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在明朝以前從來沒有開發過嗎?那麼好的資源條件沒有出現城市和國家嗎?

用戶7127222503164


由於種種原因,很多人都忽略了東北民族的歷史,大家對東北歷史的印象往往都鎖定在滿清時期。甚至有些遺老遺少們很可笑的說東北是滿清帶過來的嫁妝,沒有滿清入關,一統中原,中國的版圖就沒有東北,搞得好像之前東北就不歸中國管似的!


下面鄙人就跟大家好好說道說道東北幾千年的歷史沿革變遷:

1.東三省前身:東北版三國


通覽東北歷史,七世紀中葉以前,西部大興安嶺東麓是東胡、烏桓、鮮卑、契丹等遊牧民族的活動地區;中部有農耕和畜牧經濟的穢貊族建立的夫餘和高句麗地方民族政權的興衰;東部長白山兩側、松花江、黑龍江中下游丘陵平原有繁衍承襲的肅慎、挹婁、勿吉、靺鞨等氏族部落的畜牧業和漁獵經濟;在這三個族系的南部遼東遼西地區,自殷商以來就是漢族占主導地位,與中原地區聯繫和交流密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長期高出北部一籌,對東北其它地區起著牽動作用。

七世紀中葉隨著高句麗王國滅亡,以粟末部為主體的靺鞨七部,建立起被譽為“海東盛國”的渤海王國,直到契丹建遼國統一東北,繼之女真反遼建立金政權,蒙古興起於斡難河元朝建立,明對東北的統治直到滿族入關,東北地區長時間是統一的歷史舞臺。但西部的遊牧社會、中部的農畜牧社會、東部的漁獵社會和遼東遼西農耕社會的差異仍然延續著。清入關後將東北做為“龍興之地”,築柳條邊實行“封禁”以與山海關內相區別,在經濟上、政治上都實行特殊政策。

縱觀東北古代歷史,有其獨特的民族、地理、歷史文化特徵,存在自身的發展規律與特點。


諸如多民族共居與多種社會形態並存,經濟佈局的地區性、不平衡性與落後性,各民族錯綜複雜的歷史關係,不同族系在東北歷史舞臺上的交替崛起與衰落,與中原政權的相互征伐,交互統治,構成了鮮明的地方特點。東北民族中,先後建立政權的有夫餘、高句麗、慕容鮮卑、拓跋鮮卑、粟末靺鞨、契丹、女真、蒙古、滿族。它們分屬於穢貊、東胡、肅慎三大族系。

穢貊首先在漢代興起,先後建立起夫餘、高句麗地方民族政權。夫餘在北魏時滅亡,高句麗政權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滅亡,從此這一族系便隨同其政權一起退出歷史舞臺,成為歷史上消亡的民族。

東胡一系的慕容鮮卑從西拉木倫河走出來,在東晉時建立的諸燕政權不僅統治了遼西,還統治了河北八十多年。同樣屬於東胡系的拓跋鮮卑從大興安嶺東側走出來,結束了十六國混戰紛爭的局面,統一北方,開創了南北朝局面,統治著中國北部達二個半世紀。

肅慎一系的粟末靺鞨直到唐朝時才建立渤海國。

至此,東北三個族系的民族成員先後從氏族部落的固有形態步入文明的門坎,建立起管轄地域不一的以本族為統治主體的國家政權。但這不過為東北民族的更大跨越拉開帷幕。


2.從遼、金開始,東北民族進入一個新的時期 

            

從遼、金開始,東北民族進入一個新的時期,其作用已不限於東北,對全國的歷史進程也發揮著巨大的影響。東北古代民族及其政權的地位越來越突出,由原來活躍於東北的局部區域進而發展為南北對峙、統一全國的全新時期。過去以漢族為主統治中原的局面已經易為以東北民族為主。在唐以後遼、宋、金、元、明、清幾個朝代中,有四個朝代是東北民族或與東北民族有關的民族建立的,或者佔有半壁江山,如契丹之遼與女真之金:或者建立了統一的中央政權,如元代之蒙古族和清代之滿族,這在中國其它邊疆地區民族中是絕無僅有的。 

