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越王勾踐寶劍出土後光潔如新,一次可劃破18層紙”,真的有人做過實驗嗎?

花花心心


是做過實驗的,並且不是18層紙,而是26層紙。



在寶劍剛剛出土時,從劍鞘中抽出寒光一現。周圍有農民聽見挖出了寶劍,於是湊上前去看,還伸手去摸,結果瞬間劃破了皮膚,血流不止。要知道,當時出土寶劍的墓葬裡是有積水的,寶劍不鏽蝕就不容易了,這柄寶劍卻幾乎毫無鏽蝕的痕跡。


在寶劍的劍身一面鑄有兩行鳥篆銘文:“越王【鳩淺】自作用劍”。


當時郭沫若、容庚、陳夢家等學者進行了一番討論,最後大家的意見趨向一致,認為“鳩淺”指的是勾踐,所以這柄寶劍就叫作【越王勾踐劍】了。


經過了2000多年,越王勾踐劍為何還能如此鋒利?



有博士透過顯微鏡對劍身進行了一番觀察,最後在放大500倍的時候,觀測到了“劍的細胞”,類似於樹葉的脈絡一樣的結構,然後基本上就可以確定越王勾踐劍的製作工藝了。越王勾踐劍的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花紋處含硫高,硫化銅可以防止鏽蝕,以保持花紋的豔麗。



另外,雖然目前劍依然鋒利,但是劍最初的顏色應該是銀白色的,因為表面有錫,錫就是銀白色的。


  • 復原圖


出土寶劍的墓葬的主人是勾踐嗎?

不是的,雖然劍是勾踐的。但是,我們都知道寶劍是在湖北江陵出土的,目前寶劍也是藏在湖北省博物館,那麼,為什麼越王勾踐的劍會跑到楚國的地界去呢?



出土寶劍的墓葬的主人叫“昭固”,楚國貴族。當年勾踐的女兒曾經嫁給楚昭王,這把寶劍很有可能是當年的陪嫁之物。勾踐的女兒生的兒子後來做了楚惠王。所以,這柄勾踐的劍有可能就是某一位楚王賞給“昭固”本人的。出土時,這把劍就放在墓主人的身邊。


我是認真回答問題的阿斗,文物考古聊歷史。感謝您的每一個贊與評論!


文物考古聊歷史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這是真的。

70年代對勾踐劍做過測試,一下子劃破了26張紙。

這說明勾踐劍很鋒利,沒有明顯的腐蝕現象。

其實勾踐劍是青銅劍,而銅的性質比較穩定,本來就是比較爛腐朽的。

而勾踐劍在加工時候,學者認為是有意進行了特殊處理。

學者發現越王勾踐劍幾乎不含鉛,而青銅劍一般都含有鉛。勾踐劍的數據顯示鉛含量不到0.1%,這說明越王勾踐劍採用的是純度極高的上等銅料。

大家知道,純銅是不會腐朽的,性質很問題。勾踐劍的層層剔除了鉛等雜質,只剩下錫和少量的鋁、鐵、鎳、硫。

這樣一來,青銅的性質就很穩定。

加上劍處於完全密封的棺木內,不和外界空氣接觸,也形成了有利的防腐條件。

至於勾踐劍鋒利的原因,主要是它的鑄造方法。

資料中這麼寫:劍脊和劍刃用不同的成分配比青銅合金澆鑄而成的。越王勾踐劍通過科學的檢測,發現劍脊和劍刃的青銅配比是不同的。劍脊採用含錫量較低的青銅合金,韌性強,不易折斷;劍刃採用含錫量較高的合金,硬度大,更為鋒利。這樣的鑄造方法在吳越地區很常見,所以吳越的青銅劍性能非常的好。普通劍是一次性鑄造而成的,複合劍則需要二次澆鑄:先以專門的劍脊範澆築劍脊,然後在劍脊兩側預留出嵌合的溝槽,再把鑄成的劍脊放入範中,再鑄造劍刃。正是由於這樣的鑄造方法,才造就了越王勾踐劍的神奇。

道理就是這樣。

這就是勾踐劍如此鋒利且不腐朽的原因。


薩沙


不是據說,是千真萬確!不是18層紙,是26張!

