勾践之后的越国为何没有什么存在感?

亘古怀念说史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我们在小学的课本上也都学到过,当时越国是被吴国所打败,越王勾践也是在吴国受尽了屈辱,最后却是发愤图强,成功打败了吴国,赢得了自己的尊严,不过我们大部分人对于越国的了解仅限于此了,那么越国后来怎么样了呢,有没有一直强大下去呢?

其实在整个春秋的时候越国都还算是比较强大的,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弱小,到了勾践父亲的时候,越国的邻国吴国开始强大起来了,越是两个国家之间就开始有了很多摩擦,慢慢的就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争,在刚开始的时候还是吴王阖闾和越国在打仗,当时吴王阖闾打到了越国,不过失败了,越王勾践把吴国军队打的落花流水,阖闾也是重伤逃回了吴国,当时的医疗条件也不好,阖闾没多久就死掉了,在临死之前,他嘱咐他的儿子夫差,一定要为自己报这个仇,打败越国。

夫差也把父亲的话牢牢的记在自己的心里,开始加紧操练自己的军队,为打败越国做准备,事实证明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收获,准备充足的夫差果然是打败了死敌越国,而且还把勾践包围了起来,勾践当时已经是无路可走了,准备以死殉国的,但是在自己的大臣文仲和范蠡苦口婆心的劝导之下,勾践决定向吴国投降,为以后有机会能够回到越国做准备。在吴国的时候,勾践甚至还用出了美人计,给夫差送了一个大美女——西施。还怂恿夫差杀掉了几个非常忠诚的大臣,比如说伍子胥。

后来勾践被大意的夫差给放走了,回到了越国的勾践就像是鱼儿进入了大海,励精图治,最后终于灭掉了吴国,一点机会都没有留给吴国,当时也是成为了春秋时期的最后一个霸主。就在消灭了吴国之后,越国周围好像已经没有什么敌人了,所以说开始了向中原地区进军。但是勾践的后代们显然没有勾践这么有能力,国内相继发生了三起篡位的事情,因为政权的不稳定就导致了国力比如以前,但是虽然说已经没有能力染指中原地区了,但是他们的梦想还在,还是想着能入主中原。

于是在公元前306年的时候,当时的越王无疆就打算带着自己的兵马想要去攻打齐国了,那个时候齐国的国王还是齐威王的,齐威王也是比较聪明的,直接就派出了使臣去找越往,说道,现在楚国的主力都在外头打仗呢,咱们俩打起来那不如咱们俩一起去攻打楚国,这样不是更好么?其实越国和楚国之间也是有一些不愉快的,经过齐国的使臣这么一说,越王无疆当时就决定把枪口转向了楚国,不过楚国在越国是早就有卧底潜伏的,卧底在越国待了长达五年的时间。所以说对越国的军事实力还有部署都非常的了解。

结果也是可以预料到的,越国大败,甚至越往无疆也被楚国的人给杀了,因为越国的国王在打仗之前也没有想到自己会死在战场上,所以说他之前并没有选好继承人,而越国之前篡位的事情就经常发生,所以说他的儿子们就都想当下一任王,两个儿子都说自己是无疆最喜欢的儿子,也最适合当王,于是两个人就都个子建立了国家。后来秦始皇在统一天下的时候,直接就是打进了越国,将越国的王号给废除掉了,设成了一个郡,叫做闽中,从这之后勾践的后代们就再也不是王了。


小华历史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所处的时代,的确是越国最辉煌的时期,灭亡吴国以后,几乎可以说他是春秋霸主之一。

越国的始祖是大禹的直系后裔,夏朝君主少康的庶子无余。所在地也就是现在浙江绍兴一带,春秋末年越王允常与吴国互相攻伐,允常死后,勾践继位,开启了越国争霸春秋的局面。灭亡吴国以后,勾践渡过淮河,与齐、晋等强大诸侯国一同,向周王室进贡。

可是勾践之后,为何越国突然就销声匿迹了呢?越国历史悠久,可是地域偏远,其实在历史上一直都没有多高的地位,完全没办法和齐、晋这些老牌诸侯大国相比。

一、灭吴以后,勾践北上争霸,成为春秋最后一位霸主。

与夫差一战之后,越国彻底击败了吴国。他可没有夫差那么仁慈,他将吴国宗庙彻底捣毁,宗室全部杀光,断绝吴国复国的希望。

在这之后,勾践的野心并没有结束。他继续带兵渡过淮河,终于有了朝贡周王室的机会。周元王册封勾践为伯。

其实春秋后期充当霸主,那都是去做冤大头的。勾践为了成为诸侯国口中的霸主,做了三件出让土地的事情。

  1. 第一,勾践将当年吴国占领宋国的土地,全部还给了宋国。越国灭亡吴国,按道理就应该全盘接管吴国的土地,可是勾践为了讨好宋国,却公然出让了土地。
  2. 第二,勾践得到封赏以后,带兵渡过淮河南下,顺便就把淮河流域送给了楚国。楚国永远都是吴越最大的敌人,这一政策为后来越国灭亡埋下了伏笔。
  3. 第三,勾践将泗水以东方圆百里的土地,全部都给了鲁国。这一措施还算出色,因为壮大了鲁国,就可以牵制齐国,避免北方强国南下的局面。