3.效仿中原制度,東北各族根據自身特點形成獨特的管理制度

從氏族部落制發展過來並取得政權的東北各族,都有自己的管理制度,而這些制度都帶有本族的特點和傳統痕跡,又不斷的吸收、移用和模仿中原制度的內容或形式。

最早建立起東北民族政權的夫餘國還保留若干氏族部落軍事民主制的遺風,如遇到“水旱不調,五穀不熟,輒歸咎於王”,依據群眾意見可以撤換或殺掉國王。它的主要官吏皆以六畜名官,如馬加、牛加、豬加、狗加等,似與古代中原的司馬,司牛等官稱異曲同工,可見它主要是來自原始的畜牧時期人畜聚居的一種制度。

慕容鮮卑建立的前燕拋棄了本族舊制,因襲中原,利用漢人變本邑落為僑置郡縣,變部落軍事組織為諸軍戶制。高句麗保有本族特點,吸收中原制度精神形成自身制度,在官制上保有舊官名稱,並依據其官等之大小比之中原之品級,以耨薩、邑使比都督、刺史。

粟末靺鞨建立的渤海國則全面照搬和模仿唐朝制度,在制度方面對唐的依賴性極大。契丹之遼採用本族的頭目制與中原州縣制結合形成頭下軍州,又採取本族與漢族分治而實行南北面官制度。

金代女真的猛安謀克和清代滿族(後金)的八旗都起源於原始的圍獵,依所領人數多少為號,猛安謀克即取名於此組織的百夫長、千夫長。它由圍獵組織發展為軍事組織,進而與女真村寨結合為以戶計的地方組織。圍獵以旗為標識,八旗旗制即取名於此。它也由圍獵組織發展為軍事組織並與噶珊結合為地方性組織。

結語:

東北名族和中原漢族互動交流(多半是武力的)一直都有,絕不僅僅明末遼東和滿清這一小段。說白了,滿清就跟匈奴,鮮卑這類民族一樣,都是中華名族一部分,他們生活的領土當然也是中國領土神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沒啥嫁妝一說!


歷史的小卷毛


東北作為中國邊疆地區,歷史上建立的箕氏朝鮮,是在周武王滅商時期,箕子帶領殷商族人在東北地區建立的政權。夫餘是早期建立的國家政權,都城在現在的吉林市周邊,後來又南遷到四平地區,西晉末年被勿吉打敗,南北朝時期被北魏攻滅。來自北夫餘的朱蒙,在五女山城(現遼寧桓仁),建立了高句麗政權,國祚近七百年,後被唐朝攻滅。還有三國時期的公孫氏政權,稱雄於遼東,後被司馬懿所滅,司馬懿對襄平進行屠城,十五歲以上男子全部殺掉,築成京觀,並將遼東地區的漢人全部南遷,這就造成了東北地區失控,後來讓高句麗、前燕佔領了遼東地區,西晉永嘉之亂,中國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武則天時期,東北的粟末靺褐又建立了渤海國,渤海國疆域包括今烏蘇里江以東、黑龍江,吉林東部地區,渤海國設有五京制,其中四個都城是在現在的東北境內,後來被契丹耶律阿保機所滅,渤海國國祚二百多年。遼、金起於東北,元朝在東北置遼陽行省,朝鮮半島設徵東行省,這些都來自東北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

東北地區的文明出現的比較早,在五,六千年前的遼西地區,出現了紅山文明,有祭壇、文字、陶器、精美玉石、城邦等文化遺址,紅山文明的特徵是崇龍重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來源之一。在戰國時期,燕國大將秦開,擊敗東胡,北拓疆土,修築長城,燕國長城北至襄平(遼陽),東到鴨綠江。

華夏民族很早就生活在遼東地區,秦、漢、晉時期,在東北設置遼東郡、遼西郡、玄菟郡,在朝鮮半島置樂浪郡,唐朝設置安東都護府,對東北邊疆地區進行管理和開發。東北地區早期出現的城市是襄平,現遼陽,戰國時期燕國建立開發的城市。東北地區與中原文化交流,歷史的淵源頗深,東北地區的四大族繫有肅慎、夫餘、東胡、漢人。肅慎系生活在黑龍江流域,夫餘系在吉林的中部地區,東胡系在遼西,漢人在遼東地區。東北是中國眾多民族興起和發展之地,建立了夫餘、高句麗、北魏、燕、渤海、遼、金、元、清等國家政權。


