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熟悉三国的朋友都知道,或者听说过,“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尤其是三国演义的热播,可谓是家喻户晓。

“卧龙”,指的是诸葛亮,也称诸葛孔明,“凤雏”,指的是庞统,字士元,也称庞士元,无论是正史,还是演义,刘备何其幸运,竟然将两人一起收入麾下。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司马徽,东汉末年名士,精通道学、奇门、兵法、经学。有"水镜先生"之称。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汉末士人大多追逐功名,各奔其主,而诸葛亮、庞统却隐居在襄、汉之间,淡泊名利,不轻易投靠他人,司马徽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庞统。

后来,依附刘表、屯驻新野的刘备前去拜访司马徽,并和司马徽讨论世事。司马徽对刘备说:"一般的读书人和见识浅陋的人怎么能认清天下大势呢?只有能认清天下大势的人,才称得上是俊杰。"

刘备问谁才可以称得上俊杰,回答说:"诸葛亮、庞统"。同时,徐庶也曾经向刘备推荐过诸葛亮和庞统。刘备便以诸葛亮、庞统为军师中郎将。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司马徽曾对刘备说“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问题来了,刘备都得到了,为什么没统一三国呢?

其实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是汉末人才辈出。

孙权旗下吕蒙,陆逊,张昭,周瑜,曹操手下也是谋士如云,郭嘉、荀彧、司马懿、贾诩、荀攸、程昱,许诸,徐晃,张辽,无一不是当世谋士名将,加上曹操本身就是个狡诈如虎的人,因此刘备即使二者兼得,也只能三分天下,而不是一统三国。

二是以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实力来说的。

魏国势力最为强大,独得北方九个州(长江以北),沃土千里,是天下粮仓,天下大半在曹操手中。东吴倚仗江天险,赤壁之战曹操都不能奈何,控制扬州、交州、荆州等江东富庶地区,又称为东吴。蜀汉势力最为弱小,川蜀地区道路崎岖,剑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只是自保有余。

后期夺得荆州,总算超过吴国,有问鼎天下的资本,关羽大意失荆州后,刘备被仇恨蒙蔽了双眼,不顾蜀吴结盟,夷陵之战中了陆逊的火烧连营之计,从此一蹶不振了。多亏诸葛亮多休养,又七擒孟获,平定南中叛乱后,才有了六出祁山的实力,因为军事实力的悬殊,最终昙花一现,黄粱一梦。

三是凤雏出现的晚,离开的早,犹如流星。使出连环计,到达人生的巅峰后,又像彗星一样,光芒划过整片天空,又一闪而逝了。在刘备在征伐蜀中刘璋时,刘备与刘璋决裂之际,凤雏庞统献上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进围雒县时,庞统率众攻城,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诸葛亮是刘备创业中的战略家,诸葛亮一篇《隆中对》就把未来几十年的格局给预测了,为刘备集团可以做到天下三分立下不小功劳。凤雏则是刘备可以拿下益州的关键,凤雏随着刘备入蜀,在攻打成都的战斗中不幸阵亡,此为刘备的一大损失,但是却让刘备拿下了益州这块重要的地盘。

最后,这只是司马徽的一句戏言,其实司马徽在说完“卧龙凤雏,得一可安天下”,这句话后,其实还有一句,道尽刘备不能一统三国的真实原因。

司马徽出门时竟然仰天大笑说:“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惜哉!”说完后,飘然而去,刘备叹曰:“真隐居贤士也。”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卧龙虽得其主,未得其时”,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第一个原因。汉末人才太多了,“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集体的智慧是很强大的,郭嘉,荀彧,贾诩等人也是一等一的谋士,因此对手太多,也是很苦恼的。

要是生在后三国时代,三国人才凋零,魏蜀吴三国,关羽,张飞,马超,黄忠,赵云。典韦,许诸,徐晃,吕蒙,鲁肃,陆逊等名将都不在,再也没什么拿得出手的文臣武将,除了一个司马懿,就再无人才了,诸葛亮,刘备要是那个时候还在,三国被刘备一统就有很大的可能性了。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也正是因为时无英雄,“时无英雄,以使竖子成名”,三国最厉害的人物,就只剩一个司马懿了,因此魏、蜀、吴三国称雄一时,却后继无人,最终也抵不过岁月的侵袭,最终三国归晋了。

“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吴主孙皓在位初期虽施行过明政,但不久即沉溺酒色,专于杀戮,变得昏庸暴虐。少帝曹芳年少,大将军曹爽有勇无谋,中了司马懿假痴不癫之计,高平陵之变,魏国尽入司马家。

司马懿太能熬,熬死了曹操,刘备,孙权。不得不说司马懿是个时也命也,时,命双收,老谋深算的一个人物,为司马家,儿子司马昭,司马师等人消灭了阻碍最后一个劲敌。

魏、蜀、吴三国争霸,为何最后却是三国归晋,司马懿得到了天下?

曹魏篡汉,司马家篡曹,最终刀光剑影,人才辈出的三国时代结束,进入西晋时代。

“园中有树,其上有蝉,蝉高居悲鸣饮露,不知螳螂在其后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蝉而不顾知黄雀在其傍也!”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一味在前方争权夺利,忽略了背后真正的敌人,是可怕,又值得世人,永远铭记教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