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8 為什麼越王勾踐滅吳後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seventao


所謂的“戰國”和“戰國七雄”,是後世人根據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間的混戰狀況與當時國家強弱評定的。

西漢文學家劉向曾寫道:“萬乘之國七,千乘之國五,敵侔爭權,蓋為戰國”,這是現在公認的“戰國”和“戰國七雄”概念的由來。

也就是說,戰國時期的人並沒有戰國七雄的概念,所謂“七雄”是後世人評定的。越國因為標準不夠,因而也就沒被後世人列入七雄名單。



至於是哪些標準不夠,古人也沒說,我覺得可能是兩項:一是越國沒有變法,國力始終沒有飛躍式進步;二是越國的滅亡時間太早了,沒有享受被秦始皇滅國的待遇。

先說第一點。戰國七雄,全部都有變法圖強。首先變法的是魏國。

公元前425年,趙襄子病死後,晉國的趙氏陷入亂政,魏國取代趙國成為三晉之首。其後魏文侯任命李悝變法,並廣泛選拔了西門豹、樂羊、吳起等名臣,開啟戰國時代魏國首霸之局面。

魏國變法成功後,其他諸侯國效仿魏國變法圖強,如秦國商鞅變法、齊國鄒忌治國、楚國吳起變法,秦齊楚三國迅速崛起。



此外,韓國經過申不害變法、趙國經過趙烈侯變法(後來的趙武靈王還進行了“胡服騎射”改革),韓趙也是稱雄於一時。

戰國七雄中,最後一個變法的是燕國。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在易水築武陽城,勵精圖治,決心興復燕國,向齊國報仇雪恥。後來燕昭王採納郭隗的建議,招賢納士,“卑身厚幣以招賢者”,築黃金臺,“千金買骨”,結果各國賢士們爭著奔赴燕國,燕國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人才有樂毅、鄒衍、劇辛等人。

公元前284年,樂毅帶領燕軍以及趙楚魏韓四國聯軍攻破齊國七十二城,齊國國君齊湣王出逃,齊國勢微,燕國也因此躋身於七雄之列。



相比於秦魏趙韓楚齊燕,越國沒有變法,始終沒有拿得出手的對外戰爭成績,這是越國的軟肋。

雖然說戰國初期,越國一度很強大。越王勾踐為了與中原大國爭霸,將國都由浙江會稽遷至山東半島的琅琊,壓得中原小國喘不過氣,並與齊國、楚國、晉國等老牌大國並列為戰國初期四強。

PS:春秋與戰國的分界點有六種說法,這裡取《史記》的說法,也就是公元前475年為戰國元年。

但是,越國很倒黴。一方面,越王勾踐稱霸之後沒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兒子、孫子都很柔弱,停止了對外擴張。曾孫越王朱勾倒是個有為之君,頻繁對外擴張,但朱勾對大環境的認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春秋時代那種爭霸當霸主的層次,別國都在變法,而他則因為認知不夠錯過了變法圖強的最佳時機。

另一方面,從越王翳開始,越國長時間陷入內戰,國力一日不如一日。內戰一直持續到公元前362年,越王無顓繼位後,才終於停止。

越王無顓與其弟越王無疆在位時期,越國的國力小有提升,但是這兩位始終不變法,這使得越國已經無力再與經過變法後,實力強大的齊國、楚國對抗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末代越王無疆運氣還特別糟糕。公元前306年,他發兵攻楚,結果誰知道越軍剛和楚軍一交戰,立即就大敗,越王無彊在潰敗中也被亂刀砍死。

而無疆死後,越國立刻分崩離析,楚國陸續吞併越國土地,居然將越國滅了。

PS:越國被滅後,越人南遷,又分別建立了閩越國和東越國,但這兩國不成器候,而且也沒有稱王。中原諸侯將其視為蠻夷。

由於越國被滅得太早,於是這就產生了第二個問題:越國有沒有資格與七雄並列?

如果越國有資格,那麼也沒有熬到最後,實力同樣也不弱的宋國、中山國為什麼不能與七雄並列呢?

