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范蠡?

望匡


勾践会稽受辱,回国后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复国称霸的事迹广为流传,勾践的光芒太过耀眼,往往让人忽略了他周围的人们,其实,勾践之所以能复国成功,固然与他的坚韧心性有关,更多的也是依赖于范蠡和文种的辅佐。 

这两人才是勾践复国成功的关键,但勾践成功后,却并没有论功行赏,而是举起了屠刀,范蠡看得开,事先泛湖远遁,而文种面对范蠡的书信还在犹豫挣扎,继而送了命。

这种结果是否可以用范蠡的书信来说明?

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但不尽然。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兴兵伐越,重伤而死,夫差继位,誓要报杀父之仇,公元前494年,勾践准备不足,先发制人攻打吴国,战败,在范蠡和文种的建议下,贿赂吴国太宰嚭,越国向吴国请和,勾践甘心侍奉夫差,于是有了会稽受辱,范蠡陪勾践夫妇入吴,越国国政由文种留守主持。

勾践他们住在阖闾墓旁边,勾践剁草喂马,夫人除粪、扫洒,范蠡也在其中,如此日日夜夜,不见愠色没有怒容,勾践更是在夫差生病的时候闻、尝夫差的大便。终于吴王夫差放勾践回了国。 回国后的勾践励精图治,决定报仇复国,范蠡管军事,文种治国政,勾践卧薪尝胆,发愤图强,以至于越国国富兵强。

文种向勾践提出伐吴七术,勾践深以为然,君臣民团结一心。

夫差要建姑苏台,工程浩大,木材难寻,勾践就派三千人去深山伐木,助夫差修建姑苏台。

姑苏台修建好了,没有美女怎么行,于是,越国广罗美女,得西施、郑旦,教其歌舞,传其礼仪,送给夫差。

高价购买吴国粮食,再把炒熟的粮食卖给吴国,使吴国粮食短缺。

如此等等,意在让吴国衰落,而夫差也很如勾践的意,在伍子胥和太宰嚭之间,次次选择相信太宰嚭。 公元前482年,夫差率精兵北上主持黄池会盟欲图霸中原,而勾践看准时机攻打吴国,杀吴太子,吴国战败求和,这是吴国被虐的开始。公元前478年,越国再次攻打吴国,吴国战败,公元前476年,勾践又一次下达命令,攻打吴国,这一次,越国是要灭亡吴国,自公元前475年开始围攻吴国,历时两年,终于攻进吴都,灭亡吴国。

(稍作评论:春秋时期的战争一般历时短、伤亡小、意在威慑,像勾践围困吴国两年这样的战争实在是少,从此,战争性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吴国已灭,勾践复国报仇成功,振奋人心,接下来是不是要论功行赏,加官进爵了呢?并没有。实际上范蠡在第一时间就跑了,然后给文种留下了一封劝退书,内容在上文中提到了,这里不再赘述。文种一看,有些犹豫,有些舍不得,有些不相信,于是选择称病不朝。 然后朝中有大臣嗅到了风向,就开始说文种要造反。于是勾践顺势赐剑,并说:

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

想让一个人死,怎么也能找到理由:

  • 性格因素,勾践心硬如铁,心志坚定也心胸狭窄。这也是范蠡提到的,可以共患难,不能共富贵。
  • 面子因素,勾践在吴国,卑躬屈膝,夫妇两人为奴为婢,极尽谄媚之能事,那对任何人来说都是一种耻辱,更何况一国之君,而一直陪在身边的范蠡,是勾践受尽侮辱的见证者,无论如何,勾践容不下范蠡。
  • 政治因素,文种和范蠡辅佐勾践复国,但复国之后的越国该干什么,君臣出现了分歧,勾践企图心很强,他所做的一切都谈不上礼仪,为的只是兴国称霸,而文种则更希望越国偏安一隅,和平发展。文种成为勾践北上称霸的阻挠。

萧晓四姑娘


越王勾践为什么要杀文种范蠡?其实很原因简单,古人在《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中就清清楚楚地、说明了这事的原因:

范蠡遂去,自齐遣大夫种书曰:“蜚(同飞)虫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这事就得从越国兵败吴国说起:吴越之间的恩怨见之前写的一篇文章“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相斗几十年,最终结局如何?”在这里就不做多多阐述了。

越王勾践被吴军围困于会稽。越王对谋臣范蠡长长一揖,悔恨地说:悔不该不听先生的话,事到如今,方才导致兵败。敢问先生此时又有何计能救越国与本王?事到如今,范蠡也不能置之事外了。只得对越王勾践说道:现在您要卑躬屈膝地给吴王进献财宝以求和、如果吴王不许,那只有王本人亲自去吴国,以质子身份侍从吴王、满足吴王的虚荣心,或许还有一丝希望。

越王在依计行事(此间略过几千字),长叹一声:没想到勾践我,竟到如此地步,以王之身屈于侍从之事!此番脱困,必不忘文种范蠡二位大夫的恩德。

越王夫妇在吴国尽忍辱屈生,拉马牵车、背柴生火、做饭洗衣、尝粪品病......行各种底卑之事。终于得吴王赦免, 得返越国。

此行吴国屈辱之行,是勾践终生难忘之耻。回国之后,治国之策又事事请教文种范蠡。可以说文种范蠡对越王是知根之底之人。说不好听的话,就连勾践昨晚上吃多了萝卜,放了几个响屁,也都是清清楚楚地。

