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明朝皇帝会在湖北十堰举国之力大建武当山?

恋空Vlog


说起武当山我们首先会想到武侠世界的里武当,武当弟子除暴安良行侠仗义,了解历史的我们会知道武当山敕建于唐贞观年间,明代达到鼎盛。

武当山是在明朝时期达到了顶峰,明朝皇帝更是举全国之力大建武当山,这是为何,是什么原因让明朝皇帝如此看重武当山的建设?

武当之所能受到历朝历代的帝王亲睐主要归功于道教,道教对统治者统治天下有一定的帮助。所谓盛世兴佛,乱世兴道也是如此,我们都知道,道教乃是我国的本土宗教,在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

而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到魏晋隋唐这段时间,武当成了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到了宋代,道经开始把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到了一起,把武当山变成了真武大帝的出生和飞升之地。至此武当山有了彰显尊贵的基础,到了明朝之后,历代帝王对真武大帝的尊崇,武当山迎来了顶峰,被封为太岳和玄岳已然成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名山。

为何明朝皇帝会如此尊崇武当,大力修建武当山呢

武当山只所以在明朝如此尊贵跟明太祖朱棣有很大关系,当年朱允炆继承帝位,由于朱允炆不成熟而急于进行削藩之策,让朱棣为了自保也好,为了清君侧也罢,朱棣以靖难而登上帝位。

虽然朱棣悍然称帝已成定局,但是反对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统之人多不胜数,况且朱允炆是否在世也是未知数,倘若朱允炆振臂一呼对朱棣的统治也有一定的威胁。于是乎,朱棣一直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有传言朱允炆出家为僧,也有传言朱允炆飘洋海外,甚至有传言朱允炆到了武当参悟大道。不管如何,朱棣也是把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当成一件重要的事情来做,其结果虽然历史已经告诉了我们结果,但当时朱棣无时无刻不在寻找朱允炆的下落,大力修建武当山也有朱棣为了寻找朱允炆下落的原因。

另外朱棣登基初期,由于自己是藩王入主大统的原因,朝野上下有很多人不服,其中著名的有方孝孺大骂朱棣为逆贼,景清刺杀朱棣为故主报仇之事。还有南北之乱,南边有安南犯境,北边有北元趁机入侵大明,如此之下让朱棣想到了名不正则言不顺。以道教之中君权天授来维护局势,向天下人表明自己为帝乃是天道,道教又以武当出名,随即朱棣就以建设武当来宣示自己帝位的正统性。

还有一个传说是因为张三丰,传说张三丰在朱元璋建立大明江山的时候,就已经有一百六十多岁的高龄,张三丰的长寿闻名天下,朱元璋知道张三丰在武当山修道,随即派人寻找张三丰,奈何张三丰乃是世外高人,那怕一代帝王也无缘相见。

后来朱棣登基为帝,民间依旧有张三丰在世一说,自古帝王都想延年益寿,朱棣自然也不例外。于是派大量人力物力去寻找张三丰的下落,多次无果,朱棣手下饱学诗书之士谏言,大修武当让真人看其真诚,求得仙人相见。

在朱棣多次修建武当山之下,一日幸得张三丰相见,传授其延年益寿之法,让朱棣颇为受用。民间一直流传朱棣去世之后,张三丰依然活在人间而潇洒避世,后世之君也是为了长生之道而修建武当,以求张真人指教一二。传说毕竟是传说,张三丰是否真的有如此高龄还是个谜题,到底有无此事还需斟酌。

不管原因如何,明朝皇帝只所以修建武当,应该是出于统治需要,毕竟朱元璋时期就把道教封为国教,再则道教乃是我国本土宗教,有着不可磨灭的文化和历史地位,武当山亦是如此。


