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莊太后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凡話紅樓


在清朝兩百多年曆史長河中,出現了兩位影響深遠的女性,一位是世人唾棄的慈禧,另一位是令人稱讚的孝莊。

孝莊出生在蒙古科爾沁部的博爾濟吉特氏,她的本名叫布木布泰,寓意為“天降貴人”。她只有13歲便嫁給了皇太極當側福晉。

當時孝莊的姑姑哲哲是皇太極的大福晉,有她的“照應”,孝莊在後宮的地位一路高漲,很快成為次於姑姑哲哲的後宮“二號人物”。

皇太極稱帝后,她姑姑哲哲成了皇后,同時,他還冊封了五位妃子,孝莊的親姐姐宸妃海蘭珠雖然入宮晚了九年,但她卻很快得到了皇太的極的獨寵,逆襲成了後宮二號人物,她不是皇后卻勝似皇后,連姑姑哲哲都比不上她,孝莊更是望塵莫及了。

老子曾說:“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聰慧過人的孝莊並沒有因此事而爭風吃醋,而是悉心培養兒子福臨。

機會很快來臨, 公元1638年,皇太極突然暴亡,因身前沒有立下遺囑,由此引發了一場關於皇位繼承的爭奪。一時間,“諸王兄弟相爭為亂,窺伺神器”。

這其中,最有資格上位的是睿親王多爾袞與肅親王豪格。

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且立下過不少功勞。但弱點是他不是嫡子。

多爾袞戰功顯赫,才幹超群。但弱點是他在兄弟排行中只是第十四。

兩個人爭奪皇位互不相讓,劍拔弩張。關鍵時刻,孝莊挺身而出,找到多爾袞,提出了立福臨為皇帝,讓其輔政的想法。

沒想到多爾袞馬上答應了。結果豪格孤掌難鳴,也只好同意。就這樣,年僅6歲的福臨得以繼任皇位。

之後,多爾袞在團結了另一位輔佐大臣濟爾哈朗後,審時度勢果斷將豪格廢為庶人,很快穩定了政局,事實上成為了 “攝政王”。

之後傳出了孝莊與多爾袞的“緋聞”。

在《清朝野史大觀》一書中,關於這一段歷史,是這樣記載的——“舉朝鹹為世祖歉然,思所以報之!”

朝臣都在為勞苦功高的多爾袞抱不平,琢磨著如何報答他。思來想去,大家不約而同將目光聚焦在了孝莊的身上。

於是漢大臣範文臣親自作伐,向少年天子順治建議“請王與皇太后同宮”。

一番誘導之下,順治居然認可了這樁婚事,並且詔告天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悄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

當然,關於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的事情,多記載在《清朝野史大觀》《清史演義》《清宮軼聞》《多爾袞軼事》這樣的野史中,真偽眾說紛紜。

執贊成觀點的人認為,多爾袞功高震主,獨斷專橫是真,孝莊太后看在眼中、急在心裡,想方設法幫助兒子鞏固政權,她想出的辦法就是聯姻,於是下嫁給多爾袞。

另外,關於孝莊下嫁一事,還有文史中有述及,降清將領張煌言的《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因此,《建夷宮詞》裡的這28個字可謂破道玄機,成了主張孝莊下嫁的重要依據。

而執反對意見的人認為, 孝莊太后當時已經經是年近四旬的人了,她再怎麼美也到了色衰的時候了,多爾袞怎麼會瞧得上人老色衰的她呢?同時,以他的地位,身邊顯然不缺美貌女子?

而好色的多爾袞把豪格置於死地後,將其妃博爾濟錦氏收為己有。隨後,他又命朝鮮國王送女為妻。因此,所謂的“現方鰥居”,根本是無稽之談。

順治七年十二月,多爾袞在古北口外行獵時暴卒,年僅39歲。死後,順治追封其為“誠敬義皇帝”,但僅僅過了兩個月,多爾袞就被挫骨揚灰,可見順治對多爾袞多恨了,也從另一個側面證明孝莊沒有下嫁給多爾袞。

直到一百多年後,乾隆才為其平反,給多爾袞12字評價:定國開業,成統一之業,厥功最著。


飄雪樓主的歷史課


皇太極突然去世,沒有來得及指定皇位繼承人。當時最具有實力競爭皇位的有皇太極的長子豪格和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雙方爭奪激烈,各有自己的擁護者和勢力。但是讓人驚愕的是皇太極的莊妃突然下嫁多爾袞,多爾袞退出競爭,推舉莊妃與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帝,多爾袞以攝政王身份掌管實權。在影視劇和一些野史中多是這樣的說法,那麼莊妃真的下嫁多爾袞了嗎?

