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中國古代王朝似乎都不可避免地經歷了"崛起--盛世--平庸(--中興)--衰落--滅亡"的循環過程。周朝也經歷了類似的過程,周朝國祚八百多年,分為西周、東周兩個階段,尤其是西周時期十分符合這樣的規律,而東周可以整體劃入"衰落和滅亡"的階段。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成康盛世(現代壁畫)

西周自古公亶父時期開始謀劃剪商,通過四代人(亶父、季歷、文王、武王)的努力終於完成滅商大業,又經過武王(周公)、成王、康王三代周天子勵精圖治,創造了我國有歷史記載的第一個太平盛世--"成康之治"!

成康盛世後,連續五代周天子或才具平庸或施政不當,均未創造出超過前代君王的功業,不過西周王朝整體實力未失,仍是名副其實的天下共主,這五位守成之君是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周懿王和周孝王。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2岐山周公廟后稷殿內古公亶父及泰伯,仲雍,季歷像

周昭王(康王之子)

康王在位二十五年,其後昭王繼位。雖然康王晚年沉湎女色、刑罰不慎,喜好征伐,國力已比不上全盛時期,但周王室依然強大,俾睨天下、莫敢不從。

昭王前期,承父祖餘蔭,西周依然強大,昭王本人也想繼承成康事業。但不久之後,成康朝老臣相繼去世,昭王臣下中又缺乏賢臣良將,所以開始恣意而為。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3旅觥-西周昭王時器(陝西周原博物館藏)

周昭王生活奢侈腐化、喜好遊獵,酷愛奇花異草、奇珍異獸,常有佞臣小人投其所好,得以賞賜或升官,導致政治昏暗、國力衰落,一些諸侯開始中斷貢奉,但昭王依然我行我素。

不過這不是周昭王在歷史上名聲不好的主要原因,其原因有二:

一是默認魯侯之弟姬沸殺死兄長魯幽公姬宰奪取侯位。這是破壞西周立國之本--宗法制的嚴重罪行,不懲治不足以正本清源。導致部分諸侯中斷貢奉以示抗議;此後天下諸侯恃強凌弱、諸侯國內宗族鬩牆的現象屢屢發生;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4周昭王三次伐楚付出慘痛代價

二是南征楚蠻,折戟沉沙、客死異鄉。昭王伐楚的目的是宣揚武力、鞏固南境、震懾諸侯。可是三次南征均以失敗告終,最後六師喪盡、客死異鄉,不但宗周最主要的軍事力量損失了,也讓諸侯看到了貌似強大的宗周其實不過如此,給西周衰落埋下了極大隱患。

關於昭王之死,歷史記載不詳,爭議頗多。《史記·周本紀》記:"昭王南巡狩不返,卒於江上。其卒不赴告,諱之也。"《古本竹書紀年》載:"昭王末年,夜清,五色光貫紫微,其王南巡不返"。

至於楚人用"膠船載昭王,膠開船散,昭王溺斃"的民間傳說並不足為信,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昭王之死並不光彩,所以在古代文獻中要諱筆記錄。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5傳說周昭王乘膠船被溺斃

這裡的"楚"需關注一下,此"楚非彼楚"。周昭王討伐的楚應是楚蠻,而非周成王封的熊繹(羋姓)楚子國,否則很多歷史記錄無法解釋。

楚蠻是盤踞在今漢水中上游丹江地區和下游漢東地區的少數民族群落,族群林立、人數眾多,內部紛爭激烈,但是遇到外敵又能攜手抗敵,極具戰鬥性。東周初年楚蠻被羋姓楚國所吞併,成為南方大國、春秋五霸。

兩楚不同,從其他歷史資料中也可推斷出來。昭王伐楚而亡,其子周穆王十四年伐徐夷時,楚國作為諸侯封國還派兵參加了此役,如果昭王死於楚子國,穆王怎肯放過殺父仇人?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6西周子爵封國楚到戰國時疆域最大

因為這兩個汙點,造成昭王在學界和民間口碑不一。《史記》上對周昭王的評價是"王道微缺",在成康盛世的光芒下,這個評語並不算差,甚至有褒獎的意味。

我們客觀地審視一下昭王,拋去這兩個汙點,周昭王還是頗有功績:

一、東征東夷,打敗淮夷、徐夷,使東夷南夷二十六邦國前來臣服朝見,進一步鞏固了西周在山東地區及江蘇、安徽北部的疆域;

