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关于北宋开封对木材的需求量,《长编》中有相关记载:

三司言在京营缮,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请下陕西转运司收市之。诏减三之一,仍令官自遣人就山和市,无得抑配于民。

而记载中所描述的“岁用材木凡三十万”也仅仅只是包括官方修建所需的木材消耗量,如果加上民间的木材需求量,那所需的数额定当会远高于此。

北宋之繁荣是后世所公认的,在这种繁荣的背景之下形成奢靡之风也便在所难免,这一点从北宋京师对木材的需求也可略窥一二,《长编》对这件事进行了相关记载,但此记载终究太过笼统,欲真正体会北宋的奢侈,我们还需要对北宋不同时期开封的木材需求做一个相对详细的了解。

《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开封建筑

一、北宋开封不同时期的木材需求

中国古代建筑以木材为主要建筑材料,因此大型建筑的修建往往伴随着对木材的大量需求,加上北宋从建国到灭亡,对皇城和相关建筑的兴建与修缮从未停止过,所以对木材的需求量极为庞大。下面将以此为切入点,对北宋开封不同时期的木材需求做探究。

宋初,为了展现建国初期的新气象,改善皇室的居住环境,修建壮丽的皇宫成为了皇室的当务之急,这种情况之下,宋太祖命令手下工匠画出隋唐时期洛阳宫殿的构造图,随后按照图纸将京师皇宫重新修缮,对于此事《宋史》也有详细记载:“建隆三年(962年),广皇城东北隅,命有司画洛阳宫殿,按图修之,皇居始壮丽矣。”不难想象,如此大规模的皇宫改造必定会大兴土木,耗费无数木材。

宋初之后便到了政局稳定的真宗、仁宗时期,伴随着社会稳定,经济平稳且快速的增长,统治者自然而然的兴起了修建大规模宫殿的想法,最具有代表性的还属真宗时期修建的玉清昭应宫,为了让原本土质疏松不适合兴建土木的地区能顺利建造出玉清昭应宫,就派遣数万工匠每天从京师以北取土填向此地,劳役不可谓不繁重,而建造用的木材更是

“凡用材木,莫非楩楠。窃闻天下出产之处,收市至多,搬运赴宫,尤伤人力,虽云只役军匠,宁免烦扰平民!”

《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玉清昭应宫

到了宋神宗在位时期,神宗原本意识到以往京师所需木材甚多太过奢靡,也下令减少木材使用量,奈何三司大火,将原有建筑焚烧殆尽,神宗不得不下令重建三司并借此机会扩大规模,这样一来,京师对木材的需求又变得极为庞大。

北宋末期,也是北宋京师对木材需求最为鼎盛的一个时期,究其原因还是徽宗好大喜功,为了满足自己的一己私欲在京师大兴土木,以此来掩饰北宋王朝的奄奄一息,保和殿、玉清神霄宫以及万岁山都是在那一时期修建起来的,这么多大工程的同时进行深深加重了木材供应地的负担,为了不耽误工程,徽宗更是举全国之力为开封供应木材,百姓负担加重,北宋加速走向了万丈深渊。

二、北宋对木材的管理制度

在大量消耗木材的同时,浪费问题逐渐凸显,如何发挥木材的价值,使其充分得到利用,是北宋王朝面临的问题,必须把木材从接受储存到使用回收这一过程中的方方面面都考虑进去,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这才能将木材的无故损耗降到最低。

“接收—储存—使用—回收”管理制度

宋初建立了关于木材使用的“接收—储存—使用—回收”一系列管理制度,有效的减少了木材使用过程中的浪费。

对于各地运送过来的木材,太祖时期便设立竹木务进行接收,其主要接收木材还是源自秦陇地区水运而来的,当然,该机构的职能除了接收木材之外,还负责对商人运往开封贩卖木材进行抽税,对此《宋史》中有详细记载:“竹木务,掌修诸路水运材植及抽算诸河商贩竹木,以给内外营造之用。”

木材接受之后马上就会被储存备用,负责这一步骤的机构有过转变,在太祖建隆初年,负责接收木材的竹木务与作坊物料库第三界同样具有储存之职能,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竹木务这一职能慢慢被淡化,接收后的木材全部交予作坊物料库第三界进行储存。

