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每一個朝代都名將如雲,唯一宋朝沒有名將?

奮鬥5867931


在中國歷史上,幾乎每個朝代都有對後世影響巨大的名將——比如秦朝的蒙恬,漢朝的衛青、霍去病。而兩宋數百年時間裡,除了特殊情況下出現岳飛和韓世忠等極少數名將以外,兩宋在常態化時期,幾乎沒有名將——尤其是北宋。北宋和西夏有過長達百餘年的宋夏戰爭,但是在戰爭期間,宋朝方面很少有堪比蒙恬、衛青這樣的將領——雖然也有狄青這樣的將領,但遠不能和蒙、衛等名將相提並論。


這其中的原因,小編認為,宋朝的太祖、太宗皇位皇帝責任很大。

宋太祖:制度改革者

兩宋缺乏名將,主要原因,要從唐玄宗時代說起。

唐玄宗在位期間,大唐帝國邊塞戰爭頻繁——僅唐玄宗一朝,大唐就和吐蕃、南詔、阿拉伯等國家爆發過大規模的戰爭。為了保證邊將能及時調度戰爭需要的人力、物質,唐玄宗設立節度使制度,讓邊將有了地方的軍政大權。這一制度起初保證了大唐的武功赫赫,但與此同時也助漲了邊將的實力,從而導致安史之亂的爆發,以及之後長達百餘年的中唐、晚唐藩鎮混戰。到唐哀帝在位期間,軍閥朱溫直接廢殺唐哀帝,建立後梁王朝,由此拉開了五代十國混戰的序幕。

北宋建立之後,宋太祖意識到,想要避免中唐以及五代的悲劇,指望天子多麼英明神武顯然不切實際——畢竟,後漢開國皇帝劉知遠、後周皇帝柴榮何等英明?但繼承人軟弱無敵,最終導致江山易主。


因此,宋太祖考慮從制度設計上,結束五代十國的歷史。

於是,在宋太祖、太宗兩代大宋天子的努力下,宋朝朝廷遏制了武將的勢力,在制度上,虛化節度使權力,將地方軍政權力分拆,同時,也針對宋軍實行原子化政策——讓將領和士兵保持陌生狀態。

這一系列制度,保證了兩宋政權沒被武將推翻,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宋軍的戰鬥力,最終,導致了武將被埋沒——畢竟沒有業績支持,哪來的蓋世名將?

價值觀:趨勢武人向文

在制度設計上,宋朝統治者防範武將。同時,在價值觀方面,兩宋社會也不斷打壓、貶低武將,甚至對武將出身的高官進行排擠。

比如北宋將領狄青,因為抗擊西夏有功,被宋仁宗所重用。結果很快引起北宋文官的排擠,狄青由此感到恐慌,最終鬱鬱而終。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成為讀書人,做文官成了有條件人家的首選,當兵、做武將屬於被動選擇,這也是導致宋朝沒有名將的原因之一。


藤樹先生


有句俗話說:「南宋無相,北宋無將」。但是這句話其實並不對,因為只要稍微的鑽研一下宋史,就會發現不但北宋有名將,並且還有很多。南宋在這裡暫且不提,岳飛韓世忠千古大名彪炳,所以這裡就說說北宋的名將。


北宋開國的時候,自然是名將如雲,別的不說,就宋太祖趙匡胤自己,號稱「一根軍棍打下四百軍州」,當年在周世宗麾下,就是響噹噹的一員名將,武勇非凡,和後梁大將王彥章打的有來有去,號稱「五龍二虎鬥彥章」。

趙匡胤手下的大將曹彬、潘美和高懷德等,也是一時之選。


到太宗朝,最出名的大將自然是呼楊兩家的掌門人,楊業和呼延贊。而北宋一朝最出名的大將李繼隆,也出在這個時期。李繼隆一生戰功赫赫,把西夏的李繼遷趕的到處跑,並且在唐河之戰中重創遼軍,即便是在太宗伐遼失敗之後,也能夠不緊不慢的整軍而還,在回軍的路上擊敗了遼軍的追擊。

