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印象中很軟弱,為什麼還能延續三百多年?

小帆帆666


我是小九,很高興回答您的這個問題!

其實無論是在電視劇中演繹的那樣,還是在大家的印象當中!宋朝一直是以軟弱示人,以至於最後被元朝所取代!可能接下來的回答會顛覆大家對宋朝的認知☞

我們先來簡單介紹宋朝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國歷史上承五代十國下啟元朝的朝代,分為北宋和南宋兩個階段,是由趙匡胤創立的中央集權制政體。 宋朝自陳橋兵變建立政權定都開封,經靖康之亂後遷都杭州建立南宋,至懷宗趙昺投海自盡共歷18位帝王,統治319年,是中國歷史上商品經濟、文化教育、科學創新高度繁榮的時代。

宋朝可以說是歷史上最富裕的朝代,宋詞的發展繁榮,是以宋代的經濟發展和重文輕武政策為前提。

我就舉幾個簡單的例子,印刷術和火藥是在宋朝發明的;宋朝不抑商,經濟非常繁榮,宋朝年財政收入最高曾達到16000萬貫文,據說經濟總量最高時候佔當時世界的百分之六十;宋朝的海外貿易盛況空前,宋朝造船技術水平是當時世界之冠。

“唐朝,公元618-907年,總共統治290年;宋朝,從公元960年陳橋兵變直至1279年滅亡,歷時320年。”我知道大家心中總是感覺不對勁,但很多時候,歷史的真面目就是這樣讓人措不及防,如論疆域統一,宋朝不如唐朝;宋朝在之前的後唐時期已經喪失了對西域的控制,在後晉又將燕雲十六州割讓給了契丹,在建國後真宗時有又檀淵之敗,國力大損。”

“1127年之後宋朝也失去北方大片土地,因此,如果算疆域統一的時期,應該是唐朝最長,從618年到907年,共290年,但是唐朝自從安史之亂之後亦逐漸失去對藩鎮的控制能力,875年黃巢爆發起義之後更是名存實亡;如以單純算國號的持續時間而不論疆域的話,宋朝確實又要比唐朝要好上那麼一點

可能大家還會說:“那為什麼後人對唐朝的評價遠遠高於宋朝呢?後人以唐人,漢人自居為傲,卻沒有聽到有人以宋人為榮呢?”

其實那是因為在大家眼裡唐朝有強硬政權,宋朝則軟弱無能;宋朝雖然各方面數據看起來非常漂亮,但是重文輕武政策和偏安一角的思想給了後代人們太多的傷痛,當政者不思收復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對外屈膝投降,對內殘酷迫害岳飛等愛國人士;政治上腐敗無能,達官顯貴一味縱情聲色,尋歡作樂,人們總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進而加入主觀感情去評價外交不作為,武力不昌盛的宋朝。

用‘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來表示極大的憤怒和恥辱,進而抹殺了它在經濟上的貢獻。宋朝就好像學校裡面的一些不學無術的富家子弟,再有錢,學習成績不好,一樣被人輕視。可是,如果認真的想一想,如果宋朝真那麼腐敗無能,它的經濟又怎麼會成為當時的世界之冠呢

也許咱們大部分想“人爭一口氣,宋朝就應該大戰一場,哪怕就這樣加速滅亡了,也是一種無比的光榮”

咱們不是宋朝的老百姓,無法想象當時戰爭的殘酷,經歷過戰火的宋朝人們,好不容易求得安居樂業,有多少人願意放棄安靜舒適的度完一生而選擇金戈鐵馬十幾年呢?或許,甘於安逸是宋朝痛(不好意思,有些跑題)

歷史總是在發展的,每個朝代的更替都是歷史的進步,這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無論宋朝是怎樣的窩囊,但卻無法抹去它的功績,我們只能說宋朝的存在是一種帶著傷痛的進步。

