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80萬年薪,200萬安家費,800萬最低科研經費。

與高校寧可開出這樣的高價也要爭搶的國家優青、青年長江等“四青人才”相比,大批剛剛畢業,沒有海外經歷,沒有人才帽子,沒有傲人履歷的博士生無疑處在高校生態圈的最底層。

但他們才是人群中的大多數。大部分從事教學科研工作的高校青年教師的生活,都與人們心目當中大學老師的體面生活大相徑庭。

他們當中,有的人到中年還只能拿到7、8萬的年薪;有的為項目、論文徹夜不眠,疲於奔命;有的不得不接受工作考核,甚至正面臨失業的風險。

寒窗苦讀23年後,他們暫時還沒能掙到生活的安穩與體面。他們中的大多數,都還是一群與工薪階層一樣為生計奔波的普通人。

▎年薪:與“帽子”掛鉤

沒有傑青、優青、青年長江、青年拔尖人才等人才“帽子”,沒有CNS等高水平論文,高校教師的高薪酬就無從談起。

有“帽子”才有高薪,這是近幾年來才有的事。

在20世紀90年代,大學教師的頭銜除了極少部分的學部委員(院士)等榮譽稱號以外,就只有教授、副教授和講師等職稱頭銜,職稱與薪酬掛鉤而“帽子”只是點綴

1998年,為了吸引並鼓勵優秀學者從事科學研究,教育部和李嘉誠基金會共同實施“長江學者獎勵計劃”,開始將人才與薪酬福利掛鉤

在隨後的2006年高校內部管理改革中,學校開始實施績效工資薪酬制度,將論文、科研項目以及人才獎勵納入績效工資部分,來提高對人才的激勵力度。

2008年,為吸引海外人才迴流,部分高校開始實行高層次人才引進的年薪制或協議工資。高層次人才的跨區域流動啟發了地方政府和高校,至今據不完全統計,針對高層次人才的地方引才計劃超過200種以上。

而沒有“帽子”的博士畢業生,就只能處在這種薪資制度下的最底層。

從各大高校的招聘啟事上看,新晉青年教師們的收入,與其它行業的同齡人相比雖算不上高,但也比較可觀

不同地區,不同層次的高校開出的待遇不盡相同,但不會有太大的差距。通常而言,985高校對新晉教師的承諾年薪大多在15-20萬之間,併為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週轉房、子女入學等相關福利待遇。

而普通省屬高校的承諾年薪則大約在10-15萬,其中海歸博士的年薪要比國內博士畢業生的年薪高上一截。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然而事實上,高校在引進人才時所給出的承諾年薪普遍偏高。沒有“人才帽子”的新晉青年教師在入職高校後的實際收入要想達到15-20萬的水準,雖然不是不可能,但與其他行業一樣,想拿到高薪,就必須要在極短的時間內做出非凡的“業績”

目前,中國高校為教師提供的薪酬制度大致分為兩種。

一種為年薪制,即無論一年完成多少論文、項目,是否超出標準課時,都給予固定工資。

另一種為“三元薪酬制”,老師的年收入由基本工資、績效工資和津貼三部分構成。其中,績效工資又分為基本績效與獎勵績效。

基本工資、基本績效通常只與工齡、職稱相關。而獎勵績效則依據發表論文數、主持/參與項目數、標準課時外的課時數而定。完成工作越多,成果越好,獎勵績效越高。

津貼則依人才帽子、各級人才培養計劃而定。如果不是能夠拿到國家級帽子的大牛或者小牛,普通省屬高校的老師入選校級人才培養計劃,通常一年將會收到3-5萬元的津貼。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普通高校新晉講師基礎工資約在1000-1500元/月,加上課時費、公積金等勞務及福利補貼,普通青年教師的基本工資可達到

3000-5000元/月

高校引進人才時承諾的安家費或租房補貼則將按月或季度發放。也就是說,如果不拿項目,不發論文,沒有任何人才帽子,那麼普通高校新晉青年教師每年的基本收入最多約在9萬元,比2018年城鎮人口平均收入高出不到1萬元,基本處在全國城鎮人口收入的平均水平

