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踐之後的越國為何沒有什麼存在感?

亙古懷念說史


越王勾踐臥薪嚐膽的故事我們在小學的課本上也都學到過,當時越國是被吳國所打敗,越王勾踐也是在吳國受盡了屈辱,最後卻是發憤圖強,成功打敗了吳國,贏得了自己的尊嚴,不過我們大部分人對於越國的瞭解僅限於此了,那麼越國後來怎麼樣了呢,有沒有一直強大下去呢?

其實在整個春秋的時候越國都還算是比較強大的,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弱小,到了勾踐父親的時候,越國的鄰國吳國開始強大起來了,越是兩個國家之間就開始有了很多摩擦,慢慢的就開始了無休止的戰爭,在剛開始的時候還是吳王闔閭和越國在打仗,當時吳王闔閭打到了越國,不過失敗了,越王勾踐把吳國軍隊打的落花流水,闔閭也是重傷逃回了吳國,當時的醫療條件也不好,闔閭沒多久就死掉了,在臨死之前,他囑咐他的兒子夫差,一定要為自己報這個仇,打敗越國。

夫差也把父親的話牢牢的記在自己的心裡,開始加緊操練自己的軍隊,為打敗越國做準備,事實證明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穫,準備充足的夫差果然是打敗了死敵越國,而且還把勾踐包圍了起來,勾踐當時已經是無路可走了,準備以死殉國的,但是在自己的大臣文仲和范蠡苦口婆心的勸導之下,勾踐決定向吳國投降,為以後有機會能夠回到越國做準備。在吳國的時候,勾踐甚至還用出了美人計,給夫差送了一個大美女——西施。還慫恿夫差殺掉了幾個非常忠誠的大臣,比如說伍子胥。

後來勾踐被大意的夫差給放走了,回到了越國的勾踐就像是魚兒進入了大海,勵精圖治,最後終於滅掉了吳國,一點機會都沒有留給吳國,當時也是成為了春秋時期的最後一個霸主。就在消滅了吳國之後,越國周圍好像已經沒有什麼敵人了,所以說開始了向中原地區進軍。但是勾踐的後代們顯然沒有勾踐這麼有能力,國內相繼發生了三起篡位的事情,因為政權的不穩定就導致了國力比如以前,但是雖然說已經沒有能力染指中原地區了,但是他們的夢想還在,還是想著能入主中原。

於是在公元前306年的時候,當時的越王無疆就打算帶著自己的兵馬想要去攻打齊國了,那個時候齊國的國王還是齊威王的,齊威王也是比較聰明的,直接就派出了使臣去找越往,說道,現在楚國的主力都在外頭打仗呢,咱們倆打起來那不如咱們倆一起去攻打楚國,這樣不是更好麼?其實越國和楚國之間也是有一些不愉快的,經過齊國的使臣這麼一說,越王無疆當時就決定把槍口轉向了楚國,不過楚國在越國是早就有臥底潛伏的,臥底在越國待了長達五年的時間。所以說對越國的軍事實力還有部署都非常的瞭解。

結果也是可以預料到的,越國大敗,甚至越往無疆也被楚國的人給殺了,因為越國的國王在打仗之前也沒有想到自己會死在戰場上,所以說他之前並沒有選好繼承人,而越國之前篡位的事情就經常發生,所以說他的兒子們就都想當下一任王,兩個兒子都說自己是無疆最喜歡的兒子,也最適合當王,於是兩個人就都個子建立了國家。後來秦始皇在統一天下的時候,直接就是打進了越國,將越國的王號給廢除掉了,設成了一個郡,叫做閩中,從這之後勾踐的後代們就再也不是王了。


小華歷史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勾踐所處的時代,的確是越國最輝煌的時期,滅亡吳國以後,幾乎可以說他是春秋霸主之一。