單論實力,燕國和韓國的實力並沒有超出宋國和中山國太多。

所以我覺得,除了沒有變法外,越國沒有列入七雄,將“七雄”變為“八雄”,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越國沒有熬到最後。它是被楚懷王滅掉的,而不是被秦始皇滅掉的。

這裡我們不妨設想一下,如果當年魏國滅了韓國,韓國沒有撐到最後,韓國有資格被列入七雄之列嗎?我想,應該也沒有吧。

另外,有人說越國地理偏僻,文化落後,所以不能與七雄並列,這個我覺得沒道理。因為燕國的地理同樣也很偏,文化相對也較落後。燕國為什麼能列入七雄之列呢?

實際上,越國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其首都都是在琅琊,越國的政治中心離中原並不遠。

所以,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關鍵就在於越國始終沒有變法,國力與戰國七雄的差距越來越大。更關鍵的是,越國的滅亡時間太早了。如果它能熬到戰國末期,享受被秦始皇滅掉的待遇,我覺得戰國七雄應該就會改成“戰國八雄”吧。


Mer86


歐,我親愛的朋友,這個目標對勾踐還太遙遠了,要等到他的玄孫的時候才進入戰國時代才開始爭雄。

戰國爭雄這對越國還太早了,畢竟我們常說富不過三代嘛,勾踐再厲害,也經不起子孫們止不住的敗家。

他所在的春秋時代,諸侯各國的目標還是成為的天下的霸主,也就是我們說的春秋爭霸時代。

當然好巧不巧,他建立的延續了三世的霸業、實力強大的越國,卻在剛剛進入戰國時代時就轟然崩塌了。

先是被剛剛經歷了作為戰國時代開啟標誌之一“田氏代齊”變局後建立起的新齊國胖揍一頓,丟了霸主地位,勢力從中原地區退出。

後又是接連的王族內鬥,互相殺戮搞得越國分崩離析。史載越人三弒其君。

結果被他的老鄰居楚國抓住機會,一舉將越國給滅了國。

也就是說越國在進入戰國時代還沒開始爭雄,就已經結束了。


歷史小知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位霸主,然而其霸業卻如曇花一現,在勾踐去世後,越國的光芒就褪去,終於在戰國時代默默無聞,沒能躋身於戰國七雄之列。這是為什麼呢?

第一,越國滅掉吳國,實有很大的僥倖成分

在春秋時期,越國只是僻處東南的小國,地小人稀,文明落後,國力也並不強大。實際上,在吳越爭霸戰中,吳國基本上是壓著越國打的。吳國曾經一度把越國打得差點亡國,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個錯誤,勾踐是沒有翻盤的機會。夫差的錯,在於沒有斬草除根,沒殺了勾踐,而是把他當奴僕以羞辱。但是勾踐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騙過夫差,重新返回越國。

此後,勾踐以范蠡、文種之計,以財貨、美女賄賂夫差,以弱其志,並暗中發展自己的勢力。夫差後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殺,孫武離去,而他猶妄自尊大,忽視勾踐的威脅,卻一味想著與晉國爭霸。在夫差帶著十三萬大軍北上黃池,與晉國爭奪霸權之際,勾踐突然從背後下手,突襲空虛的吳國。這是越盛吳衰的關鍵一役,此後,勾踐越戰越勇,最終完成滅吳的大業。

平心而論,以國力來說,越國與吳國並不在一個水平。勾踐能取得驚天成就,主要是吳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饒恕的錯誤。因此,越國的非凡成就,更多應歸功於勾踐個人的能力,而非越國的國力有多強大。

第二,越國滅吳後,並沒有大肆擴張

勾踐滅吳,主要是一場復仇之戰。在滅吳之後,周元王封勾踐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諸侯之長。其實此時的周天子已經全然沒實權,所謂封伯,象徵性的意義大於實際意義。

