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王勾践灭吴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seventao


“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训,二十年之外,吴其为沼乎!”,《左传》中这句话,说的是春秋末年,越王勾践被吴王夫差所败,然后卧薪藏胆,休养生息,二十年之后成功报仇,灭掉了吴国。在灭吴之后,越国在勾践的带领下,成为了春秋最后一任霸主国。但当历史进入到战国之后,越国不仅失去了霸主地位,竟然连“战国七雄”的名头都混不到了。是什么原因让原本如日中天的越国,在进入战国之后迅速衰落,没能成为七雄之一呢?


  • 勾践卧薪尝胆

内部原因:先天不足与后天畸形

要全面论述越国进入战国之后快速衰落的原因,我们必须从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个方面来分析,先说内部原因,概括一下,我们不妨用“先天不足”和“后天畸形”两个词来形容。


  • 1、先天不足——霸权建立时已埋下隐患

“越王勾践三千甲,不及青女一支竹”,在《越女剑》里,金庸为了正面描写阿青的强大,设计了这么一个情节:为了见到范蠡,阿青独自一人,武器都不带,就拿着一支竹子,孤身闯入越军营地,营地内的三千越甲都挡不住阿青的脚步。

如果按照《越女剑》的描写,三千越甲似乎不堪一击,但实际上,这三千越甲战斗力非常强横,越王勾践也正是凭借这三千越甲,成功灭吴,称霸诸侯。

然而勾践本人的才能实则有些偏科,他建立了傲视诸侯的武功,但其文治能力并不出色,全靠范蠡、文种等人。《国语·越语》中有这样的记载:

越王勾践栖于会稽之上,乃号令于三军曰:“凡我父兄昆弟及国子姓,有能助寡人谋而退吴者,吾与之共知越国之政。”

发布这条命令的时候,勾践刚刚败于夫差,自己脑袋里没有办法,竟然许下了谁能帮他打退吴国就他就和谁分享江山这样的承诺。


  • 夫差与勾践

此外,《国语·越语》中还有另外一段记载:

令壮者无取老妇,令老者无取壮妻。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四方之士来者,必庙礼之。……非其身之所种则不食,非其夫人之所织则不衣,十年不收于国,民俱有三年之食。

所谓的“十年生聚”,便是指的这一系列的政令,主要囊括了休养生息、鼓励生育、招揽人才、发展生产等方面的内容。然而有一点我们必须指出来,这些政令都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措施,战胜吴国后,这些政令就不合时宜了,要不废除,要不革新。问题在于,这些高明的政令是在范蠡与文种的主张下推出的,那如果没有了范蠡和文种呢?

可惜的是,越国灭吴称霸之后,再也没出过范蠡、文种这样的人才。文种受到勾践猜忌迫害,以叛乱罪被诛杀,范蠡则看到了“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结局,主动辞官归隐,泛舟西湖。

越国的霸业,是勾践、范蠡、文种三人合理缔造的,范蠡文种都有宰相之才,然而当越国称霸以后,范蠡归隐,文种自尽,越国无法合理地完成“打江山”到“守江山”的转变,留下了衰亡的先天隐患。

  • 范蠡与西施泛舟西湖
  • 2、后天畸形——政权迭代过程中的篡位现象

人类是一种很奇怪的生物,一方面,他们懂得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但另一方面又总是在重复同样的悲剧。在历史长河中,又特别是在帝王之家,“怕别人学自己的成功模式”和“他都成功了,我当然也没问题”这两种现象可谓一直存在着。

比如赵匡胤陈桥兵变黄袍加身,“怕别人学自己的成功模式”,于是折腾出了杯酒释兵权,使得宋朝重文轻武,武备松弛,国防偏弱。而在越国王室之中,“他都成功了,我当然也没问题”这一现象,也屡见不鲜。

公元前465年,勾践病逝,太子鹿郢即位,鹿郢死后,太子不寿即位。史书记载:不寿立十年见杀,是为盲姑,次朱勾立。朱勾弑父自立,一下子点燃了越国王室篡位的火种。朱勾死后越王翳即位,王子豫欲谋夺王位,撺掇越王翳连杀三子,准备谋害太子诸咎,诸咎不甘引颈就戮,主动发兵弑父自立。