在此基礎上,如果能夠拿到國家級項目,或發表高水平論文,入選各級各類人才計劃,甚至拿到橫向項目,那麼收入將比較可觀。

但無論如何,一名新晉大學教師的年收入如能達到15萬元,那將絕對處於同行中的最頂層。

▎有人升,就有人走

除薪酬外,穩定性也是工作待遇的重要一環。

如果正常教書授業,按部就班地從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工作,就能每年都“旱澇保收”8、9萬元,那大概也算作是一種“美差”。

然而儘管常被貼上“穩定”的標籤,但事實上“非升即走”的人事制度已經在中國內地高校斷斷續續地走過了20餘年。

國內的“非升即走”源於北美高校的“tenure”制度。1993年,清華大學率先在部分院系低調地進行了試點改革,隨後大批高校開始跟進。

改革後的人事制度通常採取“3+3”的“預聘-長聘”制模式:3年為一個聘期,2個聘期內如不能達到向上一級的晉升要求,則不予續聘。

也就是說,最多6年,如果6年內不能晉升,那麼只能失業。

目前,“非升即走”的制度在國內已小有規模。大部分985、211高校及部分地方高校均已開始實行或部分實行“非升即走”制度。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但中國的“非升即走”制度與北美高校中實行的“tenure”制度有本質上的不同。

北美大學實行“非升即走”制度的對象是希望獲得終身教職的主流教師,而非青年教師。且普遍實行非升即走的北美大學,沒有晉升指標限制,只要申請者達到了晉升標準,原則上就可以晉升。

但我國高校設置有晉升指標。指標有限,有人升,就有人走

博士生數量的激增,和高校有限的崗位數量讓學校有資本能夠依照嚴苛的條件來考核篩選能夠做出成果,容易提高辦學指標數據,能夠為學校帶來實際效益的人進入高校。而將其他人拒之門外。

大學教師也因此成為了一個雖然門檻異常之高、且需要長時間的穩定環境來進行研究,但仍需要在短時間內做出“業績”,否則就將“飯碗”不保的職業。

▎為什麼要做大學老師?

除了青年教師,已經評上教授、副教授職稱的高校教師實際薪資情況如何?

一般來說,不同學科的教師間收入區別較大。如人文社科類專業的專任教師收入通常會低於理工科教師。

而理工科中從事基礎研究的教師,由於研究性質等原因,難以通過與企業合作獲取橫向經費來補貼收入。

總體而言,如果無法從“優青”、“青年長江”等一路晉升成為“傑青”、“長江”等大牛,那麼即使在高校工作30年直至退休,工資收入大致也將停留在10-20萬之間,難以有所突破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從7歲開始上小學起,每一位有資格邁進高校門檻的博士生們都必須依次經過9年義務教育,3年高中,4年本科,3年碩士和4年博士的培養。

高考不復讀,博士不延畢,不做博士後。如果以最理想的方式來估算博士生的培養週期,那麼一名博士的成材也至少要寒窗苦讀23年

假設一個人的壽命有80年,如果他想要成為一名從事教學和科研工作的高校教師,那麼這個人至少要花費1/4的人生來做準備工作。

然後終其一生都拿著不到20萬的工資,平凡地度過餘下3/4的人生。

為什麼會有這麼多人願意選擇這樣的生活?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當被問到為什麼要選擇大學老師這個職業時,他們常常提到“自由”、“福利”、“尊重”、人生“追求”,和“單純”的人際關係。

有些人在從事自己喜歡的事,所以對於7萬的年薪也感到很滿足;有些人雖然時常哭窮,但依舊有能力“苦中作樂”,從未想過放棄。

與此同時,也有許多高校,尤其是欠發達地區高校和許多地方高校已經把青年人才的培養工作,擺在了人才引進的前面。提升高校教師的待遇,尤其是普通青年教師的待遇已經被提上了日程。

總而言之,儘管人類最高學歷沒能換來最高的工資,但這並不是一個只有怨憤的群體。他們中的大多數依舊滿足於探索新知,為世界創造價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