因为越王勾践的大度,而且兵强马壮。所以大家都前来祝贺越王,并且认可他这个霸主的地位。其实霸主有点像大管家的意思,要做到相对公平公正公开。

越国得到了这一称号,便努力与中原诸国接触。他们落后的生产力,注定了只有学习中原强国才能自强。

句践已平吴,乃以兵北渡淮,与齐、晋诸侯会於徐州,致贡於周。周元王使人赐句践胙,命为伯。句践已去,渡淮南,以淮上地与楚,归吴所侵宋地於宋,与鲁泗东方百里。当是时,越兵横行於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史记》

也是从这个时候,吴越地区,才真正被中原诸国所认可。只不过这里经济落后,人口单薄,所以始终无法长期与中原大国相提并论。

二、勾践之后,越国三代都发生了弑君的事情。

勾践去世以后,勾践的儿子越王鹿郢和孙子越王不寿,依旧延续勾践的治国政策。对外以礼相待,对内发展经济。可以说越国的霸主地位,在这两位君王在位时期,依旧是有效的。之所以不出名,那是因为不喜欢折腾。

  • 01朱勾弑君:

可惜越王不寿的儿子朱勾却出了大问题,在越王不寿称王10年的时候,朱勾杀死了自己的父亲不寿,篡位登基。这是越国第一次弑君的情况。这也为后世弑君建立了榜样的力量。

句践卒,子王鼫与立。王鼫与卒,子王不寿立。王不寿卒,子王翁立。王翁卒,子王翳立。王翳卒,子王之侯立。王之侯卒,子王无彊立。---《史记》

朱勾弑君以后,自立为王,他是一个好战分子。一改过去越国以礼待人的做法,主动出兵攻打其他诸侯国,并且吞并了滕国和郯国,在位时长37年之久。

朱勾自己弑君夺位,这导致了他的儿子们也不甘寂寞。朱勾死后太子翳继位,也就是越王翳。越王翳也是有宏图大志之人,带兵灭了与齐国交好的缯国。

  • 02诸咎弑君:

田氏代姜以后,齐国异常强大,为了保证自己对吴地的统治。越王翳选择迁都到了苏州。可惜他的弟弟豫也想做国王,先后灭了越王翳的三个儿子,还想要诛杀太子诸咎。

太子诸咎为了自保索性就带兵赶走了豫,顺带着包围王宫,将越王翳残忍杀害。这也就是越国第二次弑君。此后诸咎也被越人杀害。

  • 03寺区弟弟思弑君:

诸咎死后,越国大乱,大致分为吴地的越人,和越国故地的越人。吴地的越人立诸咎的儿子错枝为越王。可越国故地的越国人,不甘心政权被吴人操控,所以带兵废除了错枝,改立越王翳的儿子之侯为越王。

七月,太子诸咎弑其君翳。十月,粤杀诸咎粤滑。吴人立子错枝为君。---《史记》

可惜之侯做了10年越王以后,越国重臣寺区的弟弟思将之侯杀害,转而辅佐无颛为越王。这就是越国第三次弑君。

三次弑君,导致越国内部战乱不断,不用别人来打,其实越国的实力也已经逐步被消耗掉了。所以说越国逐渐失去了自己的影响力,也就没那么出名了。

三、越王无彊伐楚被杀,其子瓜分越国。

无颛是越国故地人扶植起来的君主,他们当然要为自己的利益考虑。所以在群臣的建议下,越王无颛再次将都城迁回到了会稽。

内战不断,都城又迁来迁去,越国的元气早就大伤了。18年后无颛去世,他的弟弟无彊继位。无彊希望通过战争,使得越国再次齐心协力,从而壮大起来。

所以越王无彊打算北上进攻齐国,齐威王立刻派人前去说服越王无彊,表示楚国现在分兵在外,国内空虚,正是伐楚的好机会。

越王无彊想都没想,就决定调转枪头直奔楚国而去。其实楚国早就有了充足的准备,楚威王早就看自己的老邻居不爽了,为了灭越,筹划多年。

於是越遂释齐而伐楚。楚威王兴兵而伐之,大败越,杀王无彊,尽取故吴地至浙江,北破齐於徐州。而越以此散,诸族子争立,或为王,或为君,滨於江南海上,服朝於楚。---《史记》