豫北老崔


1明建文元年(公元1399年),朱棣发动“靖难之役”,经过4年鏖战于1402年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上帝位,改年号“永乐”。朱棣以藩王入主大统,有违封建宗法正统观念,因此朝野不服。先是大儒方孝孺当众在金殿骂他是“燕贼篡位”,接着是大臣景清当众掏出利刃刺杀他,朱棣责问:“朕那么信任你,为何还要谋害朕?”景清回答:“为故主报仇耳!”从此朱棣夜不能寐,他对身边的大臣不敢相信了,特别是建文逃出了南京,带兵镇守各地的大将都是建文旧臣,建文要是登高一呼,万众响应,如何得了!为了寻找建文,朱棣派亲信胡滢在全国各地暗访,又派郑和下西洋结合通商寻访。然而他的双管齐下,依然没有找到建文的下落。恰在此时,南北边关的紧急军情塘报纷纷传来,说是北边的元朝残余势力趁机南侵,南边的安南等也是趁机北上,攻城略地,屠杀边民。朱棣感到内外交困,焦头烂额,如何稳定政局,腾出手来南征北战,消弭边患?他想起了孔圣人的名言:“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但是如何“正名”?这时武当山得道高人张三丰,通过蜀献王朱椿向朱棣献策:“玄帝阴佑,君权神授,大修武当,报答神恩。”就是说朱棣登上皇位得到了玄帝阴佑,是君权神授,为报答神恩,特大修玄帝居住的武当山宫观。他在大修武当宫观的圣旨碑等多道圣旨上,都讲他“奉天靖难之初,北极真武玄帝显彰圣灵,始终佑助,感应之妙,难尽形容,怀

怀报之心,孜孜未已。”因此大修武当。朱棣大修武当,还有另外一个版本,是说张三丰预言武当异日必大兴,胡濙寻访建文时在武当山遇见张三丰真人,得到点化,上奏朱棣,遂大修武当宫观,报答君权神授的神恩。(见《明史·方伎传》)朱棣还下旨在武当山特别修一座“遇真宫”,供奉张三丰。为活着的人修宫殿,给以皇帝待遇,可见朱棣对张三丰何等敬重。朱棣大修武当,果然使朝野臣服,出现了太和景象,稳定了政治局面。他腾出手来五次北征,两次南战,终于消除了边患,为确定中国之版图,立下了不世之功。千古一帝康熙评价朱棣“功迈汉唐”,说朱棣功劳超过汉武帝和唐太宗也不为过。


文哥哥江西


说到武当山,想必很多人会第一时间内想起张三丰这个人,他所创立的武当派与少林寺都是中国古代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武当武术与少林武术是中华武术中的一块瑰宝,素有“北崇少林,南尊武当”之说。武当山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

“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山自唐代后就得到历代帝王的重视

武当山成为求仙学道者栖隐之地,是在汉末至唐初这段时间。唐太宗李世民在贞观年间,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特别建造了“五龙祠”。唐朝乾宁年间,武当山成为了当时的“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自唐代后,历代封建帝王都对武当山很重视,特别是封号武当,使其地位越来越高。到了元代从忽必烈大信其道开始,至元成宗时把武当山封为“武当福地”。



武当山真正被发扬光大的是在明朝

武当山被发扬光大的是在明初,主要是有两个原因,其一因为张三丰在这里创立了武当山道教,此后武当派与国内的武术宗派少林寺齐名,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武术大派,而武派山也因此让武当山闻名遐迩。

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是在永乐年间,朱棣下令大修武当山,并把武当山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嘉靖年间更是把武当山封为“治世玄岳”,把武当山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让武当山成为道教第一名山。



明朝皇帝为什么要大修武当山呢?

明朝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明成祖朱棣特别让宠臣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右侍郎郭琎等负责率20万军民以及工匠大修武当山。这项工程历时12年,修建了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

明初,朱元璋崇拜真武神,并把武当真武神当做是“护国家神”来祭祀,因此武当山的地位确定为“天下第一仙山”,成为了全国道教活动的中心。

朱元璋去世后,朱允炆登基继承皇位,而他的叔叔朱棣则以“清君侧”的名义,发起了“靖难之师”,并成功的抢夺了他侄子朱允炆的皇位。

为了自己的皇位继承有合法性,从巩固政权需要,朱棣自称真武神保佑他的父亲和他取得天下,他因此为了报神恩,于是就命人大肆修建武当山。

武当山成为道教繁荣昌盛之地

自明成祖后,明朝历代帝王都会对武当山进行扩建庙宇,到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重建和扩建,使得武当山上的道教宫观空前宏大。

