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最后为啥会出现魏蜀吴鼎立的局面?

子非魚2048焉知魚之乐


从某种意义上说,东汉末年的群雄逐鹿就像自然界的丛林法则一样,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等自然界的规律法则,在人类社会同样适用。

东汉末年,自从何杀被杀,董卓乱政开始,整个天下已开始分崩离析,大汉帝国的中央政府在对地方失去控制力后,整个天下失去了应有的秩序,取而代之的就是丛林法则,各个诸侯地方官开始割据一方,彼此混战。



这种混战一旦开始,就不可能马上停下,直到天下一统或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说得直白点,就是军阀间的混战会一直战斗到一个或几个强大的诸候控制整个天下,达到一种相对平衡,才会停止下来。

那么究竟谁能活下来呢?

这就要看谁更有实力、谁更有智慧、谁更有手段、谁更有能力,在竞争中击败对方,你也可以理解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



董卓作乱时,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联合讨伐董卓,说是讨伐,倒不如说是各自心怀鬼胎,当时天下的割据势力有:

河内太守王匡、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奋武将军曹操、后将军袁术、长沙太守孙坚、荆州牧刘表、益州牧刘璋、汉中太守张鲁、征西将军马腾、镇西将军韩遂、幽州刺史刘虞、扬州刺史刘繇、徐州牧陶谦,再加上董卓,吕布及不太知名的地方势力 ,整个天下有30多路大大小小的割据势力。



仅仅十年之后,在一系列的混战中,到公元200年左右,整个天下只剩下袁绍、曹操、刘表、孙权、刘璋、张鲁、士燮、马超、韩遂、公孙康等十路势力,这个时候的刘备还名不经传,而其它的势力或被吞并或被消灭,然而这种局势仍然将持续下去。

丛林法则仍在持续,在曹操扫清北方,开始对南方用兵,于是曹操在208年南征荆州,并在同年发动赤壁之战,如果曹操一帆风顺的话,那么统一天下就指日可待,但历史偏偏就是这样,赤壁之战中曹操大败,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从此天下的局势不再往统一的方向发展,而是逐渐形成了三足鼎立,魏、蜀、吴三国相续成立,并维持了数十年时间。



为什么会出现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首先,魏、蜀、吴三方中的任何一方没有足够的实力统一天下,只能达到一个相对的平衡,三国都在积蓄实力,恢复元气,最终目的还是统一, 没有统一,战争就不可能结束,丛林法则仍将继续。

其次,为什么是三家鼎立,不是四家,五家或者两家呢?这是由三国的实力决定的。曹操长于谋略,会用人,挟天子以令诸侯;孙权三代世居江东,根基已稳;刘备礼贤下士、坚韧不拔、永不放弃;正因为三家领导人有实力、有智慧、有手段、有能力,才在一系列的丛林法则中击败其它对手而生存下来。而其它竞争对手,由于没有这样的水平,只能被吞并或消灭。



最后,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从东汉末年,到三国鼎立,是分。从东汉建立到动乱开始,已经统一了两百多年,到了东汉末年仅仅乱了几十年而已,而导致的结果却是三国鼎立,但这仍不是最终结果,最终结果就是一统,没有一统,战争不会停止,魏、蜀、吴三国的鼎立,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过渡而已。中国人几千年形成的一统观念,已经溶入所有人的观念,即使是在三国鼎立的时候,各国之间也是战争不断,而战争是政治的延续,唯有统一才能消除战争,这是不争的事实。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话说这天下大事,正如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第一回开头所说的那样:“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周末七国纷争,并于秦;及秦灭之后,楚汉纷争,又并入于汉;汉朝自高祖斩白蛇而起义,一统天下,后来光武中兴,传至献帝遂分为三国。”

三国鼎立,是由许多历史事件推波助澜而形成的。

黄巾之乱

东汉末年,因朝廷和地方政令混乱不堪农民生活困苦,张角,张梁,张宝三兄弟,率领各个山头的黄巾军数十万反抗汉室。



黄巾军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统治阶层对各地的起义大军进行镇压,与此同时,在黄巾军的鼓舞下,各地出现了独立的农民武装,他们打着黄巾军的旗号自立名号,发展壮大自己的武装力量。在此期间,各地豪强地主也纷纷起兵响应,配合官军镇压起义,其中著名的有袁绍、袁术、公孙瓒、曹操、孙坚、刘备等。



