右。我總結了四個投資理論。

第一個理論,寬窄理論。很多企業從創業開始就有衝動,創始人覺得自己的能力和自己的資源足以實現多元化,同時做多個事情,既可以2B也可以2C,甚至跨界。但我們發現,最終能成功的一定都是聚焦在最強的方向上,這個跟華為的成功是一個道理。

包括我自己,十幾年前也會覺得什麼都可以投,但最後發現能賺錢的,是在專注的行業。因為對行業足夠了解以後,任何一個創始人只要講到醫療行業任何相關的東西,我很快可以知道企業的口碑和在行業所處的地位。所以在企業初創期走的路是越窄越好。

第二個,趨勢理論。趨勢是遠遠大過個人能力的,但是很多人都不認可這點,總覺得人定勝天。我舉個例子,我們身邊的朋友和同學學習成績沒我們好,沒我們優秀,但他們過去十幾年工作下來最大的財富積累和最好的經驗就是買房,比我們工作賺的獎金多多了。這就是大的行業和趨勢。

做投資,不要認為個人能力一定能勝過趨勢。比如說最早開家電企業是很好的選擇,但是放在今天我們再一起去開家電企業,成功的概率大不如從前了。

第三,實踐理論。做投資,最好的學習辦法就是拿錢親自去投,經歷整個過程。從自己的錢裡拿出少量的錢做好賠光的準備,一定親自去投,而不是去聽別人講的,哪怕吃虧。那麼多人跟巴菲特吃午餐,也沒看到第二個巴菲特產生。做投資的人可以去聽課,但是最終的作用都是完善自己的投資邏輯。

第四,安心理論。2005、2006年我在香港做投資,定了很多標準,比如3000萬利潤以下的公司我們絕對不看;管理層股權過於集中的公司要慎重投資;資產負債率超過60%的公司基本上就不會重點投資。我們當時希望用這個標準指導我們投資,後來發現行不通。投資這個行當其實是管人。機構裡的人學歷高,不喜歡朝九晚五,不喜歡被束縛,最是難管,對PE的估值有時候甚至受這些人心情高低影響。這些都是很難標準化管理的,很多都是個性行為。

投資永遠都有賭博的成分,賭博就不可能靠量化標準。當你充分肯定盡調作用以後,一定要讓自己在安心的情況下下重注。我個人認為投資有時候就是憑個人感覺的賭博,數據分析的結果,就是讓你在賭博的時候更勇敢。

PE投資中的“募投管退”:哪個更重要

募資:如果不擅長募資,就找一個特別牛的人,讓他成為合夥人。

投資和管理:很多人認為把錢投出去是最容易的。但真實的過程中,好的項目其實很多都是靠投後管理,這也是現在我們這個行業最缺的。美國做PE投資的人,絕大部分都是有一二十年的經驗再做投資。他們對產業和企業生態非常熟,能為創業者當導師。而我們現在很多投資人是畢業沒幾年的,過去是搞金融但沒幹過產業。讓他們幫這些創業公司,有可能幫的越多企業越亂。

退出:退出是最考驗水平的,投後考驗耐心跟能力。這個行業一直有一句話,會投的是徒弟,會退的才是師父。好多項目都是因為我們在退出的選擇上方式太窄。現在大家通常理解的退出就是企業IPO,但是企業IPO成功過程中,投資人的貢獻是非常小的。投資人比創業者更擅長的應該是對時機的把握。

富豪榜十年之變化:什麼在變?

2008年中國最富有的人一半來自於房地產,而且幾乎所有人都來自於傳統行業。2018年以後一半來自於互聯網行業、新經濟行業,房地產只有兩三個。這就是我前面講的行業趨勢更大的邏輯。如果現在還去投房地產企業很難了。過去十年這些最富有的人,有一個最大的變化需要跟大家再解讀一下。新經濟下富有的人,包括馬雲、任正非等在公司裡都持股比例很低,而對大部分核心員工做了股權激勵,讓員工持股。所以說中國未來80後、90後、00後都不願意打工了,未來公司會進入到合夥人時代,每個人都在給自己幹活。

這個年代大家心態和過去不一樣,過去的人在一個單位可以幹一輩子,直到退休,現在很難。最後我們看一下,清華畢業生創立的公司,有很多很厲害的。美團的王興曾講過一句話,不要太不把自己當回事,作為一個清華的學生,你一定要把自己當回事;第二句話,接著說的是不要太把自己當回事;第三句話不要把別人當回事。你自己做投資也好,做創業也好,還是按自己的邏輯去走,不要說別人都在怎麼看,而要怎麼樣。我覺得他這三句話對我們在清華學習的人非常重要,分享給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