清代野史中記載,皇太極比莊妃大二十餘歲,且晚年健康不佳;多爾袞比莊妃僅大一歲,皇太極在世時兩人早已暗生情愫,甚至通姦。皇太極突然離世,作為地位不高且育有一位皇子的莊妃無論是為自己的將來還是兒子的將來著想,嫁給多爾袞,使兒子奪取皇位,讓多爾袞為其效力,似乎合情。

在李亞平的《帝國政界往事(前清秘史)》認為:在實行一夫一妻、一夫多妻、多夫一妻、外婚制、嫂婚制等多種婚姻形態的遊牧部族中,父親死後,兒子娶沒有血緣關係的庶母;哥哥死後,弟弟娶嫂子;弟弟死後,哥哥娶弟媳等這類現象十分正常。從這方面看,莊妃下嫁多爾袞並不違背倫理,也是合理的。

從一些史料上看,也有證明孝莊嫁給了多爾袞。《清朝野史大觀》中,福臨稱多爾袞為“皇父”,後范文程建議:攝政王喪妻,皇太后新寡,“皇上既視王若父,今不可使父母異居,宜請王與皇太后同宮”。此事在當時流傳甚廣,尤其是對於反清的漢人來說,這簡直就是一大丑聞。南方抗清的張煌言《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 諷刺皇太后本該喝做壽的酒卻喝了結婚的喜酒。還有一個最間接的證據就是孝莊臨終遺命死後不合葬在皇太極陵墓。

但關於孝莊太后是否真的嫁給了多爾袞,史學界還有爭論,這也被列為清初三大疑團。因為關於她嫁給多爾袞的史料多出自野史和一些反清人士的詩詞創作中,可靠性有待考證。且受影視劇對他們青梅竹馬形象的塑造,讓人認定孝莊太后嫁給了多爾袞。


國家人文歷史


根據歷史的記載,孝莊皇太后,是真的嫁了攝政王多爾袞,也就是改嫁給丈夫的弟弟,孝莊也因此成了極少皇帝死後改嫁的皇太后。

清朝皇室最著名的女性,非孝莊皇太后莫屬。孝莊是清太宗皇太極的妃子,順治皇帝的生母,康熙皇帝的奶奶,歷四朝而不倒,先佐兒子、後佐孫兒的太后,歷三朝而地位越來越高,權力越來越大,極受尊榮。

關於孝莊下嫁公爾袞,有兩條實證。

一條證據組詩,即南明朝廷兵部尚書張煌言所作《建州宮詞》。

《建州宮詞》第六首詩曰:“十部梨園奏上方,穹廬天子亦登場。纏頭豈惜千金費,學得吳歈醉一場。”

第七首曰:“上壽稱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

第八首曰:“掖庭又聞冊閼氏,妙選孀娃足母儀。椒殿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

當清兵入關之初,遠在浙江福建兩省邊境的南明朝廷兵部尚書張煌言,風聞攝政王多爾袞被順治皇帝新尊為“皇父”之後,曾經有過冊立妃子的事情,而這個新冊立的妃子,就是順治皇帝的母親、多爾袞哥哥皇太極原來的妃子莊妃。

張煌言是漢人,且是漢族讀書人,一生受孔孟之道思想浸淫久深,所以對這種“上壽稱為合巹尊”,“大禮恭逢太后婚”的醜事不會放過,尤其對方是敵人,又是亂倫之舉,更是正好藉以搞臭敵人,因有此詩。