此时的汉灵帝采纳了刘焉的建议,赋于地方军政权力,并将部分刺史升级为州牧,由刘姓宗室或者重臣担任。这一措施有利于镇压各地的叛乱,但当朝廷发生内乱之后,掌握地方军政大权的州牧纷纷割据一方,不再受朝廷的节制。例如益州牧刘焉割据巴蜀,张鲁占领了汉中,切断了与朝廷的关系,开启了群雄割据的局面。

群雄割据

汉灵帝驾崩后,汉少帝刘辩继位。此时朝廷戚宦之争又起,袁绍等士大夫企图除掉十常侍及其他宦官,令凉州董卓,并州丁原带兵增援,消灭了十常侍等宦官两千人,带兵入都城的董卓顺势夺取了朝政大权。

董卓为了夺权,开始铲除反对者,袁绍和曹操逃离了洛阳。董卓废除了汉少帝改立刘协为帝,史称汉献帝。董卓挟持汉献帝掌控朝廷。



各地群雄纷纷而起,讨伐董卓。其中就有关东联军孙坚,打着讨伐逆贼旗号的曹操。董卓被杀之后,汉献帝被曹操迎奉到许都。以汉献帝胁迫其他诸侯,史称“挟天子以令诸侯。”。讨伐董卓以董卓之死告结,各地的军阀势力对中央政权已不加理会,转而各自积极发展自己的势力。期间孙坚的儿子孙策占领江东,益州牧刘焉病死其儿子刘璋接任,刘备继任病故的陶谦成为徐州牧,袁绍打败公孙瓒占据幽州,正式形成了几个比较大的地方割据势力。



官渡之战

建安三年,袁绍击败公孙瓒,占领冀州(今河北冀州),幽州(今北京),青州(今山东青州市),并州(今山西太原市)。建安四年,袁绍率领精兵十万,战马万匹,南下进攻许都,官渡之战的序幕由此拉开。



建安五年,曹操统军在官渡(今河南中牟镇)与袁绍进行决战。此前,曹操已经击败了与袁绍联合的刘备之军,占领了易守难攻的官渡,避免腹背受敌。

曹操所采取的战略方针,不是分兵把守黄河南岸,而是集中兵力重点设防,以逸待劳,后发制人。袁绍和曹操对峙黄河两岸,曹操牢牢的掌握住险要地段从当时情势而言,这种部署是得当的。并且以奇袭的方法,烧了袁绍的粮草断了他的粮道,使袁绍军心动摇。

官渡之战,经过一年多的战斗以曹操的全面胜利而结束。曹操以两万左右的兵力,出奇致胜击破袁军十万。这个战例成为中国历史上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典型战力。曹操以其非凡的才智和勇气,写下了他军事生涯最辉煌的一页。袁绍因兵败抑郁而死,曹操趁胜追击彻底消灭了袁氏军事集团,最终实现了北方的统一。

三足鼎力

官渡之战之后,曹操统一了北方,又发动赤壁之战。赤壁之战是为了乘胜消灭江东的孙权和依附荆州势力的刘备,统一全国。刘备采纳诸葛亮的建议,联合江东的孙权共同抗击曹操。



曹操军队远道而来,已经很疲惫了,且士卒为北方人不习水性,于是将战船首尾连接起来,人马于船上如履平地。周瑜部将黄盖献计诈降曹操,并用火烧光了曹操首尾联结的战船。曹操大败从华容道逃回了江陵。

赤壁之战以后,曹操被迫退踞北方,重新积蓄力量。孙权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得到湖南湖北大部地方,后来又得四川。这样,三个军阀的势力相当,但任何一方又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曹操消灭群雄,统一北方,奠定曹魏政权的基础。曹操死后,其子曹丕继位魏王,丞相,冀州牧。当年十月,逼迫汉献帝禅位,登其为大魏皇帝,定国号大魏。



刘备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在赤壁之战之后,先后拿下荊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



孙权在赤壁之战之后,派吕蒙袭取荆州成功收复了荊州。先建立吴国后迁都建业称帝。



由此开启了魏,蜀,吴三国鼎立之势。


半醉看夕阳影音


很高心能来回答这个问题,众所周知,周失人心诸侯割据纷争百年(春秋、战国)并与秦、秦失其鹿,众人逐之并与汉。

正所谓:《三国演义》开篇所云: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那么造成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的原因呢,大致有以下三点:

一、自黄巾之乱以来,改原来只有监督作用的刺史变为拥有绝对权力的州牧政策,正可谓是成也萧何败萧何,虽然灭掉了黄巾内乱但也使得地方权力过大,掌握兵权,滋生野心;

二、董卓乱权,擅废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使诸侯们看出中央政权的懦弱无为,虽然占据天子大义(和春秋时周朝情况差不多),但大家都知道汉帝只是个傀儡,开始各自打算;

三、氏族门阀愈演愈烈,民间矛盾冲突越来越明显,土地兼并日益严重,中央民心渐丧,对地方的控制基本掌握在各大门阀家族手里(家族子弟多为地方官)。

所以东汉末年形成的大大小小的地方割据很多很多,一郡、一州甚至乎一城都可以形成一个独立的王国,当时最大的相对实力较强的就有兖州的曹操、冀州的袁绍、汝南的袁术、荆州的刘表及江东的孙坚、孙策,还有偏居一隅的益州刘璋。

那么最后又怎么会出现三国鼎立的局面呢?

很简单,用“三板斧”来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用通俗点的话来讲就是大鱼吃小鱼、将决策、讲谋略、讲信义等等一系列既复杂又简单的操作,那么最后为什么只有魏、蜀、吴三国鼎立,其余零零碎碎的诸侯都消亡了呢?

宽泛的来讲:魏国拥有天时,吴国拥有地利,蜀国占据人和,形成了最稳固的三角形态。

当然不是说拥有了天时就没有地利人和,也不是说拥有了人和就没有天时地利,大家应该明白这个意思,那我为什么还是这样比喻呢?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明白一点,三国的鼎立正是一个时代的需求,三国也都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时代背景造就了鼎立也造就了三国的形成。

和解?例如魏国成立之前“狭天子以令诸侯”,建国之后标榜为朝廷正朔(汉禅让于魏);吴国拥有长江天险(地利);蜀(汉)国君主视为汉室正统,为汉朝的延续,仁义道德之主获民心(人和);

又例如军事方面:如魏一方要攻打吴国,蜀必与西北牵制;魏要打蜀国,吴必与江淮一带牵制;魏要两线作战则势必增加风险;

再如形态方面:魏就像金字塔的顶端,实力强、重力大;蜀、吴犹如两个基座,基座稳则形态稳,两者势必要联合;

再比如地势:吴国有长江之险,蜀国有山川之利,无蜀地则吴地难保(可顺流而下),无吴地则蜀地难存(相对北向南入蜀,东向西入蜀会简单的多);

等等等等,不一而足。这就是三国为何鼎立的原因。

以上就是我的观点,希望大家喜欢~谢谢!


Gurunding


东汉末年,汉朝廷皇室衰微,实际上已经失去了对国家的控制。外戚、宦官们专权,皇帝已经被架空。

而我们的主角曹操,正是于此乱世闪亮登场。曹操本姓夏侯,其父曹嵩是大宦官曹腾的养子,因此曹操也是位货真价实的“官二代”。



曹操年轻时,就机智警敏,随机应变,为人放浪,而且不喜欢学习,大家都不太看好他。独独以知人著称的南阳许劭评价他:“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可见曹操生逢其时,他遇到了一个能够大展拳脚的时代。

曹操的发迹仰仗于当时的农民起义军——黄巾军。在他29岁时,跟随皇甫嵩平息了颖川的黄巾军,因功升任济南相。后董卓乱政,曹操散尽家财笼络义军,与各路诸侯跟随袁绍讨伐董卓,因联军内部各自心怀鬼胎,发生内讧,终致解散。



屡屡失败让曹操认识到,没有自己的力量,终究只是无根浮萍。转机在192年来到了,当时的青州黄巾军极速壮大,担任兖州牧的曹操日夜讨伐,击败并收编黄巾军,获降兵三十余万,人口百余万,曹操将其改编为“青州军”,自此有了纵横天下的资本。

此后曹操一路攻城掠地,特别是公元200年的官渡之战,以劣势兵力击败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逐步统一北方,成为当世最强的一支力量。