李小子讀歷史


東北在明朝時也沒有正式的進行開發。張作霖對東北的建設,算是初步的開發。日本人對東北的開發,是以夷變夏的開發。字裡行間,題主所謂的開發,是指以夏變夷的開發,日本人所做的,正好是做反了。正式大規模的開發東北是在新中國成立後。新中國成立時,東北的人口還很稀少,被稱為北大荒。張作霖這個人的貢獻還是很大的,為以後大規模開發東北,打下了基礎。

明朝對東北的開發,僅限於遼寧,而且開發程度還不如漢朝。郡縣制最早在戰國時期推廣到遼寧,遼寧從那時候開始就是內地。明朝開始的時候在遼寧是設置府縣的,後來又廢除了,全部改設衛所,把遼寧設置成了邊疆區,成了一個戰略屏障。明朝的做法,是一種歷史的倒退。

清朝的時候,禁止漢人遷入東北,而且把遼寧這一漢人傳統居住區也劃入了滿洲,成為了滿人的居住區。這時候,東北的建設比明朝更落後了。

對吉林、黑龍江進行大規模的開發,第一人可能是紂王。紂王曾派大軍進攻東夷,很多人以為進攻的是山東、江蘇一帶,其實不是的。山東江蘇經歷了夏商兩代,千年的統治,早就與中原融為一體了,而且商朝還曾在山東建過都城。商朝中期,曾在山東濟寧一帶建都,後來才遷到了河南安陽。遷都之後,在山東封建了一個大國,叫奄國,這個奄國是商朝的宗室國,相當於周朝的魯國。有奄國鎮守東方,東方有叛亂,無需中央出兵。奄國在商朝滅亡後,還繼續奉商為正統,頑抗了一段時間,最終被周軍攻破後,奄國故地被封為魯國,為西周第一大諸侯國。漢史記載的東北風情,有大量的殷商遺蹟,特別是夫餘國,簡直就是商朝的一個翻版。綜合各種原因,各種跡象來看,紂王徵東夷,應該徵的是東北夷。

紂王是一個有壯志的人,一心想成就一番大業,只可惜顧此失彼,因窮兵黷武,耗竭民力,引起民怨沸騰。最終是出師未捷身先死,致使開疆拓土的大業功敗垂成。

周朝代替商朝後,東北的肅慎、鮮卑為了避免再度受到中原王朝的攻伐,所以都主動示好,稱臣納貢。周朝的政策。是見好就收,冊封一下,保持個朝貢關係就行了,對東北的具體事務不予干涉,也不將周禮強行推廣到東北。周朝的這種做法,導致了千年之後的漢朝時期,東北松嫩平原的夫餘國還在用商朝的紀年方式,用商朝的禮器和祭祀儀式。甚至殉葬制度都和商朝很相似。

秦始皇雖然豪氣沖天,壯烈非常,但是築長城以自縛,長城內外隔斷聯繫。鐵嶺開原以北各部,跟秦朝互不往來。

漢武帝終於突破了長城的限制,改防禦為進攻,不斷派兵出關開疆拓土。在平定高句麗後,設置了高句麗縣,隸屬於玄菟郡,但可惜的是由於高句麗地處長白山區,實在不適合農耕,就沒有進行移民實邊。高句麗西北,也就是松嫩平原的夫餘國,土壤肥沃,是魚米之鄉,漢武帝想拿下,但是無奈當時的夫餘國王主動稱臣納貢,畢恭畢敬,不管對皇上還是對玄菟太守,在禮儀上都毫無過失。這導致漢武帝實在師出無名,最後只能放棄直接佔領,改為羈靡。

東漢時期,漢和帝對所有的邊疆區都加強了經營力度,只可惜英年早逝,不到30歲就去世了。他這一去世,移民實邊的巨大工程擱淺了。

自晉朝以後,移民實邊的政策就近乎消失了,漢人的居住範圍不但沒有再擴大,反而還縮小了,到明朝時才有所恢復,但仍不如漢朝,漢朝時平壤是沒有少數民族的,河套也幾乎沒有,呂布就是河套人。唐朝總面積雖大,但羈靡的地方太多,直轄的面積並不大。

