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4 夫差怎麼不除掉勾踐?

GavinYs


越王勾踐元年(前496年),吳王闔閭得知允常去世的消息,於是出兵攻打越國。雙方在檇李(醉李、就李)對陣。



越國兵少,而且越王新死,明顯處於劣勢。勾踐派敢死的勇士向吳軍挑戰,排成三行,行至吳軍陣前,齊聲吶喊著自刎身亡。吳軍看得出神,不料第三排剛剛倒下,越軍埋伏的弓箭手趁機一擁而上,箭如飛蝗,襲擊吳軍,擠成一堆的吳軍還沒回過神來已經被射中,吳王闔閭也被射成重傷,越國大夫靈姑浮用戈攻擊吳王闔閭,斬落吳王闔閭腳拇指。吳王闔閭被迫撤軍,軍隊退至七里,吳王闔閭因傷重去世,吳王闔閭臨終前,告訴兒子夫差說:“一定不要忘記向越國報仇。”


夫差回國後,牢記父親遺命,派人站在自己宮殿門口,夫差每次出入時,大聲喝問:“夫差!你忘記越國的殺父之仇了嗎?”夫差一定沉痛的回答:“夫差不敢忘!”就這樣堅持了三年。

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勾踐聽說吳王夫差日夜秣馬厲兵 ,圖謀報仇,勾踐決定先發制人,在吳國未發兵之前討伐吳國。范蠡勸阻,勾踐不聽繼續發兵。夫差聽說之後,派遣全部精銳攻打越軍,在夫椒擊敗越軍,把勾踐和五千兵圍困在會稽山上。 越王勾踐追悔不已,范蠡建議勾踐向吳王夫差請降,併入吳國為臣。於是勾踐令大夫文種去吳國交談。文種“膝行頓首”,表示越王勾踐願意入吳,攜妻帶子為臣。吳王夫差見越王舉國投降,就同意勾踐之請。

相國伍子胥反對此事,“吳越同處三江之內,世代為仇敵,一山不容二虎,這是上天要吳國滅越,如果放棄,就是違反天意,將來後悔莫及!”夫差聽從伍子胥的建議,不同意越王的請求。

文種回到越國後,將吳國的態度告訴了勾踐。勾踐聽聞決定殺妻滅子,與吳國決一死戰。文種認為吳國太宰伯嚭生性貪財,可以送予財貨,以離間吳國君臣。勾踐認為可行,就派人送予伯嚭財貨美女,伯嚭果真接受了越國的賄賂。去對吳王夫差進言:“越國投降,所有的寶物歸吳國所有,越國男人成了吳國奴隸。若繼續進攻越國,必然使得勾踐殺妻滅子,焚燒宮室,與吳國拼死一戰,到時會越國上下同心,僅剩的五千人會同仇敵愾,越國即使被滅,吳國也會有很大損失。”吳王夫差認為有道理,接受了越國的請和。

伍子胥告誡吳王:“勾踐很有心計,文種、范蠡也是有名的賢臣,這次不滅越國,將來後悔莫及啊!”吳王夫差不聽伍子胥之言,赦免了越王勾踐,並從越國撤軍。 伍子胥仰天長嘆:“越國十年生聚、十年教訓、二十年後,吳國將被越國夷為平地了!”

越王勾踐五年(前492年)五月,勾踐與大夫范蠡向吳國臣服,越國群臣都送到浙江邊。

勾踐夫婦倆住在闔閭的大墳旁邊一間石屋裡,叫勾踐給他餵馬。范蠡跟著做奴僕的工作。每天在衛兵的監視下幹活,絲毫不敢露出埋怨的神情。


一天,夫差登上高臺,遠遠望見勾踐、妻子、范蠡分別坐在馬囊旁,君臣之間的禮節、夫婦之間的禮儀依然如故,絲毫不差。夫差對伯嚭說:“他們身處慘境,仍然沒忘了君臣之禮。重情重義的人淪為奴僕,寡人也感到憂傷。”伯嚭見夫差動了惻隱之心,進言說:“他們遇到大王這樣寬宏大量的君主,實在是他們的福分,大王何不赦免了他們呢?”