後來在澶淵之盟前夕,李繼隆死守澶州城門,為最後的宋軍優勢立下了汗馬功勳。而他也做到了武將能做到的最高位置——節度使,同時還加同中書門下平章事,也就是節度使加宰相,這在宋朝即便是文臣裡面也是少數,而他以武將的身份做到了。


再往後,到仁宗朝,名將自然屬狄青,是以刺字小兵出身,一直坐到了樞密使的位置,也是一時佳話。傳說狄青長相俊美,為了威懾敵人,每次出陣都帶著鬼怪的青銅面具,敵人無不聞風喪膽。

後來神宗時期在西夏開邊有功的種諤、王韶和郭逵,也都是名將之屬。哪怕到了靖康前夕,西軍的統帥种師道也一直對汴梁的城防和對金兵的策略保持著清醒的認識,不愧為種家世代將門的掌門人。

所以怎麼能說北宋沒有名將呢?


經史通義


宋朝沒有名將?你是搞笑吧?!宋朝猛將如雲!將星如天上繁星璀璨奪目!宋朝年年征戰,並且與外族戰鬥無數,怎麼可能不誕生名將!

第一,楊家將,世代割據麟州,楊老令公楊貴重(楊業),號稱楊無敵,至今山西他的廟裡橫匾寫著,天下無敵四個字!他兒子楊六郎楊延朗,威震契丹,望風披靡,戰無不勝,楊家七郎個個名將,楊老令公和四郎楊延玉戰死疆場,銘記史冊。楊老令公他老婆折太君(折讀佘,就是佘太君),他倆公元946年成婚,也是名將,他老婆弟弟,折御卿,世代割據鄜州,力抗西夏遼國,名將,她外甥孫女折夫人,名將,皇帝親自下詔冊封嘉獎她的勇猛善戰,

楊軍折家雖然是割據軍閥,但是為大宋抗擊西夏契丹,立下汗馬功勞,兩家名將如雲!

第二,種家,世代名將如雲,大小種讓西夏契丹金國聞風喪膽,征戰千里,他們麾下,更是名將如雲,

名妓梁紅玉擊鼓助陣丈夫韓世忠大破金軍,震動金國,讓大宋反守為攻,韓世忠就出自種家西軍的精銳,白鋌兵,

韓世忠,真,南宋第一名將

第三,岳家,岳飛就不用我吹了,他岳家子孫特別能吹,朱仙鎮那種小戰鬥都吹成神,不過岳飛,確實是一代名將,岳飛韓世忠是集選兵練兵用兵一身的戰術戰略都具備的全面型將軍,衛青霍去病韓信陳咬金李靖等都不夠全面。

第四,狄青,百戰百勝,無敵的將軍,故事太多,我也不吹了

第五,趙家,趙匡胤本身就是名將

第六……算了舉不過來,




東北虎男323


晚清之前,宋朝在中國歷史上的地位很高;晚清之後,因為種種原因,宋朝在本國曆史上的地位一降再降,反倒是在國際漢學研究中,宋朝地位極高。

宋朝名將一大把,最為有名的是岳飛,還有像楊業、楊延昭等楊家將。北宋的開國元帥曹彬、潘美,中期的狄青,南宋的韓世忠,晚期抗擊蒙古的孟珙等等都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名將。

其實,中國老百姓知道的所謂名將,百分之九十九來自評書、演義。

比如唐朝名將,估計不是歷史愛好者,都不知道李績是誰。大家只知道秦叔寶、尉遲恭、程咬金,因為許多人都聽過評書《隋唐演義》。許多人知道李靖,因為他後來成了神,成了托塔天王。

這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宋朝明明有名將,為何在許多人心中卻沒有名將呢?

因為在民國之後的許多演義小說,甚至專家的史評中對宋朝極為貶低,反之對漢唐極為推崇。

軍事強盛的漢武帝時期被許多人津津樂道。其實,漢武帝在兩千年的封建王朝中一直被許多史家抨擊,窮兵黷武,惡評如潮。在古代你把哪位皇帝比作漢武帝,人家要氣得殺你的頭!