  • 越王朱勾铜剑


然而诸咎虽效朱勾之行,却无朱勾之能,越国人不服诸咎,起兵杀之,越国又陷入内乱,内乱持续数年,越王无余即位,但越国王室的内讧和杀戮却没有停止。越王无余十年,又被臣子所弑,越王无颛即位。

总的来说,勾践死后,由朱勾开先河,越国王室不停发生子弑父、臣弑君的事件,贵族内部亦争相效仿,攻伐不断,持续时间长达几十年。正是在这种后天畸形的情况下,越国开始走向衰落。


外部原因:因循守旧,落后于时代

越国的衰落,以内因为主要原因,但也有外部因素。从内部看,越国自己在不断落后,从外部看,竞争对手却在不停进步,此消彼长,称霸天下的霸主就慢慢变得平庸了。当越国内部的政变夺权如火如荼时,其他诸侯国已经开始纷纷变法图强了。

平王东迁以后,周天子德衰,但依然是各诸侯国的宗主,即便是春秋五霸,在表面上仍然对周天子仍然保持着尊敬,周公所建立的封建制度、宗法制度还维持着最后的尊严。但到了越国称霸的时代,礼崩乐坏,诸侯国已经不再给周天子面子了,都想自己称王。

既然要从“称霸”往“称王”的路线上转变,那相应的,思想观念和政策制度上,也就需要进行变革。公元前403年,赵魏韩三家分晋,开启了战国时代,而在三家分晋之前,魏国国君魏文侯就已经启用了李悝,在魏国国内主持变法。


  • 魏文侯

李悝在魏国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包括:废除官僚世袭制度,以能力为官员升迁之考核标准;废井田制,实施平籴法;创立武卒制等多个方面。经由李悝的变法措施,魏国日益强大,成为了战国初期最强大的国家。而反观越国,此时朱勾已死,越王翳不仅无力开拓疆土,甚至连守成都做不到。

除魏国之外,楚国、秦国、齐国也纷纷启用了吴起、商鞅、邹忌等人或改革或变法,纷纷变得强大起来,而此时的越国,则正陷入“越人三弑其君”的内乱之中,宫廷政变连年不断。等到越王无颛即位时,内乱总算停下来了,但这会儿已是公元前360年了。虽然李悝吴起早已死去,但关外的秦孝公已经准备启用商鞅变法了。


导火索:自取灭亡

在前文所论述的内因与外因的基础上,可以说越国已经陷入了内困外乏的状态,一度受到齐国和楚国的攻伐,不得不迁都。但俗话说压死骆驼还需要最后一根稻草,公元前341年,越王无疆即位,虽然这时越国早已不复当年勇,但无疆却还有一颗重振先祖雄风的心,于是准备与楚国联合起来,讨伐强敌齐国。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这会儿的齐国国君是齐威王,齐威王任命邹忌为相,主持变革,使得齐国日益强大,楚国也有些发怵,于是没有履行和越国的约定,越国自己也没有信心打赢齐国,于是与齐国何谈了,然后一怒之下掉过头去讨伐楚国。

作死就会死,楚国虽然曾经差点被灭了,在吴起变法后,楚国国内的旧势力被清除了大半,楚国反而有了越来越强大的趋势。强弩之末的越国远不是楚国对手,两军甫一接触,越军就一溃千里,楚国轻松全歼越军,越王无疆死在乱军之中。


  • 越伐齐

经此一役,越国名存实亡。


结语

为什么越王勾践灭吴后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看到这里,已经有了答案,越国霸业昙花一现,有内部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总的来说,就是一方面自己内部出了问题,另一方面又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此消彼长,就从霸主的神坛上跌落,成为了历史舞台上一个可有可无的配角,自然就担当不起战国七雄之名了。


卧闻海棠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位霸主,然而其霸业却如昙花一现,在勾践去世后,越国的光芒就褪去,终于在战国时代默默无闻,没能跻身于战国七雄之列。这是为什么呢?