越國的始祖是大禹的直系後裔,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無餘。所在地也就是現在浙江紹興一帶,春秋末年越王允常與吳國互相攻伐,允常死後,勾踐繼位,開啟了越國爭霸春秋的局面。滅亡吳國以後,勾踐渡過淮河,與齊、晉等強大諸侯國一同,向周王室進貢。

可是勾踐之後,為何越國突然就銷聲匿跡了呢?越國曆史悠久,可是地域偏遠,其實在歷史上一直都沒有多高的地位,完全沒辦法和齊、晉這些老牌諸侯大國相比。

一、滅吳以後,勾踐北上爭霸,成為春秋最後一位霸主。

與夫差一戰之後,越國徹底擊敗了吳國。他可沒有夫差那麼仁慈,他將吳國宗廟徹底搗毀,宗室全部殺光,斷絕吳國復國的希望。

在這之後,勾踐的野心並沒有結束。他繼續帶兵渡過淮河,終於有了朝貢周王室的機會。周元王冊封勾踐為伯。

其實春秋後期充當霸主,那都是去做冤大頭的。勾踐為了成為諸侯國口中的霸主,做了三件出讓土地的事情。

  1. 第一,勾踐將當年吳國佔領宋國的土地,全部還給了宋國。越國滅亡吳國,按道理就應該全盤接管吳國的土地,可是勾踐為了討好宋國,卻公然出讓了土地。
  2. 第二,勾踐得到封賞以後,帶兵渡過淮河南下,順便就把淮河流域送給了楚國。楚國永遠都是吳越最大的敵人,這一政策為後來越國滅亡埋下了伏筆。
  3. 第三,勾踐將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全部都給了魯國。這一措施還算出色,因為壯大了魯國,就可以牽制齊國,避免北方強國南下的局面。

因為越王勾踐的大度,而且兵強馬壯。所以大家都前來祝賀越王,並且認可他這個霸主的地位。其實霸主有點像大管家的意思,要做到相對公平公正公開。

越國得到了這一稱號,便努力與中原諸國接觸。他們落後的生產力,註定了只有學習中原強國才能自強。

句踐已平吳,乃以兵北渡淮,與齊、晉諸侯會於徐州,致貢於周。周元王使人賜句踐胙,命為伯。句踐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與楚,歸吳所侵宋地於宋,與魯泗東方百里。當是時,越兵橫行於江、淮東,諸侯畢賀,號稱霸王。---《史記》

也是從這個時候,吳越地區,才真正被中原諸國所認可。只不過這裡經濟落後,人口單薄,所以始終無法長期與中原大國相提並論。

二、勾踐之後,越國三代都發生了弒君的事情。

勾踐去世以後,勾踐的兒子越王鹿郢和孫子越王不壽,依舊延續勾踐的治國政策。對外以禮相待,對內發展經濟。可以說越國的霸主地位,在這兩位君王在位時期,依舊是有效的。之所以不出名,那是因為不喜歡折騰。

  • 01朱勾弒君:

可惜越王不壽的兒子朱勾卻出了大問題,在越王不壽稱王10年的時候,朱勾殺死了自己的父親不壽,篡位登基。這是越國第一次弒君的情況。這也為後世弒君建立了榜樣的力量。

句踐卒,子王鼫與立。王鼫與卒,子王不壽立。王不壽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無彊立。---《史記》

朱勾弒君以後,自立為王,他是一個好戰分子。一改過去越國以禮待人的做法,主動出兵攻打其他諸侯國,並且吞併了滕國和郯國,在位時長37年之久。

朱勾自己弒君奪位,這導致了他的兒子們也不甘寂寞。朱勾死後太子翳繼位,也就是越王翳。越王翳也是有宏圖大志之人,帶兵滅了與齊國交好的繒國。

  • 02諸咎弒君:

田氏代姜以後,齊國異常強大,為了保證自己對吳地的統治。越王翳選擇遷都到了蘇州。可惜他的弟弟豫也想做國王,先後滅了越王翳的三個兒子,還想要誅殺太子諸咎。

太子諸咎為了自保索性就帶兵趕走了豫,順帶著包圍王宮,將越王翳殘忍殺害。這也就是越國第二次弒君。此後諸咎也被越人殺害。

  • 03寺區弟弟思弒君:

諸咎死後,越國大亂,大致分為吳地的越人,和越國故地的越人。吳地的越人立諸咎的兒子錯枝為越王。可越國故地的越國人,不甘心政權被吳人操控,所以帶兵廢除了錯枝,改立越王翳的兒子之侯為越王。

七月,太子諸咎弒其君翳。十月,粵殺諸咎粵滑。吳人立子錯枝為君。---《史記》

可惜之侯做了10年越王以後,越國重臣寺區的弟弟思將之侯殺害,轉而輔佐無顓為越王。這就是越國第三次弒君。

三次弒君,導致越國內部戰亂不斷,不用別人來打,其實越國的實力也已經逐步被消耗掉了。所以說越國逐漸失去了自己的影響力,也就沒那麼出名了。

三、越王無彊伐楚被殺,其子瓜分越國。

無顓是越國故地人扶植起來的君主,他們當然要為自己的利益考慮。所以在群臣的建議下,越王無顓再次將都城遷回到了會稽。

內戰不斷,都城又遷來遷去,越國的元氣早就大傷了。18年後無顓去世,他的弟弟無彊繼位。無彊希望通過戰爭,使得越國再次齊心協力,從而壯大起來。

所以越王無彊打算北上進攻齊國,齊威王立刻派人前去說服越王無彊,表示楚國現在分兵在外,國內空虛,正是伐楚的好機會。

越王無彊想都沒想,就決定調轉槍頭直奔楚國而去。其實楚國早就有了充足的準備,楚威王早就看自己的老鄰居不爽了,為了滅越,籌劃多年。

於是越遂釋齊而伐楚。楚威王興兵而伐之,大敗越,殺王無彊,盡取故吳地至浙江,北破齊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諸族子爭立,或為王,或為君,濱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記》

雙方大戰之後,越國慘敗,越王無彊也被楚軍殺死。與此同時,齊國也帶兵進入越國境內。越王無彊沒有指定繼承人,這使得他的兩個兒子將越國瓜分。從此越國被一分為二,再也不復當年的強盛。

總結:有些國家因為太強大,所以被滅亡。

越國是那種很強大的諸侯國,雖然在經濟和文化上比不上中原大國,可是戰鬥力他們是非常強悍的。

可正是因為這種強悍,導致了他們內部人員的不團結。這讓我想起了三國時期,為什麼吳國和魏國總是內亂不斷呢?諸葛恪把持朝政,司馬懿奪取政權,唯獨蜀漢的政權,始終在諸葛亮和劉禪手裡。