晚清之後,中國國力衰敗,被列強欺凌,民國時期又依然如是,更被小日本霸佔半個中國。因此種種,中國迫切希望軍事強盛。因此歷史上但凡主張軍事擴張的王朝就被許多人推得很高。

反倒是百姓真正幸福的宋朝被許多人踩在腳下。


宛如清揚


說“宋朝無名將"的人簡直是不懂歷史,張嘴亂說!

宋朝十大名將

  十:吳玠(1093年—1139年),字晉卿, 興國州永興(今湖北省陽新縣)人,南宋名將。早年從軍御邊,抗擊西夏建功。後領兵抗金,和尚原之戰中,大敗金兵兀朮部,破川陝路金兵進攻。吳玠與敵對壘數年,盡其畢生精力,率領秦隴、涇原、階、成諸州和家鄉德順軍子弟兵,長期扼守秦鳳要塞而牽制金人對東南的壓力,使金人始終不敢窺視蜀地。

九:王堅,南宋抗蒙名將。嘉定十一年赴棗陽,加入忠順軍。秘密潛入蒙古軍造船之地,燒燬其船支二千餘。寶佑二年,和曹世雄等在合州、廣安等地擊敗蒙古軍。升興元府都統兼知合州,王堅調集民夫,修築釣魚城。開慶元年,蒙哥汗親率大軍圍攻合州,王堅與副將張珏堅守釣魚城,多次擊退蒙軍。蒙哥派晉國寶入釣魚城招降,為王堅所殺。蒙軍攻打九月不下,蒙哥為旋風火炮受創而死。蒙軍被迫撤退,史稱釣魚城之戰。

八:韓世忠(1089年—1151年),陝西省綏德縣人,字良臣,兩宋之際的名將,漢族,與岳飛、張俊,劉光世合稱“中興四將”。身材魁偉,勇猛過人。出身貧寒,18歲應募從軍。英勇善戰,胸懷韜略,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爭中為宋朝立下了汗馬功勞,而且在平定各地的叛亂中也作出了重大的貢獻。1129年,金兵再次南下,突破長江天險,攻破了建康(今南京)等重要城鎮,躲在杭州的宋高宗趙構又要逃跑。韓世忠面見高宗,慷慨陳詞:“國家已丟失河北、河東、山東諸地,再把江淮丟掉,還有何處可去?”韓世忠僅用八千軍隊,困敵十萬兵馬於黃天蕩,戰四十八天,殲敵萬餘。此戰意義非凡,激起了江淮人民的抗金情緒,使人民看到了金兵並不可怕。韓世忠因黃天蕩戰役以巧制敵,其威武雄姿和將帥風範傳遍江淮地區。

七:劉錡(1098年―1162年),字信叔,秦州成紀(今甘肅天水)人,南宋抗金將領。劉錡驍勇善戰,在伐夏抗金的過程中屢立功勳。順昌之戰是南宋初抗金的重要戰役之一,由著名抗金將領劉錡指揮,是歷史上一次著名的以少勝多的城邑防禦戰役。整個戰役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從1140年5月25日至6月1日,歷時6天,經過3次戰鬥,擊潰金軍的前鋒部隊;第二階段從6月7日至6月12日,歷時6天,劉錡率全城軍民與兀朮親自率領的金軍主力決戰,取得了順昌保衛戰的最後勝利。劉錡慷慨深毅,有儒將風。宋史上說:錡神機武略,出奇制勝,順昌之捷,威震敵國,雖韓信泜上之軍,無以過焉。後世史書認為南渡名將以張、韓、劉(劉光世)、嶽並稱,其中卻未包括劉琦。事實上張俊的人品實在不好,而劉光世更是庸才一個。比起這兩個,劉錡無疑更能稱得上名將之謂。即使是同岳飛相比,劉錡也不遜色。