以上就是小九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可能有些跑偏題目本意,還請諒解


市井九公子


知道翻車魚嗎?翻車魚在海洋裡是誰都喜歡咬一口,欺負一下,但翻車魚依然存在,大宋朝就是這麼一條翻車魚。

但大宋能夠延續三百年,因為宋朝除了反應遲鈍,歪主意不少,還不會像翻車魚一樣毫無抵抗之力,

一、堅持抵抗

宋朝建立背景五代十國,所以從一開始就嚴格限制武將,對武將千防萬防的宋朝,偏偏又遇到了遼西夏等強勢異族王國。

如遼國南下,寇準強迫皇帝親征,換來宋朝自以為是的《檀淵之盟》;女真背信棄義南侵,也是有下層先自發性抵抗,……

這些抵抗多少為宋朝爭取了不少時間,同時,異族也發現宋朝的一個好處,也是放棄徹底滅亡宋朝的原因。

二、收割宋朝的“羊毛”

因為宋朝特別的富有,遼西夏等不善於經營,而宋朝心甘情願給對方豐厚的“賞賜”,如與遼談判,給遼金錢二十萬,其他價值三十萬的財物、與西夏也是這樣。

所以對方就把宋朝當做一隻可以隨時收割羊毛的綿羊,每年除了固定期限“賞賜”,可以根據需要,隨時派人去宋朝索取,宋朝還不能拒絕。

因此對宋朝也就不會再逼之太甚,宋朝的財富最終都是為他人做嫁衣,因而宋朝內部起義也是冠絕古今的。

只是後來的女真、蒙古的想法可不一樣。


最後的騎兵90


宋朝到底有多弱?

簡單對比一下就能知道:歷代中原王朝都有長城,但宋朝沒有。不是不想有,而是沒法有。因為能修長城的地方,全不在自己手中。山西河北段,是遼國的幽雲十六州;寧夏陝西段,是党項人的西夏國。



秦始皇留下了“百代皆行”的“秦政法”,同時也留下了萬里長城的草原攻略。

對於草原那個地方,你不要奢望去佔領。輸出了暴力,然後佔領了;但無法輸出秩序,於是只能接著輸出暴力。這個成本是天文數字的。所以,長城配合關市、和親、羈縻,才是成本最低的處理手段。

漢武帝不信,打了一輩子匈奴,而且兩漢都在折騰草原。但最後還是匈奴內附、鮮卑羈縻。唐太宗也不信,大唐帝國不靠長城,靠的是緣邊八鎮幾十萬職業軍人。結果呢?帝國巔峰就是日盛則衰。雄冠八鎮之首的范陽軍,還搞出了安史之亂,比草原還狠。



長城真的有用嗎?

秦朝長城,建立在燕戰國、趙戰國和秦戰國的基礎之上。所以,戰國七雄時代,三個北方諸侯國就靠這個攻略搞定了草原,同時也沒耽誤自己逐鹿中原。從這個結果上看,能說長城沒用嗎?

北魏是草原民族建立的政權。但是,鮮卑入主中原之後,也要面對來自草原的威脅,就是柔然。鮮卑人是怎麼做的?北方設邊鎮,但同時也得修長城。女真人在巔峰時期,號稱滿萬不可敵。但入主中原之後呢?接著修長城。

唯獨宋朝沒有。因為能修長城的地方,宋朝全都沒有打下來。從這個結果上看,宋朝真心弱。因為宋朝連第一個統一王朝秦朝,都不如。

為了彌補沒有長城的缺憾,宋朝只能拼命擴充軍隊。在宋仁宗時期,就有不下百萬的職業軍人。為什麼要養活這麼多的軍隊?有長城預警、有要塞據守,自然可以通過集中力量、集約資源的方式來降低成本。但沒有長城,就只能拼命養軍隊,既是局勢所需又是心理安慰。所以,宋朝雖然富裕,但財政境況卻不是最好的。



沒有長城,能夠證明宋朝太弱;因為沒有長城,也導致了宋朝沒法太強。而同時,兩宋的外部形勢,已經惡化到了極限。

北宋的外部形勢已經夠慘了,先是面對一個已經崛起的契丹,再是面對一個蓬勃發展的党項,最後還要遭遇女真大金的雷霆一擊。在不到200年的時間裡,北宋要面對三個草原勁敵。

而南宋更慘,先替北宋還賬,面對一個仍在上升期的女真大金;接著,又遭遇了橫掃整個歐亞大陸的大蒙古帝國。

北宋慘,南宋更慘,外部形勢要多兇險有多兇險、草原對手要多兇蠻有多兇蠻。唐末至兩宋期間,草原完全是一副逆天的存在。與契丹、党項、女真和蒙古之相比,秦漢時期的匈奴、魏晉時期的鮮卑、南北朝時期的的柔然以及隋唐時期的突厥,根本就是渣滓級的存在。