第一,越国灭掉吴国,实有很大的侥幸成分

在春秋时期,越国只是僻处东南的小国,地小人稀,文明落后,国力也并不强大。实际上,在吴越争霸战中,吴国基本上是压着越国打的。吴国曾经一度把越国打得差点亡国,如果不是夫差犯了一个错误,勾践是没有翻盘的机会。夫差的错,在于没有斩草除根,没杀了勾践,而是把他当奴仆以羞辱。但是勾践能屈能伸,忍辱三年,成功骗过夫差,重新返回越国。

此后,勾践以范蠡、文种之计,以财货、美女贿赂夫差,以弱其志,并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夫差后期任用奸臣,伍子胥被杀,孙武离去,而他犹妄自尊大,忽视勾践的威胁,却一味想着与晋国争霸。在夫差带着十三万大军北上黄池,与晋国争夺霸权之际,勾践突然从背后下手,突袭空虚的吴国。这是越盛吴衰的关键一役,此后,勾践越战越勇,最终完成灭吴的大业。

平心而论,以国力来说,越国与吴国并不在一个水平。勾践能取得惊天成就,主要是吴王夫差犯一系列不可饶恕的错误。因此,越国的非凡成就,更多应归功于勾践个人的能力,而非越国的国力有多强大。

第二,越国灭吴后,并没有大肆扩张

勾践灭吴,主要是一场复仇之战。在灭吴之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伯就是侯伯,也就是诸侯之长。其实此时的周天子已经全然没实权,所谓封伯,象征性的意义大于实际意义。

越王勾践并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他对自身实力的估计还是比较合理的。灭吴之后,勾践不失时宜地会齐、晋诸侯于徐州,并致贡于周。对于所占领的吴国之地,勾践只吞并一部分,为了巴结邻国,他把淮上之地划给楚国,把吴国侵占的宋国土地归还宋国,把泗水以东六百里之地划给鲁国。从这里可以看出,越王勾践实际上并没有称王称霸的意图。

应该说,勾践的做法还是明智的。古代政治与今天的政治并没有很大不同,当你吞并一个强国时,很容易引来邻国的恐慌,而这往往导致灾难。比如战国时代的齐国在吞并宋国后,就引来五国伐齐,最后齐国差点灭亡,从此一蹶不振。勾践吸取夫差的经验教训,在国际上保持低调,主要还是考虑到自身的实力,与晋、楚、齐这些老牌强国,还是不在一个档次上。

第三,范蠡出走,文种被杀,越国初现衰落之征兆

越王勾践是一位伟大的英雄,但他的猜忌心也是很强的。

最能洞悉勾践内心的,当属谋臣范蠡。范蠡辅佐勾践二十余年,功劳赫赫。但是在勾践灭吴大业完成后,范蠡却选择急流勇退。在很多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你辛辛苦苦奋斗图个啥呢,不就是为了功名吗?但范蠡有自己的看法,跟随勾践这么久,看清勾践猜忌心是很强的。像勾践这样的人,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安乐。所谓“兔死狗烹,鸟尽弓藏”,盛名之下,难以久居。于是他急流勇退,云游四方,最后落脚于齐国陶地,开始他人生第二次创业。

范蠡是不是多虑了呢?事实证明,他的选择完全正确。范蠡的好友,越王勾践的另一位大功臣文种放不下功名二字。范蠡曾写信警告他,认为勾践复仇心愿已遂,他们这样的谋臣就失去了价值,你肚子里的韬略那么多,君主不防你防谁呢?但是文种不相信,自己功劳这么大,能力这么强,怎么会没有容身之所呢?

果然如范蠡所料,勾践的猜忌心日甚一日,当年文种为灭吴提出九策,而勾践仅用其三策便大功告成,他不能不提防着文种以同样的手段来对付自己。勾践的一席话暗藏杀机:“当年你的九策,仅用三策就破强吴,还有六策尚在,希望你到九泉之下,用这些计策对付吴国的祖先。”并赐送一柄属卢之剑,文种明白越王欲置己于死地,最终只得以伏剑而死的方式,来结束自己生命。

范蠡出走,文种被杀,本来就缺乏人才的越国就无以为继了,而其走向衰落,似乎是必然的趋势。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去世。越王勾践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他意志顽强,坚忍不拔,在失败面前能卧薪尝胆以图东山再起。像勾践这样的人,几百年也不一定出得了一个,因此,我们不能奢望其继承者有他那样因坎坷而磨砺出的坚强品质。因此,勾践之死,就意味着越国的衰落,其文化与国力不足以支撑强国的地位,在战国时代逐渐被边缘化,理固宜然。