六:曹瑋(973—1030年),字寶臣,北宋大將,戰功卓著,官至御史大夫。名將曹彬之後。公元9世紀吐蕃帝國滅亡了,但是在西域,吐蕃的貴族軍事集團仍然活躍在歷史的舞臺上。北宋帝國建立後,吐蕃集團和宋帝國,西夏帝國之間關係錯綜複雜,時戰時和。公元1011年,李立遵大怒動員了3萬多精銳鐵騎,準備攻打宋朝。頓時邊關謠言紛紛,形勢吃緊,曹瑋積極準備戰事,上書朝廷要求增兵。兩軍決戰於三都谷,宋軍以少勝多,斬首萬餘,取得輝煌勝利。三都谷之戰,宋吐關係上重要的一戰,以宋朝的勝利載入了華夏的戰爭史冊。從此吐蕃就很少騷擾宋朝,直到王韶發動河湟戰役前關係一直比較和睦,可以說這一戰打出了宋吐之間的和平,曹瑋對此功不可沒!

五:李繼隆

  李繼隆(950—1005年),大宋名將,李處耘長子,祖籍上黨(今山西長治人)以蔭補供奉官。善騎射,曉音律,好讀《春秋左氏傳》,以禮待儒士,多智謀,謙虛謹慎。參與平定後蜀、江南,有軍功李繼遷擾邊,與田仁朗等率兵擊敗。從曹彬徵幽州,破契丹兵。 端拱元年冬,遼軍派“戰神”耶律休哥再次大舉入侵,攻克涿州,陷長城口。李繼隆領兵北上增援不敵耶律休哥,宋軍退保北平寨。耶律休哥領八萬精騎繼續南下,陷滿城,南下祁州。李繼隆再次赴戰,路上遇敵激戰之後斬獲不少,最後依據宋太宗指令退保唐河,兩軍進行決戰,遼軍大敗,橫屍遍野,宋軍一直追擊到滿城,斬首一萬五千級獲馬萬匹。

  四:狄青

  狄青(1008年-1057年),字漢臣,汾州西河人,面有刺字,善騎射,人稱“面涅將軍”。他出身貧寒,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為延州指揮使,勇而善謀,在宋夏戰爭中,他每戰披頭散髮,戴銅面具,衝鋒陷陣,立下了累累戰功。朝廷中尹洙、韓琦、范仲淹等重臣都與他的關係不俗。范仲淹授以《左氏春秋》,狄青因此折節讀書,精通兵法。以功升樞密副使。平生前後25戰,以皇佑五年(1053年)正月十五夜襲崑崙關最著名。狄青生前,備受朝廷猜忌,導致最後抑鬱而終;死後,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追贈中令,諡號武襄”。

  三:曹彬

  曹彬(931年-999年),字國華,真定靈壽(今屬河北)人,北宋初年將領。在北宋統一戰爭中擔任主要將領。曹彬是郭威張貴妃的外甥。後周顯德五年,奉詔出使吳越,累官至引進使;嚴於治軍,尤重軍紀。乾德二年率軍滅後蜀,以不濫殺著稱,升宣徽南院使。開寶七年率水陸軍10萬攻滅南唐,次年克金陵,又決策伐北漢和攻遼,以功擢樞密使。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為東路軍主將,因孤軍冒進、兵疲糧乏撤軍,至岐溝關被契丹軍擊敗,致宋軍全線潰退,降右驍衛上將軍。