所以,宋朝就是病懨懨的林黛玉,卻偏偏闖進了步步驚心的大後宮。大體預測,連第一集都活不過。但是,宋朝硬是活到了全劇終,而且以崖山之戰的千古悲情收尾。

既然是林黛玉的身子,宋朝就搞不了政治鬥爭。北宋先是搞反了党項人,導致失去了河套地區;接著繼續搞不定契丹人,逼得澶淵城下之盟;後來聯金滅遼,就是沒事去找死。到了南宋,這個林黛玉即便學會了宮廷鬥,也已經於事無補。因為蒙古人根本沒工夫跟你搞關係攻略。這傢伙就是一個呆霸王薛蟠的存在,一定要強娶了南宋這個林妹妹。

自己本身就弱、外部形勢險惡,而且關係攻略的每一步幾乎都是臭棋。但是,兩宋為什麼能夠延續300多年?

去除歷史噪音,把握歷史脈絡,從上往下俯瞰,或許能夠從中發現大宋的生存之道。而且,這個道,完全是近乎一種超前的存在。

北宋與契丹、西夏的關係,按照司馬光的定位就是富鄰居與窮鄰居的關係。於是,草原與中原的文明對抗,就被轉變為一種新的關係定位。定位一變、思路打開,宋朝也就在長城之外,找到了更為創新的處理手段。



北宋基本上放棄了征服草原的打算,簡單說就是:草原的事情,與我無關,宋朝只做好自己。所以,對於西夏和契丹態度,北宋已經不是一種征服與被征服的帝國思維。

所以,在北宋時代,中原王朝開啟了一種成本最低的方式,來處理與草原的關係。其他時候的手段,要麼是被打得稱人家為聖上、要麼打贏了叫人家為禽獸。宋朝卻不是這個定位,而是鄰居的定位。

中國與夷狄為鄰,正如富人與貧人鄰居,待之以禮,結之以恩,高其牆垣,威其刑法。

這是司馬光說的,但不是他的創見,只能算是總結。因為北宋自開國以來,就一直是這個攻略。雖然期間偶爾會中二一把,但澶淵之盟的主基調大體不差。而後來的聯金滅遼,則是對這一原則的徹底背叛。

關鍵是:中國與夷狄為鄰。

從秦到唐,甚至把五代十國也包括在內,中原王朝就沒有用鄰居來定位草原。草原蠻夷,朕必替天行道、弔民伐罪。這才是中原王朝的總態度。

唐太宗李世民說: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說是說了,但天可汗李世民是這樣做的嗎?李世民對外征戰,唐軍的行軍大總管一般都是漢人,而胡人最高也就是行軍副大總管。



正是有了鄰居這個定位,所以北宋正式區分出了你與我的概念。我就是中原漢地,宋朝人習慣用漢人來指稱自己。自己是一個特定族群,這個族群以宋朝皇帝為核心,擁有共同的祖先、擁有發達的文化。有了這個定位,也就自然能夠懂得如何定位我以外的世界。所以,宋朝人才會有鄰居的定位。

宋與契丹和西夏之間是鄰居,是鄰居不假。但三個鄰居之間的處境是不一樣的。北宋是富鄰居,但西夏和契丹這兩個鄰居,全是窮鄰居。原因就是草原的經濟基礎非常薄弱。薄弱到什麼程度?

一場水旱災害,就能讓中原百姓流離失所。但只要朝廷還算清明,就總有辦法去賑災,因為國家有錢。戰國時代就有“河內兇,則移其民於河東,移其粟於河內,河東兇亦然”。即便不清明,災民變成流民,也總會自己找到活命的辦法,第一個選擇不會是餓死、第二個選擇也不是起義。

但草原遊牧民族但凡遭遇一場瘟疫,就基本等著整個部落被滅;但凡遇到氣候異常,就是整個草原的滅頂之災。脆弱的遊牧經濟,使得草原民族一定要在遊牧之外,搞出副業來。沒有副業的補充,草原人靠天吃飯就只能等著一茬一茬的死人。而這個副業,就是搶劫。所以,草原與中原的衝突較量,既是文明的較量,也是爭奪生存資源的較量。