3個月後,吳王夫差想赦免勾踐,伍子胥聽到這個消息之後堅決反對,他對夫差說:“以前夏桀囚禁商湯不殺,商紂囚禁周文王不殺,結果夏桀、商紂被滅。現在大王囚禁勾踐不殺,反而要赦免。大王難道忘記夏桀和商紂的教訓了嗎?”

伯嚭抓住話柄說:“夏桀、商紂都是昏庸的暴君,怎麼能和大王相提並論呢?從前齊桓公分溝禮燕、名揚天下,宋襄公不攻擊渡河的楚軍,《春秋》對他倍加讚揚,今日大王赦免勾踐,正因為吳、越是世仇,更顯得大王仁德,青史留名更在齊桓公和宋襄公之上。”

夫差見二人爭執不下,也就暫時擱置了下來。

夫差感染疾病,范蠡找伯嚭疏通,說勾踐想求見大王,勾踐請求夫差允許他查看大王糞便。勾踐不僅仔細察看了糞便的顏色,還放在嘴裡嚐嚐,最後向夫差祝賀,說大王的病很快就會痊癒。夫差十分感動。夫差每次坐車出去,勾踐就給他拉馬,夫差感念勾踐的忠順,過了兩年,夫差不顧伍子胥極力反對,下令赦免了勾踐君臣,放勾踐回國。


回望五千年


先說個人的答案:夫差不殺勾踐,第一由他的戰略目標決定;第二是夫差高估了自己的實力,低估了勾踐的潛力;

周敬王24年。吳王闔閭傷重不治身亡,夫差繼位。兩年之後,周敬王26年,吳王夫差越王勾踐在夫椒展開主力對決。

勾踐一開始瞧不起夫差這個毛孩蛋子,直接派遣一個巫師在陣前做法。據說巫師只要念動咒語就會有狂風大作,水浪滔天,把吳王夫差的船隻掀翻到水裡餵食甲魚。結果巫師那天狀態不對,咒語不靈了,吳郡渡過海灣向勾踐發動雷霆攻擊,等著看笑話的越軍自己成了大笑話,勾踐竄逃到會稽山被吳國軍隊甕中捉鱉。

為了生存,勾踐求和。伍子胥力主斬草除根,可是勾踐託手下大臣文種給吳國大臣太宰嚭使了銀子,太宰嚭收受賄賂之後在夫差跟前說了好話。

最主要的一條,夫差自己也不準備殺死勾踐!

為什麼呢?因為夫差和他那個死鬼父親都有一個做霸主的夢想,如果要作為天下的霸主,需要的是其他國家的臣服,而不是趕盡殺絕。因此夫差答應放越國一炮,不對,放越國一馬,但是有一個條件,就是當年帶兵搞死他老爹的勾踐啊,勾踐老婆啊,這些相關人等,重要戰犯需要到吳國接受改造。

勾踐的生存欲是很強大的,為了活下去,啥事都肯幹,歷史上有兩個男人能忍受別人受不了的噁心事,一個為了討好上司,舔痔;一個為了討好夫差,嘗便便分辨疾病,就是勾踐。是否傳說不好講,反正勾踐的忍字訣是天下第一了。

忍耐總是有好處的。

三年之後,吳王夫差特赦勾踐一家子回到自己的越國故里。

有人說這不是放虎歸山嗎?你要這麼說是不瞭解當時的情況,當時越國被吳國戰敗,已經沒有完全屬於自己的獨立地盤了,換句話講,勾踐回去一樣會受到吳國人的監督和制約。

沒有獨立地盤那還玩個球呢。還需要一個擁有獨立地盤的機會。

機會又來了!周敬王36年,吳王夫差準備攻打齊國,伍子胥反對無效被夫差支走,勾踐自告奮勇獻上越國壯丁參軍。結果這一仗夫差凱旋而歸,勝利之後的夫差論功行賞,參加打仗的各個都發了巧克力,只有伍子胥做了冷板凳。

然後,夫差犯了最大的錯誤,發還勾踐國土八百里!