我把實驗的現場錄像放給大家看一遍。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4c54001129568182cc97\


鐵錘文史


確實如此,這把寶劍出土於湖北江陵,時間是1965年12月,確定的鑄劍人是春秋時有名的大師歐冶子。當時曾經有人就做過這樣的實驗,將20多張紙疊起來,然後用這把寶劍輕輕一劃,劍過紙破,數一數,破了的紙居然有18張之多。

可以說,這把寶劍的穿透力過了2000多年,依然是天下無雙。而這把寶劍被發現時就更加奇特了,歷經千年風霜,居然沒有一點點鏽跡,光潔如新,就像是一把剛剛造好的劍。越王勾踐劍製作十分精美,堪稱國之瑰寶,那麼一把歷經了2000多年時間磨蝕的劍,是如何保持如此鋒利的呢?

說起來有些令人不可思議,通過現代技術,專家發現把寶劍的表面有硫化銅,而硫化銅作為一種防腐劑,是近代才出現的。難道說2000多年前的歐治子,能夠未卜先知,瞭解幾千年以後才出現的最新技術?肯定不是,而是硫化銅是在墓葬中自己慢慢形成的。

從實際情況來看,如果在暴露的空氣中使用硫化銅來進行防腐。效果並不好,極易消散掉。而恰恰是在封閉的墓穴中,慢慢形成的硫化銅不易消散掉,固定在劍上,形成了絕對的保護層。

此外,發現越王勾踐劍的湖北江陵望山一號墓,是一個相對密閉的空間,劍被埋在地下數米深處。空氣隔絕,外面還有白泥加封,整個墓室裡面一點氧氣也沒有,自然就沒有細菌的存在。這也是保證這把寶劍光潔如新,鋒利如斯的重要原因之一。

其實這和千年不腐的女屍、深埋地下的兵馬俑是一樣的道理,有一件事值得我們關注,那就是出土才幾十年的勾踐劍,現在雖然放在博物館中,但是它的鋒利程度已經遠遠沒有出土時的樣子了。

另外,當時的鑄劍大師歐治子的水平也不容小覷,他生於公元前514左右,他生活的年代正好是列國紛爭的時代,他從家傳的冶煉技術那裡悟出了造劍的真諦。據說他一共是造出了八柄寶劍,每一柄都是名動天下的寶劍,每一柄寶劍的背後都有一個傳奇故事,這其中就包括了越王勾踐劍。

傳說勾踐用這把劍臥薪嚐膽,最終滅掉了吳國,成功復仇。而這把劍也見證了勾踐不懼失敗,不怕屈辱的偉大形象。靠著不滅的信念,吃盡人間苦難,勾踐最終達到了人生的巔峰。

關於越王勾踐劍,後面還有故事呢,1994年8月,這把寶劍作為文物,來到新加坡進行展覽,可能是由於當地的工作人員文物保護意識不強,在把劍裝入櫃檯時,操作不慎,櫃檯的有機玻璃和劍刃卡在了一起,發生了小小的碰撞。

後來有機玻璃被拆下來以後,專家發現劍的刃部出現了一些傷痕,千年如新的寶劍,如今在現代人手中出現了這樣的情況,著實令人不快。所以後來這把寶劍被國家文物局列為禁止出國展覽名錄,只允許在國內展出,不許出國。


小小嬴政


沒有所謂的防鏽技術,也沒有領先世界2000多年的說法,這把劍現在正慢慢的鏽蝕。

先說說越王勾踐劍千年不鏽之謎吧,看了下面很多小夥伴回答:有說越王勾踐劍採用了鉻鹽氧化技術,這個技術早了西方兩千多年的歷史;有說這把劍表面經過分析檢測上面含有硫化銅,這是當時鑄劍大師歐冶子做的防鏽處理技術,也是領先西方几千年。

這裡要給這些答案潑一些冷水,越王勾踐劍之所以不鏽和這些技術沒有一毛錢關係。在上個世紀檢測出勾踐劍中含有硫化銅成分,那是因為墓葬中的絲織品、屍體、食物腐爛後生成了硫化物,與青銅劍中銅反應生成少量的硫化銅,其含量特別的低,只有0.5%左右,劍格較高,劍身及其他部位未檢測出。之所以能夠千年沒有鏽蝕,完全是埋藏的環境所造成的。

越王勾踐劍在江陵望山1號楚墓內棺中出土時,插在髹漆的木質劍鞘裡。墓葬深埋在數米的地下,一槨兩棺,層層相套,槨室四周用白膏泥填塞,其下部採用的還是經過人工淘洗過的白膏泥,緻密性更好。加上墓坑上部填土夯實,墓室幾乎成了一個密閉的空間。此外,該墓曾經長期被地下水浸泡,墓室內空氣的含量更少,且地下水基本為中性。這樣的環境條件非常有利於越王勾踐劍的保存。

