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歷史中有很多著名的託孤故事,如果所託之士為正直忠良的能士,則可保國運昌隆;但是如果所託非人,則會招來亡國滅種的危害。三國時期,孫吳、蜀漢、曹魏集團分別有三次著名的託孤行為,最終的結果卻截然不同。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託孤

孫吳:孫策託孤於張昭

如果說孫權能順利成為東吳的開國皇帝,那麼其父孫堅、其兄孫策功不可沒,尤其是孫策,一舉統一江東,是東吳政權的奠基人。然而孫策在領兵作戰、開疆拓土上是一把好手,但在統治國家、守疆護土方面卻有著嚴重的不足。虞翻曾多次告誡孫策,作為一方之主應當莊重,有道是“君子不立於危牆之下”。孫策覺得很有道理,但是從來沒有聽從。最終孫策在26歲時,于丹徒山打獵,被刺客刺殺身亡。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孫策劇照

孫策遇刺以後,傷勢嚴重,他自知時日無多,便將弟弟孫權託孤於張昭。而且囑咐過張昭:“若仲謀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三國志·卷五十二·吳書七·張顧諸葛步傳第七》)可以說孫策這次託孤行為非常明智,首先他沒有選擇自己的兒子當繼承人,而是選擇了弟弟孫權。他非常瞭解孫權,知道孫權在舉賢任能、保守疆土方面,比自己要強的多,所以孫權是一個非常合適的繼承人。出於人性角度的考慮,誰不想把自己的一切留給自己的兒子啊,但是孫策之子年幼,從大局出發,孫策最終毅然選擇了孫權當繼承人,可見孫策眼光的高明;其次,孫策選的託孤大臣張昭,也是孫吳集團中有能力且正直的大臣,孫策坦坦蕩蕩得向他說出了可以“取而代之”的話。但是張昭卻感激涕零、盡心竭力輔佐孫氏。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孫策託孤

可以說孫策的這次託孤,是最正確的一次託孤,它為未來東吳的建立奠定了基礎。

蜀漢:劉備託孤於諸葛亮

劉備白帝城託孤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一次託孤了,當時劉備在夷陵之戰中慘敗,一連串的打擊、再加上年事已高,終令這位辛勞了半輩子的梟雄一病不起。於是劉備在白帝城,將劉禪託孤於諸葛亮。劉備當時說:“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國,終定大事。若嗣子可輔,輔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諸葛亮忙哭泣道:“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貞之節,繼之以死!”(《三國志·蜀書·諸葛亮傳》)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白帝城託孤

已經有無數人分析過這次託孤行為中的暗藏玄機了,更有甚至道,雖然劉備說諸葛亮可以取而代之,但是卻拿諸葛亮比於曹丕,所以這番話非常耐人尋味。但是諸葛亮赤膽忠心,又是何等聰慧,所以他也是盡心竭力得輔佐蜀漢集團。但是諸葛亮與後主劉禪之間卻沒有那麼親密,真實歷史中的劉禪並不傻,只是諸葛亮權力太大、太過閃耀,導致劉禪難有作為。已經有許多人分析過劉禪心裡是如何不滿意諸葛亮的,這個確實是客觀事實,一旦相權過大,必定製約君權。雖然諸葛亮主觀上沒有這種想法,而且這次託孤行為也保障了蜀漢政權的平穩過渡,但是由於託孤行為日後帶來制約君權的影響,所以這次與孫策的託孤相比,顯然沒有那麼成功。

曹魏:曹叡託孤於司馬懿

曹家與司馬家可謂是相愛相殺,司馬懿的父親司馬防曾經對曹操有過提攜之恩,曹操內心是非常感念司馬防的。後來司馬懿在曹魏集團中逐漸受到重用,他不僅在曹操身邊展露過頭角,而且在曹丕和曹叡的時代更成為了皇帝的得力助手,他是曹魏集團獨一無二的謀略家。所以曹叡在病重託孤時,首先想到的就是司馬懿。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司馬懿劇照

曹叡對司馬懿說:“以後事相托。死乃復可忍,吾忍死待君,得相見,無所復恨矣。”(《三國志·魏書·明帝紀》)曹叡可沒有對司馬懿說一些“取而代之”的話,相反,曹叡還另託孤於自己的宗室曹爽。之後曹爽與司馬懿互相傾軋,最終司馬懿戰勝了曹爽,曹魏的權力被司馬氏逐漸架空,司馬氏的晉國取代了曹魏。


三國時期,魏、蜀、吳集團的三次託孤,結果卻截然不同

曹叡託孤

可以說這次的託孤,無疑是非常失敗的一次託孤,曹叡所託非人,直接導致了曹魏集團的滅亡。

魏、蜀、吳三個集團的三次託孤,直接導致了不同的的後果,而且這後果可謂是天壤之別。因此託孤有風險,選人需謹慎!

你還知道歷史上哪些有趣的託孤事件?歡迎在評論區留言,分享出來!


歡迎關注“嘉道文流”,獲取更多精彩內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