明代张开东在《大岳赋》中描述其盛:“踵磨石穿,声号山裂。”可见当时的繁荣景象。

从明成祖开始,明朝帝王都会直接控制武当山道场,派遣内臣(太监)和藩臣提督武当山一切事务,直接对皇帝负责。同时还钦点全国500名道行高的道士到武当山办道。

到了嘉靖年间,武当山成为最盛时期,全山各大宫观有道士少则三四百人,多则五六百人,全山有一万余人,包括道官、道众、军队、工匠等。而前来朝武当者更是人流不绝,就好比我们现在的节假日人流一般。


结语,明朝时期,朱棣大举修建武当山是为了自己的皇位继承权有合法性的依托。而此后明朝的历代帝王对武当山是修建则是在尊崇祖训的基础上进行的。


观景说史


明朝从明成祖朱棣开始大肆修建武当山的

朱棣修建武当山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他发动的 靖难之役 巩固自己的统治而修建的 朱棣以藩王的身份入驻大统 替自己不和礼法找的理由 非常有计划的制造了 玄武神 辅佐靖难 保佑燕王当皇帝的神话 而朱棣的后代们继续修建武当是想用物质来把这个所谓的神话故事永久的宣传下去

朱棣的后代们也没有让朱棣失望 现在武当山现存的建筑大部分都是当时修建扩建的 太子坡 南岩 琼台 金顶等都是明朝时扩建的







一个肥腻的胖子


明代皇帝大建武当山,这不是皇帝们好大喜功, 大家都知道, 绝大多数帝王都是科班出身,历史上只有三个皇帝属于草根:汉高祖刘邦, 大周女皇武则天,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名正言顺 , 帝王的档案需要上天钦定。

我国封建社会2000多年, 周王朝就以“天子”自居 , “当时尚有周天子, 何事纷纷说魏齐”。秦始皇每年都要上泰山封禅,李斯丞相专门为皇帝篆刻一枚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的传国玉玺。以证明皇帝是上天钦定。

汉高祖刘邦, 亭长出身太寒碜了, 于是“斩白蛇”以及高祖出身时有祥云笼罩的故事, 既然天降祥云, 必然是“天之骄子”。既然是上天安排, 就像今天说的:站在了道德的制高点!

女皇武则天坐稳了龙椅,也在为自己的皇位合理性做足了文章。谣传大国师袁天罡曾经见过武则天幼年时的面相 , 并断言:有帝王相。武则天自己则对外说, 梦见弥勒佛祖上身。女皇不仅是帝王, 而且还是佛主附身, 更加名正言顺!

传说朱元璋与张三丰赌输赢,赌注就是武当山, 结果张三丰赢了, 武当山成了张真人的私产,为了感谢明太祖的恩典,张三丰专门修建了真武宫,内供朱雀, 玄武,青龙,白虎,并暗示皇帝就是北方真武, 真武大帝转世, 让明太祖龙颜大悦 , 自己是真武大帝化身, 当皇帝名正言顺!加以小时候就是佛门小沙弥,佛道两家都是出家人何分彼此!所以武当山几十年大兴土木,明太祖乐此不疲。武当山正是朱明王朝的风水宝地,王朝的龙脉更需要繁荣昌盛,太祖爷未竟事业还需要龙子龙孙来继续努力。

游氏观点,谢谢美评。


游氏广告


其实最早原因要从朱元璋算起。当时朱元璋为争天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当时道教是中国的大教派,信者众多,因此道教便是他的众多助力之一。朱元璋得了天下之后自然要对道教一些发展的支持,所以道教在明代得到了很大的政策优势。而后来朱棣夺位之后,觉得心里不安,为了寻求心里安稳一些,便更加推祟道教了,对武当山的修缮也是大力支持。