勾踐有了自己的地盤。後來就是在這一塊“敵後根據地”上不斷壯大,並且最終趁著夫差遠赴黃池會盟大會的機會,掏了吳國的老窩,最終反敗為勝,報了滅國的恥辱和仇恨。

總結:吳王夫差不殺越王勾踐,一來是因為他的春秋霸主之夢;二來是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和勾踐後來的隱忍和潛力。

鐵一般的事實再一次證明,對敵人的寬容,就是對自己的殘忍。


鐵錘文史


差時刻不敢忘記!"

夫差二年,吳王伐越,大敗越兵。越王勾踐派文種帶重禮賄賂伯嚭,卑辭講和。夫差心軟了,準備答應講和。伍子胥說,打蛇不死緣棍上,一定要痛打落水狗,不然它從水裡跳出來會咬人的。一句話,這個時候不能講寬容,不能當東郭先生,不能當那個被蛇咬死的農夫,像魯迅先生講的,費厄潑賴應該緩行。勾踐這個人能忍辱負重,現在不滅掉他,將來一定會成為我們的心腹大患。但夫差頗不以為然,採納了伯嚭的意見,與越國講和,退兵回國。

五年後,齊國內亂,吳王夫差認為有機可乘,就想北上伐齊。伍子胥說,這幾年越王勾踐一直在臥薪嚐膽,處心積慮要立志復仇。齊國離我們這麼遠,伐齊並非急務,越國才是我們的心腹大患。舍越伐齊,這是本末倒置。

伍子胥性格剛直,說得道理都對,但表達方式有點欠妥,吳王自尊心大受傷害,有道理也不聽了,一意孤行,領兵伐齊,並且也打勝了,得意洋洋之餘對伍子胥再也不信任了。他還是更加喜歡伯嚭同志,因為伯嚭同志從來不把話說得那樣難聽,從來都不和自己對著幹。作為一個偉大的君主,他還是更加喜歡聽話順從的同志。

又過去了四年,吳王夫差又想起兵伐齊,越王勾踐寫信給吳王寫信說,願意領兵做吳國的馬前卒,用重寶賄賂伯嚭,讓他日夜在吳王面前說越王勾踐的好話。夫差對勾踐徹底取消了警惕,把勾踐看作自己最忠誠的追隨者和崇拜者。

伍子胥明知道吳王並不信任自己,但出於對先王闔閭的感恩和對吳國的責任,還是又一次去勸諫夫差千萬不能相信勾踐,我們敵人是越國,齊國好比石田,得到了也沒法耕種,越國則始終是我們的腹心之病。這個時候不滅掉越國,將來一定後悔無及。

吳王勃然大怒,好心情都被這老傢伙給破壞了,他再也不想見這個烏鴉嘴了。於是派伍子胥去出使齊國。伍子胥回家對兒子說,“我勸諫過吳王許多次,他都不聽。不等到我死,吳國就會被越國滅掉的。你還小,沒有必要為他殯葬,還是要早作打算。”伍子胥到了齊國,就把兒子託付給了齊國的大夫鮑叔。


梅軒速寫課


讓敵人喘息,會令自己死路一條。為什麼夫差不除掉勾踐呢?

一、文種賄賂伯嚭:

其實,會稽山一戰,夫差負仇而來,是想將勾踐置於死地。

勾踐命在旦夕,越國面臨生死存亡。還能絕處逢生嗎?

越國謀臣文種進諫到:“保住性命,以圖東山再起”。

越王勾踐道:“恐怕很難,我們與夫差有殺父之仇!“

文種獻計到:“吳國太宰伯嚭貪財好色、嫉賢妒能,吳王敬畏伍子胥而親近伯嚭。我們要投其所好,偷偷賄賂他求和。”

勾便踐準備大量金銀珠寶和美女20名,派文種連夜給伯嚭送去。

伯嚭見到厚禮,心動三分,對文種說:“越國朝夕就會滅亡,所有的一切都是我們的,你何必如此?”

文種道:“越國亡了,美女財寶都歸吳王。太宰您能夠得多少呢?不如成全越國,越王感您大恩,每年送禮,未入王宮,先入太宰府中,這不好嗎?”