二:孟珙

  孟珙(1195—1246),字璞玉,原籍絳州(今山西新絳),曾祖孟安是岳飛部將,祖父孟林亦是岳飛部屬,隨軍至隨州,定居於棗陽(今皆屬湖北)。南宋優秀的軍事家、統帥,民族英雄,抗金抗蒙名將。南宋中期宋蒙戰爭爆發後,曾以一人之力統御南宋三分之二戰線上的戰事,由於其在抵抗蒙古軍的傑出表現,被後世軍史家稱之“機動防禦大師”。13世紀初至中葉的中國大地上,南宋相繼與衰亡的女真金國、新興的蒙古汗國發生了激烈的民族戰爭。在這段波瀾壯闊、金戈鐵馬的歷史中,孟珙就是宋朝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從普通的下級軍官做起,與父親孟宗政憑藉戰功成為抗金名將,最後攻破金國都城,親手俘獲金國末代君主的遺骸。金國滅亡,蒙古又大舉入侵,妄圖消滅宋朝。孟珙再次擔起重任,統領南宋兩大戰場(南宋四大戰區:川蜀、荊襄(又稱京湖)、淮西、淮東),率領宋軍浴血奮戰,全力抵抗橫掃歐亞的蒙古鐵騎,確保南宋挺過了宋蒙戰爭的前十餘年。他作為南宋的擎天一柱,建立起一體化的防禦體系,將後半生的心血都投入到保衛南宋政權、使南宋人民免遭蒙古軍戰火荼毒的宏偉事業中。無論戰功還是品德上,他都是一位偉大英雄。

  一:岳飛

  岳飛(1103—1142),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位列南宋中興四將之首。他在北宋末年投軍,從11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岳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1140年,完顏兀朮毀盟攻宋,岳飛揮師北伐,先後收復鄭州、洛陽等地,又於郾城、潁昌大敗金軍,進軍朱仙鎮。宋高宗、秦檜卻一意求和,以十二道金牌下令退兵,岳飛在孤立無援之下被迫班師。在宋金議和過程中,岳飛遭受秦檜、張俊等人的誣陷被捕入獄。1142年1月,岳飛以“莫須有”的“謀反”罪名,與長子岳雲和部將張憲同被殺害。岳飛是南宋最傑出的統帥,他重視人民抗金力量,締造了“連結河朔”之謀,主張黃河以北的抗金義軍和宋軍互相配合,夾擊金軍,以收復失地。岳飛治軍,賞罰分明,紀律嚴整,又能體恤部屬,以身作則,他率領的“岳家軍”號稱“凍殺不拆屋,餓殺不打擄”。金人流傳著“撼山易,撼岳家軍難”的哀嘆,表達了對“岳家軍”的最高讚譽。岳飛反對宋廷“僅令自守以待敵,不敢遠攻而求勝”的消極防禦戰略,一貫主張積極進攻,以奪取抗金斗爭的勝利。他是南宋初唯一組織大規模進攻戰役的統帥。


跪射俑


認為宋朝沒有名將的說法,可能的原因就是對於名將的概念的解讀不同,其實說到古代很多王朝的時候,每一個朝代都是有著一兩個極具代表性的名將,當然像漢唐這樣的王朝名將就是太多了,比如說到秦朝以及秦國的時候,人們能夠想到白起、王翦甚至蒙恬,而漢朝的話,像韓信、衛青、霍去病以及東漢的雲臺二十八將,三國時期的關羽、張飛、周瑜和張遼等人也是赫赫有名,當然戰功也是異常強大的。

即便是晉朝能夠被人們記住的名將還是有著帶兵打贏淝水之戰的謝玄了,南北朝的陳慶之更是一個猛人,而隋朝的名將有著韓擒虎、賀若弼、楊素等人,而唐朝的名將簡直太多了,我們熟悉的尉遲敬德和秦叔寶,其實都是排不上號了,像李靖、李績、郭子儀、李光弼、李晟甚至王忠嗣等人,這都是能夠在歷史上名列前茅的名將了,而明朝的話也是有著徐達和常遇春的,至於清朝的話,其實曾國藩和左宗棠也是勉強夠格的。

如果是以白起、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郭子儀和徐達這一類人算作名將的話,其實宋朝還真的沒有人能夠算得上名將了,可能有人認為岳飛不就是嗎?不得不承認岳飛的名聲確實大,不過要說戰績的話,真的與上述名將差的太遠了,不要說這些典型的名將了,就是唐朝的秦瓊和程咬金這些名將,他們的戰功都是要在岳飛之上的。