《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木材管理

随之而来的便是木材的使用,这一过程会根据建造过程之中对木材的需求将原材料进行加工,此职能主要由事材场负责,将储存的砍伐的树木加工为合适的尺寸以供使用,且事材场运往建造地的木材必须是全部经过加工的木材,如果发现是没有加工过的原材料,那该机构还会受到相应的处罚。

最后就是木材的回收,这一过程也是木材物尽其用最为关键的一步,对于建造过程中剩下的边角料,有些是可以用作他处,所以宋朝专门设立退材场“掌受京城内外退弃材木,抡其长短有差,其曲直中度者以给营造,馀备薪爨。”对仍具有使用价值的剩余木材进行二次处理,无法再次使用的便充当燃料,总之这所有措施都是为了充分保障木材的价值被全部利用完毕。

木材使用过程中的管理

在木材的使用过程之中,浪费行为更为明显,其中又以虚报使用量和使用无度所造成的浪费最为突出。

例如宋初之时,负责营造工程的官员上报预计木材使用量为三千三百条,而后宋廷派遣官员再次审计后发现,整个工程从开始直至完工,共需要木材不过三百余条,官员为了一己私利数十倍的虚报,所造成的浪费是极为惊人的。在这种背景之下,宋廷也意识到必须制定一系列的监管制度来遏制这种不正之风,于是规定:“凡土木工匠之政、京都缮修隶三司修造案”,在三司修造案下设立东西八作司专门管辖京师的工程建设,遏制官员徇私舞弊的行为。

《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古建筑梁架结构

除了官员虚报之外,在建造过程之中还存在木材使用无度的情况,因为三司不能尽察,所以在实际建造过程之中是没有办法控制挥霍木材的现象的,对此宋真宗曾感叹道:

“朕常以在京廨舍营宇所费材木,素无条约,三司不能尽察,因令事材场、八作司日具支用件状进内。迩者阎承翰面陈官廨梁折,望传宣给换,因知有此条约,不敢妄费。盖念关西采市群木,军民甚劳苦,若无禁制,弊滋甚矣。”

为了遏制这一现象,八作司每天都要将工程建设中所使用的木材进行上报,而此后更是预先统计好使用木材的数量与规格,由东西八作司统一审核之再进行加工,从源头上限制了工程之中所使用木材的供应量,很明显的减少了木材使用无度的浪费。

对木材采购官员的管理

在巨大利益的驱使之下,负责为宋廷采购木材的官员很难保持廉洁之心,往往很容易在为官方办事的同时私自采购木材,然后运往京师自己的住所避开关税,最后联系权贵贩卖谋取私利。

北宋出现的第一起官员盗取官木私自贩卖木材的恶性事件发生在太祖开宝六年,官员李守信负朝廷之命前往秦陇地区采购木材,期间他与女婿串通,盗取官方购买的木材,不料此事被下属告发,吓得李守信自尽而亡,其女婿也被抓捕,将所有与此事有牵连之人尽数缉拿归案,不但如此,李守信家人还要倾家荡产补偿宋廷损失。

宋太祖处理这起案件的手段不可谓不铁血,除了因为这是北宋相对稳定后第一起被告发查处的盗取官木私自贩卖木材的案件之外,更重要的是太祖也想借此机会威摄那些还在做此勾当的官员,极力遏制这种不正之风。

《长编》:(开封)岁用材木凡三十万,试论北宋如何防止木材浪费

▲宋太祖画像

三、结语

木材作为我国古代建筑的主要材料,北宋巨大的木材需求反映了宋朝的繁华,但也从侧面反映了北宋王朝繁荣同时的奢靡,而在如此巨大的需求之下,不可避免的对木材的浪费也会变的尤为明显,对此,宋朝制定了“接收—储存—使用—回收”管理制度,将木材使用的每一个过程都设立专门机构管辖,争取做到物尽其用,减少浪费。同时,面对相关官员利用职务之便盗取国家木材私自贩卖的情况,宋廷也是毫不手软,以铁血手段处理,制定一系列严苛的惩罚措施,很好的遏制了这股不正之风。

《续资治通鉴长编》《宋史》《宋会要辑稿》《龙川略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