伯嚭心中大喜,答應了文種的要求。動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吳王和談。

二、伍子胥勸諫失敗:

伍子胥聽說了和談之事,急忙來到中軍大帳,怒斥道:“不可!不可!吳越勢不兩立。如果吳不能滅越,越必滅吳。何況大王又有先王之仇,不滅吳國,大王豈不違背了自己的誓言?”

吳王一來被伯嚭洗腦,二來見和談條件豐厚,三來厭煩了伍子胥那種剛直不阿的老幹部面孔和語氣。不顧伍子胥勸阻,答應了和談。伍子胥憤然離去。

和談的條件是:越國是吳國的屬國,每年供奉糧食財產,勾踐還要到吳國為奴,侍奉吳王。

三、國破、家亡、忠臣在、王為奴:

離開越國的日期到了,勾踐祭祀宗廟後,雙淚長流,痛哭著對群臣說:“我即位以來,兢兢業業,不敢懈怠,沒想到一仗打敗,落得國破家亡,千里做囚,我這一去,怕是沒有歸期了!”

文種勸道:“想當初,成湯囚於夏臺,文王拘於美里,後來都一舉成王。艱苦才能磨礪人成就大事業。大王只要善承天意,自有復興之日。”

勾踐收淚道:“諸卿願意為我分憂嗎?誰願意跟我去吳國為奴?誰願意替我留越國掌管國事?”

文種道:“管理國事,范蠡不如我;隨機應變,我不如范蠡。”

范蠡贊同道:“說的對!文種留下管理國事,我隨大王去吳國!”大臣們也自告奮勇承擔各自的職責和義務。

勾踐感激不盡,留下諸位大臣守國,只帶夫人和范蠡,三人離開越國。

四、勾踐淪為弼馬溫:

在吳國,夫差安排勾踐夫婦住在闔閭墓旁的石屋裡,飼養馬匹。

夫差每次出遊,勾踐都拿著馬鞭子,趕車隨行。老百姓好奇,指著他議論紛紛:“嘖嘖!這個趕車的就是越王!”勾踐只能低頭聽著。可憐一代君王淪落成異國馬伕。


與狼共舞的歷史和旅行


本期話題公元前494年,吳王夫差經過三年的整軍備戰,在太湖夫椒山大敗越王勾踐。可是就在所有人都認為夫差應該斬草除根,徹底消滅勾踐的時候,夫差卻出人意料地接受了勾踐的議和請求。究竟夫差為什麼放棄唾手可得的勝利,這其中有什麼樣的曲折內幕呢?

跪在亡父的床前恭受遺命,涕泗橫流的夫差指天起誓,期以三年,必要向勾踐報復殺父之仇。

據說他安排了專人隨時候在中庭,當夫差出入之際,此人便會厲聲拷問:“夫差,你難道忘記了勾踐殺死你的父親嗎?”每當這個聲音響起,夫差總是停下腳步,恭敬地回答道:“唯,不敢忘!”

探聽到夫差日以繼夜地準備著復仇之戰,越王勾踐打算先下手為強。但當他把主動伐吳的想法告訴謀臣范蠡的時候,范蠡卻堅決反對:

“不可。臣聞兵者,兇器也;戰者,逆德也;爭者,事之末也。陰謀逆德,好用兇器,試身於所末,上帝禁之,行者不利。”——《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輕啟戰端,將獲罪於神靈。習慣了用國際政治、軍事戰略知識來思考問題的我們,看到范蠡的這番論調總不免感覺怪怪的,他的這種思考方式或許是古時候南國之人尚巫的習俗所致。

但無論范蠡從哪個角度思考問題,殊途同歸,得出的結論卻是正確的。孔子的弟子、傑出的外交家子貢後來說:

越之勁不過魯,吳之強不過齊。——《史記·仲尼弟子列傳》

齊強而魯弱。以弱抗強,能守得住已經不容易了,主動挑釁,輕啟戰端,實為不智。可是勾踐不聽勸,不顧范蠡的諫阻強行攻吳。

夫差聞訊,盡起傾國之兵與勾踐大戰於太湖夫椒山,一舉重創越軍。失敗的勾踐被迫率領五千殘兵退保會稽山,並以卑辭厚禮向夫差請和。

後來的事實是眾所周知的,夫差居然接受了勾踐的求和,為自己埋下了禍根。一日縱敵,數世之患,跟隨闔廬久歷戰陣、見多識廣的夫差怎麼會“忽視”這個婦孺皆知的常識呢?