相比曹操,孙权的幸福来的容易的多。其父孙坚,其兄孙策,已经给他打下了一片江山。当时群雄逐鹿的中心集中于北方地区,而江东相比中原,属于争夺的空白地带,没有特别强大的军事力量。孙权上位后,注意笼络人才,获得了江南大族的支持,逐渐巩固了东吴局势。

东吴政权的建立,颇有“农村包围城市”的意味,避开群雄纷争的热点地区,在当时统治力量薄弱的江南开辟了根据地。



而刘备作为众望所归的汉室宗亲,坎坷半生,一把年纪了还在以贩售草鞋为生。他的成功源于他对人才的使用和对天下大势准确的把握。文有卧龙凤雏,武有五虎上将,各路人才就是刘备三分其一的最大倚仗。

先是联合孙权在赤壁把曹操赶回了北方,再巧取豪夺了亲戚刘璋的地盘,据西蜀一隅苦心经营,作为复兴汉室的基地。同样的,刘备也是在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找到了立身之处。



三股力量或有争斗,或有联合,尽量将己方处于最有利的位置。曹操强时,孙刘联合抗曹。刘备形势好时,孙权又背后捅刀,夺取荆州,配合曹操扼制西蜀扩张,始终维持三方力量的均衡,短期内谁也无法吃掉对方。自此,三国鼎立之势已成。


百味乾坤


历史的发展绝不是一个人两个人所能推动或者改变的,他们的背后都有着明显的阶级属性和阶层支持。

东汉末年大混乱局面出现的原因在于,常年的太平盛世稳定局面,造成了社会阶级的固化,官僚体系、财富体系被世家大族所垄断,选人用人机制变成了各个利益集团谋取私利扩充势力的工具,出身底层的精英失去了上升空间,平民无法通过劳动实现应有的价值。

这就激发激化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的矛盾,从而引发了以黄巾起义为开端的东汉末年混乱局面。


袁绍


袁术


刘表

在这场混乱中,第一批站上台面,同时也是第一批领盒饭的,通常都是原先处于统治阶层的世家大族,因为他们长期垄断各种资源,能够在短时期内就形成强有力的势力。但也因如此,他们的执政理念与管理模式依旧是被反对的老一套,在整个社会阶层被重新洗牌、展开革新的新局势下,很快就被觉醒的人们所抛弃。例如袁绍、袁术、刘表、刘璋,都是当时的名士、世家、大族出身,而其结局也应证了也上观点。



马腾



公孙瓒



孙权

紧接着上台的是拥有武力处于次等位置的士族,这些家族通常以武起家,文化层次不高,社会地位并不显著,不能够与世家大族相抗衡,但是当世家大族被击垮后,他们的势力又远远超过其他士族,同时,这些规模较小的士族为了避免战祸,也会聚拢到这些武力家族旗下,用人才金钱支持来换取武力保护。不过,这些家族通常不会太持久,一是因为支持他们的小士族实力并不强盛,多为地区性家族,所以既不能提供源源不断的支持,也存在很大的局限性;二是这些士族虽然托庇于武力家族之下,但是出身儒门的他们是看不起这些武人家族的,所以当有更合适的、阶级属性更契合的势力出现时,往往就会转而归降。例如马腾、公孙氏、孙吴和交州士氏等。



刘备

曹操

再上台的就是通过自身理念,达到某些世族或者阶层的利益标准,从而聚合到一起形成的势力。典型代表刘备。刘备虽托说是中山靖王之后,但是一个连代数都说不清的祖先,实际上也就是寒门出身。在遇到诸葛亮之前,他所提出的理念或者大旗,便是复兴汉室,或者说是那莫须有的衣带诏。通过高举这面大旗,笼络到了一部分忠于汉室的士族的支持,形成了东州集团。这一时期的刘备是十分不成功的,他采取了第一梯队的方法,却没有世家大族的实力,所以很快就被赶的到处都是。但是在请出诸葛亮后,形势发生了变化。诸葛亮是法家出身,他的理念对于一部分郁郁不得志的人来说是很具有吸引力的。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荆州集团。但是此时的荆州本土世族有了更好的选择--曹操,因此刘备立足维稳,便又被撵去了益州。益州刘璋是典型的第一梯队的人物,当刘备出现后,其手下人迅速抛弃了刘璋转向刘备。由此形成了益州集团。刘备至此才形成系统的、独具一帜的执政理念,开始慢慢发展。曹操也是这一梯队人的代表。

最后,为什么天下归于晋呢?