答案很簡單,因為蜀漢最弱小,他們必須要自強不息,擰成一股繩才能生存下去。而魏國和吳國都太強大了,強大了以後,自以為外敵不足為慮,在內部便出現了各種矛盾。

越國也是這種狀況,因為過於強大,先出現了三代弒君的情況,後又出現了分裂越國的情況。一直處於這種局面的越國,想要出名也難了。


江湖小曉生


越王勾踐是春秋時期最後稱霸的諸侯國,到了戰國時期沒能成為強國,越來越沒有存在感。主要原因有以下幾條:一是不注重人才。勾踐報仇雪恥後殺了文種,范蠡一看勾踐卸磨殺驢,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乾脆腳底抹油開溜各地,當了陶朱公。兩位功臣的遭遇讓人才不敢再去越國。二是不興教化。春秋時期,那些參加過爭霸的諸侯國,由於他們先後都有數百年的歷史,國內的文化底蘊比較厚。比如齊桓公時期開設的稷下學宮,就是這樣的教化機構。由於國內人才得到了大力的培養,因此,國家的底蘊才會變得越來越深厚。越國原本是偏遠的國家,國民普遍處於矇昧狀態。文化底蘊薄弱,拒絕外來人才,又不重視國內人才的培養。這怎麼發展得起來呢!三是策略不當。勾踐爭霸時期的越國,雖然處在春秋向戰國延續的時期,是一個很好的節點。但是,勾踐的策略顯然並不恰當。他的思維依然停留在春秋時期,還在做著春秋霸主們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北上和齊、魯會盟;比如帶信給周王室,讓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比如平定衛國、魯國的內亂;比如干涉邾國的內政等等。春秋時期那種諸侯爭霸的方式,雖然提高了國際影響力,但因為反覆興兵,也極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國力。雖然越國北上爭霸,並沒有引起別的國家偷襲,但是自己的國力已經大減,沒有再有發展成戰國強國那種條件了。四是內亂不斷。《竹書紀年》曾記載,勾踐之後,越國此後的三代人,連續發生了弒君現象,也就是“越人三弒其君”。雖然《竹書紀年》的記載比較簡略,也分不清楚這些弒君的因果關係。但是很明顯,越國發生了極大的內亂現象。

當戰國初期,其他諸侯國都在高歌猛進往前發展的時候,越國一方面好大喜功爭霸,一方面不注重國計民生,同時內亂不斷。因此,越國的爭霸也就只能是曇花一現,越來越沒存在感。




國家網文化


限制吳越發展的首要因素還是地理和人口。勾踐反攻吳國時發佈維甲令,要求舉國男子都要參軍,這才勉強打敗了吳國,而吳國在吳楚戰爭中以十萬敵楚國無盡的人力,最終導致了吳國自身的滅亡。惡劣的生存條件造成吳越人口較少的局面。時至今日,錢塘江地區的潮水位都高於平原的平均海拔,所以土地普遍鹽鹼化,即使水稻的糧食平均產量要比北方高,但越國的農業也還是不發達,供養不起太多人口。這也在根本上決定了越國在戰國耕戰環境下的劣勢局面,其經濟難以支撐長時間的兼併戰爭消耗。

而越國在後期的內亂以及戰略形勢的變化對越國影響極大。越國在戰國初期是墨子眼中的四大“好戰之國”,而自朱勾以降越國王位繼承幾乎都是依靠宮廷暴力完成。戰略上,越國前期主要戰略方向還是在北方的山東諸國,但是在田氏代齊和三家分晉後形勢發生變化,越國於是不得不在戰國早期從中原轉向楚國。楚國同時受到三晉、秦、齊以及越國的威脅,所以也必須儘可能削弱敵人中相對孤立和落後的越國。縱觀戰國形勢,越國基本上不是在內戰就是在被楚國壓制,難以稱得上一個大國。

吳越戰爭後楚國雖然沒有直接和越國翻臉,但越國還是割讓吳國佔領的大量領土以緩和關係。而自越國最後一位雄主朱勾死後,越國又爆發了一系列宮廷內亂,莊子描述為“越人三世而弒君”,越國王子為躲避權力鬥爭躲進山洞中,但國人還是將他用煙燻出山洞令其強行即位,直到史記中越國最後一位君主無強越國才重建了穩定的政權交替秩序。無強之前的無餘之屬於越國在位時期較長得君主,而無強在先君休養生息基礎上,向北向齊國進軍,齊國和魏國長年交戰國力衰退,於是引誘越國攻打楚國,當時楚國正在和三晉作戰,果斷反攻越國到錢塘江,打完越國還去攻打齊國以懲罰它的所作所為(還因為齊魏徐州相王),但越國自此一蹶不振,在史記的記錄中,公元前333年越國滅亡。

在戰國中晚期,楚越戰爭仍在繼續,楚方在越國南北通道的邗溝修建了廣陵城扼住了越國咽喉,並且派出了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鎮守吳越前線,派出召滑挑起越國宮廷內亂。而《戰國策》記載:

(公元前306年)用昭滑于越而納句章,昧之難,越亂,故楚南塞瀨胡而郡江東。計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亂而楚治也。

句章據考證是今天的寧波一帶,楚國此戰後佔領了越國大部分地區,並在今天的蘇州建立了江東郡管理越國故地,江東也是後來項羽的起兵之地,項羽在姑蘇城殺會稽太守隨後起兵反秦。

史記中,秦始皇統一楚國後,還繼續“降越君,置會稽郡”。而根據這種說法,越國可能只是楚國下面的附屬國或者羈糜地區,越地另有名義上降服於楚國的君主治理。《韓詩外傳》中甚至還記載在秦始皇統一前夕,越國夥同趙國、燕國密謀抗秦。而在史記楚世家中,楚人也說:

(公元前281年)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繳加歸雁之上者,頃襄王聞,召而問之。對曰:……北遊目於燕之遼東而南登望于越之會稽,此再發之樂也。

所以越國可能並沒有降服或者降服後再度叛亂,當時楚國人並不認為自己領有越地。而在越絕書中,記載了越國的另外一種結局:

無疆子之侯 ,竊自立為君長。之侯子尊,時君長。尊子親,失眾,楚伐之,走南山。親以上至句踐,凡八君,都琅玡二百二十四歲。無疆以上,霸,稱王。之侯以下微弱,稱君長。

前面已經提到楚國在邗溝旁設立廣陵,而越國在北方的統治中心在琅琊。基本上在前述差不多的時間段,楚國攻破越國故都的琅琊,由於邗溝已經被楚國控制,大批越國人只能從海上遷移到當年夫差圍困勾踐的南山之中,越國的王系也在此時終止。

雖然史學界對於《越絕書》、《吳越春秋》真實性存疑,其和《戰國策》一樣有著演繹的性質。但也有學者考證越絕的絕是侗臺語中“記錄”之意,所以推測越絕可能是後人修改後的越國官修史書。而在這兩本書中,記載了秦始皇的最終處置:將大越改名為山陰,在越國聖山之地勒石記功,將錢塘江以東故地的越人遷移到太湖流域,將漢人罪犯遷移到越國故地以防備海外的越國殘餘勢力。在此之後越國的語言文化都逐漸從歷史中消失。

補充:

《史記》在勾踐以後王系錯亂缺漏,所以不建議去引證。“或為君或為王”一句更多反應出越國的分封制度,越國國內本來就君王一堆,《越絕書·吳地傳》裡面就記載越宋王和周宋君的戰爭:

巫門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時與搖城王周宋君戰於語招,殺周宋君。毋頭騎歸,至武裡死亡,葬武裡南城。午日死也。

越絕中類似的分封君主還很多,例如越幹王、越搖王,都不屬於越國世系但於史無載,越國的太子在金文中是作“嗣王”,王在越國本身也並不稀奇。可以推測,越國的內亂也很大程度是和這套分封制度有關。

另外也可以解釋為什麼閩越和甌越是不是勾踐後裔問題。個人立場上不是,姓氏就不一樣,出土青銅器中越王姓者旨,有學者考證是諸稽,並且史書中還有勾踐大夫諸(柘)稽郢,或被認為是勾踐太子鹿(適)郢的別稱。依據雙重證據法的原則,越國王系更可能是者旨姓氏,而非所謂駱越的駱或者大禹的姒。漢末所謂的越國後裔姓氏是駱,有可能是來自越人的不同部落或者越國的羈糜君主。還有一點就是地理,甌越王在越絕書中屬於越國的封國,但閩越不在越國版圖中,兩者關係可能近似於野人和建州。用古人話說,《漢書·地理志》顏師古注曰:

自交阯至會稽七八千里,百越雜處,各有種姓,不得盡雲(夏代)少康之後也。



高高在下喲


後面的沒有特點


玉兒開心


歷史留給它的時間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