雖然,作為風聞之事,並不一定真切,或完全,但既然有風聞,莊下嫁多爾袞,,自然並非空穴來風。

而一條證據,就是野史筆《清宮遺聞》,此書卷上有明明白白有一條“太后下嫁攝政王”。在這條記載中,對孝莊下嫁多爾袞可謂言之鑿鑿,如數家珍,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這條記載的意思是:“皇太極剛剛去世,有人以兄終弟及的老規矩,想立多爾袞為帝,當然,多爾袞的心裡也蠢蠢欲動。但多爾袞最後還是放棄了,改立了皇太極的兒子、也就是自己的侄子為帝,是為順治。因多爾袞有扶助之功,加上在朝中威權無以復加,順治當上皇帝后,先後封他叔父攝政王、皇叔父攝政王、皇父攝政王,稱其為皇父。

當時,那個幫助清兵入關的漢臣範文臣向順治提了個非常有趣的建議,他說:‘聽說攝政王新近喪偶,鬱鬱寡歡,而皇太后也寡居無偶,皇上您既尊攝政王為皇父,怎麼能讓父母異居呢?,宜請攝政王與皇太后同宮。’”

我們知道,范文程是努爾哈赤最信任和倚重的漢臣,是開國元勳,他的話,比任何人的話都管用,所以,朝堂公議幾乎是一致同意,因此,寫史的大臣將“皇太后下嫁多爾袞”寫進了史書。

到了乾隆朝的時候,大學士紀曉嵐負責史籍,覺得很這種有傷風化的事情,不應該記錄在國史中,便請示乾隆皇帝,最後從史籍中刪除了這條記載。

這一條史料最有趣的興奮點,不是“太后下嫁多爾袞”這句話,而是順治為母親、皇父操辦婚事過程中下的一道聖旨,特有趣,聖旨原文錄於下:“太后盛年寡居,春花秋月,情然不怡。朕貴為天子,以天下養,乃獨能養口體而不能養志,使聖母以喪偶之故,日在愁煩抑鬱之中,其何以教天下之孝?皇叔攝政王現方鰥居,其身份容貌,皆為中國第一人,太后頗願紆尊下嫁。朕仰體慈懷,敬謹遵行。一應典禮,著所司預辦……”於是,順治將母親嫁給了叔叔。

兒子嫁母,為母完婚,遂成為了天下最大的笑話和流傳最廣的趣聞。


帝國的臉譜


300多年來,“太后下嫁”的故事,一直流傳於民間。隨著時間的流逝,傳播的內容也越顯得豐富、新奇、真切,從而引起了清史和民族史學界的關注。太后是否下嫁了多爾袞?人們普遍認為,此事並非捕風捉影,而是事出有因。但也有學者持相反意見,認為“太后下嫁”是虛構的。隨著時間的推移,史證越來越多。拜讀前幾位老師們的回答,還有引用了李氏朝鮮的史料。

官方檔案的疑點與認為“下嫁”確有其事的推斷

從順治年間檔案到《清實錄》、《清史稿》等官書檔冊的記載可知,順治元年(1644)九月到五年(1648)十一月,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晉為皇叔父攝政王,再晉為皇父攝政王。很多人解讀這個“皇父”稱謂,必妻順治帝之母而得。稱謂上的這一變化,說明多爾袞與福臨已由叔侄關係發展成父子關係,多爾袞與孝莊已由叔嫂關係發展成夫妻關係。

順治八年(1651),在《罷攝政王廟享詔》中,歷數多爾袞的罪狀之一,“又親到皇宮內院”。這與傳說中的多爾袞“出入禁宮,時與嫂侄居處”,更是不期而合,前後呼應。而在《世祖實錄》的同條此處,竟將該條刪除,這就無意中暴露了為尊者隱、為親者諱的掩蓋之實。

還有一條被提及最多直接的證據,是張蒼水《建夷宮詞》——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很多人認為該詩必依實情,有感而發,不會是憑空杜撰、無中生有的。有人還聲稱看見了國母下嫁的奏章。

據上述諸多說法,表明“太后下嫁”的傳說,並非虛誣。

與此相反,已故清史學家孟森和鄭天挺以及閻崇年教授對“太后下嫁”,均作了一番考實,認為純屬子虛烏有。

孟先生認為太后與多爾袞之間,不存在著曖昧,也不存在著嫁娶關係。“皇父”稱謂,是“由報功而來,非由瀆倫而來”,是古代“仲父”、“尚父”之遺意,即國君對老臣的敬呼。鄭先生更有新解,認為“皇父”是親貴的最高爵秩,不是倫常之稱。他說:“多爾袞以‘叔父攝政王”專政久,勳績甚懋,而爵無可遷,就家人行輩言之,親尊於叔伯者,惟父耳。左右獻諛乃以‘皇父攝政王’之稱進,攝政示尊於國,皇父示尊於家。”又順治四年范文程等因攝政王有“風疾”,奏啟“跪拜永行停止”“自是而朝會燕饗,不復跪拜。其時君威隆肅,揆之臣儀微嫌虧略,欲彌其闕,惟以皇帝所尊者稱之。”等等。