其实三国的争端可以说是处于上层的儒门大族与处于下层的非儒门寒族的斗争,再具体一些,就是儒家与法家的斗争。


司马懿

当天下大乱之时,发展占据上风,如三国中曹魏、刘蜀,三占其二,原因在于法家重法度、轻人情,给了底层精英以出人头地的机会。但是随着进入相持阶段,天下区域和平,新形成的贵族阶级不再希望有新的人来夺取他们的权力,希望维护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儒家开始占据上风,以中正选人,不再看重才能,而重新回到了门选。因此出身儒门大族的司马氏,便被整个传统儒门大族和新生贵族阶级选中,成为了代言人。


爱历史的小鹏友


大家好!我是农夫看天下,很高兴能够为您解答这个问题。东汉末年最后为啥会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呢?我认为主要有下面几点:

1、首先东汉末年发生的天灾人祸导致黄巾起义是形成三国鼎立的先提条件。而刘焉对汉灵帝撤刺史建州牧的建议无疑是形成诸侯割据的导火索。

东汉末年天灾不断,又加上瘟疫流行,许多原先拥有田地的农民为了生存只得变卖土地,这样一来,土地兼并严重,自然地生成了许多大大小小的土豪。老百姓在不能生存的情况下,爆发多次的农民起义,其中规模最大的要数张角领导的黄巾起义。

黄巾起义虽然被汉灵帝派遣的皇甫嵩、卢植等残酷地镇压了,但是各地的山夷、土匪犹如星星之火一样呈现燎原之势,统治者被整得顾此失彼、焦头烂额。很快,汉灵帝就无法应付全国的烂摊子,这时刘焉向汉灵帝提出将负责监察各地的刺史,赋于兼有管理地方军政事务的权利。

刺史升为州牧,成为仅次于朝廷的下一级高官。这样一来代表中央的朝廷已经失去了皇权、兵权,各地的州牧借机拼命扩张军队、做强做大,成为趾高气昂、拥兵自重的一方诸侯。当时具有代表性的大军阀有刘表、刘璋、曹操、吕布、袁术、张绣、孙坚、袁绍、刘备,还有汉中属于农民起义的张鲁,又有关中马腾、韩遂等。

2、曹操、刘备、孙权之所以能够独霸一方,得益于他们提出了正确的口号和采取的明智策略。

大家知道,曹操是采取“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以王权驾驭天下的方式,独霸中原;而刘备却以“皇叔匡扶汉室”的口号来号召天下群雄,当他夺得荆州五郡之后立即兵发益州、汉中,而后依托剑阁栈道之天险抗拒曹操;而孙权虽然没有什么堂而皇之的口号,但是他却可以凭借长江天险,依靠孙坚、孙策所交付的家底来对抗曹操。

而且当曹操统兵南下之时,孙刘两家就迅速靠拢,联合对付曹操。当蜀汉做大做强之时,曹丕又来联合孙权杀了关羽,让孙权夺取了荆州。这种互相依赖式的三角关系真的就是活脱脱的“三角形稳定定理”。

3、“从官渡之战到赤壁之战”是曹操由强转弱的两个转折点,而赤壁之战却是形成三国鼎立雏形的催化剂。

官渡之战是曹操和实力最为强大袁绍之间的角力。曹操仅仅以三万兵力大败袁绍的十万之众,曹操采用他的谋士许攸的建议,火烧袁绍的粮草后大败袁绍,从此袁绍一蹶不振直到病死。然而曹操的部队却因此得到空前的壮大。


当曹操统领几十万的军队浩浩荡荡挥师南下之时,刘表之子刘琮望风而降。但是踌躇满志的曹操时而横槊赋诗,时而来个“鸳鸯帐里度春霄”。结果被周瑜用火攻之计大败曹操。而刘备乘机夺得荆州五郡,此后又向益州、汉中发展,渐渐得以发展壮大。

4、我国特有的地形地貌促成了三国鼎立形势的形成。

气势磅礴的长江、波涛汹涌的淮河就是东吴天然的万里长城。曹操望着滚滚长江东逝水,对那孙仲谋也是望洋兴叹。

“飞喘瀑流争喧豗,冰崖转石万壑雷”的蜀地天险,“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巅”的天梯石栈,是蜀汉不可击穿的盔甲战袍。刘备依托剑阁天险,进可攻,退可守,伸缩自如。曹操一时半会也奈何不了他。


就是这样的地形地貌,又由于几十年的持续战乱,老百姓积贫积弱,曹操、刘备、孙权三家的势力都不是很强大,谁也奈何不了谁,这无形之中也成了三角形稳定定理了。

总之,我认为之所以形成三国鼎立的原因就是以上这些了。问题回答完毕,敬请赐评,假如您能够关注我,那将使我激动很久的。谢谢!