越王勾踐劍在出土的時候,並不是一點鏽都沒有,只是鏽蝕程度非常的輕微,很難觀測出來,參與發掘的一些工作人員稱,現在的勾踐劍和剛出土的時候相比較,顏色已經暗淡了許多,這就說明,這把“千年不鏽”的劍還是在緩慢的鏽蝕。

到底能劃多少張紙?26張最可信

首先,這個實驗的確是做過,在網上能看到各種各樣的數據和資料,國寶檔案上說的26張,可信度比較大。

其次,這樣的實驗不僅越王勾踐劍做過,蘇州博物館收藏的一把吳王夫差劍也做過類似的實驗,他們把一張A4紙放在桌上,沒有任何人去按住白紙的情況下,劍刃只在紙上輕輕劃過,紙便立刻被割成了兩半,這是當時現任蘇州博物館副館長程義先生在介紹這把吳王夫差劍的時候向媒體介紹的,可信度較高。

雖然防鏽技術是臆想出來的,但是以越王勾踐劍為代表的吳越兵器還是有一些很先進的地方。

首先是劍首的同心圓,最細處只有0.2個毫米,在沒有先進機床的2000多年前,能製造出這樣的同心圓,可以說是一個奇蹟了。
其次是,越王勾踐劍是一種運用複合金屬鑄造工藝鑄造出來的,因劍的各個部位作用不同,因此銅和錫的比例也不相同,劍脊含銅較多,能使劍韌性好,不易折斷;而劍的刃部含錫高,硬度大,使劍非常鋒利。

最後是劍上面的幾何暗花紋,這是如何製造出來,學術界一直存在爭議,目前主要有兩種說法,一種是“鑄槽填錫說”,另一種是“金屬膏劑塗層說”,這就不展開了,大家可以查閱相關資料。


公子想


這個問題老梁來回答。

這砍柴砍小頭,問路那還得問老頭。今天老梁就來當一回老頭,給大傢伙嘮嘮。老梁先擼起袖子操起手巴掌給題主打打臉,小子,不是十八層是二十六層,咱那全世界都有一號的中央電視臺現場直播。

啥叫吹毛斷髮,削鐵如泥這就是。乖乖!這可是兩千多年前的玩意,這要是整個豬頭上去,一劍剁上去直接就能開了瓢,整那切口,如果不平整算老梁沒說。

說道這裡,肯定有人要扯犢子了:“你就吹吧!天上老母牛就是你老梁吹出來的!”

咋的啦,憑著事實老梁吹兩下,把你惹急眼嘍,瞧你小樣!咱不說這劍的如何鋒利,單說這防鏽技術——鉻鹽氧化。這玩意二千年以後在歐洲那地頭上才出現,當時一出現被白皮膚藍眼睛的誇的那叫個不要不要的。德國牧羊犬1937年申請專利,美國白頭鷹1950年申請專利,當時這倆人那叫個美,美都快要冒哪大酸泡了。

今個老梁就從技術層面給大傢伙嘮嘮這技術,從這裡來誇誇咱老祖宗的實力。

鉻鹽氧化技術

首先啥叫鉻鹽氧化技術,用咱文明人的話講,這就是把一大塊金屬整上一層化學塗料或者塞到這種化學塗料的氣體中。然後在下邊塞把火,等著吧,時間點一到,哎,這金屬鉻就趴在了這大塊金屬的表面,您就撕不下來。

這鉻形成一保護膜,將金屬和這空氣完全的隔絕,這就起到了防止氧化的作用。這玩意說起來輕鬆,但您要解決倆問題。

第一,鉻這東西,咱地球上含量極少,您能找到他都不容易;這第二,鉻的熔點在四千攝氏度。二千多年前您要是整個四千攝氏度的篝火堆出來,那叫吹牛逼,那絕對是不可能的,為啥?因為煤炭的溫度才一千攝氏度。這是當年能產生高溫的唯一玩意。

那有人要問了,那咱老祖宗是咋解決這個問題的?