越王勾踐並沒有被勝利衝昏頭腦,他對自身實力的估計還是比較合理的。滅吳之後,勾踐不失時宜地會齊、晉諸侯于徐州,並致貢於周。對於所佔領的吳國之地,勾踐只吞併一部分,為了巴結鄰國,他把淮上之地劃給楚國,把吳國侵佔的宋國土地歸還宋國,把泗水以東六百里之地劃給魯國。從這裡可以看出,越王勾踐實際上並沒有稱王稱霸的意圖。

應該說,勾踐的做法還是明智的。古代政治與今天的政治並沒有很大不同,當你吞併一個強國時,很容易引來鄰國的恐慌,而這往往導致災難。比如戰國時代的齊國在吞併宋國後,就引來五國伐齊,最後齊國差點滅亡,從此一蹶不振。勾踐吸取夫差的經驗教訓,在國際上保持低調,主要還是考慮到自身的實力,與晉、楚、齊這些老牌強國,還是不在一個檔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種被殺,越國初現衰落之徵兆

越王勾踐是一位偉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強的。

最能洞悉勾踐內心的,當屬謀臣范蠡。范蠡輔佐勾踐二十餘年,功勞赫赫。但是在勾踐滅吳大業完成後,范蠡卻選擇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來,這是不可思議的,你辛辛苦苦奮鬥圖個啥呢,不就是為了功名嗎?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隨勾踐這麼久,看清勾踐猜忌心是很強的。像勾踐這樣的人,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安樂。所謂“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盛名之下,難以久居。於是他急流勇退,雲遊四方,最後落腳於齊國陶地,開始他人生第二次創業。

范蠡是不是多慮了呢?事實證明,他的選擇完全正確。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踐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種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寫信警告他,認為勾踐復仇心願已遂,他們這樣的謀臣就失去了價值,你肚子裡的韜略那麼多,君主不防你防誰呢?但是文種不相信,自己功勞這麼大,能力這麼強,怎麼會沒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踐的猜忌心日甚一日,當年文種為滅吳提出九策,而勾踐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著文種以同樣的手段來對付自己。勾踐的一席話暗藏殺機:“當年你的九策,僅用三策就破強吳,還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這些計策對付吳國的祖先。”並賜送一柄屬盧之劍,文種明白越王欲置己於死地,最終只得以伏劍而死的方式,來結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種被殺,本來就缺乏人才的越國就無以為繼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趨勢。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去世。越王勾踐是中國歷史上罕見的天才,他意志頑強,堅忍不拔,在失敗面前能臥薪嚐膽以圖東山再起。像勾踐這樣的人,幾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個,因此,我們不能奢望其繼承者有他那樣因坎坷而磨礪出的堅強品質。因此,勾踐之死,就意味著越國的衰落,其文化與國力不足以支撐強國的地位,在戰國時代逐漸被邊緣化,理固宜然。


君山話史


答:越國稱霸是春秋時代的最後一個章節。他如同煙花一般的絢爛,在極短的時間內將自己最精彩的一幕就這樣上演完。剩下的霸業就被他們的子孫相互的傾軋最終被楚國終結。當然越國存在的時間還是挺長的,只是勾踐死後這個國家就逐漸進入了被楚國吞併的命運,再加上自己也不爭氣,只能落得這般田地。

關於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我的理解大體上有四個方面

一、秦國最終滅六國,而越滅於楚。

我認為所謂的戰國七雄的說法是站在秦國的立場上來看天下的。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他們所產生的諸侯國最終都被秦國所滅。而龐大的楚國因為鯨吞了太多的國家了所以就不能在一一分出來進行表述。另外越國和秦國也幾乎沒有什麼交集,很難想象當時的史官會把越國作為對手來看待,當然也是為了讀法舒服,七雄總比八雄聽的舒服。

這裡也有幾個案例可以佐證。鄭國亡於韓國,宋國被齊楚魏國瓜分,衛國被魏國所滅。所以這些所謂的百乘之國最後都不是被秦國所滅。只能作為陪襯出現在歷史之中。

二、越國的文化程度相對較低,而且在楚國滅亡越國之後仍然有大量的閩越、甌越、南越等國家或者部落城邦形態存在。也不好就說越國亡了啥都沒有了。這一點來說也是史觀做了記憶性的刪除,讓越國失去成為七雄之一的資格。