至於吉林黑龍江什麼時候有城市,這個早就有了,只是不算華夏城市而已。漢朝時,松嫩一帶的夫餘國已經具有相當高的農業文明,有大量的城池,都是仿照中原地區建造的,而且就連棺材,也都和中原的製造標準幾乎一樣。可惜的是,夫餘國最終被高句麗兼併,夫余文明從此毀於一旦。不僅如此,朝鮮也被高句麗兼併,樂浪文明也毀於一旦。

夫餘國,雖然有大量的商文明跡象,但不屬於華人政權,語言跟華語不同。夫餘國很有可能是紂王的東征大軍,回不了故鄉的人,在東北融入了東夷,就地跟土著一起安家建國了,類似於楚國的徵滇大軍,融入了西南夷,建立了滇國。


秦客逸民


我發現個問題:

大多數人對600年的扶余政權,600年的高句麗高句麗政權,還有影響力從三國一直深遠到唐朝的鮮卑,燕趙一無所知,客觀講鮮卑的影響力是你無法想象的。西伯利亞(鮮卑利亞)春秋戰國七雄的燕趙,三國兩晉的燕秦,北魏,北周,隋唐都有鮮卑的一席之地。

這樣說你就理解了:遊牧民族和農耕文明的交匯點是天然屏障的遼西燕山。而遊牧民族數次跨越燕山。漢族也多次統治遼東。你來我這!

最最簡單的道理:如果東北自古沒有人,春秋戰國到秦始皇時期,修長城幹嘛?吃飽撐的麼?

秦始皇的實力未必打的過匈奴。而漢朝滅匈奴也是因為匈奴遭遇了小冰期和內憂外患!

應該是教科書惹的禍,按照教科書觀點:魏孝文帝,東明王,拓跋宇文,楊廣,唐太宗都是漢人。只有滿族和蒙古是異族!


東北味道


發文者你真是不懂中國歷史更不懂東北歷史,如果你不是搞事情請你最好去瀋陽故宮/吉林市船廠博物館/吉林省集安/黑龍江省博物館走走看看什麼叫東北歷史。

吉林省集安市有高句麗王朝遺址並有碑文哪是一千多年前的石碑。高大幾噸重四面全是漢文字。

吉林市明朝時建船廠是當時明朝政府最大船廠建在吉林市松花江上,因吉林市盛產紅松而建船廠。當時建船廠目的是抗俄羅斯對東北的侵犯。

中國曆朝歷代沒有對東北放棄過,但有個罪惡山海關把東北人民隔離了。


用戶2589086828763


中華民族從傳統上說是個農耕民族。只要氣候合適,有適合耕種的土地,中國人就會去安家落戶、紮根發芽。

我們看明朝的版圖就會發現,它的實際統治範圍就是關內的18個行省。而這18個行省絕大多數都是適合人類居住,有適合人類耕種的土地。

而東北呢?以當時的生產力水平,天寒地凍、氣候惡劣的東北,土地確實不適合耕種。而女真人之所以在這裡生存,是因為他們屬於遊牧、狩獵民族。

在清朝中晚期,山東人闖關東。當時從事的工作主要是伐木、淘金、採參等,雖然也有開荒種地,僅侷限於人力、畜力,所以規模有限。土地的大規模開發耕種則是工具完善以後的事了。


朝天闕1


渤海國,又稱海東盛國。在今黑龍江牡丹江,其都城為唐代時亞洲第二大都城


居士傳紅


早在唐朝時期就有渤海國的東京城仿造長安建設的,遼金時期的遼陽城也很繁榮現在還存有遼代白塔是東北第一古塔。


大夢59901475


人類的文明史其實就是科技史。為什麼對東北大力開發不起來,除了其他人類的原因,更重要的就是科技原因和自然原因。在人類沒有開始大面積種植棉花,發展棉紡產業,讓窮人都能買得起一件棉襖的時代,以及沒有大規模開發煤炭的時代,東北顯然是不適宜大規模開發的。東北的真正大規模開發是起於清朝末年闖關東,然後再張氏統治東北期間得到了大力的開發,然後日滿時代又奠定了很好的重工業基礎。


晉山河


滿清入關前把東北的漢人屠殺完了,自春秋戰國時代起中原對東北地區一直有開發,上谷,漁陽,右北平,遼西,遼東等郡就是燕昭王時期開發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