我們不必急於為夫差惋惜,也不必痛罵他的愚蠢,因為同勾踐議和既不是夫差一個人的意見,也同時還有不得已的苦衷。與其隔靴搔癢地說幾句批判的話,不如仔細琢磨琢磨這場和談裡頭的曲折故事,或許更有意思呢。

吳越兩國罷兵議和的過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是這樣記載的:

(勾踐)令大夫種行成於吳,膝行頓首曰:“君王亡臣句踐使陪臣種敢告下執事:句踐請為臣,妻為妾。”吳王將許之。子胥言於吳王曰:“天以越賜吳,勿許也。”種還,以報句踐。句踐欲殺妻子,燔寶器,觸戰以死。種止句踐曰:“夫吳太宰嚭貪,可誘以利,請間行言之。”於是句踐以美女寶器令種閒獻吳太宰嚭。嚭受,乃見大夫種於吳王。種頓首言曰:“願大王赦句踐之罪,盡入其寶器。不幸不赦,句踐將盡殺其妻子,燔其寶器,悉五千人觸戰,必有當也。”嚭因說吳王曰:“越以服為臣,若將赦之,此國之利也。”吳王將許之。子胥進諫曰:“今不滅越,後必悔之。句踐賢君,種、蠡良臣,若反國,將為亂。”吳王弗聽,卒赦越,罷兵而歸。——《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據司馬遷的說法,吳越議和,前後共經歷了兩輪談判。在第一輪談判中,因為吳國老臣伍子胥的堅決反對,談判宣告破裂。

越王勾踐聽到消息,失望至極,毅然決然地開始準備最後的戰鬥,要與敵人同歸於盡。

但冷靜的謀士文種及時止住了他。文種建議說,吳國太宰伯嚭是個貪婪鬼,我們何妨以美女珍寶砸下他,利用伯嚭促成新一輪的的談判?

果然,在收到“孝敬”之後,伯嚭帶著越使文種去見了夫差,雙方又議言和。伍子胥仍然堅持原議,強烈主戰,而這一次正是伯嚭壓制了伍子胥的意見,最終促使吳王夫差下定了與勾踐議和的決心。

從吳越議和的全過程看,無疑,伯嚭是推動和議進程最積極的因素。他為什麼這麼熱心地促成這件事兒呢?

《勾踐世家》的記載很容易讓人誤以為伯嚭就是貪圖勾踐送來的幾個妞兒和那點兒錢。不錯,伯嚭是生性貪婪,而且此後他還一再收受越國的賄賂。

但要說伯嚭這一回就為了掙這幾個要命錢,不惜賭上吳國的國運和自己的政治前途,那可未免太小瞧他了——他伯嚭要真是個讓豬油蒙了心的下流坯子,還能最終搬倒神機妙算的伍子胥嗎?

仔細分析夫差登基以來吳國朝野的諸多異動,我們不難發現,伯嚭這一回力主議和的動機,可不是要幫勾踐的忙,而是要打壓伍子胥。

伯嚭同伍子胥都是遭到楚國迫害,被迫叛逃入吳的客卿,同病相憐的兩個人怎麼會結下樑子呢?這話還得從夫差即位之後的一道人事任命說起。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王夫差元年,以大夫伯嚭為太宰,習戰射,常以報越為志。——《史記·吳太伯世家》

夫差剛一上臺便任命伯嚭為太宰,令他主持軍事訓練,加緊對越備戰。看到這個任命的時候我感覺很奇怪:出任太宰、主持備戰的第一人選不應該是伍子胥嗎?夫差即位之時,伍子胥在吳國政壇是個什麼分量?