老梁義正言辭的告訴你:“俺不知道!”這問題,現在老多的科學家都沒能解決,老梁更不可能知道。

這也是一歷史謎題啊!老梁只能說誰叫咱大華夏就是劍的故鄉呢?出點啥妖孽的事,那是在正常不過嘍。

另一堆科技超前的青銅劍

話說,題主說的越王勾踐劍還不算啥,他之後的始皇帝,二號坑出土的青銅劍,每一把劍的劍身上有八個稜面,那些個喜歡玩磚的傢伙們,也是無聊的很,非要拿遊標卡尺量一量,您說咋的?八個稜面誤差不超過一根頭髮絲,這一波就是十九把。

用咱現代技術測量了這劍的內部,那叫個緊密,這硬度槓槓的,瞅這劍身摸上去那就是十八九歲的小姑娘的皮膚,瞅瞅那紋理複雜卻沒有交錯。

一旁瞅著的外國專家,酸的牙都要掉嘍。

哎,還有這二號坑,一把青銅劍被一150公斤的陶俑給塞到屁股底下壓著,這一壓就是二千多年,都快彎成了一圓圈嘍。

好吧,當這劍被拿出來之後,他直接就一鯉魚打挺直了,一幫子老少爺們驚的眼睛都掉地上,瞬間就瞎了,這都壓了兩千多年了,您沒斷都是個奇蹟了,這還帶自我修復的功能。

按照咱現代科學家的邏輯,這整個就是“形態記憶合金”啊!實驗室都沒有出來的玩意。

咋整的?不知道!這也是難住了老鼻子多的科學家一難題。

這不國外老多的科學家都想拿著實物,搞搞研究。得出的結論,太牛掰了!真想不到!咋整的?搞不明白。

對了,老梁再說一句,這始皇帝被窩裡出土的青銅劍,同樣的防鏽同樣的鋒利。

好了,今天就寫到這裡,喜歡的朋友加個關注,順手點個贊呦!


梁老師說歷史


前幾年鑑寶節目有一個農婦說撿了一個青銅劍在家裡砍柴,鈍了就磨一磨。專家看了劍上的銘文說是越王勾踐時代哪個國王的劍,原本值幾百萬因為農婦打磨過了所以只值十幾萬。這種實驗,不知道有何意義,什麼18層、26層,首先連一個實驗的前置條件都沒有,用多大的力?什麼角度?什麼部位?什麼紙?重複實驗嗎?對比實驗嗎?這些都沒有,扯著嗓子喊什麼多少層?有什麼意義?我說一掌拍死了三,我厲害嗎?長點腦子!悲哀!古代有很多東西是靠經驗改進並沒有理論支持,所以丟失的技術太多了,比如一把劍因為水質或者礦物有別的物質擁有了特殊屬性,但是鑄劍者不可能重新再造一把,因此古物具有唯一性。

鐵煉成鋼,特別是316L的鋼,抗氧化能力大大提高,即使放在潮溼的環境中也有很好的抗氧化能力。但是銅不同,所有以銅為主要成分的金屬,都受不了氧化。即使在乾燥環境,銅也會慢慢生成銅綠。青銅主要成分是銅,抗氧化能力遠遠不如鋼。很多人寧可相信越王勾踐自作用劍使用了超級先進等我表面處理技術,所以千年不鏽,都是民族自豪感作怪,要是有這樣的技術,其它同時代的劍為什麼沒有大規模應用?考古學家常說的“溼千年,幹百年,半乾半溼就半年”,要不是保存環境的原因,這把劍早就鏽的看不出原來模樣了,馬王堆漢墓的千年老太太也是同樣的道理。

氧化的事情就不說了,古墓密封好,沒有氧氣,肯定不會氧化,出土的所有青銅器,包括銅鏡怎麼不說先進呢?都是些騙子在騙國家的科研經費。荊州博物館裡還有越王州勾,不光…還有幾把越王的劍,其實都差不多,只能說勾踐比較有名,且劍也是名家歐冶子造。輕鬆劃開26張紙?我反正不信。

秦始皇陵裡面一兵俑壓著一把劍本來是彎著的,工作人員移開人俑後,古劍立刻恢復了直形,這便成了秦始皇陵裡面的又一不解之謎。所以說古代的鑄劍技術到底到什麼程度誰也不知道。就如同我們湘西也有許多東西確實已經失傳,也有許多無法用科學解釋的小技術(或者說是迷信,但次次都管用又靈驗)看著在失傳。只因學那些會沒有兒沒女並且會很窮,不然我都想學。所以樓主,不要自己沒有看見的東西就說不可能,我國西藏裡面就有許多許多的不解之謎。世界之大,浩瀚無比,人真的太渺小了,可稱螻蟻。