农夫看天下


东汉末年是诸侯混战的乱世,所谓乱世出英雄,每个诸侯都想在东汉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书写自己辉煌的人生。经过几年的战争互相兼并,在三国的历史上出现了曹操,刘备,孙权,三个顶尖人物,他们各把一方,曹操占据中原北方,刘备占据天府之国的四川,孙权占称雄江东!形成了三国鼎力的局面!

曹操的有着显赫的家世,他的父亲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曹操是一个标准的官家子弟,少年时期的曹操就是一个不务正业的浪荡公子,没有一个人看好曹操,只有南阳的许劭以知人著称,他曾对曹操说过:“君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看曹操以后的表现还真是个乱世枭雄!

东汉末年的黄巾起义,给各地诸侯扩充势力的机会,他们在剿灭黄巾军的同时,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扩充军队,曹操也是在这个时候跟黄巾军作战,但是没有自己的部队。打败黄巾军只是封了一个济南相的官!

后来董卓祸乱朝纲,曹操散尽家财,招募士卒,在他的倡议下,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可是他们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都是为了借讨伐董卓的机会,扩充自己实力,曹操兵微将寡,他的建议根本没有人听,无奈自己去打董卓,可想而知,曹操那一点人马怎么是董卓的对手,曹操也差点丧命!

公元前191年,曹操鲍信联合将青州的黄巾军打败,鲍信战死。曹操收降黄巾军残部,组成“青州兵”,从此,曹操的势力大增,有了同诸侯争霸天下的资本!

曹操听从谋士的建议,把汉献帝迎到自己的根据地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政治上占据绝对优势,从此曹操灭袁绍袁术吕布刘表马腾韩遂等地方割据势力,又远征乌桓,吊打南匈奴,统一北方!

曹操使行一系列安民政策,扩大屯田、兴修水利、实行“租调制”,从而使中原社会渐趋稳定、经济出现转机。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曹操的野心是统一全国,不仅仅是统一北方,可惜在赤壁之战中被刘备孙权联军打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几乎全军覆没,曹操若不是关羽把他放走差点丢了性命!从此阻断了曹操统一全国的步伐!

刘备本身是一个草根出身,没有显赫的背景,可以说刘备是一个失败再失败,坚持再坚持,坚韧不拔的典型人物,刘备靠着自己坚定的信念闯出了一片属于自己的天下!

刘备早年也曾和袁绍共同讨伐董卓,奈何自己没有兵马,只有三个情同手足的兄弟,袁绍根本看不起他,要不是曹操给他说好话,恐怕早就被袁绍赶跑了!

刘备的前半生都是在颠沛流离中流浪,没有自己的地盘,在三顾茅庐以后请出诸葛亮以后,按着诸葛亮给他的规划,才以荆州为根据地大后方,打下了益州,占领了天府之国四川!

刘备作为一个白手起家的草根,先后依附袁绍,刘表,吕布,曹操,拼着自己匡扶汉室的理想,硬是在群雄逐鹿的三国打出自己的天下,实在值得我们学习!

孙权继承父兄的事业,继续开发江东,带领父兄留下的班底,和曹操刘备争夺天下,曹操一句“生子当如孙仲谋”,足见孙权的过人之处!

江东在孙权的治理下,守住了父兄开创的基业,发展江东经济,深谋远虑,智勇双全。他披坚执锐,亲率兵士,驰骋沙场。前半生没有打过什么大败仗,反而取得了赤壁之战、夺取荆州之战和猇亭之战“三大战役”的胜利。

之所以有三国鼎力的局面,谁也无法吃掉谁,孙刘联合是最重要的基础,曹操作为最强势的一方,单凭刘备或者孙权单方面的实力,基本无法和曹操抗衡。到头来只能让曹操各个击破,但是孙刘联合就转变了这样格局,可以保持力量的均衡,谁也无法吞并谁!三国鼎力的局面就这样形成了!