二、伐楚蠻,是為了震懾南方,同時削弱徐夷、淮夷在漢水流域的盟友及屏障--楚蠻,形成對徐淮夷的包圍,為徹底打敗淮河與長江下游之間的少數民族勢力奠定了基礎;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7商周銅綠山遺址古代礦井密如蛛網形似迷宮

三、昭王伐楚蠻雖未取得決定性勝利,但卻佔據了當時的銅礦主產地銅綠山,對推動西周的軍事、經濟、農業等具有戰略性意義。沒有銅礦資源支撐,何來精彩絕倫的春秋青銅亂戰?中華文化的發展可能又會是另一個局面。

周穆王(昭王之子)

周昭王崩後沒有向諸侯告喪,宗室諸侯擁立周昭王長子姬滿繼位,是為周穆王。從這裡可以看出西周的"宗法制"在此時運轉正常,諸侯(尤其是王畿內的姬姓諸侯)確實起到了"封國屏藩,拱衛天子"的作用。

周穆王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史書上記載其作《呂刑》(亦稱《甫刑》)、徵犬戎、伐徐戎、會王母等事蹟。即對內狠抓法制建設、蕩平王畿附近戎狄之患、平定東南邊境徐夷、向西展開軍事加外交攻勢(為後世控制河西走廊提供了先決條件),均收效顯著。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8關於《呂刑》的研究著作

雖然有不少學者批評周穆王好大喜功、喜好征伐。但客觀地講,周穆王通過一系列對內對外政策,西周天下重新穩固,疆域也再次擴展,其征伐四方的做法是由西周政體所決定,而非一味好戰。

周穆王還有一項被人集中批判的地方,就是其"肆意遠遊",甚至將周共王時期西周國力衰弱的原因歸咎於穆王遠遊,並不具有說服力。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9周穆王會西王母圖

要知道西周執行嫡長子繼承製,周穆王繼位時(至少)五十歲,《史記》:"穆王即位,春秋已五十矣"。

而被用來批評遠遊的事件是穆王西征崑崙之丘,時間為穆王十三至十七年,這時周穆王已年近七十,古代道路(去河西走廊無路)和車輛(無懸掛避震)遠比現在差很多,如果這段歷史是真的,也不能算穆王遠遊。(其實《穆天子傳》更應該看成神話小說)

再說,穆王在位五十五年(《史記》:"穆王立五十五年,崩"),這段歷史發生在穆王早期,怎麼會影響到共王時期?目前(青銅器)金文資料可查到穆王紀年最晚到三十四年,期間穆王四處征戰,哪有精力去遠遊呢?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0《穆天子傳》一度與《山海經》齊名

同樣穆王的年齡也存疑,筆者不是不相信周穆王能活到105歲,而是他的嫡長子能活不過他不?接任周穆王的周共王(也做恭王)究竟是穆王第幾位嫡長子,接任時多少歲,文獻根本查不到。

所以西周一代歷史紀年混亂,主要受周穆王的年齡和在位時間影響,目前仍無法修復這個明顯的歷史錯漏。

其實公正評價,昭、穆兩王並不算昏庸,從他們的諡號可以看出。

"昭、穆"兩字起源於三千多年前的周朝初期。據《辭海》解釋: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1《周禮》被譽為中華禮儀之源

一、古代宗法制度,宗廟次序,始祖廟居中,以下父子(祖、父)遞為昭穆,以左為昭,右為穆。《周禮·春官·小宗伯》:"辨廟祧之昭穆。"鄭玄注:"父曰昭,子曰穆。"

二、墳地葬位的左右次序。《周禮·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為左右。"

三、祭祀時,子孫也按此種規定排列行禮。《禮記·祭統》:"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別父子、遠近、長幼、親疏之序而無亂也。"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2古代帝王家廟佈局圖

可見,昭穆是伴隨祭祖活動而誕生的,它一出現就具有敬祖敦宗的內涵,是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組成部分之一。後世有關昭、穆的詩句,都含有顯祖耀宗,承前啟後,教育子孫忠君報國、尊祖睦族、耕讀傳家之精義。

所以在古代"昭、穆"是美諡,如秦穆公、嶽武穆等,昭穆時代西周的實力折損不大,國家依然穩固,只是不如成康時那麼耀眼罷了。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3岳飛嶽武穆畫像