知道越王夫妇受过什么样的耻辱、明白越王的日常生活喜好、洞袭越王的机要密。范蠡事越王句践,既苦身戮力①,与勾践深谋二十余年,这才是文种范蠡被越王动了杀心的根本原因。

范蠡在这件事上看得很明白,根据这么长时间的相处,他很明白越王是一个: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

并规劝文种:子何不去

范蠡最终的结局:乃装其轻宝珠玉,自与其私徒属乘舟浮海以行,终不反......则致赀累巨万。天下称陶朱公。

而文种则因太过相信越王的富贵勿相忘

的誓言了。他的结局可悲可又可泣:种见书,称病不朝。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

终于没有了知越王底细的人了,越王也就放心下来,对身前所事屈辱之事,会不会被

文种范蠡泄露给世人,也终于沉下了一颗终日忐忑之心了。

该文仅表述个人观点,因本人学识有限,文章有诸多错误之处,还请各位友友批评指正。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恒实说”。更多精彩,尽在恒实说!


恒实说


在“伴君如伴虎”的时代,功臣们如何消除帝王的猜忌和杀心,其实是一门很高深玄妙的艺术,唯有看透人性、知所进退的聪明人才能做到。只可惜大多数功臣被功名利禄迷住了眼,不懂得急流勇退,到头来往往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场,实在是可悲。在这些悲剧性的人物中,春秋末期越国大功臣文种的结局便是典型。


文种本来是楚国人,因为在自己的国家得到不重用,便怀揣着一肚子的学问和志向到越国求发展,结果得到越王勾践的信任。前494年,吴王夫差率军大败勾践于夫椒。勾践战败后屈身求和,不仅把越国降为附属国,还表示愿意入吴朝拜夫差,给他做奴仆。同年,勾践带着妻子来到吴国国都姑苏城,陪同他前往的,还有身边的两大谋士文种、范蠡。



文种知道此行必定凶险无比,所以在行前对主公谆谆劝导,告诫他在吴国一定要学会“戒急用忍”,只有忍常人之所不能忍,麻痹吴国君臣的意志,才能实现复国大业。勾践对文种言听计从,在吴国停留的三年时间里忍辱百端,并且变着法地讨好、谄媚夫差,同时又大肆贿赂宠臣伯嚭,由此博得夫差君臣的好感。


三年后(前491年),勾践君臣得到夫差的允许,再次回到越国,但此时的国家饱受战火摧残,已经变得残破不堪。勾践回国后把对吴国和夫差的仇恨隐藏在心里,每日卧薪尝胆、发奋图强,立志一雪前耻,而文种也适时地献出七条计策,以帮助勾践完成复国灭吴大业。



伐吴七术的核心思路大致是贿赂、麻痹吴王君臣,并在其境内实施美人计、离间计,让夫差沉溺于美色中无法自拔,并处死忠心耿耿的相国伍子胥等人,以使吴国自坏长城、减损实力。勾践得到文种的献计后如获至宝,并按计策实施,果然收到奇效。


就在勾践回国后十年(前482年),利用夫差率主力北上与晋国争霸之际,果断偷袭吴国大后方,杀死吴太子,并击败赶回来迎战的夫差。4年后,越军在笠泽再度重创吴军,由此导致吴国一蹶不振。再过五年时间(前473年),越军攻破姑苏城,夫差自杀而死,勾践正式完成复国灭吴大业。此时,距离勾践被俘已有21年时间!



但就在勾践完成大业后不久,另一位大谋士的范蠡便托病辞职,然后泛舟五湖,离开越国到中原发展。在抵达齐国后,范蠡给文种写信,告诉他“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道理,希望他能尽快离开可共患难不可共欢乐的勾践,以免为自己招致杀身之祸。文种看到信后觉得貌似有道理,但又舍不得放弃官职、爵位,便向勾践称病,在家里面观察时局的发展。


范蠡遂去,自齐遗大夫种书曰:“蜚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种见书,称病不朝。见《史记·卷四十一·勾践世家》。


但不久灾祸便从天而降,某些跟文种政见不和的大臣,不知道从哪里看出国君对文种产生了猜忌之心,便希旨承颜,告了文种不少的黑状。勾践虽然很清楚文种的为人,但自觉在吴国期间及复国过程中做过很多为人不齿之事,而恰好文种对此又都了如指掌,如果还让这个人活在世上,难保某天不会被天下人知晓,自己这张老脸到时还怎样面对国人?



所以勾践思忖再三,决定铲除文种。主意既定,勾践便把文种召进宫中,不由分说地便赐给他一把剑,然后冷冰冰地跟他讲:“先生当年给寡人献上七条计策伐吴复国,可寡人仅仅用了三条便成功,剩下的四条还来不及实施。不如这样吧,你带着这四条计策到地下去献给先王,让他试试效果如何?”文种很后悔当初没有早点离开,到如今已无退路,便拔剑自刎而死。


人或谗种且作乱,越王乃赐种剑曰:“子教寡人伐吴七术,寡人用其三而败吴,其四在子,子为我从先王试之。”种遂自杀。引文同上。



作为帮助勾践完成复国灭吴大业的头号功臣,文种最终却得到“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这都是他不明白急流勇退道理的缘故。可几千年来,面对着高官厚禄、荣华富贵,又有多少功臣能摆脱跟文种相似的命运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