草堂夜语


东汉末年,由于张角张宝俩兄弟的黄巾起义,导致了大量的贵族,地主阶级受到伤害,就开始大量的屯集人马,粮草;各个州知府开始了招兵买马,迅速形成的各路人马声势浩大,不仅平定了黄巾起义,更是占据一方。东汉皇帝害怕各州府脱离国家管辖,就把政治和军权分开,派朝廷有威望的人接手军权,更是加速了诸侯割据的场面。

后各路诸侯以袁绍为盟主讨伐董卓,曹操从中趁乱崛起招降三十万青州黄巾军,大败吕布,夺取兖州,从而开始了以兖州,豫州作为根据地扩张,迫使汉献帝迁都许。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瓦解了张绣,吕布,袁术。后又在官渡大败袁绍,统一北方。南下准备攻打刘备孙权。

孙策后占据江东,依靠江东士族,经营长江天险,拥有天下最强大的水军,励精图治。

刘备势弱,但兵强马壮,深得民心。又以献帝皇叔之名,借助曹操五万人马杀败袁术,占据徐州,后败于曹操,先投袁绍,再借住刘表的荆州,三访诸葛亮,获取隆中对。也开始了逐鹿天下。

曹操欲出兵南下,攻打荆州。刘备与孙权联合在赤壁大败曹操,刘备乘胜夺取武陵,长沙四郡,逐渐发展壮大,后以驻兵防守之名,夺取益州,后入主成都。至此开始出现了三国鼎立的局势。相互制约平衡。

蜀,吴,不可以单独抵抗魏,魏不能以一敌二。唇亡齿寒。更有周边的匈奴,鲜卑等国的虎视眈眈,保存实力。所以形成了三国鼎立。虽然后来关羽之死,汉中失手,孙刘大战一场,但最后仍握手为盟。三国鼎立一直持续到,吴蜀老将凋零,政治腐败,后继无人之后,西晋灭吴,三国结束。


话小房


一、首先东汉末年出现诸侯割据,主要是因为在黄巾之乱后朝廷无力再控制地方,所以不得不给地方放权,允许地方武装自己招募部队,到了后来更是重启州牧制,极大地促进了地方武装的发展,并且使其更加合法。

二、当地方武装势力逐渐强大的时候,地方武装者们的心思就开始逐渐活跃,野心也慢慢涨起来了。这个时候汉灵帝驾崩,何进无能,董卓篡权,掌控朝堂,飞扬跋扈,遭到了整个士族集团的发对。于是他们趁机和地方武装集合,逐步发展成诸侯。

然后在董卓死后,西凉残军对朝堂上进一步的祸害彻底将大汉的威严踩在脚下。各地诸侯开始肆无忌惮的征伐,于是各方豪杰纷纷登场。堪比先秦战国时期诸侯互相攻伐一般。

三、诸侯征战的过程就是大浪淘沙的过程,最后江水将金子上面的俘沙全部冲走,留下了金子中的佼佼者。其余的诸侯或是外部或是自己因素,逐渐退出了历史的舞台。那么为什么会留下魏蜀吴,出现三足鼎立的局面呢?

1、首先,雄才大略的曹操,逐步统一了北方,将自己的对手一一淘汰。这个时候的他可谓意气风发,也因此骄傲自满,最终在赤壁大意败于孙刘联军。这个时候朝堂上汉臣又出来开始牵扯他的精力,再加上他年事渐高,所以无法全身心的投入到对外作战中,给了东吴和西蜀宝贵的发展时间。

2、东吴和西蜀主要是因为他们独特的地利优势。在那个交通落后,物质匮乏的时期,长江和蜀道就是天堑,想要攻克,就必须要付出十倍或者数十倍的精力。而刘备不是无能之辈,孙权也以历三世,手下有大量父兄留下能臣武将,所以守土绰绰有余。

3、曹魏因为难以攻克天堑,所以难以一统。而蜀国因为南中不稳,自己的内部资源也远弱于其他两个阵营,粮食产出、人口、人才储备等等,所以尽管诸葛亮和姜维多次北伐,仍难以建功。而东吴因为孙权不是进取之辈,再加上内部山岳和世家大族的牵扯,所以只能偏据一方。