周共王(穆王之子)

周共王時期,西周的國力開始衰退。很多人將原因歸結為穆王遠遊,耗費了巨量財富,使得國家財政十分空虛,經濟上漸漸難以支撐(網上資料大多這麼寫)。

但通過研讀文獻會發現,共王時國力衰弱的原因應是共王行為不端和施政不當所致。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4周共王殺滅密國殺康公奪三美

行為不端:滅同姓宗室密康公之國,奪密康公妻妾,導致宗室離心。(有一些作者把這個故事寫成密康公色膽包天、招致大禍!這三觀也太不正了吧?這明明是天子好色,滅國、殺宗室同胞、奪人妻女的滔天惡行呀!)

施政不當:

1、在軍事上,他改變父祖兩代以武力征服天下的做法,裁減軍隊,明法息民,讓更多的百姓安於生產,創造財富,以增加國家的財政收入。

2、在對外關係上採取和平穩定的外交政策,對邊境爭端主要採用和平談判的辦法解決,儘量避免武裝衝突。

3、在政治上,他廢除原來的"土地國有,分封臣下"的舊制度,施行土地私有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國家按規定向土地所有者收繳稅金。這是西周王朝首次把土地私有合法化。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5周共王時重要時器史牆盤及銘文

重點聲明:以上三點是多數百科和文章的觀點,認為周共王這些舉措對國家十分有利。

這些觀點簡直顛覆了筆者的認知!

1、西周宗主國失去了強大的武力後盾,如何震懾四方諸侯?

2、在那個年代跟戎狄蠻夷講和平共處、共同發展,開玩笑呢吧?生存是第一要務!

3、分封制、宗法制是西周的立國之本,廢除了土地國有制,周朝還怎麼立國?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6西周重要國家制度間的關係

政策都是好政策,但是不合時宜,就是錯誤的政策,西周真正的衰落就是由周共王開始的!(PS:雖然筆者知道大家不喜歡看青雲文章,但是隻看百科真得會建立錯誤的歷史觀和世界觀!)

周共王的"綏靖政策"導致穆王時期被打垮的西戎重新復甦,並在其後成為西周的心腹大患,簡直就是個敗家子。

周懿王(共王之子)

周懿王政績乏陳可數,他生性懦弱(史書稱"溫柔賢善曰懿"),又碰到一個"坑兒子"的爹,政治日趨腐敗,國勢不斷衰落,由於西戎屢次進攻,他被迫將都城遷往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王權更加不振。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7關於周懿王的歷史痕跡極少

周懿王在位期間一直過得不愉快,尤其是執政末年,西周連續遭遇特大自然災害(暴雨、冰雹等),最終憂懼而終。

周孝王(共王之弟、懿王叔父)

周懿王死後,理應由太子姬燮繼位,但懿王叔父姬闢方乘機奪取王位,是為周孝王。周孝王是西周時期唯一打破嫡長子繼承製的周天子。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8非子封秦奠定秦國基業

《史記》對於孝王的記載甚少,只有簡短的一句話:"懿王崩,共王弟闢方立,是為孝王。孝王崩,諸侯復立懿王太子燮,是為夷王。"因為周孝王繼位不符合嫡長子繼承製,所以同為嫡長子繼承製的漢朝的臣子司馬遷,不敢大肆書寫和褒獎周孝王。

但通過《竹書紀年》,我們可知,周孝王雖然只在位六年,但他武勇蓋世、作風強硬,在位期間西征犬戎、非子封秦(利用秦國鞏固西北邊境,秦國得立),雖沒有完成中興大業,但也打得西戎獻馬求和,重新穩定了西周大局。

封建禮樂話西周(七)——平庸守成傳五世

78.19《竹書紀年》,研究先秦歷史的重要補充資料

如果不是共王、懿王施政不當,而周孝王又能力出眾,嚴格執行宗法制的姬姓諸侯是不可能支持他繼位,並配合他對內整頓法制、對外進行征伐的。(可參看周公攝政、三監之亂)

一個破壞了宗法制的周王,能得到"孝"字諡號,就說明他代替侄孫治理天下並無"不孝"之嫌,而是因為他繼承了成康昭穆的武勇安民之志,這才是真正的帝王之"孝"。

(文中圖片均取自網絡,如果侵權立即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