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熟悉三國的朋友都知道,或者聽說過,“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尤其是三國演義的熱播,可謂是家喻戶曉。

“臥龍”,指的是諸葛亮,也稱諸葛孔明,“鳳雛”,指的是龐統,字士元,也稱龐士元,無論是正史,還是演義,劉備何其幸運,竟然將兩人一起收入麾下。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司馬徽,東漢末年名士,精通道學、奇門、兵法、經學。有"水鏡先生"之稱。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漢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諸葛亮、龐統卻隱居在襄、漢之間,淡泊名利,不輕易投靠他人,司馬徽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龐統。

後來,依附劉表、屯駐新野的劉備前去拜訪司馬徽,並和司馬徽討論世事。司馬徽對劉備說:"一般的讀書人和見識淺陋的人怎麼能認清天下大勢呢?只有能認清天下大勢的人,才稱得上是俊傑。"

劉備問誰才可以稱得上俊傑,回答說:"諸葛亮、龐統"。同時,徐庶也曾經向劉備推薦過諸葛亮和龐統。劉備便以諸葛亮、龐統為軍師中郎將。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司馬徽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問題來了,劉備都得到了,為什麼沒統一三國呢?

其實主要原因有三點。

一是漢末人才輩出。

孫權旗下呂蒙,陸遜,張昭,周瑜,曹操手下也是謀士如雲,郭嘉、荀彧、司馬懿、賈詡、荀攸、程昱,許諸,徐晃,張遼,無一不是當世謀士名將,加上曹操本身就是個狡詐如虎的人,因此劉備即使二者兼得,也只能三分天下,而不是一統三國。

二是以當時魏蜀吳三國的實力來說的。

魏國勢力最為強大,獨得北方九個州(長江以北),沃土千里,是天下糧倉,天下大半在曹操手中。東吳倚仗江天險,赤壁之戰曹操都不能奈何,控制揚州、交州、荊州等江東富庶地區,又稱為東吳。蜀漢勢力最為弱小,川蜀地區道路崎嶇,劍閣一夫當關萬夫莫開,也只是自保有餘。

後期奪得荊州,總算超過吳國,有問鼎天下的資本,關羽大意失荊州後,劉備被仇恨矇蔽了雙眼,不顧蜀吳結盟,夷陵之戰中了陸遜的火燒連營之計,從此一蹶不振了。多虧諸葛亮多休養,又七擒孟獲,平定南中叛亂後,才有了六出祁山的實力,因為軍事實力的懸殊,最終曇花一現,黃粱一夢。

三是鳳雛出現的晚,離開的早,猶如流星。使出連環計,到達人生的巔峰後,又像彗星一樣,光芒劃過整片天空,又一閃而逝了。在劉備在征伐蜀中劉璋時,劉備與劉璋決裂之際,鳳雛龐統獻上上中下三條計策,劉備用其中計。進圍雒縣時,龐統率眾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僅三十六歲,追賜統為關內侯,諡曰靖侯。後來龐統所葬之處遂名為落鳳坡。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諸葛亮是劉備創業中的戰略家,諸葛亮一篇《隆中對》就把未來幾十年的格局給預測了,為劉備集團可以做到天下三分立下不小功勞。鳳雛則是劉備可以拿下益州的關鍵,鳳雛隨著劉備入蜀,在攻打成都的戰鬥中不幸陣亡,此為劉備的一大損失,但是卻讓劉備拿下了益州這塊重要的地盤。

最後,這只是司馬徽的一句戲言,其實司馬徽在說完“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這句話後,其實還有一句,道盡劉備不能一統三國的真實原因。

司馬徽出門時竟然仰天大笑說:“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惜哉!”說完後,飄然而去,劉備嘆曰:“真隱居賢士也。”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臥龍雖得其主,未得其時”,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第一個原因。漢末人才太多了,“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集體的智慧是很強大的,郭嘉,荀彧,賈詡等人也是一等一的謀士,因此對手太多,也是很苦惱的。

要是生在後三國時代,三國人才凋零,魏蜀吳三國,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典韋,許諸,徐晃,呂蒙,魯肅,陸遜等名將都不在,再也沒什麼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將,除了一個司馬懿,就再無人才了,諸葛亮,劉備要是那個時候還在,三國被劉備一統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了。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也正是因為時無英雄,“時無英雄,以使豎子成名”,三國最厲害的人物,就只剩一個司馬懿了,因此魏、蜀、吳三國稱雄一時,卻後繼無人,最終也抵不過歲月的侵襲,最終三國歸晉了。

“蜀中無大將,廖化作先鋒”,吳主孫皓在位初期雖施行過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專於殺戮,變得昏庸暴虐。少帝曹芳年少,大將軍曹爽有勇無謀,中了司馬懿假痴不癲之計,高平陵之變,魏國盡入司馬家。

司馬懿太能熬,熬死了曹操,劉備,孫權。不得不說司馬懿是個時也命也,時,命雙收,老謀深算的一個人物,為司馬家,兒子司馬昭,司馬師等人消滅了阻礙最後一個勁敵。

魏、蜀、吳三國爭霸,為何最後卻是三國歸晉,司馬懿得到了天下?

曹魏篡漢,司馬家篡曹,最終刀光劍影,人才輩出的三國時代結束,進入西晉時代。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顧知黃雀在其傍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一味在前方爭權奪利,忽略了背後真正的敵人,是可怕,又值得世人,永遠銘記教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