以上种种原因最后导致了,三足鼎立的局面。直到另外两方的快速衰败,导致攻守之势严重失衡,所以最后司马家才能一统江山。


蝶梦青史


东汉末年,诸侯割据,群雄逐鹿,最终形成三国鼎立的局面,这是历史的必然。鼎要有三足才立的起来,三国这个数字不是凑巧,而是一种必然。只有三方势力彼此牵制会导致势力之间维持一种长久的平衡,若只有两方势力,大家都没有后顾之忧,必然是要不顾一切互相并吞,要不了几年就会统一了。历史都是如此。

州牧制度-让东汉彻底倒下的疾病

东汉末年,汉朝内部宦官当政,政治腐败,经济萧条,加上少数民族的入侵和叛乱使时局动荡不安。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能力减弱,黄巾起义后朝廷对地方上的控制弱到极致。但是在靠东汉历史上遗留下的底蕴和积蓄还是平息了叛乱,让天下回到的正轨。这时出现了一个人为皇帝提出了个建议,彻底的把东汉推入万劫不复的深渊。此人便是刘焉,刘焉建议皇帝重新设立州牧。和原本的东汉刺史制度不同,州牧是手握大权的,中央的命令需要经过州牧的手里,而不是一竿子直接捅到县级别。这个制度一出,让别人用心的拿到了一州之地的最高军事、行政、财政大权,彻底的切断了汉庭对地方的管制。虽然东汉这时已经是百病缠身,但是这项制度才是最最致命,从此东汉王朝彻底倒下。

藩镇割据-埋葬东汉的泥土

随着时间的推移,董卓掌权,废帝新立,把控朝堂。激起各路诸侯的不满,这就相当全朝廷中央与地方诸侯内战。之后出现曹操、吕布、袁绍等这样的军阀割据地方,此时东汉已经进入名存实亡的地步。

势力平衡-产生三国鼎立的原因

事物的发展是有弱到强,在由量变到质变。当事物发展到突破的灵界点时,很小的一个因素就可能造成一种新的局面。刘备就是这种因素,军阀混战,最后曹操在北方盛极一时,扫荡北方群雄后曹操立马把视线转移到南方。这时候的曹操灭了袁绍,夺下荆州,意气风发,壮志凌云,信心无比自大(换谁都自大),刘备是丧家之犬,孙权是黄口小儿,刘璋暗弱无能,其他小诸侯根本成不了什么事情。于是他就给孙权写了一封信;“近者奉辞伐罪,旄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於吴。”“会猎”潜台词就是:我要跟你比一场。孙权如果是个胆小的脓包没准还真的让天下都归了曹魏。


但是出人意料的是,在赤壁之战中,周瑜指挥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操。此后,曹操退守黄河流域一带,不敢轻易南下;孙权在长江中下游的势力得到巩固;刘备这个影像曹魏势力走向的因素,乘机占领湖北、湖南的大部分地区,又向西进占四川;这就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而后三个强国实力相当,你不让我,我不让你,在竞争中不断的发育自己的国家,扩充自己的国土。最终已其中一方承受不了这种竞争压力而倒下的方式来打破这种平衡。

<strong>

三足鼎立-事物发展到一定程度的结果

鼎要有三足才立的起来,三国这个数字不是凑巧,而是一种必然。只有三方势力彼此牵制会导致势力之间维持一种长久的平衡,若只有两方势力,大家都没有后顾之忧,必然是要不顾一切互相并吞,要不了几年就会统一了。历史都是如此,当年金灭北宋,本来一鼓作气要取天下,这时蒙古崛起才让南宋多撑了几十年。而元灭金后,南宋便紧随其后走向灭亡。近代史上北洋军阀到抗日战战争时期,也是如此。之后日本被打败了国共之间内战瞬速爆发,最后归于统一。

其实,三国时期比较有远见的人,都已经遇见到历史的走向。第一个提出可能会有三足鼎立局面出现的的人就是鲁肃。鲁肃在刚投靠孙权的时候就向孙权提出过三分天下的策略,受到孙权赏识而被重用,不过他说的三分是曹操、孙权、刘表(因为当时刘备只是个投靠刘表的小人物),那个时候刘备还没见过诸葛亮呢。而后来的诸葛亮提出的三分(曹操、孙权、刘备)因为符合后来的历史,所以比较有名罢了。可见东汉末年军阀混战最形成三国鼎立是历史的必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