密封那麼好,使得勾踐劍不鏽。那屍體呢?腐爛不?不能只對劍起作用吧?你文中還說有紡織物氧化,產生了硫化物呢。別拿博物館展出的當說事,那是仿的。真的有專門的地方存著呢。大家有個誤區,是展出的青銅器基本上都是防品,真品是不會展的,因為挖一個墓,經過整理,修復完後,每個文物都會複製一個,是展出的讓老百姓看的都是複製品,真品展出怕毀壞和氧化,再者真品是高官或外國 元首,專家看的。

別被表象矇蔽了。劃紙不是一個了不得的特性。只要研磨得足夠鋒利,一片瓦片也能輕易劃穿十幾張紙。另外,先不說十幾把越王勾踐劍為什麼一同出現在楚國墓裡,劍上的字也不是“越王勾踐”,同時出土的這批劍大多數都完全腐朽了,只有被泥土完全埋沒的兩把劍因為隔絕了空氣,所以沒被朽壞。換句話說,你拿把真空包裝的菜刀放個兩千年,出土也是很鋒利的。


歷史深度揭秘


1965年12月,一群考古工作者在湖北江陵楚國的一座古墓當中,出土了600多件器物,其中有一把青銅劍剛出土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讓考古工作者興奮不已。這把青銅劍花紋清晰精美,製作工藝十分精良,而且此劍寒氣逼人,又十分鋒利。

拔出劍鞘,在燈光下它寒光閃閃,十分好看。這把青銅劍上還刻著8字銘文,“越王勾踐,自作用劍。”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就明白這把青銅劍究竟是何來頭了。沒錯,他就是當初越王勾劍自己用的一把劍,我們現在稱它為勾踐劍。

提起勾踐,大家對他一定十分熟悉。當初楚國被吳國打敗,越王勾踐被吳王夫差留在吳國,讓他當馬奴。越王是個大丈夫,他忍受下這一屈辱,並立志要報仇。一次夫差生病了,勾踐為了向越王表明自己是真的忠心於他,竟就嚐了他的糞便,夫差被他感動到,就把他放回了越國。

回到越國後,勾踐住在柴房裡面,在房樑上掛了一個苦膽,每日都要嘗一嘗這苦膽,提醒自己不要忘記過去的屈辱。後來,越王成功了,他成功的打敗了吳國,夫差也自殺身亡。

勾踐是一個特別喜愛鑄劍的人,一是因為出於愛好,二則是因為當時戰爭頻繁,需要鍛造武器。當時有一個叫歐冶子的人,他深知自己年邁不能上戰場為越國做貢獻,於是就潛心研究鍛造劍術,先後為勾踐鍛造了五把上好的寶劍,其中就有這把勾踐劍。

關於勾踐劍的來歷,流傳著兩種說法。說法一:嫁妝說。據說這把勾踐劍是勾踐給他女兒做的嫁妝,當時女兒遠嫁楚國,就將這把劍帶了過去,而後來楚王又將這把劍賜給了他的官員,成為了陪葬品。說法二:戰利品。

當時楚國和越國征戰,這把勾踐劍就是楚國從越國手中奪過來的戰利品,之後成為了楚國官員的陪葬品。

勾踐劍出土時表面光潔,不像其他器物出土時鏽跡斑斑,據說開採隊員從埋葬坑裡將這把青銅劍取出來時候,一不小心就將手指割破了,頓時血流不止。有人說勾踐劍之所以能夠歷經兩千多年仍能保持它的鋒利精美,是因為當時的人在製作時採用了某種神秘配方,甚至有人說它是當時外星文明的產物。

那麼事實究竟是什麼呢?當時相關人員對這把劍進行了研究,研究發現這把劍的配方除了運用鉻在劍身覆蓋了一層防止它生鏽外,並沒有什麼特別之處,有的只是它更為複雜的成分罷了。那麼,它的複雜體現在哪裡呢?我們簡單的介紹一下,勾踐劍的劍脊含銅量多,保證了它的韌性,使得勾踐劍不容易折斷;而劍刃部分也含錫量多,使得勾踐劍硬度強,足夠鋒利;在勾踐劍的花紋部分,則有較多的硫,防止其生鏽。

