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党項族是我國古代羌族的一支,很早的時候,它有150多個部落,各自

“逐水草而居”,在水草肥美地區生活,各自獨立,未能建立起統一的政權。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中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開始向周圍地區擴展,活動範圍“東距松州、西接葉護,南界春桑,北鄰吐谷渾”,即今青海、四川、甘肅三省交界處遼闊的山谷草原地帶。党項的社會是以部落劃分單位的,並按姓氏區分部落。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拓跋氏就是後來建立西夏王朝的王族。拓跋部最早出現於歷史記載,是在隋文帝開皇5年。拓跋部大首領拓跋寧叢等率領部族到旭州請求歸屬隋朝,隋朝對拓跋寧叢授以大將軍官號。其後,拓跋寧叢等部又一度叛變,進攻會州,被隋兵打敗後,又紛紛投降,有的從此定居下來,同隋朝互通朝貢。到了唐朝,唐對周邊少數民族的開拓與經略十分重視。高祖武德年間曾派河州刺史盧士良安撫党項羌,恩慈與威嚴並用。太宗貞觀3年,党項羌細封部酋長細封步賴率部歸附唐朝。唐在細封部的居地設置軌州,授細封步賴刺史。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不久,又在歸附唐朝的党項部落居住地設立了據、奉、巖、遠等4個州。從此歸附唐朝的党項部落越來越多,到貞觀5年,唐朝開發党項河曲一帶,共建60個州,人口達30多萬,並以各部酋長分別擔任各州刺史。唐中葉,西北邊地發生了吐蕃與吐谷渾、党項、回鶻等族聯合騷亂事件。朔方節度使郭子儀為了防範党項等族受吐蕃煽動,避免釀成更大的邊患,建議唐代宗將居住在靜邊等六府的党項遷移居住;另將居住在寧朔州的吐谷渾遷移到夏州以西,党項族的大遷徙持續了百年之久才逐漸穩定下來。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朔方節度使郭子儀

從戰爭和奴役下解脫出來的党項部族,開始定居在經過漢族人民創建了封建文明的土地上,增加了党項族與漢族接觸的機會,部落日趨繁榮,人口迅速增長,畜牧業興旺發達,人們還逐漸學會了農耕生產。這不僅加速了党項族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而且對党項族與漢族的融合,也起了重大的促進作用。党項各部在新的環境中蓬勃興起。唐僖宗廣明元年,黃巢農民起義軍攻入長安。建立農民政權,國號大齊。身為唐藩鎮的宥州刺史拓跋思恭,集合党項族武裝同雁門節度使、沙陀族將領李克用一起,參加了鎮壓起義軍的戰鬥。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唐僖宗以拓跋思恭鎮壓起義軍有“戰功”,於同年7月封他為夏州節度使,賜“定難軍”稱號,晉爵為夏國公,再一次“賜李姓“,表示和唐為一家。從此拓跋思恭統治夏州、綏州、銀州、宥州、靜州五州之地,夏州李氏成為名副其實的藩鎮割據勢力。自唐朝末年拓跋思恭佔據夏州以來,歷經五代十國時期,党項拓跋部利用中原多變、群雄爭霸的形勢,伺機進退,逐漸發展壯大自己的力量。在這50多年中,党項政權對統治中原的梁、唐、晉、漢、周及北漢等國,名義上是“臣屬”關係,實際上完全保持著固有的政治特權與獨立地位。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後唐末帝清泰二年2月,李彝超去世,他的弟弟李彝殷繼任定難軍節度使。李彝殷執掌夏州政權時,趙匡胤發動兵變,即帝位,改國號宋,定都開封,歷史上稱北宋。北宋王朝厲行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政策,特別注意削弱地方割據勢力,用各個擊破的策略,先後攻滅南唐、吳越等割據勢力,至公元979年滅北漢,從而結束了五代十國混亂割據的局面。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李彝殷為了使自己的割據地位不致受到宋朝的威脅,借宋太祖趙匡胤登位之機,派使臣去開封祝賀,竭力討好宋朝,同時為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改名彝殷為彝興,以博取宋太祖的歡心。宋太祖建隆3年,李彝興派人將境內所產良馬三百匹送給宋朝,支持宋對北漢的作戰,宋太祖更加高興,打問清楚李彝興的腰圍尺寸後,特意為腰腹肥碩的彝興製作玉帶賜給他。李彝興死時,太祖3日不臨朝,以示沉痛的哀悼,並贈彝興太師、追封為夏王。

魏、晉以後羌族逐漸衰弱,隋末唐初羌族的党項族開始強盛起來

從這時起到太宗太平興國5年,夏州政權由彝興兒子李光睿、孫子李繼筠相繼統治,繼續保持同宋的友好關係。宋利用夏州勢力牽制北漢,夏州則利用這個時機豐滿自己的羽毛。當宋朝完成統一大業,政權已趨穩固的時候,便企圖一舉剷除党項世代割據的局面。宋太宗這種削除党項族世代割據夏州的措施,對鞏固中央集權,實現國家的統一,雖具有積極意義,但由於策略上的錯誤,再加上派兵到夏州屠殺了眾多的党項部民,激起了党項族的激烈反抗,醞釀著党項貴族和宋朝統治者之間的重大沖突,這場鬥爭,終於從李繼遷開始而日益尖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