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完善多層次衍生品市場建設

10月31日在上海舉行的第十屆期貨機構投資者年會“產融升級——持續推進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廣度和深度”分論壇上,與會嘉賓表示,目前國內期貨市場呈現出顯著的國際化、機構化、多元化趨勢特徵,推動產融結合,使產業企業和投資機構良性互動,構建種類齊全、結構完善、功能互補的參與者生態,對期貨衍生品市場特別是商品期貨市場的長期健康穩定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多層次衍生品市場建設的完善,也將進一步促進金融服務實體經濟範圍擴大、服務能力提升。

隨著市場風險管理需求日益加大,基差貿易、場外期權、遠期、互換等場外衍生品,已經逐漸成為國內實體企業和金融機構日常風險管理中不可或缺的工具。“有了期貨期權等衍生品工具加持,企業規避市場價格波動風險能力、企業自身抗風險能力都大幅提升。”上海賽科石油化工有限責任公司聚烯烴業務經理謝令在會上介紹,就石化行業來看,合理的風險管理方案,能夠幫助企業在不清晰的市場環境中更好地實現博弈。例如,基於基差,利用期權的遠期保價交易,解決企業遠期需求的矛盾;利用結構化的虛值看跌期權,解決供需錯配期間的矛盾等。

“但從整個市場而言,產業對期貨等衍生品工具本身和其套保作用認識還不充分,缺乏深層次思考,相當多的產業客戶對衍生品市場知識還有待提升。”謝令坦言,實際上,國內很多中小型企業,實力、容錯能力有限,內部缺乏期貨相關的專業人才,未設立專門的風險管理團隊,導致風險對沖能力薄弱,庫存管理能力不足。同時,實體企業對非標產品的需求以及行業自身特點引發的個性化需求,僅僅利用期貨工具,企業風險管理需求很難實現。

可以看到,部分企業開始繞過直接參與期貨市場,將風險管理訴求轉向專業的風險管理公司。國泰君安風險管理公司總經理魏峰介紹,現階段風險管理公司的營銷規模、員工素質、技術水平等方面都實現快速成長,專業能力、資金實力等方面大幅提升。風險管理公司可以為企業提供融合期現、期權的綜合金融服務,通過套期保值、採購保供、研究等業務服務,不僅很好地幫助企業規避、管理生產經營中的風險,也可以幫助企業實現資金高效利用、降低成本最終實現利潤穩定。

在他看來,現階段金融機構對現貨介入其實依然較淺,在把控產業服務“最後一公里”上有所欠缺。而且,由於參與機構不夠豐富,機構間市場尚未完全成熟,金融行業能夠為產業提供的金融服務目前還較為單一,尚未形成一體化服務。“隨著行業發展,風險管理公司在生產背景與生產要素的管理經驗、價格的風險管理經驗的積累,結合應用各種新型創新工具,行業公司就可以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

合約規則高度標準化的市場如何更好地滿足產業企業的個性化風險管理需求,是我國期貨市場發展長期以來面臨的一個深刻矛盾。從國際市場發展經驗來看,要真正服務好實體經濟,就要建立起多層次的衍生品市場,場內市場與場外市場互補、協調發展。近幾年來,商品期貨交易所積極參與場外市場建設,同時有效發揮其在基礎設施健全、制度、技術相對成熟等多方面的優勢,促進國內場外市場規範、健康成長。

據記者瞭解,近幾年大商所已經先後推出了倉單串換、倉單服務商、場外期權、“保險+期貨”、基差貿易、商品指數等場外業務試點,豐富國內場外市場建設,同時為國內金融機構參與場外市場建設營造了良好的發展生態。為進一步促進產融結合,為實體經濟提供多樣化、個性化的商品價格風險管理工具和服務模式打下基礎。

大商所相關負責人介紹,今年大商所在原有基礎上實現進一步的探索擴展,推出以跨期價差和跨品種價差為標的的商品互換業務新模式,並於9月與興業銀行集團聯動完成市場首例大商所價差互換業務,進一步豐富商品互換業務的內涵和應用模式,為企業提供更加多樣的套期保值工具。截至10月30日,平臺成交商品互換56筆,價差互換16筆。

此外,今年9月25日大商所基差交易平臺起步,這對基差貿易的推廣使用和期貨市場服務實體經濟的功能發揮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撐。重點產業企業、機構投資者、期貨公司、交割客戶參與平臺交易的意願較為強烈,對於充分發揮期貨價格發現和風險管理功能、推動期現貨融合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