那麼說到最後,勾踐劍之所以千年不鏽保持鋒利,其實是與它的埋葬條件有很大關係的。這把青銅劍埋葬的十分深,放置它的棺槨也有好幾層的厚度,且槨室的周圍還用白膏泥填滿,密封性很好,形成一個相對隔絕的條件,這導致勾踐劍常年保持不鏽。

而它能夠劃破18張紙的說法,其實也是真實可靠的。國寶檔案中曾做過相關實驗,有人在桌子上放了一摞紙,勾踐劍輕輕一劃,二十多張紙就被整齊的劃開了,由此可見其鋒程度。

勾踐劍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不可多得的寶物,其象徵著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是我國的瑰寶,是值得我們所有人去了解保護的。


無筆史官


這確實是真的,越王勾踐劍出土的時候,考古學家們將它清理出來,還弄傷了一位工作人員的手。這把曠世寶劍在地下被埋藏了兩千多年,卻依舊完好如新,考古人員用這把寶劍輕輕鬆鬆就能捅破十幾層白紙,有說法是18層,某度顯示的是16層。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是我們代代相傳的經典故事,那時候的人們尚武之風濃郁,勾踐是一名對劍十分痴迷的收藏家。根據史料記載,勾踐曾經請歐冶子為他鑄造了五把寶劍,皆是削鐵如泥的曠世神兵。當時的名劍鑑定大師薛燭在看到勾踐收藏的寶劍之時,也是十分驚訝,直言此生沒有見過這麼多稀世珍寶。

1965年.湖北望山,一座古代大墓正在被髮掘,墓主人的陪葬品十分講究,他的後人將他最愛的劍放在他的左手處。這把青銅劍由漆黑的木鞘保護,劍長55.6cm。劍的整體挺拔光潔如新,劍刃還十分鋒利,寒光凜凜。劍身上佈滿了莊重而華貴的黑色暗紋,劍格之上則是綠松石和藍色琉璃裝飾的圖案,接近劍格的地方寫了兩排錯金鳥銘文:鉞王鳩淺,自乍用鐱。

專家認為這座墓的墓主人是當年的“越奸”邵滑,這人是楚懷王時期的大貴族,史料之中記載,邵滑曾經被楚懷王派到越國,通過離間計導致了越國的內亂。後來楚國乘著內亂滅越,這把越王勾踐劍就作為戰利品賞給了邵滑。也有專家提出了反對意見,他們認為這把劍是越王勾踐將女兒嫁給楚昭王,送給女兒的嫁妝。另外,還有專家認為,越王勾踐劍是由越國王子投奔楚國之時帶入楚國的,隨後作為了自己的陪葬品。

那麼這把劍為什麼經歷了兩千多年都沒有生鏽呢?首先這把劍封藏在特殊的密閉環境隔絕空氣,據說現在這把劍就沒有剛出土的時候那麼閃閃發亮了,因為發生了氧化反應。其次在鍛造之時,使用了非常先進的複合金屬鍛造工藝。越王勾踐劍之所以如此出名,並不僅僅僅因為它鋒利,而是因為它先進的鍛造技術。

簡單的說,越王勾踐劍的劍神是兩種不同的的銅合金。劍脊部的錫成分相對較少,這樣劍身就不容易折斷。而為了劍更加鋒利,劍刃的地方就多加了一點錫。劍身的黑色菱格花紋處含硫比較高,而且劍身還鍍了一層含鉻的金屬,也有防鏽的作用。


木劍溫不勝


人們一直在探究真相,卻也一直在製造謎團,真真假假,只能是“信則有,不信則無”了。但隨著科技的進步,和實驗手段的不斷提高,真相距離我們也越來越近。

越王勾踐劍,素有“天下第一劍”之稱

這把舉世名劍,1965年12月,在湖北江陵望山1號楚墓中出土,相傳為鑄劍大師歐冶子所鑄。

當時,湖北江陵地區連續兩年遭遇大旱,當地政府決定修建一條從荊門漳河引水的灌溉渠。正是在灌溉渠施工過程中,發現了50多座楚國墓,即望山楚墓。

工作人員從望山一號楚墓中,共發掘出了近400件隨葬器物。其中,越王勾踐劍當時就安靜的躺在墓主人內棺骨架的左側。

當工作人員將寶劍從劍鞘中小心翼翼抽出的時候,在場的人都震驚了。當時,劍身上幾乎看不見鏽跡,歷經千年,仍然完好如新。

越王勾踐劍,劍柄長8.4釐米,劍身長55.7釐米,寬4.6釐米。整個劍面鑄有黑色菱形暗紋,劍護手部分,正面鑲有很薄的藍色琉璃作裝飾,背面鑲有<strong>綠松石做裝飾,而在劍柄的底端有11道同心圓。製作工藝絕對可以用精湛絕倫來形容。