君山话史


答:越国称霸是春秋时代的最后一个章节。他如同烟花一般的绚烂,在极短的时间内将自己最精彩的一幕就这样上演完。剩下的霸业就被他们的子孙相互的倾轧最终被楚国终结。当然越国存在的时间还是挺长的,只是勾践死后这个国家就逐渐进入了被楚国吞并的命运,再加上自己也不争气,只能落得这般田地。

关于越国为什么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我的理解大体上有四个方面

一、秦国最终灭六国,而越灭于楚。

我认为所谓的战国七雄的说法是站在秦国的立场上来看天下的。三家分晋,田氏代齐他们所产生的诸侯国最终都被秦国所灭。而庞大的楚国因为鲸吞了太多的国家了所以就不能在一一分出来进行表述。另外越国和秦国也几乎没有什么交集,很难想象当时的史官会把越国作为对手来看待,当然也是为了读法舒服,七雄总比八雄听的舒服。

这里也有几个案例可以佐证。郑国亡于韩国,宋国被齐楚魏国瓜分,卫国被魏国所灭。所以这些所谓的百乘之国最后都不是被秦国所灭。只能作为陪衬出现在历史之中。

二、越国的文化程度相对较低,而且在楚国灭亡越国之后仍然有大量的闽越、瓯越、南越等国家或者部落城邦形态存在。也不好就说越国亡了啥都没有了。这一点来说也是史观做了记忆性的删除,让越国失去成为七雄之一的资格。

三、越国的史料太少,和中原地区的交集太少。虽然有《吴越春秋》、《越绝书》等史料存世。可是主流观点中的《战国策》并没哟过多着墨,让越国非常的吃亏。另外在勾践之后,越国也没有干什么轰轰烈烈的事情,就是默默的等着被楚国一点点的吃掉,也没有做出一个雄国应该有的霸气的自豪感。不列入七雄之一我觉得也是正常的。

四、正如勾践去世的时候所说的:"吾自禹之后,承元常之德,蒙天灵之祐,神祗之福,从穷越之地籍,楚之前锋,以摧吴王之干戈。跨江涉淮,从晋齐之地,功德巍巍。自致于斯,其可不诫乎?夫霸者之后,难以久立,其慎之哉!"

霸业难久,这才是越国最大的痛点


南阁水哥


欧,我亲爱的朋友,这个目标对勾践还太遥远了,要等到他的玄孙的时候才进入战国时代才开始争雄。

战国争雄这对越国还太早了,毕竟我们常说富不过三代嘛,勾践再厉害,也经不起子孙们止不住的败家。

他所在的春秋时代,诸侯各国的目标还是成为的天下的霸主,也就是我们说的春秋争霸时代。

当然好巧不巧,他建立的延续了三世的霸业、实力强大的越国,却在刚刚进入战国时代时就轰然崩塌了。

先是被刚刚经历了作为战国时代开启标志之一“田氏代齐”变局后建立起的新齐国胖揍一顿,丢了霸主地位,势力从中原地区退出。

后又是接连的王族内斗,互相杀戮搞得越国分崩离析。史载越人三弑其君。

结果被他的老邻居楚国抓住机会,一举将越国给灭了国。

也就是说越国在进入战国时代还没开始争雄,就已经结束了。


历史小知


看了这么多雷同的回答,我想来点不一样的,让大家耳目一新的感觉。

第一,地理因素。吴越在春秋时代来说都是属于偏远地带,未开化之地,无论人口,还是军事素质,文明程度和当时中原的大国根本无法相提并论。

第二,越国贵有自知之明。吴国是怎么被越过灭掉的?曾经吴王夫差打的越国躲进会稽山,举旗投降,献国称臣,如果你是夫差,你会放过这个灭掉越国的千古良机吗?况且纵观吴越记载,夫差在前期的形象一直是励精图治,又怎么突然会为了几个美女和一些金箔而放过勾践呢?春秋无义战,君王各自有志,人都不是傻子。