至於張蒼水的《建夷宮詞》,孟先生也作了精闢的考實。他認為張蒼水是以抗清名世的文學家,他的詩飽含詆譭,缺乏史實根據。經查實,孝莊是在順治十年(1653)慈寧宮修蕆之後才住進去的。而順治七年(1650)多爾袞已故,孝莊如何能同一個死去三年的人,在慈寧宮裡舉行結婚盛典?

至於福臨頒佈多爾袞罪狀,其中一條是“親到皇宮內院”,表面看來,似乎是“太后下嫁”的佐證,或者說太后與多爾袞有私通關係。但細細尋繹,大謬不然。如果太后真的下嫁了多爾袞,多爾袞“親到皇宮內院”有什麼不是?既然作為罪狀提出,說明太后既未下嫁,也未與多爾袞私通,因為福臨不會以罪多爾袞而直暴其母之醜行。

也有許多學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認為孟、鄭、閻等史家的解釋乏證,未免過於牽強。

他們認為“皇父”僅僅是清初一時之稱,其含義是嗣皇帝對老皇帝或皇子對皇帝的稱謂,它同時表明臣對君、子對父的“倫常”關係;而“尚父”、“仲父”,乃古稱,沿用至今,其含義僅僅是國君對謀臣的敬謂,絕無家族倫理關係,所以,“皇父”很難說是“仲父”等等遺意。也不應將它視作純粹的爵秩。因為“皇父”一稱本身,對福臨來說,多爾袞既是父親,又是皇帝。

事實正是這樣。如前所說,多爾袞生前,衣被、宅第皆天子之制,死後又以“帝禮”發喪,正式尊為“成宗義皇帝”。

對於登上權力巔峰的人來說,“爵秩”又管何用?何況“皇父”又不一定就是爵秩呢! 他們認為,“太后下嫁”是可能的。歷史上,滿族人有不論輩分的婚俗:“胡俗婦喪其夫,其家男子即收為妻親,父子兄弟不論也。”在滿族看來,兄娶弟媳、嫂嫁小叔、叔納侄媳、子烝庶母,都是自然的,何況多爾袞擁孝莊母子稱尊,孝莊姿色絕佳;多爾袞又酷嗜女色,手握大權,何事不可為呢?

上圖昭西陵,孝莊安葬於此處

有人就孝莊的安葬問題,發現了“太后下嫁”的佐證。

孝莊病危時,曾語玄燁:你爺爺的山陵已久,卑不動尊,不要為我輕易打開。我思念你和你父親。我死後,將我安葬在孝陵佐近,也就心安了。其實,孝莊並沒有遵循“帝后合穴”的遺制,同皇太極合葬,沒有像她終前叮囑那樣,葬在孝陵福臨墓佐近,也沒有同東陵未經合葬諸後,如孝惠、孝聖、孝和、孝靜、孝貞、孝欽那樣,葬在“風水牆”內,惟獨她被葬在“風水牆”外,似乎被捐棄在族外。

她死後3天,玄燁在上諭中說,太皇太后生前曾多次說過慈寧宮新建的5間殿堂甚好,可惜她沒住多久便去世了,遂決定拆遷這5間房至孝陵一帶,搭建“暫安奉殿”。而據東陵耆舊相傳,當年浮厝孝莊靈柩的暫安5間殿中,刻滿了為她下嫁的百官賀詞。玄燁這一“拆遷”舉動,徹底銷燬了太后下嫁的宮中證據,當屬“拆遷”之本意。孰知孝莊之浮厝,一停便近40年,至雍正時才下葬,而雍正又不親臨祭奠,其輕慢之態,適足以說明曾祖母下嫁之不虛。