三、越國的史料太少,和中原地區的交集太少。雖然有《吳越春秋》、《越絕書》等史料存世。可是主流觀點中的《戰國策》並沒喲過多著墨,讓越國非常的吃虧。另外在勾踐之後,越國也沒有幹什麼轟轟烈烈的事情,就是默默的等著被楚國一點點的吃掉,也沒有做出一個雄國應該有的霸氣的自豪感。不列入七雄之一我覺得也是正常的。

四、正如勾踐去世的時候所說的:"吾自禹之後,承元常之德,蒙天靈之祐,神祗之福,從窮越之地籍,楚之前鋒,以摧吳王之干戈。跨江涉淮,從晉齊之地,功德巍巍。自致於斯,其可不誡乎?夫霸者之後,難以久立,其慎之哉!"

霸業難久,這才是越國最大的痛點


南閣水哥


越國和吳國是春秋後期的兩大南方大國,吳王夫差報父仇,幾乎團滅越國,然而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勵精圖治,最終反滅吳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國是南方的絕對霸主,也是越國的苦主,越國在楚國的不斷侵入纏食之下,在戰國中後期失去群雄爭霸的機會,淪為末流國家。




春秋後期,列國爭霸,吳王闔閭在伍子胥,兵聖孫武等人的協助下於栢舉之戰中大敗楚國,楚都壽春被攻破,當時和吳國互為表鄰的越國,乘吳國大軍伐楚後方空虛奇襲吳國,吳國被迫退兵,致使伐楚功敗垂成。越王允常死後,勾踐即位,吳王闔閭興兵討伐,勾踐元年(496年),越國在檇李之戰中大敗吳國,吳王闔閭被越大夫靈姑浮射傷,不久即傷重而逝,死後夫差即位。



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大敗勾踐於夫椒,一雪父王闔閭被害之恥,勾踐被困於會稽山,越國大夫文種賄賂吳國太宰伯嚭,勾踐在度過屈辱的三年囚徒生活後得到赦免,回到越國後的勾踐臥薪嚐膽,強國圖存,整兵練軍東山再起,在文種和范蠡的幫助下,乘著吳國北上中原爭霸會盟之機,兩次討伐吳國,最終在前473年,通過臥薪嚐膽與“十年生聚,十年教訓”滅亡了吳國,成為了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

越國滅亡吳國,是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但是越國野心不大,因此沒有逐鹿中原,而是稱雄於長江中下游,淮河以東流域,史載越國"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然而,此時春秋行將結束,霸政趨於尾聲,勾踐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在即將進入的戰國,卻迎來了更大的國家危機。



戰國,以周貞定王 十六年(前453年)韓趙魏三家滅智家,晉國名存實亡,七雄格局形成為始,司馬遷做《資治通鑑》時,則是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晉”一事代表周禮崩壞,群雄競逐,作為戰國的開始。另外,還有以前473年越王勾踐滅吳作為戰國開始之說,目前史學家公認的戰國之始,是依司馬遷所定之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為戰國之開始。



可以肯定的是,越王勾踐滅吳,成為春秋時期最後一個霸主,已經距離列國爭霸的戰國時期不遠。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踐病逝,勾踐死後,越國發生了“越人三弒其君”的慘劇,朱勾殺死父親越王不壽後即位為王,成為越國在戰國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朱勾作為勾踐之後越國國勢最強,武功最顯赫的霸主,滅滕國、郯國,討齊國滅繒國,越國在戰國初期顯示出了難得的霸主氣象,延續了春秋時期的大國之風,然而,越國在越王朱勾、越王翳之後很快便迎來了無休止的內亂,整個戰國中後期,越國都處於混亂無序的狀態,在南方大國楚國的不斷侵入纏食之下,越國已經不復大國之象,最終在秦滅六國之戰後灰飛煙滅。