當然,越王勾踐劍之所以被稱為“天下第一劍”,最主要的是因為劍身上所刻的八枚“鳥篆”文字“越王勾踐,自作用劍”。鳥篆即俗稱的“鳥蟲文”。

越王勾踐劍,剛出土時,光潔如新,這一點是絕對可信的

但劍的光潔如新,並非使用了什麼高超的防腐技術,而是埋葬墓穴的環境導致的。這一點,已經被現代的工作人員確定了。

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光潔如新,主要有三個主要原因造成。

其一、越王勾踐劍表面有一層硫化銅防腐層,但這層硫化銅是在墓葬中逐漸形成的。因為硫化銅並不緻密,極其容易被觸碰磨損掉,用來做實用性的防腐效果很差。所以,不存在鑄劍時加了一層防腐塗層之說。但是,在墓葬中,硫化銅的形成,的確起到了防腐的作用,並非人為的。

其二、望山一號墓造成了一個密閉,隔絕氧氣的環境。青銅劍埋在地下數米深處,使用了一槨兩棺,外加白膏泥密封,形成了一個幾乎密閉的空間,隔絕了空氣中更多的氧氣進入墓穴。

其三、考古界向來有“幹千年,溼萬年,不幹不溼就一年”的說法。望山一號楚墓正好被地下水長期浸泡,而且水的酸鹼度很小,基本上為中性。

缺氧、中性水泡,僅有的氧氣,在腐爛掉的屍體、衣物、食物等的共同作用下,又在劍的表面形成了氧化銅和硫化銅保護層,這才讓越王勾踐劍出土時,幾乎是光潔如新。

這就跟千年不腐的屍體、出土時彩色的兵馬俑、顏色鮮豔如初的絲織物是一樣的,因為一些機緣巧合,造就了一個相對穩定的環境,所以得以完整如初的保存了下來。

防腐蝕技術,脫離了特定和穩定的環境,即使在現代,也很難保證千年不變,必須定期維護。

越王勾踐劍在出土數十年後,已經不是那麼光亮如初了。

越王勾踐劍鋒銳無比,這一點也可信

據說,當劍被拔出劍鞘後,有人伸手去拿劍,手碰到了劍刃上,立刻被劃出了一道口子,鮮血直流。應該可信,當時的青銅劍,做到這個鋒利程度並不是什麼難事。

在當時的考古記錄中,數把青銅劍都有“刃薄而鋒利”的記錄。

是不是拿原劍實驗的切紙,無法證實,有說是原劍,有說是仿製劍。但是,這個傳聞有個特有意思的規律,最初一劍切開了26張(出自《國寶檔案》),然後又變為了20張(同樣出自《國寶檔案》),後來又成了18張,現在一查,只切開16張都有了。

這個呢,其實也沒什麼好奇怪的,只要夠鋒利,切開紙的張數,完全跟用力方式和程度有關。如果虛著力氣切,完全可以一張紙都不切開,但也不能說劍就不鋒利。


感覺這個東西,意義也不大。應該拿一件完全的仿製品,直接砍草蓆才更有實戰意義。但很少有人這麼做,反而只是用一些分析的數據,所謂的硬度、工藝來說話,為什麼?因為實戰性能,相比鐵劍,明顯青銅劍很一般。劍的鋒利只是一方面,砍了東西不捲刃,可以持續使用,才更有意義。

史上最著名的名劍實戰記錄,專諸刺王僚中,專諸用魚腸劍刺穿了王僚所穿的三層鎧甲。而在央視紀錄片《古兵器大揭秘》中,嘗試還原當時的現場,但是用青銅劍,根本達不到刺穿三層鎧甲的效果,只有用鐵劍才可以。所以,實驗人員推測魚腸劍其實就是一把短鐵劍。

越王勾踐劍,能成為天下第一劍,是因為上面的八枚文字。而青銅劍的性能,明顯具有侷限性,所以,後來才被鐵劍所取代。但是,當時的古人,能在有限的條件下,擁有如此高超的鑄劍技藝,已經非常厲害了,值得讚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