明了半卷书


在明代,由于统治者的大力扶持,武当道教处于鼎盛时期。在明朝统治的二百余年间,武当山的政治地位较高,经济活跃,被誉为“举世无双的庞大而宏伟的道场”。

圣旨,是中国封建社会一种特殊的文体,专指封建皇帝下的命令或发表的言论。这些命令或言论,往往决定着一个人的命运,对一个地方或一个事件的兴起、成功、失败都起着决定性作用。统治者重视武当道教、支持武当山建设,就突出反映在皇帝颁发的圣旨中。《武当山明代志书集注》中收录了现存明代武当山志书四部,即 《敕建大岳太和山志》(简称 《任志》)、《大岳志略》(简称《方志》)、嘉靖三十年《大岳太和山志》(简称《王志》)、隆庆六年《大岳太和山志》(简称《卢志》),其基本情况见《略述武当山历代山志》一文。

在上述山志中,圣旨总计258道。其中,《敕建大岳太和山志》收录明洪武至弘治七年的 (1368年—1494年)圣旨124道;《大岳志略》收录明朝圣旨103道,其中,弘治七年至嘉靖十五年(1494年—1536年)圣旨15道;《大岳太和山志》收录明朝圣旨255道,其中,嘉靖十五年至三十五年 (1536年—1556年)圣旨107道;《大岳太和山志》收录明朝圣旨139道,其中,嘉靖三十五年至隆庆六年 (1556年—1572年)圣旨12道。解读这些圣旨,对我们了解明朝的政治、军事、经济,以及武当山建设、武当道教的发展等大有裨益。

一、玄帝信仰是武当山大建设的动力,是武当道教鼎盛的重要原因。

关于朱棣“南修武当”的起因,有许多种说法,常见的有以下两种说法:

“搜寻说”,即明成祖朱棣夺位后,认为建文帝生不见人,死不见尸,他一路派郑和沿海寻找,另一路派人在全国各地找寻,并实施了名为修建武当山而实为寻找建文帝的大工程。

“稳定说”,即明成祖朱棣夺位后,以大力宣扬玄帝信仰为突破口,平舆论,笼民心,保稳定。

对于这两种说法,前者尚存争论,后者却在明代诸皇帝的圣旨中得到论证。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对道教崇奉的玄帝怀有敬畏之心,他在升丘玄清任嘉议大夫太常司卿的圣旨中,开篇即有“祀神之道大”的感叹。后来,在与武当道士孙碧云促膝谈心时,朱元璋对道教“教虽分三,道乃一也”的教义大加赞赏,龙心大悦之际说出“朕便是轩辕,尔便是广成子”的比喻,这就为道教在明朝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定下了基调,并相沿而为祖宗“成例”。

明成祖朱棣认为,自己能当上皇帝,是道教最高尊神——玄帝“阴翊”的结果,“我自奉天靖难之初,神明显助,威灵感应至多,言说不尽”。所以,他处心积虑地想为玄帝寻找一块人间仙境,让其长久地住下来,一则“报答神惠”,二则“上以资荐皇考、皇妣在天之灵,下为天下生灵祈福”。北京,是朱棣起兵发家的风水宝地,但他不可能让玄帝住在北京,中国的神灵信仰是不可能凌驾于皇权之上的。而武当山是“天下名山”,又是“玄帝修道显化之地”。同时,朱棣登上皇位后,武当山五龙宫道士李素希于永乐三年、四年连续将预示“嘉祥”、“丰穰”的武当山特有的榔梅进献给明成祖,朱棣大加赏赐,选址武当山、大建神宫仙馆的事就这样确定了。

武当道教宫观建成之后,武当山由“高真道场”一跃而成为“朝廷家庙”,明朝历代皇帝即位后,都要派钦差大臣到武当山致祭真武、修建斋醮;不仅如此,遇有御赐神像奉安、每年 “恭遇万寿千秋,并玄帝冲举圣诞”,均有圣旨敕命修建醮事。永乐之后的明朝13位皇帝,均在即位后派钦差到武当山致祭玄帝,其中,英宗两次即位,均派大臣到武当山致祭玄帝。