即便西夏文明光輝燦爛、契丹大遼媲美大唐,但經濟基礎都是脆弱的。所以,跟北宋相比,統統都算窮鄰居。

於是,富鄰居與窮鄰居的相處之道,就是司馬光所言的“待之以禮,結之以恩,高其牆垣,威其刑法”。

而這個過程之中,契丹人和党項人,也逐漸漢化。於是,中原文明和草原文明,終於在語境上站到了同一個頻道之上,並在互動中實現了融合。後期,契丹人甚至已經學會了玩文字遊戲。

重熙增幣是澶淵之盟的再次修約。起因是宋與西夏的慶曆和議。契丹人認為北宋給西夏這個二等國的歲幣太多,這就相當於間接輕視了自己。慶曆和議給西夏歲幣總計是銀九萬二千兩,絹十七萬三千匹,茶四萬斤。而澶淵之盟給遼的歲幣是銀十萬、絹二十萬。所以,遼國要求增幣,慶曆增幣是再增銀十萬、絹十萬。但這點兒錢,遼興宗根本看不上,他看上的卻是一個“納”字。北宋在交割歲幣的時候,必須用“納”這個字,歲幣是北宋“納給”契丹的而不是“贈送”的助軍餉。一個字的變化,完全不是錢的事,而是面子的事情。在面子上,契丹要壓北宋一頭。這就是外交辭令上的文字遊戲。而能玩文字遊戲,就說明遼宋之間已經可以在同一語境中同頻互動了。有了這個條件,大家才可能在戰爭與征服之外多出一種選擇。



從北宋方面來講,這就是一種把與草原的戰爭關係、征服關係,轉變成為穩定而和平的外交關係。這幾乎就是一種相當接近近代國際關係的處理模式。同時,在這個外交關係中,北宋將政治問題轉變成了經濟問題,用錢來搞定政治。

澶淵之盟以前,中原與草原之間持續了20多年宋遼戰爭。這場戰爭不是短暫而不定時的邊界衝突,而是另一場中原與草原之間的漢匈大戰。澶淵之盟以後,北宋和契丹之間維持了100餘年的和平。自秦漢以來,中原與草原之間,就沒有過這麼久的和平時期。

其直接導致的結果是:在宋徽宗時期,宋軍已經不會打仗。但契丹人還能打。原因就是這夥人拿著幽雲十六州的財富和大宋的歲幣,一直再向草原輸出暴力和秩序。

北宋享國167年,但這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這167年裡,北宋在經濟、文化和科技等各方面全部達到了造極的地步。北宋時期的城市人口占比20.1%,請記住這是傳統的農業文明時期。而1957年的時候,我國的城城鎮化率是多少?15.4%。同時期的歐洲國家,普遍在10%以內,甚至不到1%。這種成就是難以想象的。



海上之盟後,宋朝失去了很多,北宋這個中原王朝也因此成為歷史。但宋朝的最大損失是:永遠失去了一個能夠建立持久博弈關係的草原對手、契丹。女真的大金,完全無法與宋朝在一個頻道上講話。指望一紙盟約就能阻止女真人的鐵蹄,就是鏡中花、水中月。

於是,北宋變南宋。但北宋已經為南宋打下了基礎。這個基礎就是內部的自我認同。

唐自安史之亂以後,基本等同亡國。大唐帝國不是無力面對草原的問題,而是完全搞不定內部問題。但是,南宋呢?南宋基本上把國境線鎖定在了秦嶺淮河一線,而且一直扛到女真大金滅國。

蒙古人橫掃歐亞大陸,卻在弱到無底線的南宋這裡,耗費了幾十年。原因就是南宋的內部凝聚,完全是中亞、西亞以及歐洲國家所不能比擬的。



大蒙古帝國,在窩闊臺、蒙哥、忽必烈期間,幾次因為繼承問題瀕臨崩潰的邊緣。但天助蒙古,在成吉思汗死後上百年內,大蒙古帝國以及後來的大元帝國,始終沒有陷入“胡虜無百年之運”的魔咒。