当时吴出兵已久,聚集会稽,多染疾病;而越兵熟悉地形,且人虽少,然仍作困兽。以劳对逸,虽然能够取得胜利,但相必也是损失颇多。况且吴王夫差当时想的恐怕是北上会盟,与晋国争霸,因此在得到了相应的补偿(美女,附属)后,放弃了灭掉越国的想法。而后,越国正是趁吴国大举北上,国内空虚时,才趁虚而入,一举灭亡吴国。

试想,北上争雄才是吴国灭亡的主因,越王又怎会犯同样的错误。相必其出兵等事一定更加谨慎。

第三,越国不具有争雄的人才。春秋战国时代,人才是很重要的。而且人才往往能够成为战争成败的关键。有人可以合纵,有人可以连横,有人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越国知名的只有文种,范蠡。文种明显只是谋士,不足以和中原大国名臣并列。而范蠡早早离开了越王。其他无名之辈相必也谈论的必要。

此三点,相必更深层次的回答了越为何没成为七雄的原因。你可以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你去创业,一是没有好的先天环境,二是没有想成功的决心,三是没有有力的团队,那么你会成功吗?


会跳高的猪


越国和吴国是春秋后期的两大南方大国,吴王夫差报父仇,几乎团灭越国,然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励精图治,最终反灭吴国,成为春秋五霸之一,楚国是南方的绝对霸主,也是越国的苦主,越国在楚国的不断侵入缠食之下,在战国中后期失去群雄争霸的机会,沦为末流国家。




春秋后期,列国争霸,吴王阖闾在伍子胥,兵圣孙武等人的协助下于栢举之战中大败楚国,楚都寿春被攻破,当时和吴国互为表邻的越国,乘吴国大军伐楚后方空虚奇袭吴国,吴国被迫退兵,致使伐楚功败垂成。越王允常死后,勾践即位,吴王阖闾兴兵讨伐,勾践元年(496年),越国在檇李之战中大败吴国,吴王阖闾被越大夫灵姑浮射伤,不久即伤重而逝,死后夫差即位。



公元前494年,吴王夫差大败勾践于夫椒,一雪父王阖闾被害之耻,勾践被困于会稽山,越国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伯嚭,勾践在度过屈辱的三年囚徒生活后得到赦免,回到越国后的勾践卧薪尝胆,强国图存,整兵练军东山再起,在文种和范蠡的帮助下,乘着吴国北上中原争霸会盟之机,两次讨伐吴国,最终在前473年,通过卧薪尝胆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灭亡了吴国,成为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越国灭亡吴国,是春秋末期的一件大事,但是越国野心不大,因此没有逐鹿中原,而是称雄于长江中下游,淮河以东流域,史载越国"当是时,越兵横行于江、淮东,诸侯毕贺,号称霸王",然而,此时春秋行将结束,霸政趋于尾声,勾践作为春秋最后一个霸主,在即将进入的战国,却迎来了更大的国家危机。



战国,以周贞定王 十六年(前453年)韩赵魏三家灭智家,晋国名存实亡,七雄格局形成为始,司马迁做《资治通鉴》时,则是把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三家分晋”一事代表周礼崩坏,群雄竞逐,作为战国的开始。另外,还有以前473年越王勾践灭吴作为战国开始之说,目前史学家公认的战国之始,是依司马迁所定之周元王元年(前475年)作为战国之开始。



可以肯定的是,越王勾践灭吴,成为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已经距离列国争霸的战国时期不远。公元前465年,越王勾践病逝,勾践死后,越国发生了“越人三弑其君”的惨剧,朱勾杀死父亲越王不寿后即位为王,成为越国在战国前期非常重要的一位君王,朱勾作为勾践之后越国国势最强,武功最显赫的霸主,灭滕国、郯国,讨齐国灭缯国,越国在战国初期显示出了难得的霸主气象,延续了春秋时期的大国之风,然而,越国在越王朱勾、越王翳之后很快便迎来了无休止的内乱,整个战国中后期,越国都处于混乱无序的状态,在南方大国楚国的不断侵入缠食之下,越国已经不复大国之象,最终在秦灭六国之战后灰飞烟灭。