這麼說的話,可能一部分人是接受不了的,其實翻開史書去看的話,岳飛的戰績水分很大,他的很多戰績都是防禦作戰,而且戰功很多都是攻打農民起義軍獲得的,倒不是說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不強,歷史上很多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異常強烈,像秦朝末年的起義軍,像隋朝末年的瓦崗軍等等,甚至明朝的李自成和張獻忠等人,不過宋朝的農民起義軍的戰鬥力真的不強,也就是北宋末年的方臘起義算是不錯的起義了,而岳飛的主要功勞就是收復襄陽,即便是朱仙鎮大捷,戰果也不是很大,當然金軍被岳飛擊潰一部,便讓金兀朮放棄了開封府。

不過岳飛的精神確實值得後人的尊敬,但是他的名聲很大都是因為他北伐被冤殺,後面南宋主戰派崛起之後,大肆的宣傳是有著很大的關係的。也就是說宋朝並沒有獨當一面的大將而已,或者說諸如漢唐韓信衛青霍去病李靖李績這樣的統帥型名將了。

其實這裡面的原因和宋朝的軍事制度有著很大的關係,宋朝自從趙匡胤奪取了後周的江山之後,非常害怕武將效仿他的做法推翻宋朝的江山,也就做出了限制武將的做法,重文輕武在宋朝從開始到結束都是堅定的貫徹執行的,並且宋朝實行的是防禦的國策,這樣的情況下宋朝的武將質量和數量都不夠高,和其他的王朝相比較的話,也就顯得他們的戰績幾乎不值得一提了。

我們去看宋朝每個時期的武將,都是有著各自的不足的,像趙匡胤時期的很多有水平的武將,基本上都因為杯酒釋兵權喪失了建功立業的可能,這樣的武將像石守信、高懷德和王審琦等人,可以說開國之初的武將在趙匡胤和趙光義手下的時候,也就是曹彬和潘美能夠拿得出手,其中曹彬最大的戰功就是消滅了南唐,而潘美消滅了北漢,這都是作為主帥完成的,而我們熟悉中的楊家將,尤其是楊業僅僅是潘美的一個副將而已,只不過是演義的功勞讓楊業的大名家喻戶曉了。

而在和西夏的戰爭中,有一個大奸臣童貫算得上名將了,雖然是一個宦官,但是童貫確實在領兵作戰方面有兩把刷子,尤其是收復了燕山的謀劃,以及平定方臘起義,不過在與金國一起攻打遼國的時候,戰績真的是一塌糊塗,而這樣的武將在宋朝已經算是頂尖的一批人了,要是在漢唐能夠想象有多少人能夠穩穩的壓制諸如童貫、岳飛這樣的武將了。

還有一個狄青,雖然一生征戰無數,不過很多時候都是小打小鬧的戰鬥,在與西夏的戰爭中,沒有那種決定性的戰爭,或者想霍去病斬殺幾萬人的大勝利,而他最大的戰功僅僅是攻打大南國,這場戰績斬殺敵軍2200人,並且俘虜500多人,其中官員57人,不過大南國就是一個小國家,在如今的越南涼山一代,可想而知宋朝的武將真的拿不出手了。

當然這不是武將們的過錯,其實主要就是宋朝實行的是重文輕武的策略,武將的地位太低,誰還建功立業呢?看看唐詩宋詞就能夠看得出來,唐朝的很多文人都是渴望建功立業的,就是李白都是有著這樣的想法,而宋朝的詩詞中能夠讓人們領略到多少這方面的感覺呢?

也許就是岳飛有一首《滿江紅》,還有辛棄疾的一些詩詞能夠看得出了,當然在兩宋之際原本可能有著武將大展拳腳的機會,但是無論是岳飛、韓世忠等中興四將,他們的戰績都是拿不出手的,當然也與南宋朝廷的投降思想有著關係了,所以宋朝的名將質量不高,如果以白韓衛霍、李靖、郭子儀和徐達為標準的話,宋朝真的沒有這個檔次的名將了,如果條件放款的話,像曹彬、潘美、童貫、岳飛、狄青、韓世忠等人也是能夠稱得上宋朝不可多得的名將了。