大蒙古帝國以數萬裡的幅員,對陣南宋數千裡的幅員,這就是一種力量上的碾壓。而南宋卻扛了將近半個世紀之久。

地利的原因很重要。秦嶺淮河幾千裡戰線上,總共只有三條進攻通道。無論是蒙古人還是女真人,都難以在關鍵局部上實現優勢碾壓,而南宋卻可以遊刃有餘。

但是,內部凝聚是最重要的。

大唐在安史之亂後持續跌落了150年,除了憲宗中興,幾乎一片黑暗。西漢與東漢之間,根本就不具有王朝上的繼承關係,西漢是滅了的王朝,東漢是新建的王朝。東晉在北方十六國的局勢之下,也就扛了104年。而明朝,幾乎就沒有一個南明的時期。

承接北宋的南宋呢?扛了152年。而且,南宋這152年並非一直沒落的。北宋的城市人口率是20.1%,而南宋是22.4%。這根本就不是一個衰落的王朝,而是一個充滿勃勃生機的王朝。



而其原因就是宋朝人的自我凝聚,確保了這個王朝能夠有足夠的韌性,能夠最大限度地對抗外來壓力。崖山之戰後,十萬南宋軍民以身殉國,近乎以一種民族主義的方式來書寫的千古悲情。

宋朝為什麼能夠延續三百餘年的秘密,就在於一種道勝:

在內部實現了自我認同,區分了自己這個特定族群與外部世界的關係。

以此為基礎的政治原則,以一種近乎平等和包容的態度處理草原問題。

以此為指導的關係攻略,在征服與戰爭之外建立一種和平的外交關係。

政治原則與關係攻略,在北宋是奏效的。但是,南宋就只能以自我認同和自我凝聚來對抗來自草原征服型王朝的衝擊。但這個力量已經足夠大。若非天助蒙古人,南宋未必不能笑到最後。

宋朝最後亡國了,因自己太弱而亡國,也因草原太強而亡國。

但宋朝並非毫無意義,它為我們這個民族創造了傳統時代的造極時刻。吳鉤的《宋:現代的拂曉時辰》中的一些數據,足以讓我們領略大宋的華麗:

宋朝的城市具有高度自治權,政府的官員只負責收稅和消防,其他問題全靠百姓們自治。

宋朝人可以自由結社,而且社團極為發達。各種被稱作“市”“行”“社”的行會,數不勝數。南宋臨安有414“行”,還有各種非盈利的“社”,其中的齊雲社,甚至每年都要舉行全國性的蹴鞠比賽。

宋朝人的婚姻也講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但男女之間已經有了一定的自主權,甚至可以以媒人為中介搞相親。女人的地位很高,男人怕老婆在當時已經非常多見,甚至女人可以主動提出離婚。



宋朝人不區分良民和賤民,統統稱做齊民,士農工商之間也沒有嚴格的壁壘。宋朝也不歧視商人,讀書人考取功名就去做官,考不上就去經商。

宋朝人逐漸發展出了陌生人之間的相處之道,而不再把自己的思維限定在宗法層面。買酒可以從酒店借走銀質酒壺,丟了東西有失物招領處,陌生人之間有了信任。

宋朝政府給老百姓提供了各種福利設施,福田院、居養院收留生活無著的人和孤兒;安濟坊、施藥局,為無錢看病的人提供藥品和診治;漏澤園,則是福利性的公墓,為沒錢人提供目的,埋葬無人收屍的露死街頭者。

正是因為有這樣自由而發達的社會,所以明清小說要麼以宋朝為背景、要麼取景於宋朝。英雄的故事需要平凡人的故事來點綴。而如果平凡人都鎖在枷鎖中的世界,又怎會點綴英雄。所以,只有在宋朝,才會有各種爭芳鬥豔的故事。

宋朝當然也有農民起義。如,宋徽宗的花石綱,激起了南方方臘起義。由於政府對盜匪的縱容,甚至流行“欲得官,殺人放火受招安”的民間俚語。

但是,不能因此而否定宋朝的光輝,那是一道接近現代的曙光。可惜,被一個有一個崛起的草原征服者給終結了。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此言非虛!當此之時,我們不應追問宋朝何以弱存三百餘年,而應為造極之宋的失去感到惋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