与此同时,民众亦把武当山作为 “朝圣”的最佳场所, “每遇春三,趋谒而徼福者莫不骈肩接踵,不数百里欢呼而至”,这种朝山进香活动,也给武当山带来了相当可观的经济收入。

有明一代,上自封建社会最高统治者,下至山林田野平民百姓,玄帝信仰蔚然成风。这种信仰,在明初凝聚成为一种新的动力,让统治者能体贴民情, “用工之时,要爱惜他的气力,体念他的勤劳;关与粮食,休著他受饥寒;有病着官医每用心调治”;同时,也支撑着数十万军民夫匠在这深山老林中辛苦劳作,建成这规模宏大的道教道场。明朝历代皇帝沿袭了这种信仰,均委派提督内臣、提督藩臣、提点,驻扎军队用以管理、保护、维修这赖于 “妥神”的武当道教道场。特别是嘉靖皇帝,他将这种信仰推向又一个高潮,他下令拿出内帑银11万两,动用10万夫匠修葺武当宫观。既有统治者的推崇和保护、又有深厚群众基础的武当道教,在明朝有着辉煌的发展就不足为奇了。

二、 “祖制”、 “成例”,是明代武当山宫观得以有效保护的关键。

明朝,武当山的建筑规模达到了顶峰。明永乐年间,在朱棣的主持下,隆平侯张信、驸马都尉沐昕、礼部尚书金纯、工部侍郎郭琎等官, “统领天下亿万钱粮,官军夫匠20余万,到山修建大小宫观36处,殿堂、房屋1800余间,12年工完”。这些大小宫观以天柱峰为轴心,向四面八方辐射,遍布全山。仅古均州城至天柱峰官道、神道旁的建筑就绵延140余华里, “五里一庵十里宫”、 “玉虚仿佛秦阿房”是其真实的写照。这项旷日持久的建设,自筹备伊始到建设完工,甚至在宫观房屋、桥梁、道路维修等方面,都始终贯穿着皇帝的圣旨。从这些圣旨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明朝二百多年时间里,遵循 “祖制”、 “成例”的历代皇帝,对武当山宫观建筑的保护、维修工作一直没有停止过,这为武当山在明代鼎盛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从圣旨中看,明朝历代皇帝对武当山宫观建筑的维修、保护工作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建设、维修不破坏山体植被。明成祖在颁给张信、沐昕修建天柱峰紫金城的圣旨中,明确地写道 “其山本身分毫不要修动”。在其它圣旨中,也多次提到建设宫观要“相其广狭,定其规制”。嘉靖年间维修宫观时, “白窑移于均之小江口,郧之潦石铺、柘溪口;黑窑于石板滩、蒿口、花栗岗”,这些制造维修材料的白窑、黑窑所在地,都是距宫观较偏远的地方。这些做法既是道教“道化自然”的宗旨体现,也是保护武当山环境的突出表现。

二是制定制度、划定保护范围。永乐十一年十月,为保护道士清修及加强道教管理,明成祖专门颁布圣旨,拒 “一应往来浮浪之人”于山门外;同时, “若道士有不务本教、生事害群、伤坏祖风者”,也有依据处理。明朝皇帝多次敕谕官员军民诸色人等 “毋得侮慢亵渎,砍伐侵种,生事扰害”。成化五年,圣旨明确划分了宫观庵的四方边界,如五龙宫自然庵, “东至青羊涧,西至西行宫,南至桃源涧,北至明真庵,为庵中永业”。成化二十年,更是明确了武当山 “官山”的界限:“东至冠子山,西至鸦鹕寨,南至麦凹,北至白庙儿”。以后历代皇帝多次下圣旨重申这一边界。