語說漫談


宋太祖個性仁慈敦厚,體現人性。其遺訓三約影響了宋王朝,徹底扭轉了以住武夫專權的黑暗局面,使宋文化空前繁榮,成為宋代黎民百姓的樂園。


前朝帝王立國,都是文臣如織猛將如雲人才濟濟,但太祖手下,能幹的只有趙普將軍。太祖幾乎憑藉一己之力結束了長達七十多年的戰亂,奠定了大宋三百年基業,開創建隆之治名垂後世。

宋太祖是雄才與仁心的完美結合體,其人格魅力令佑深深折服。明代朱元璋對宋祖推崇備至:惟宗太祖皇帝順天應人,統一海宇,延續三百年,天下文明。有君天下之德而安萬世之功者也。

五代十國時期,周世宗柴榮崩,八歲柴宗訓即位幼帝。節度使趙匡胤手握軍權,北上禦敵行至陳橋驛,發動兵變,黃袍加身,脅迫幼帝禪位。公元960年取代後周即位皇帝,建都開封,是為宋太祖。

趙匡胤立國之後,曾在石碑上刻了留給子孫後代的誓約。鎖藏在宮內密室裡,歷代皇帝即位時,都必須進殿跪讀並牢記,誓約極為機密,甚至連宰相都未聞曉。直至金兵打敗宋朝,佔領皇宮時才發現。

誓約內容有三點:(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只在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問斬,更不可誅連旁系。(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諫言人。(三)不加農田之賦稅收雜項。

這份誓約,從未逾越雷池半步。從柴氏子孫與宋朝和平共存,及太祖繼位每位宋代君主均從未輕易殺戮大臣,歷代史書史實足以證明。

其中第二條不殺士大夫至關重要。成為制度保障。使得趙宋這個由武夫開創的王朝,到達後人讚譽的文冶巔峰,文士的風骨、學問和能力,得到全方位展示。

大文豪蘇軾曾在詩文中譏諷朝廷影射皇帝,乃誅滅九族之罪,但宋帝守信,只是貶官而已,還曾復出,赤壁等幹古名篇才得己見天日。



周勇華2


宋朝沒有名將?其實宋朝名將也不少,下邊就先簡單說下宋朝的幾大名將吧:

1 岳飛,字巨鵬,南宋抗金名將,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民族英雄。他率領岳家軍與金軍大小戰役數百起,所向披靡。1140年,帥軍北伐,打敗完顏兀朮,收腹北方大片失地。其組建的岳家軍使得金兵聞風喪膽。他的一首滿江紅更是大氣凜然,讓人敬佩。


2 楊業,原名重貴,北宋名將。著名的歷史演義小說楊家將演義原型就是他。楊業少年時就跟隨劉崇,為保衛指揮使,屢立戰功,號稱“楊無敵”。


3 韓世忠,字良臣,十八歲應徵入伍,在抗擊西夏和金的戰役中屢立戰功。韓世忠在河北一帶堅持抗金,雖兵士不多,但戰無不勝。後來取得過黃天蕩大捷和儀鎮之戰。那真是蕩氣迴腸,讓人振奮。

宋朝名將還有很多,可是為什麼還是感覺宋朝無名將,無大將呢?這估計就在於宋朝積貧積弱的形象使得大家感覺宋朝無大將,無名將的主要原因了。宋朝常年財政入不敷出,對於外事也是常常以義和為主,簽訂的合約,使得宋朝失去大片河山,同時還要每年繳納所謂的歲幣,洋洋大宋,能至於此,也不怪他人嘲笑其沒有名將了,沒有大將了。


雲之端閒談


我是滄浪,出身金融,非精研國學的文化領域之小學生。

感覺這個提問有點挑起事端之意!

宋,也不能說沒有名將,否則也不會兩宋歷經三百多年的國祚。但是,終宋三百多年,對外基本都是防禦、捱揍,沒有開疆之輝煌,所以顯得少,在後世名氣最大的嶽武穆,還被秦檜早早害死。

不得不說,弱宋之始作俑者趙匡胤也!