越国是南方大国,但从未把势力扩大到中原腹地,战国初期,七雄格局已成,韩赵魏三家灭智家,瓜分了智家的土地,被周天子封为侯,成为最早的战国列强,而西方大国秦国,东方大国齐国,北方大国燕国,唯一的南方大国楚国,在战国时期都有过总领诸国的高光时期,反观越国,自侥幸灭亡吴国之后,便不再向北拓展,而是醉心于霸制南方,与楚国争夺南方霸主之位,在内乱与外患的双重打击下,国力迅速衰弱,逐渐沦为战国时期的二流国家,最终失去了成为战国七雄之一的机会。


大国布衣


越王勾践虽然在灭吴的战争中取得了不错的战绩,但是越国终究是偏居于东南一隅,和中原的大国无法相提并论。而且在勾践之后,越国逐渐衰落下去,最后越国被南方的霸主楚国逐渐蚕食灭亡掉了,根本无法进入战国强国的行列。


首先,春秋后期兴盛起来的吴国和越国都是偏居东南一遇的国家,和中原的大国并没有相提并论的实力。

虽然有些史书把吴王阖闾和越王勾践也算作是春秋五霸,但是传统意义上的春秋五霸并没有这两个人,而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吴越两国之间的战争在中原一些大国看来只能算是地方性的战争,不能算是中原争霸。事实上楚国的实力一直在吴国之上,吴国当年能打败楚国,主要是时机赶的好,正好是楚昭王年幼,而掌权的令尹囊瓦胡来,让吴国有了可趁之机。

如果说吴国还有了让中原大国刮目相看的实力的话,而越国则根本就没有表现出那么强大的实力来。越国只是由于越王勾践卧薪尝胆,同时用美女麻痹吴王夫差。而吴王夫差冒险去进攻齐国,虽然打败了齐国,但是实力损耗严重,最后被越国抓住了机会一举灭掉。越国这样的称霸,在大国看来并不是什么实力的体现,而是玩弄诡计的结果。越王勾践也知道灭掉吴国实在是侥幸,所以并没有不自量力去争霸中原。

其次,到了战国时期,越国事实上实力有所下降,最后被南方的霸主楚国灭掉。

越王勾践虽然也算得上是一代霸主,但同时也是一个刻薄寡恩的君主。在越王勾践灭掉吴国,成就霸业的时候,立了大功的大夫范蠡很快就离开了他。而另外一个重要人物文种因为功高震主,最后被越王勾践杀掉,而其他一些有才能的大臣看到这种情况也都纷纷退隐。越国的霸业很快就衰落下去,到了越王勾践死了之后不久,越国就陷入了无序的混乱之中去了。

到了越王无疆时代,越国的实力已经相当的弱,和勾践时代的越国根本不是一码事。而当时的越王无疆,还沉浸在往日的大国梦幻之中,自不量力去和楚国进行南方的争霸。楚国虽然已经不如春秋时期那样强大,但是比越国还是强大不少,所以到了楚威王楚怀王时代,楚国在和越国的战争中打败越国,最终灭掉了越国,越国自然也就没法进入战国强国的行列。

正是因为越国一直偏居一隅,并且在战国初期被楚国所灭掉,所以自然无法进入战国七雄的行列。


平安读历史


一、越国国力达到强盛的时期是在春秋晚期,历史上的一种说法,越王勾践被誉为春秋五霸之一,因此越国在战国时期存在感很低。公元前494年,越国攻打吴国,但惨遭失败,越王勾践受辱与吴王夫差,从此开始了二十多年的韬光养晦,经过二十年的发展,越国重新崛起,到公元前473年,越国灭掉吴国。勾践灭亡吴国之后,就率军队向北渡过黄河,在徐州和齐、晋诸侯会盟。在当时,越国军队在长江、淮河以东自由畅行,没有限制,诸侯们都来祝贺,越王号称霸王,开始称霸。