有個叫劉文興的人,1947年在《中央日報》撰文《清初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起居注跋》說道:“清季宣統初元,內閣庫垣圮。時家君方任閣讀,奉朝命檢庫藏。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詔,攝政王致史可法、唐通、馬科書稿等,遂以聞於朝,迄今猶藏諸故宮博物院。”就記敘者的情況和敘述看,劉文的真實性是存在的。文中提及的多爾袞致史可法、唐通及馬科書稿,或現存,或發表,均有著落,惟有太后下嫁詔尚未發現,後若該詔仍存於故宮的話,終有一日會被發現,到那時,“太后下嫁”一案,將徹底大白於天下,結束爭論。


鄧海春


孝莊文皇后,庫爾濟吉特氏,原本是蒙古國貝勒寨桑的女兒,在她13歲的時候,嫁給了後金皇太極做側福晉。後來皇太極稱帝,庫爾濟吉特氏被封為了莊妃,那一年她24歲。2年後,莊妃誕下了皇九子福臨。就在福臨6歲的時候,皇太極駕崩,於是多爾袞擁立福臨繼位,改年號為順治,莊妃榮升為皇太后。

多爾袞,想必大家都知道,他為滿清入主中原可謂是立下了汗馬功勞。他與孝莊之間的關係一直以來也是史學界爭論的焦點,更是平常百姓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根據史料記載:皇太極病重之時,多爾袞與孝莊一直在病榻之前伺候著,那時兩人就時常眉目傳情、暗送秋波。皇太極死後,多爾袞並沒有爭奪皇位,而是擁立皇九子福臨繼位。有一種說法是說孝莊憑藉與多爾袞之間的親密關係作為交換條件,令多爾袞放棄稱帝,轉而死心塌地輔佐孝莊的兒子坐穩皇位。此後,孝莊與多爾袞就更沒有什麼可忌諱的了,孝莊常常以商議國事的名義傳召多爾袞,多爾袞則可以隨便出入太后寢宮。一來二去,前朝後宮對其二人之事早已心知肚明,只是心照不宣罷了。有想討好皇太后與攝政王的主兒,還曾經向皇上奏請其二人婚配。順治竟然以孝子的名義真的就下詔書給二人賜婚。

關於孝莊下嫁的記載,不僅僅只此一處。在明末遺臣張煌言的《蒼水詩集》之中也有太后下嫁的記載:上壽稱為合巹樽,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民間也有打油詩說:清官秘聞傳京都,阿嫂競爾嫁小叔,若聞此事真與假,寧信其有不信無。

不僅如此,在易木撰寫的《皇室秘聞》中,還詳細記載了多爾袞與孝莊大婚大典時的場面,特別是孝莊差人畫的《全宮妃女捧金蓮送房圖》更是栩栩如生、活靈活現。據說這副觸順治黴頭的畫在多爾袞死後就被順治燒成了灰燼。

由此可見,當初孝莊下嫁多爾袞可能真的確有其事,更何況兄死弟娶嫂本來就是遊牧民族的風俗,沒什麼可大驚小怪的。

當然,史學界也有很多持反對觀點的專家。他們認為明朝遺老撰寫的文章不足為信,其中可能有為了洩憤而故意誹謗的可能。此外,根據李朝與清廷之間的關係,一般大清的一些重要的禮儀活動都會邀請李朝使節出席,但是在當時的《李朝實錄》中卻找不到有關孝莊下嫁多爾袞的記載。

關於孝莊下嫁之謎,史學界爭論了300多年,至今都沒能下一個定論。看來孝莊與多爾袞之間的關係,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了。


大獅


向敬之

1

凡同時涉及多爾袞與孝莊太后的影視劇,如《孝莊秘史》《大清風雲》,都安排了二人愛得天荒地老、死去活來的虐戀戲。這個虛構在歷史上,似可找到足夠的證據。

一、南明遺老張煌言的《建夷宮詞》說:“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官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太后再嫁,皇帝敬酒,抗清名臣按南朝禮制,嘲笑入主中原的滿洲人,大嫂嫁小叔,下臣娶太后,違背和褻瀆倫常。有人認為清軍入關,搬來了八旗的政治統治,征戰之時營造高壓態勢,民間自然不敢妄傳宮闈秘事。