越國是南方大國,但從未把勢力擴大到中原腹地,戰國初期,七雄格局已成,韓趙魏三家滅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被周天子封為侯,成為最早的戰國列強,而西方大國秦國,東方大國齊國,北方大國燕國,唯一的南方大國楚國,在戰國時期都有過總領諸國的高光時期,反觀越國,自僥倖滅亡吳國之後,便不再向北拓展,而是醉心於霸制南方,與楚國爭奪南方霸主之位,在內亂與外患的雙重打擊下,國力迅速衰弱,逐漸淪為戰國時期的二流國家,最終失去了成為戰國七雄之一的機會。


大國布衣


越王勾踐雖然在滅吳的戰爭中取得了不錯的戰績,但是越國終究是偏居於東南一隅,和中原的大國無法相提並論。而且在勾踐之後,越國逐漸衰落下去,最後越國被南方的霸主楚國逐漸蠶食滅亡掉了,根本無法進入戰國強國的行列。


首先,春秋後期興盛起來的吳國和越國都是偏居東南一遇的國家,和中原的大國並沒有相提並論的實力。

雖然有些史書把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也算作是春秋五霸,但是傳統意義上的春秋五霸並沒有這兩個人,而是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和楚莊王。吳越兩國之間的戰爭在中原一些大國看來只能算是地方性的戰爭,不能算是中原爭霸。事實上楚國的實力一直在吳國之上,吳國當年能打敗楚國,主要是時機趕的好,正好是楚昭王年幼,而掌權的令尹囊瓦胡來,讓吳國有了可趁之機。

如果說吳國還有了讓中原大國刮目相看的實力的話,而越國則根本就沒有表現出那麼強大的實力來。越國只是由於越王勾踐臥薪嚐膽,同時用美女麻痺吳王夫差。而吳王夫差冒險去進攻齊國,雖然打敗了齊國,但是實力損耗嚴重,最後被越國抓住了機會一舉滅掉。越國這樣的稱霸,在大國看來並不是什麼實力的體現,而是玩弄詭計的結果。越王勾踐也知道滅掉吳國實在是僥倖,所以並沒有不自量力去爭霸中原。

其次,到了戰國時期,越國事實上實力有所下降,最後被南方的霸主楚國滅掉。

越王勾踐雖然也算得上是一代霸主,但同時也是一個刻薄寡恩的君主。在越王勾踐滅掉吳國,成就霸業的時候,立了大功的大夫范蠡很快就離開了他。而另外一個重要人物文種因為功高震主,最後被越王勾踐殺掉,而其他一些有才能的大臣看到這種情況也都紛紛退隱。越國的霸業很快就衰落下去,到了越王勾踐死了之後不久,越國就陷入了無序的混亂之中去了。

到了越王無疆時代,越國的實力已經相當的弱,和勾踐時代的越國根本不是一碼事。而當時的越王無疆,還沉浸在往日的大國夢幻之中,自不量力去和楚國進行南方的爭霸。楚國雖然已經不如春秋時期那樣強大,但是比越國還是強大不少,所以到了楚威王楚懷王時代,楚國在和越國的戰爭中打敗越國,最終滅掉了越國,越國自然也就沒法進入戰國強國的行列。

正是因為越國一直偏居一隅,並且在戰國初期被楚國所滅掉,所以自然無法進入戰國七雄的行列。


平安讀歷史


越國在勾踐滅吳之後,成為春秋後期的最後一個霸主,可強大的越國為什麼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

越國的高光霸主時期

勾踐臥薪嚐膽,滅亡吳國之後遷都琅鋣並朝見周王,周王賞賜了勾踐,勾踐又通過交好周邊的楚國、魯國和晉國成為當時的霸主,越國風頭無兩。越國興盛了一段時間,在這段時間立,越國基本上是以霸主的姿態對外,僅在勾踐之後的第三任君主任內曾對外作戰滅過幾個小國,大部分時間裡沒有參與對外作戰。