二、内乱和战争导致越国的强盛没有持续到战国时期。勾践灭吴之后,范蠡归隐辞退、文种被越王赐死,一批批有才能的大臣被勾践疏远之后,越国的霸业昙花一现,迅速衰落。经过几代越国君主以后,越国的国力被消耗殆尽,越王无强,经常与中原国家征战,向北攻打齐国,向西攻打楚国,在与楚威王争胜中,越国大败,无强被杀,占领了越国大量的领土,从此之后越国内乱不断、国内贵族争权夺利,分崩离析,因此只能乖乖臣服于楚国。到楚怀王时期,公元前306年,楚王趁越国内乱的契机,出兵将越国灭亡,设江东为郡。

三、从地理环境可以来看,当时越国位处中国东南地区,开发程度远远低于中原地区,因此该地区经济落后,农业不发达,人口少,产生的人才就相对少,因此没有条件可以持续越国的强盛。

总之,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这三个原因不容忽视。


小江论史


所谓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是后世人根据公元前475年~221年之间的混战状况与当时国家强弱评定的。

西汉文学家刘向曾写道:“万乘之国七,千乘之国五,敌侔争权,盖为战国”,这是现在公认的“战国”和“战国七雄”概念的由来。

也就是说,战国时期的人并没有战国七雄的概念,所谓“七雄”是后世人评定的。越国因为标准不够,因而也就没被后世人列入七雄名单。



至于是哪些标准不够,古人也没说,我觉得可能是两项:一是越国没有变法,国力始终没有飞跃式进步;二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没有享受被秦始皇灭国的待遇。

先说第一点。战国七雄,全部都有变法图强。首先变法的是魏国。

公元前425年,赵襄子病死后,晋国的赵氏陷入乱政,魏国取代赵国成为三晋之首。其后魏文侯任命李悝变法,并广泛选拔了西门豹、乐羊、吴起等名臣,开启战国时代魏国首霸之局面。

魏国变法成功后,其他诸侯国效仿魏国变法图强,如秦国商鞅变法、齐国邹忌治国、楚国吴起变法,秦齐楚三国迅速崛起。



此外,韩国经过申不害变法、赵国经过赵烈侯变法(后来的赵武灵王还进行了“胡服骑射”改革),韩赵也是称雄于一时。

战国七雄中,最后一个变法的是燕国。公元前312年,燕昭王在易水筑武阳城,励精图治,决心兴复燕国,向齐国报仇雪耻。后来燕昭王采纳郭隗的建议,招贤纳士,“卑身厚币以招贤者”,筑黄金台,“千金买骨”,结果各国贤士们争着奔赴燕国,燕国很快集中了一大批各方面的人才。其中最著名的人才有乐毅、邹衍、剧辛等人。

公元前284年,乐毅带领燕军以及赵楚魏韩四国联军攻破齐国七十二城,齐国国君齐湣王出逃,齐国势微,燕国也因此跻身于七雄之列。



相比于秦魏赵韩楚齐燕,越国没有变法,始终没有拿得出手的对外战争成绩,这是越国的软肋。

虽然说战国初期,越国一度很强大。越王勾践为了与中原大国争霸,将国都由浙江会稽迁至山东半岛的琅琊,压得中原小国喘不过气,并与齐国、楚国、晋国等老牌大国并列为战国初期四强。

PS:春秋与战国的分界点有六种说法,这里取《史记》的说法,也就是公元前475年为战国元年。

但是,越国很倒霉。一方面,越王勾践称霸之后没多久就突然病死了,他的儿子、孙子都很柔弱,停止了对外扩张。曾孙越王朱勾倒是个有为之君,频繁对外扩张,但朱勾对大环境的认知水平仍然停留在春秋时代那种争霸当霸主的层次,别国都在变法,而他则因为认知不够错过了变法图强的最佳时机。

另一方面,从越王翳开始,越国长时间陷入内战,国力一日不如一日。内战一直持续到公元前362年,越王无颛继位后,才终于停止。

越王无颛与其弟越王无疆在位时期,越国的国力小有提升,但是这两位始终不变法,这使得越国已经无力再与经过变法后,实力强大的齐国、楚国对抗了。

而且最要命的是,末代越王无疆运气还特别糟糕。公元前306年,他发兵攻楚,结果谁知道越军刚和楚军一交战,立即就大败,越王无彊在溃败中也被乱刀砍死。

而无疆死后,越国立刻分崩离析,楚国陆续吞并越国土地,居然将越国灭了。

PS:越国被灭后,越人南迁,又分别建立了闽越国和东越国,但这两国不成器候,而且也没有称王。中原诸侯将其视为蛮夷。

由于越国被灭得太早,于是这就产生了第二个问题:越国有没有资格与七雄并列?