双方大战之后,越国惨败,越王无彊也被楚军杀死。与此同时,齐国也带兵进入越国境内。越王无彊没有指定继承人,这使得他的两个儿子将越国瓜分。从此越国被一分为二,再也不复当年的强盛。

总结:有些国家因为太强大,所以被灭亡。

越国是那种很强大的诸侯国,虽然在经济和文化上比不上中原大国,可是战斗力他们是非常强悍的。

可正是因为这种强悍,导致了他们内部人员的不团结。这让我想起了三国时期,为什么吴国和魏国总是内乱不断呢?诸葛恪把持朝政,司马懿夺取政权,唯独蜀汉的政权,始终在诸葛亮和刘禅手里。

答案很简单,因为蜀汉最弱小,他们必须要自强不息,拧成一股绳才能生存下去。而魏国和吴国都太强大了,强大了以后,自以为外敌不足为虑,在内部便出现了各种矛盾。

越国也是这种状况,因为过于强大,先出现了三代弑君的情况,后又出现了分裂越国的情况。一直处于这种局面的越国,想要出名也难了。


江湖小晓生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最后称霸的诸侯国,到了战国时期没能成为强国,越来越没有存在感。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条:一是不注重人才。勾践报仇雪耻后杀了文种,范蠡一看勾践卸磨杀驴,他深知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干脆脚底抹油开溜各地,当了陶朱公。两位功臣的遭遇让人才不敢再去越国。二是不兴教化。春秋时期,那些参加过争霸的诸侯国,由于他们先后都有数百年的历史,国内的文化底蕴比较厚。比如齐桓公时期开设的稷下学宫,就是这样的教化机构。由于国内人才得到了大力的培养,因此,国家的底蕴才会变得越来越深厚。越国原本是偏远的国家,国民普遍处于蒙昧状态。文化底蕴薄弱,拒绝外来人才,又不重视国内人才的培养。这怎么发展得起来呢!三是策略不当。勾践争霸时期的越国,虽然处在春秋向战国延续的时期,是一个很好的节点。但是,勾践的策略显然并不恰当。他的思维依然停留在春秋时期,还在做着春秋霸主们所做的那些事情。比如北上和齐、鲁会盟;比如带信给周王室,让周王室提高他的爵位;比如平定卫国、鲁国的内乱;比如干涉邾国的内政等等。春秋时期那种诸侯争霸的方式,虽然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但因为反复兴兵,也极大地消耗了自己的国力。虽然越国北上争霸,并没有引起别的国家偷袭,但是自己的国力已经大减,没有再有发展成战国强国那种条件了。四是内乱不断。《竹书纪年》曾记载,勾践之后,越国此后的三代人,连续发生了弑君现象,也就是“越人三弑其君”。虽然《竹书纪年》的记载比较简略,也分不清楚这些弑君的因果关系。但是很明显,越国发生了极大的内乱现象。

当战国初期,其他诸侯国都在高歌猛进往前发展的时候,越国一方面好大喜功争霸,一方面不注重国计民生,同时内乱不断。因此,越国的争霸也就只能是昙花一现,越来越没存在感。




国家网文化


限制吴越发展的首要因素还是地理和人口。勾践反攻吴国时发布维甲令,要求举国男子都要参军,这才勉强打败了吴国,而吴国在吴楚战争中以十万敌楚国无尽的人力,最终导致了吴国自身的灭亡。恶劣的生存条件造成吴越人口较少的局面。时至今日,钱塘江地区的潮水位都高于平原的平均海拔,所以土地普遍盐碱化,即使水稻的粮食平均产量要比北方高,但越国的农业也还是不发达,供养不起太多人口。这也在根本上决定了越国在战国耕战环境下的劣势局面,其经济难以支撑长时间的兼并战争消耗。

而越国在后期的内乱以及战略形势的变化对越国影响极大。越国在战国初期是墨子眼中的四大“好战之国”,而自朱勾以降越国王位继承几乎都是依靠宫廷暴力完成。战略上,越国前期主要战略方向还是在北方的山东诸国,但是在田氏代齐和三家分晋后形势发生变化,越国于是不得不在战国早期从中原转向楚国。楚国同时受到三晋、秦、齐以及越国的威胁,所以也必须尽可能削弱敌人中相对孤立和落后的越国。纵观战国形势,越国基本上不是在内战就是在被楚国压制,难以称得上一个大国。

