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均解。”這是對戰國前期強悍的重裝步兵魏武卒輝煌戰績的描述。不得不說,這個戰績是相當的嚇人,沒有吃過一次敗仗,而且大多數時候都是全勝。縱觀整個中國歷史,這種成績都可以說是數一數二的。

魏武卒的起點

說到魏武卒,就不得不先說一下他的創始人——吳起。吳起可以說是真正的常勝將軍,幾乎未嘗敗績,魏武卒前期神話般的戰績就是在他的帶領下實現的。他來到魏國的時候,正好碰上了一個正在蒸蒸日上的魏國,於是他也大展身手,創立了武卒制度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根據《漢書·刑法志》中所說,武卒採用這樣的選人方式:衣三屬之甲,手執十二石力之弩,揹負箙矢五十個,帶三天口糧,頭上戴盔,提戈佩劍,半天內跑一百里(這裡的一百里可不是我們現在的裡,要多得多)。看看這選拔力度,這能被選上的都是些什麼人啊,魏武卒的單兵能力可見一斑。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一旦被選上魏武卒,你將會免除田稅和宅稅,而且你退役以後也能享受到這樣的待遇。哇,這一下子可不得了,大量的人開始為了當選魏武卒開始努力,魏國的士兵素質也越來越好。

訓練魏武卒的時候,吳起也不會顧及什麼上級的面子,都是和士兵同甘共苦。士兵睡在落葉地上,他就睡在地上;士兵躺著冰上,他也躺在冰上。於是,士兵各個都奮發圖強,發了瘋似的訓練,從而奠定了魏武卒的強大基礎。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魏武卒的盛名

真正讓魏武卒揚名中原的是陰晉之戰。陰晉之戰爆發於公元前389年,由於有李悝變法,魏文侯的勵精圖治,吳起的練兵使得原本處於戰國時期中央的魏國迅速強大了起來。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魏文候經過思考,認為秦國的地理位置非常好,於是在公元前419年,公元前412年,公元前409年等多次發動伐秦戰爭,均取得了不少戰果,而秦國為了奪回失去的領土,決定發動復仇戰爭,於是陰晉之戰爆發了。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秦國國君秦惠公集全國兵力五十萬,而當時的河西郡守吳起只有五萬的魏武卒鎮守。這是一場人數對比懸殊的戰爭,在冷兵器時代,人數就是戰鬥力,也就是說這是以一敵十的戰鬥,十個人每人一拳你都受不了,更何況打贏這十個人。

但是吳起和他的士兵卻沒有膽怯,反而他的士兵卻主動提出了出戰的要求。吳起通過魏武侯的同意,又獲得了3000騎兵和五百戰車,開始反攻。由於吳起的精確指揮,加上魏武卒的單兵能力遠遠超過了秦國臨時組起來的農民軍隊,於是戰場成為了魏武卒來回穿梭來回衝殺的地方。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秦國的士兵完全不是對手,看到對面的士兵不僅裝備良好,而且打起來一個比一個狠。自己完全不是對手,於是全面潰敗。魏國大勝,魏國的精銳部隊魏武卒也就徹底揚名華夏大地。

這場戰爭也成為了歷史上著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

魏武卒的衰弱

俗話說“千軍易得一將難求”,當戰力驚人的魏武卒失去了他們的統領吳起後,逐漸消失在了歷史的記載中,直到龐涓的出現。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相信龐涓大家都熟悉,就是那個心胸狹窄的孫臏師兄。曾經答應過孫臏,讓孫臏出山的時候來找他。而孫臏找到龐涓的時候,龐涓驚奇的發現孫臏比他厲害的多,於是決定密謀除掉他。孫臏通過裝瘋賣傻苟且偷生,最後被齊威王偷偷救出,成為齊國幕後的軍師。

儘管龐涓的人品不咋樣,但畢竟是師從鬼谷子,能力不及孫臏,收拾收拾當時弱小的趙國還是沒問題的。於是魏武卒再次出動,一路高歌猛進,經過大半年的時間,竟然直接包圍了趙國的都城邯鄲。趙國君主感覺派人去其他國家求救,大多數人都拒絕了,畢竟現在魏國勢頭正猛,又有魏武卒這種精銳兵種,誰想跟他打啊。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然而齊國卻同意出兵。孫臏和田忌認為必須救援趙國,不然等到魏國真正消滅了趙國,自己要面對的就是更強實力的魏國了。但孫臏也知道自己齊國沒有能跟魏武卒對拼拼贏的兵種,決定改變戰術。於是圍魏救趙開始了,齊國兵分兩路,一路支援趙國,一路偷偷前進,包圍魏國都城大梁,同時不斷散佈消息,說齊國的部隊已經包圍了大梁。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這下輪到魏國君主慌了,於是趕緊讓龐涓回來救援。於是龐涓不得已放棄魏武卒打出來的勝利成果,火速趕回魏國。接著就被早就埋伏在桂陵的孫臏給襲擊了,桂陵之戰爆發,最後以魏軍大敗告終,魏武卒元氣大傷。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還好魏國底子還有,過了不到兩年,魏國使用魏武卒擊敗齊、宋、衛三國聯軍,再一次有了稱霸的樣子。這是商鞅給魏國下套,讓魏惠候稱王,魏惠王欣喜答應,於是逢澤之會開始。魏國基本上在一些小國奠定了威望。這樣使得原本魏國的同盟國韓國慌了,和齊國親近起來。

魏國由於怨恨韓國沒有來參加逢澤之會,於是發動馬陵之戰。儘管龐涓再一次利用魏武卒的強悍取得了優勢,但是孫臏再一次出現了。他採用誘敵深入和減灶騙敵的戰術,成功地又一次擊敗了魏國的十萬軍隊。魏武卒從此一蹶不振,魏國的霸主地位也喪失了。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魏武卒的終點

自馬陵之戰之後,魏武卒就已經快不行了,到底是退出歷史的舞臺還是再現輝煌只需要一場戰爭就可以證明。

於是,戰國時期兩大兵種開始對抗,秦國的銳士和魏國的魏武卒在伊闕展開大戰。

他們因戰而生,他們為戰而亡,魏國雖已匿跡,武卒仍閃輝煌

可惜的是,秦國這時的統領是白起,而魏國的統領則是公孫喜。雖然這人在垂沙之戰中獲得了對楚國的勝利,可是跟白起還是差的多,於是白起用秦國銳士以少勝多大勝魏、韓、東周聯軍。魏武卒最後一次的戰鬥結束,從此退出了歷史的舞臺。

總結

魏武卒憑藉強大的單兵能力,可以說是戰國前期所有國家的噩夢。

然而,再強大的士兵也需要一個能幹的統帥,不然也會變成白給,又加上自己的訓練成本十分巨大,衰落的魏國已經無法支撐起訓練魏武卒的費用。

於是魏武卒在伊闕之戰後,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