如果越国有资格,那么也没有熬到最后,实力同样也不弱的宋国、中山国为什么不能与七雄并列呢?

单论实力,燕国和韩国的实力并没有超出宋国和中山国太多。

所以我觉得,除了没有变法外,越国没有列入七雄,将“七雄”变为“八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越国没有熬到最后。它是被楚怀王灭掉的,而不是被秦始皇灭掉的。

这里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当年魏国灭了韩国,韩国没有撑到最后,韩国有资格被列入七雄之列吗?我想,应该也没有吧。

另外,有人说越国地理偏僻,文化落后,所以不能与七雄并列,这个我觉得没道理。因为燕国的地理同样也很偏,文化相对也较落后。燕国为什么能列入七雄之列呢?

实际上,越国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其首都都是在琅琊,越国的政治中心离中原并不远。

所以,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关键就在于越国始终没有变法,国力与战国七雄的差距越来越大。更关键的是,越国的灭亡时间太早了。如果它能熬到战国末期,享受被秦始皇灭掉的待遇,我觉得战国七雄应该就会改成“战国八雄”吧。


Mer86


楚国是看在越国,勾践死后,越国上下大乱,群龙无首才去攻打越国的,勾践死的时候是公元前465年,63年后,三家分晋,战国才开始,所以越国没有成为战国七雄之一。齐,楚,燕,魏,赵,韩,秦,始称战国七雄。



越人在公元前537年以前的历史除了关于越王室起原的传说外,全是空白。是年,越人开始随楚人伐吴,其后吴师入郢,越人即乘虚袭其后。入郢之后十年,吴王阖闾与越王勾践战于槜李(今嘉兴)大败,受伤而死。其子夫差于继位后三年(前494年)大举报仇,勾践败到只剩甲楯五千,退保会稽,越王勾践向吴王乞和,吴王夫差认为,越国无实力再战,对越王放松警惕。

吴王夫差,当时有两个原因,不杀越王,一是心软,二来他认定越国再无能为力,而急于北进与诸夏争霸,不愿再向南荒用兵了。

在此后十二年间,夫差忙于伐陈伐鲁,筑城于邗(即今扬州),凿运河连接江淮,从陆路又从海道(吴以舟师从海道伐齐为我国航海事见于记载之始)伐齐,和朝会北方诸侯,而勾践则一方面向夫差献殷勤,向他的亲信大臣送贿赂,一方面在国内奖励生育(令壮者不得娶老妇,老者不得娶壮妻;女子十七不嫁,男子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并给人民以军事训练。

前482年,夫差既两败齐国,大会诸侯于齐的黄池。他要学齐桓、晋文的先例,自居盟主。临到会盟的一天,晋人见他神色异常的不佳,料定他国内有变,坚持不肯屈居吴下,一直争执到天黑,结果他不得不把盟主的地位让给晋国。原来他已经秘密接到本国首都(吴原都句吴,在今无锡东南,至夫差始迁于姑苏,即今苏州)被越人攻陷的消息了。夫差自黄池扫兴而归后,与越人屡战屡败。

前473年,吴亡于越,夫差自杀。勾践踏着夫差的路径北进,大会诸侯于徐州(据顾栋高考,此徐州在今山东滕县,非江苏之徐州),周王亦使人来“致胙”。后又迁都于瑯琊(越本都会稽,即今绍兴。至勾践前一代迁诸暨),筑起一座周围七里的观台,以望东海。这时越已拓地至山东,与邾、鲁为界了。

勾践死于前465年,又六十三年而晋国正式分裂为三,那是战国时代的开始。在这中间,越灭滕(后恢复),灭郯,楚则灭蔡、灭杞、灭莒,亦拓地至山东境(莒后入于齐)。在转到战国时代之前,让我们补记两个和向戌先后并世的大人物;一个是郑公孙侨,字子产,即弭兵大会中郑国的代表之一;另一个是鲁孔丘,字仲尼,即后世尊称为孔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