三是增设道官管理武当道教事务。在武当山大建设正式开工的第二年,也就是永乐十一年九月,明成祖就颁圣旨给正一嗣教真人、四十四代天师臣张宇清,让其从浙江、湖广、山西、河南、陕西等地挑选有道行者担任玉虚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住持、提点,并每处各选50人看守。各大宫观每处至少2名提点,多者4名,全山每年提点数稳定在20人左右,且均为正六品。永乐十七年(1419年),圣旨命湖广布政司右参议诸葛平“不管布政司事,专在大岳太和山提调事务”。宣德十年(1435年)三月十六日,增设提督内臣(太监)到提调武当山事务。至此,提督内臣、提督藩臣、提点等职官合力管理武当道教及武当山事务。后来,随着社会矛盾的不断出现,武当山提督内臣的权力及管理范围也越来越大。成化十二年(1476年),右监韦贵“兼分守荆襄二府所属州县并卫所,各该山场哨堡巡司,兼管附近淅川、内乡二县”。成化十六年,内官监太监韦贵的管理范围则为“兼分守荆州、襄阳、郧阳三府所属州县并卫所,及河南南阳府之淅川、内乡县,陕西汉中府之白河县,西安府之商州及洛南、商南、山阳县,与郧阳接界者四十余处”。当然,其职责也扩大到了赈济灾民、安抚流民、清剿盗贼等方面。总之,这些举措是为了保证武当道场有一个清静的修练环境。

四是设置专门维修机构及领导。武当山维修工作的领导人,其实就是住山的提督内臣、提督藩臣。而维修人员,则由最初民工“以工代科差”,逐步演变为固定的“军队维修工”。永乐十五年,免去均州军民人户税粮之外的全部科差,“均州八里人民在山洒扫”。到了永乐二十一年,胡濙建议让“均州守御千户所旗军”担负维修工作,朱棣虽然当时没有同意,但没过多久,于二十二年(1424年)二月十九日,他就专门下圣旨给诸葛平,称维护人员“就于均州千户所官军内拨用”。洪熙元年(1425年),正式启用均州千户所旗军专一维修武当宫观,并且“免尔均州一千户所军余、杂泛、差役”,“皇家工程兵”由此诞生。其后,相沿成例,明朝二百多年来没有间断过。维修任务繁重时,还从襄阳调拨官军充当维修工。维修工作告一段落后,“襄阳原拨官军四百二员名,俱放回操备”。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这类圣旨多与职官的任命、调动有关。但无论当朝皇帝有关保护、维修的圣旨多与寡,当其坐上皇帝宝座的时候,铁定会下一道圣旨,敕令武当山官员、军民、夫匠用心巡视、修理武当山宫观。现存明代4部山志所记明朝圣旨,与武当山保护、维修有关的达80%以上,这足以显示武当山的重要地位。不过,也只有这种代代相传、持之以恒地悉心维护,才使得武当山宫观建筑在600年后的今天仍辉煌如初。


小马哥经典影视


民间有个传说:朱棣未发动政变前或正与朱允文战争时,曾上武当山求真武大帝,如佑我得大明江山,我将重修武当,重塑金身。为还愿,朱棣派十万大军奋战30年,按北京故宫的风格和规格大修武当各殿宫观。当然,90%的宫殿让李自成烧毁,


释汇昇qq365970231


因为政治需要……皇帝嘛……虽然确实历史上会有人凭着自己的喜好做各种乱七八糟的事情。不过大建武当山多半还是政治需要更多。毕竟宗教的影响在那个时代远超我们的想象。要知道古代的皇帝都讲究天赋神权。自个儿当皇帝那是老天爷的指令,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能当的。

当然我们现在知道皇帝这个位子,只有手头上有足够的军事力量都可以坐坐。可是古人不是那么想的,为了能够哄骗那些愚民,历朝历代的皇帝们对于宗教这种事物都很看重。大建武当山也是如此。


叶慕舒华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皇室家庙”。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地位闻名于世。明朝是个信道教国家,虽然并没有将道教封为国教,但是从各方面来看明朝皇帝更信道教,尤其是在明成祖时期,朱棣夺了侄子皇位后出于君权神授的政治目标,有两种说法一说朱棣自称为真武大帝转世二说认为真武大帝保佑了他,大力追尊真武大帝,而武当山不止是道教名山,还是真武大帝的得道飞升之地。

明代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永乐十五年(1417年)封为“大岳”,高于五岳之上。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