越國衰弱南遷

隨著時間的前進,越國陷入長時間的內亂之中,國力持續衰退,並伴隨著越國的國都不斷回遷,從勾踐時期的琅鋣(山東青島附近)到吳地(江蘇蘇州)再到會稽(浙江紹興)。可以看出,越國的中心是不斷南遷的,國力不斷的衰弱,越國也越來越無力參與中原的征伐戰了,直到最後的越王無疆,無疆想要參與中原征伐,但被楚國打敗殺死了,越國從此分裂,後期再也沒有越國什麼事情了。

戰國的定義

“戰國”這個詞在戰國時期就有了,但當時並不是指這一時期,而是指當時的幾個主要大國,這些國家長期進行征伐兼併戰爭,所以被統稱為“戰國”。這一時期因為國家之間的戰爭主要是兼併戰爭,越國雖然曾經是春秋末期、戰國初期的霸主,也短時間的進行過兼併戰爭(越王朱勾兼併幾個小國),甚至被墨子拿來和齊國、晉國、楚國相比,但長時間內越國並沒有參與多少兼併戰爭,所以並不符合當時對於“戰國”定義。而越王無疆滅亡時期,基本上是秦國秦武王去死,秦昭襄王即位時期,這時期基本上是戰國中期,此後的一百多年時間,越國對中原的影響基本為零,不再站在國際舞臺忠心的越國,很快就被當時的七國奪去了光華,所以也就不能進入“戰國七雄”之列了。


天天故史匯


看了這麼多雷同的回答,我想來點不一樣的,讓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覺。

第一,地理因素。吳越在春秋時代來說都是屬於偏遠地帶,未開化之地,無論人口,還是軍事素質,文明程度和當時中原的大國根本無法相提並論。

第二,越國貴有自知之明。吳國是怎麼被越過滅掉的?曾經吳王夫差打的越國躲進會稽山,舉旗投降,獻國稱臣,如果你是夫差,你會放過這個滅掉越國的千古良機嗎?況且縱觀吳越記載,夫差在前期的形象一直是勵精圖治,又怎麼突然會為了幾個美女和一些金箔而放過勾踐呢?春秋無義戰,君王各自有志,人都不是傻子。

當時吳出兵已久,聚集會稽,多染疾病;而越兵熟悉地形,且人雖少,然仍作困獸。以勞對逸,雖然能夠取得勝利,但相必也是損失頗多。況且吳王夫差當時想的恐怕是北上會盟,與晉國爭霸,因此在得到了相應的補償(美女,附屬)後,放棄了滅掉越國的想法。而後,越國正是趁吳國大舉北上,國內空虛時,才趁虛而入,一舉滅亡吳國。

試想,北上爭雄才是吳國滅亡的主因,越王又怎會犯同樣的錯誤。相必其出兵等事一定更加謹慎。

第三,越國不具有爭雄的人才。春秋戰國時代,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且人才往往能夠成為戰爭成敗的關鍵。有人可以合縱,有人可以連橫,有人可以不戰而屈人之兵。越國知名的只有文種,范蠡。文種明顯只是謀士,不足以和中原大國名臣並列。而范蠡早早離開了越王。其他無名之輩相必也談論的必要。

此三點,相必更深層次的回答了越為何沒成為七雄的原因。你可以設身處地的想一想,當你去創業,一是沒有好的先天環境,二是沒有想成功的決心,三是沒有有力的團隊,那麼你會成功嗎?