一是戰略錯誤,採取先南後北方針。其實,南唐對宋已經沒有實質性威脅,但宋卻非得捏這個軟柿子。而被兒皇帝石敬瑭割裂出去的幽雲十六州不但是戰略要地長城門戶,而且歷朝都以該地區為軍馬產地。宋太祖拿下了南方,想攻打北方時,離奇死亡。趙光義第一次北伐,因為後勤工作沒有準備好,在有了準備的契丹人那裡,大敗而歸;二次出征又損失慘重。這兩次出征,把開國征戰過程積累起來的富有戰鬥力的禁軍損失殆盡。此後再也無力進攻,幽雲十六州成了懸在大宋頭上可怕的利劍。大漢故土幽雲十六州的收復一直到了朱明才實現!歷史就這麼無情。

二是治國策略錯誤。宋太祖坐了皇位,心裡卻不踏實,為了避免類似事件發生,搞了一個“杯酒釋兵權”,那些擁躉也配合,領了大大地好處都回家養老去了(我在微頭條寫過“史上最貴的一杯酒”)。大宋從此就是重文輕武,為啥?怕別人模仿唄!跟大遼檀淵之盟還算是兄弟盟,不過就得出點銀兩,沒事,大宋有錢;西夏鬧事,別鬧了,讓我封你可否?啥,得給好處?沒問題,給!後來,金起來了,這貨屬於海鮮系列的,生猛得很,打不過,皇帝都被人俘虜了,康王趙構跑到南方偏安出一個南宋後對金求和,爺們,怕你了,別打了,真特麼疼!咋?割地稱臣給錢,可以,別打我就好!趙構以後,幾次北伐,潦草結束!“元嘉草草,贏得倉皇北顧”。整個宋,唯獨小曲兒唱得最好聽!

有的說,北宋時期名將如雲,比如忠烈楊家將,得,別把評書當歷史哦!有的說,范仲淹是文武全才名將,記得還從網絡看過一則小故事,說範大師鎮守西北時,開始做了一把包鐵皮大木刀和一把外觀一模一樣的真刀,親自巡視邊疆時離著番人老遠,在馬上盡情瀟灑地耍木刀,後來到了番人營地,讓士卒把真刀抬上,結果番人都舞動不了,番人膜拜!這個說說可以,當真?你是拿讀者當傻子還是拿把宋打得呲牙咧嘴的番人當傻子?

當然,兩宋延續三百餘年,創造了燦爛的文化,漢文明通過海上絲綢之路顯赫四方,跟不斷抗擊那些外民族入侵的將領們有很大關係,否則就沒有南宋一百多年了不是?

宋的那些將領有些生不逢時!以前教科書上說歷史人物,總是提到“歷史侷限性”。現在有的磚家說岳飛不能再稱作民族英雄,怎麼到了現在,磚家又沒了“歷史侷限性”?







滄浪有話說


縱觀整個宋朝時期,名將不能說沒有,耳熟能詳有岳飛、韓世忠、吳玠、文天祥等等,但比起名將如流浩如煙海的唐朝,名將數量少名氣不高確實是不爭的事實。



為何宋朝名將少呢?和宋朝歷來重文抑武有關。

且看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原來是後周手握重兵的節度使,後周皇帝柴榮死後,繼位的小皇帝年幼無知,趙匡胤發動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奪取了後周政權。



可以說趙匡胤的宋朝政權不清不楚,讓人詬病。趙匡胤執掌政權後,自然知道手握重兵的武將對皇家政權的潛在威脅,於是他頒佈一項制度,大幅削弱了武將的兵權,武將只有指揮權,沒有調兵權,有調兵權的是文官。



這導致的後果就是有調兵權的文官根本不會打仗,會打仗的武將需要調兵時,往往需要多次向上級彙報。我們知道戰場瞬息萬變,機會稍縱即逝,這樣的機制無疑會貽誤戰機,而且武將的指揮作戰的能力得不到鍛鍊,這樣的結果就是宋朝將領普遍指揮作戰能力低下,這也是宋朝名將少的主要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