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壽筠:“無為而治”的四個層次

陸壽筠:“無為而治”的四個層次

作者按:筆者近來在整理、翻譯舊作時,忽然促動了新的靈感,在對道家“無為而治”的理解上有新的體會。願與網友們分享、切磋。

所謂“無為而治”,“治”指的是國家治理或社會治理,“治”者當然是指政府官員、尤其是國家的最高領導。“無為”可以有如下四層意思:

一是在可以比較有把握地對社會事物進行判斷的層次上或範圍內,如果在經常性地進行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沒有發現不平衡之處,那就不要無端生事、妄加干預,將自己的意志強加於社會,而應聽其自然,靜觀事物的變化發展。這當然是“無為”的第一層意思。

但如果發現有不平衡之處,那就應該首先設法找出有利於恢復平衡的社會因素。這樣的因素肯定存在,因為從不平衡走向平衡是自然趨勢,那麼促進平衡的因素必然存在於自然之中。然後順勢而為地採取措施扶助這樣的因素去恢復平衡。例如:雖然房產業的發展會帶動其它諸多行業、因而即使市場房價一時過高仍可能有利於整個國民經濟的發展,但如果長期過高,就會使少數房屋發展商和投機者大發橫財,而使工資勞動者買不起房、或淪為長期得不到解放的房奴,就會降低其它生活必需品的消費能力、從而削弱整個大市場的購買力,那麼其短期內的有利效應最終抵消不了其長期消極效應而使國民經濟嚴重失衡,那麼越來越多的工資勞動者就會抱怨;同時房產業的這種畸形發展必然暴露出官商勾結聯袂腐敗的蛛絲馬跡,引起大眾的義憤。這些抱怨和義憤就會形成一股強大的社會輿論,這種輿論就是有利於恢復平衡的社會因素。於是國家領導人發話說:房屋主要是用來居住的。言外之意不是用來給少數人投機發財的。然後各地政府採取措施,設法平抑房價。這就是順勢而為,是繼承了道法家的求衡路線。順勢而為就是不妄為,就是無為(而批租尋租、投機倒把就是達到罪惡極致的妄為)。這應該是無為的第二層意思。

我們通常理解的無為而治就如上述。但應還有另外兩種情況,如下:

第三種情況:那就是社會矛盾尖銳劇烈、危機深重,但不知道問題的癥結究竟在哪裡。這時或許需要在更高的層次上,也就是更大的時空範圍內,高到、大到在短時期內難以看清天下事態發展的自然趨勢,而需要較長一段時間的觀察、研究、思考。在這種情況下,為政者可以有所分工。按照一種經典說法,處於最高領導地位的君王除了用好人才、責成眾大臣和一般官員處理好上述第一、第二兩種情況以外,他自己則需要靜下心來,拋開冗雜的日常事務,從歷史的高度、以天下的眼光,在儘可能宏大的社會歷史層次上觀察、研究、思考,儘可能體察、認定所處歷史大時期社會發展的天然大趨勢究竟是什麼。一旦有了把握,有所認定,如果感到那種大趨勢的苗頭尚未顯露、因而變革的時機未到,那就靜待時機,可以趁此“閒暇”進行內修外練:一方面加強修煉自己的“內業”,一方面不放鬆對外的調查研究。這種“靜待”應該是無為而治的第三層意思。

(無論是社會太平時期的不無端生事,還是不太平時期的“靜待”,都是所謂的帝王“南面之術”。在明君“靜待”、或昏君當道的悠長年月,有抱負有智慧的在野精英往往就會隱居山林,也靜待著出世奉獻的時機。這樣的隱士在歷史上大多屬於道家。當然也有以從醫、從教奉獻智慧於社會者。孔子曾說過:"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語出《論語•微子篇》(比干諫而死章))。這是他帶著眾多弟子周遊列國“現”於諸侯、而未曾覓得施展抱負的機會、經失望多年後的慘痛人生經驗總結。)

在社會危機深重時期,如果是明君或賢臣,一旦發覺有利於變革的因素正加速顯現、變革的時機正在到來,就開始尋找知音,物色人才,乘勢發動變革,以艱苦卓絕的奮鬥開創新的時代。這樣的順勢而為,與上述第二層意思相似,但是處於高得多的時空層次上,所以應該看作是無為而治的第四層意思。


喜歡中國文化的朋友,請多多關注,小編將會每天定時更新,同大家一起學習中華文化智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