會跳高的豬


一、越國國力達到強盛的時期是在春秋晚期,歷史上的一種說法,越王勾踐被譽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越國在戰國時期存在感很低。公元前494年,越國攻打吳國,但慘遭失敗,越王勾踐受辱與吳王夫差,從此開始了二十多年的韜光養晦,經過二十年的發展,越國重新崛起,到公元前473年,越國滅掉吳國。勾踐滅亡吳國之後,就率軍隊向北渡過黃河,在徐州和齊、晉諸侯會盟。在當時,越國軍隊在長江、淮河以東自由暢行,沒有限制,諸侯們都來祝賀,越王號稱霸王,開始稱霸。

二、內亂和戰爭導致越國的強盛沒有持續到戰國時期。勾踐滅吳之後,范蠡歸隱辭退、文種被越王賜死,一批批有才能的大臣被勾踐疏遠之後,越國的霸業曇花一現,迅速衰落。經過幾代越國君主以後,越國的國力被消耗殆盡,越王無強,經常與中原國家征戰,向北攻打齊國,向西攻打楚國,在與楚威王爭勝中,越國大敗,無強被殺,佔領了越國大量的領土,從此之後越國內亂不斷、國內貴族爭權奪利,分崩離析,因此只能乖乖臣服於楚國。到楚懷王時期,公元前306年,楚王趁越國內亂的契機,出兵將越國滅亡,設江東為郡。

三、從地理環境可以來看,當時越國位處中國東南地區,開發程度遠遠低於中原地區,因此該地區經濟落後,農業不發達,人口少,產生的人才就相對少,因此沒有條件可以持續越國的強盛。


總之,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這三個原因不容忽視。


小江論史


楚國是看在越國,勾踐死後,越國上下大亂,群龍無首才去攻打越國的,勾踐死的時候是公元前465年,63年後,三家分晉,戰國才開始,所以越國沒有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齊,楚,燕,魏,趙,韓,秦,始稱戰國七雄。



越人在公元前537年以前的歷史除了關於越王室起原的傳說外,全是空白。是年,越人開始隨楚人伐吳,其後吳師入郢,越人即乘虛襲其後。入郢之後十年,吳王闔閭與越王勾踐戰於槜李(今嘉興)大敗,受傷而死。其子夫差於繼位後三年(前494年)大舉報仇,勾踐敗到只剩甲楯五千,退保會稽,越王勾踐向吳王乞和,吳王夫差認為,越國無實力再戰,對越王放鬆警惕。

吳王夫差,當時有兩個原因,不殺越王,一是心軟,二來他認定越國再無能為力,而急於北進與諸夏爭霸,不願再向南荒用兵了。

在此後十二年間,夫差忙於伐陳伐魯,築城於邗(即今揚州),鑿運河連接江淮,從陸路又從海道(吳以舟師從海道伐齊為我國航海事見於記載之始)伐齊,和朝會北方諸侯,而勾踐則一方面向夫差獻殷勤,向他的親信大臣送賄賂,一方面在國內獎勵生育(令壯者不得娶老婦,老者不得娶壯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並給人民以軍事訓練。

前482年,夫差既兩敗齊國,大會諸侯於齊的黃池。他要學齊桓、晉文的先例,自居盟主。臨到會盟的一天,晉人見他神色異常的不佳,料定他國內有變,堅持不肯屈居吳下,一直爭執到天黑,結果他不得不把盟主的地位讓給晉國。原來他已經秘密接到本國首都(吳原都句吳,在今無錫東南,至夫差始遷於姑蘇,即今蘇州)被越人攻陷的消息了。夫差自黃池掃興而歸後,與越人屢戰屢敗。

前473年,吳亡于越,夫差自殺。勾踐踏著夫差的路徑北進,大會諸侯于徐州(據顧棟高考,此徐州在今山東滕縣,非江蘇之徐州),周王亦使人來“致胙”。後又遷都於瑯琊(越本都會稽,即今紹興。至勾踐前一代遷諸暨),築起一座周圍七里的觀臺,以望東海。這時越已拓地至山東,與邾、魯為界了。

勾踐死於前465年,又六十三年而晉國正式分裂為三,那是戰國時代的開始。在這中間,越滅滕(後恢復),滅郯,楚則滅蔡、滅杞、滅莒,亦拓地至山東境(莒後入於齊)。在轉到戰國時代之前,讓我們補記兩個和向戌先後並世的大人物;一個是鄭公孫僑,字子產,即弭兵大會中鄭國的代表之一;另一個是魯孔丘,字仲尼,即後世尊稱為孔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