吴越战争后楚国虽然没有直接和越国翻脸,但越国还是割让吴国占领的大量领土以缓和关系。而自越国最后一位雄主朱勾死后,越国又爆发了一系列宫廷内乱,庄子描述为“越人三世而弑君”,越国王子为躲避权力斗争躲进山洞中,但国人还是将他用烟熏出山洞令其强行即位,直到史记中越国最后一位君主无强越国才重建了稳定的政权交替秩序。无强之前的无余之属于越国在位时期较长得君主,而无强在先君休养生息基础上,向北向齐国进军,齐国和魏国长年交战国力衰退,于是引诱越国攻打楚国,当时楚国正在和三晋作战,果断反攻越国到钱塘江,打完越国还去攻打齐国以惩罚它的所作所为(还因为齐魏徐州相王),但越国自此一蹶不振,在史记的记录中,公元前333年越国灭亡。

在战国中晚期,楚越战争仍在继续,楚方在越国南北通道的邗沟修建了广陵城扼住了越国咽喉,并且派出了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镇守吴越前线,派出召滑挑起越国宫廷内乱。而《战国策》记载:

(公元前306年)用昭滑于越而纳句章,昧之难,越乱,故楚南塞濑胡而郡江东。计王之功,所以能如此者,越乱而楚治也。

句章据考证是今天的宁波一带,楚国此战后占领了越国大部分地区,并在今天的苏州建立了江东郡管理越国故地,江东也是后来项羽的起兵之地,项羽在姑苏城杀会稽太守随后起兵反秦。

史记中,秦始皇统一楚国后,还继续“降越君,置会稽郡”。而根据这种说法,越国可能只是楚国下面的附属国或者羁糜地区,越地另有名义上降服于楚国的君主治理。《韩诗外传》中甚至还记载在秦始皇统一前夕,越国伙同赵国、燕国密谋抗秦。而在史记楚世家中,楚人也说:

(公元前281年)十八年,楚人有好以弱弓微缴加归雁之上者,顷襄王闻,召而问之。对曰:……北游目于燕之辽东而南登望于越之会稽,此再发之乐也。

所以越国可能并没有降服或者降服后再度叛乱,当时楚国人并不认为自己领有越地。而在越绝书中,记载了越国的另外一种结局:

无疆子之侯 ,窃自立为君长。之侯子尊,时君长。尊子亲,失众,楚伐之,走南山。亲以上至句践,凡八君,都琅玡二百二十四岁。无疆以上,霸,称王。之侯以下微弱,称君长。

前面已经提到楚国在邗沟旁设立广陵,而越国在北方的统治中心在琅琊。基本上在前述差不多的时间段,楚国攻破越国故都的琅琊,由于邗沟已经被楚国控制,大批越国人只能从海上迁移到当年夫差围困勾践的南山之中,越国的王系也在此时终止。

虽然史学界对于《越绝书》、《吴越春秋》真实性存疑,其和《战国策》一样有着演绎的性质。但也有学者考证越绝的绝是侗台语中“记录”之意,所以推测越绝可能是后人修改后的越国官修史书。而在这两本书中,记载了秦始皇的最终处置:将大越改名为山阴,在越国圣山之地勒石记功,将钱塘江以东故地的越人迁移到太湖流域,将汉人罪犯迁移到越国故地以防备海外的越国残余势力。在此之后越国的语言文化都逐渐从历史中消失。

补充:

《史记》在勾践以后王系错乱缺漏,所以不建议去引证。“或为君或为王”一句更多反应出越国的分封制度,越国国内本来就君王一堆,《越绝书·吴地传》里面就记载越宋王和周宋君的战争:

巫门外麋湖西城,越宋王城也。时与摇城王周宋君战于语招,杀周宋君。毋头骑归,至武里死亡,葬武里南城。午日死也。

越绝中类似的分封君主还很多,例如越干王、越摇王,都不属于越国世系但于史无载,越国的太子在金文中是作“嗣王”,王在越国本身也并不稀奇。可以推测,越国的内乱也很大程度是和这套分封制度有关。

另外也可以解释为什么闽越和瓯越是不是勾践后裔问题。个人立场上不是,姓氏就不一样,出土青铜器中越王姓者旨,有学者考证是诸稽,并且史书中还有勾践大夫诸(柘)稽郢,或被认为是勾践太子鹿(适)郢的别称。依据双重证据法的原则,越国王系更可能是者旨姓氏,而非所谓骆越的骆或者大禹的姒。汉末所谓的越国后裔姓氏是骆,有可能是来自越人的不同部落或者越国的羁糜君主。还有一点就是地理,瓯越王在越绝书中属于越国的封国,但闽越不在越国版图中,两者关系可能近似于野人和建州。用古人话说,《汉书·地理志》颜师古注曰:

自交阯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不得尽云(夏代)少康之后也。



高高在下哟


后面的没有特点


玉儿开心


历史留给它的时间不多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