《史記·伍子胥列傳》用伍子胥自己的話說:

“我令若父霸。自若(指夫差)未立時,諸公子爭立,我以死爭之於先王,幾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吳國予我,我顧不敢望也。”——《史記·伍子胥列傳》

夫差的父王闔廬能攻破郢都,取代楚國成為南方霸主,伍子胥的經略謀劃居功至偉,也因此,伍子胥深受闔廬的信任。

在闔廬建儲之際,正是伍子胥的鼎力支持才讓夫差從奪嫡諸子中脫穎而出,獲得了繼位的機會。登基以後,夫差投桃報李,聲稱要分吳國之半,與伍子胥共享富貴,被伍子胥婉言謝絕了。

先王親信的謀主,今王踐祚的元勳,伍子胥在吳國朝野的聲望可謂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和他相比,伯嚭雖然也參加過幾場對楚戰役,但功業平平,只是個不起眼的卿大夫罷了。

一邊是武功蓋世的伍胥,一邊是默默無聞的伯嚭,為什麼吳王夫差卻把最緊要的工作——備戰復仇交代給後者負責呢?

答案很可能就在伍子胥說的那句“(夫差)欲分吳國與我”裡面。

夫差說這句話究竟是何用意?

無獨有偶,多年之後,臥薪嚐膽的勾踐消滅夫差,酬謝功臣,他也曾經對自己的首席謀士范蠡說過類似的話。《國語》記載,吳國滅後,范蠡向勾踐表示自己將要功成身退。

可勾踐說:

“所不掩子之惡,揚子之美者,使其身無終沒于越國。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國語·越語下》

今後在越國,倘有人膽敢誹謗你范蠡,不稱揚你的功業,我定叫他不得善終。你聽我這句話,我與你共有越國,同享富貴。如你執意不從,那我就殺了你,罪及妻、子。

面對勾踐如此殷勤的邀請,范蠡心裡怎麼想?他在寫給大夫文種的信中說:

“蜚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自古以來的君臣際遇,都有一個從親密無間轉入狐疑猜忌的臨界點,這個臨界點便是功高震主。助勾踐滅吳的范蠡走到了這個臨界點上,扶夫差登基的伍子胥也走到了這個臨界點上。

“與子分國”,這看似美麗的承諾背後隱藏著多麼可怕的帝王心術?看看不甘心功成身退,終被勾踐賜死的大夫文種就知道了!

夫差其人,子貢說他為人“猛暴”,可見是個慣於乾綱獨斷的領導人。而伍子胥呢?他的父親伍奢曾說:

員(伍子胥,名員)為人剛戾忍訽,能成大事。——《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知子莫若父,伍子胥的強勢個性很早就被父親看在了眼裡。而到了夫差的眼裡,伍胥可不僅有剛直的個性,更有舉足輕重的政治地位和影響力。

像這樣一個狠角色,夫差能不忌憚嗎?能受得了這個亦父亦師的元老重臣天天兒對自己耳提面命嗎?不能夠!所以夫差得扶伯嚭上位,利用他去分伍子胥的權,去抵消伍子胥的影響力。

但伍子胥不會這麼輕易地謝幕退出。他不但性格剛毅,而且極其堅韌,沉得住氣。備戰伐越之事,夫差本來已經明令交給伯嚭負責了,直到夫椒之戰結束,也沒見伍子胥就此發聲。

可到了第一輪對越議和的時候,蟄伏多時的伍子胥卻猛地殺了出來,一席堅決主戰的言論一經出口,便迅速左右了談判的走勢,將對越外交的主導權堪堪又抓回到自己的手裡。

對伯嚭來說,這可是個壞到不能再壞的的信號了:他任勞任怨地備戰三年,眼看熬到擊敗勾踐,收穫勝利的時候,伍子胥卻要跳出來搶奪他播種的勝利果實。

如果這口氣他伯嚭都嚥下去了,那從此以後,他在伍子胥面前就註定是個受氣小媳婦兒的命。是可忍,孰不可忍?

為了不被伍子胥踩在腳下,伯嚭必須反擊。既然伍子胥堅決主戰,伯嚭就一定要促成和議,只有這樣才能將對越外交的主導權再奪回來。

所以,無論勾踐向伯嚭行賄與否,促和之舉,伯嚭都勢在必行。

決意促和是與伍子胥較勁。不過話又說回來,不能因此將伯嚭在戰和之間的選擇視作意氣用事,他是仔細揣摩過夫差的心思的——在揣測上意、投其所好這一點上,伯嚭一直要強於伍子胥,這也是他能夠最終扳倒伍子胥的關鍵原因。

那麼,對議和一事,夫差心裡的那張底牌究竟是什麼?

要揭開這個謎底,我們需要特別注意司馬遷在《越王勾踐世家》中記錄的這個會談細節,那就是:兩輪會談中,夫差都不待與會人員發言完畢,就想表態了,司馬遷也因此連書了兩次“吳王將許之”。

《韓非子·主道》說:

君無見其所欲,君見其所欲,臣自將雕琢;君無見其意,君見其意,臣將自表異。——《韓非子·主道》

這是說領導人的基本素質之一,是要學會適當地隱藏自己的真實態度。原國民黨政府的駐美代表陸以正在回憶蔣經國主政臺灣“行政院”的時候曾說:蔣經國召集會議,從來不露表情,也不多話。

因為他一旦表態,假如他贊成,反對的人就不說話了;他假如反對的話呢,贊成的人又不說話了,他永遠不可能得到真相。

拿蔣經國來做個參照,夫差在對越議和的時候顯得有點兒沉不住氣,他似乎過於著急地想在和約上簽字了。

這不像是夫差應有的態度——三年來,夫差每時每刻都在提醒自己勿忘父仇,為什麼眼看著就要將勾踐逼上絕境,他卻不願窮追猛打,反而急於媾和呢?

急於媾和的夫差是有苦衷的。

吳越夫椒大戰的這一年是公元前494年。就在吳越開戰的幾乎同時,吳國的西邊出事兒了。《左傳》在這一年的大事記中赫然寫著:

(魯哀公)元年春,楚子圍蔡,報柏舉也。——《左傳·哀公元年》

蔡國是吳國最重要的盟邦,控制著淮水中游的通道。12年前,正是蔡國的積極配合,才讓吳王闔廬創造了千里奔襲,攻破郢都的戰場神話。

可經過這些年的休養生息,當年那個被闔廬打得狼狽逃竄的楚昭王逐漸恢復了元氣,他開始反擊了。而且楚昭王還聲明,此次攻蔡就是為了報復它在柏舉之戰中幫助吳國破楚的惡行。

楚軍在蔡國都城之外築壘圍困,環攻九晝夜。但吳王夫差的精銳卻被勾踐死死拖住,抽不出哪怕一兵一卒前往求援,只能眼睜睜地看著蔡國淪陷。

蔡國重新被楚國征服,意味著淮水中游的控制權可能就此易手,此後吳楚之爭的主動權可能漸漸倒向楚國一方。和偏安的越國相比,楚國可是一個強大得多,也危險得多的對手。

打贏了夫椒之戰的夫差處境尷尬:勾踐已經放出話來,如果吳國不接受他的議和請求,他將以屬下的五千殘兵拼死抵抗,哪怕流盡最後一滴血,也一定要給吳國造成數量相當的戰損——五千吳兵戰死沙場,這對夫差來說很可能是一個難以承受的損失。

要知道,當年破郢的時候,闔廬全軍只有三萬人。後來夫差北上黃池,與晉定公爭霸,他麾下的吳軍精銳也不過三萬人。

夫差這回要真是跟勾踐拼個兩敗俱傷,坐在郢都關闘的楚昭王怕是做夢都要笑出聲來了!

慘勝當輸啊!既然越國已經表態臣服,不如見好就收。伯嚭是號準了夫差的這條脈,才敢在會談中與伍子胥據理抗爭,力促和議的。

而夫差呢?和議剛一達成,他就將吳軍主力調往西方,攻擊楚國的盟國陳國,理由是陳國在闔廬伐楚的時候拒絕向吳軍提供幫助。這還不明白嗎?楚軍攻蔡,吳國必須有所回應!

歡迎分享轉發,您的分享轉發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

— THE END —

文字|晉公子

排版|奶油小肚肚

圖片|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