但是,南明兵部尚書張煌言雖為儒將,但他該有北京密探,傳來新朝敵情,為了對敵軍進行攻心戰,自然會想盡一切辦法,打造最有力度的宣傳書,哪怕是捕風捉影而未必還考慮君子有所為有所不為,即便是謗書也要震懾敵心。

《大清風雲》張豐毅版多爾袞、許晴版莊妃與姜文版皇太極

二、順治八年二月,世祖與鄭親王濟爾哈朗對已死後追封成宗義皇帝的多爾袞,反戈一擊,整出十四款大罪,其中有“自稱皇父攝政王”“又親到皇宮內院”云云,似乎坐實了攝政睿親王逼太后下嫁,故而有了他皇父攝政王的身份,他可以隨意出入太后居處。

關外舊俗,小叔娶寡嫂,並不少見,太祖繼妃富察氏就原為堂兄遺孀。但,已入關接受漢化的世祖,顯然對叔叔的強迫是不情願的。與順治帝有些交情的意大利傳教士衛匡國,曾在《韃靼戰紀》中寫道:世祖“發現自己的叔叔活著的時候懷著邪惡的企圖,進行曖昧的罪惡活動,他十分惱怒,命令毀掉阿瑪王華麗的陵墓,掘出屍體。這種懲罰,被中國人認為是最嚴厲的,因為根據宗教的規定,死人的墳墓是備受尊重的。他們把屍體挖出來,用棍子打,又用鞭子抽,最後砍掉腦袋,暴屍示眾。”這個阿瑪王,即多爾袞。世祖嚴懲死了的多爾袞,真因太后下嫁嗎?

三、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孝莊太后崩逝,遺囑聖祖:“我心戀汝皇父及汝,不忍遠去”(《清聖祖實錄》),故而沒有被運回盛京與太宗合葬於昭陵。她的靈柩浮厝於“暫安奉殿”近四十年,直至雍正三年,才在暫安奉殿原處就地起建陵園,葬入地宮。其陵在昭陵西,故稱昭西陵,與昭陵遙相呼應,實乃一而二。昭西陵碑文上刻有“念太宗之山陵已久,卑不動尊,惟世祖之兆域非遙,母宜從子”。所以,有說法稱孝莊因下嫁過多爾袞,無顏去見前夫太宗。

2

太后下嫁之說,張煌言的《建夷宮詞》,無疑因是當事人寫的,很有說服力。但是,他在南方,當時征戰激烈,又相距千里,難免捕風捉影而臆斷成說,加之又是最恨的敵情,不免酒後起興,口占一絕,即便誤傳而來,正好一洩心中巨大的憎恨和禮教的撻伐。此詩一出,通俗易懂,正好流傳。今日流行的營銷炒作術,虛實掩映,又何嘗不是從古代這樣的攻心術、輿論戰中學來的呢。

乾隆年間國史館纂修蔣良騏在《東華錄》中寫到多爾袞的罪狀,並未將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與擅到皇宮內院,弄作一款,而是分別臚列為兩條,一是“自稱皇父攝政王”,二是“又親到皇宮內院以太宗文皇帝之位原系奪立,以挾制皇上”。多爾袞到皇宮內院,並非夜宿太后居住的慈寧宮,而是散播太宗繼位不合法,重提太祖遺言要傳位多爾袞,故而使順治帝再次繼位不正而極度惶恐。

明崇禎十六年,天主教耶穌會意大利籍傳教士馬爾蒂諾·馬爾蒂尼,歷經千辛萬苦從海上來到達中國杭州,開始系統學習中文,並給自己起了一箇中文名字:衛匡國,弄了一個號“濟泰”,意在衛護、匡救明國,幫助中國康泰。不久,他來到北京,卻遭遇李自成攻打北京城、八旗軍趕跑大順軍。明朝覆滅後,衛匡國曾覲見順治帝,參加過順治帝的大婚,得到了朝廷的善待。他對多爾袞也有很好的印象,認為:“他具有超人的謀略和精明,並以勇武和忠實著稱。他的聰明才智使最有學識的中國人都欽佩不已,他的公正仁慈贏得平民百姓的愛戴。”而對其身後榮辱鉅變很是同情:“阿瑪王使韃靼獲得了中國,由於他的賢明公正仁慈和軍事才能,韃靼人和中國人都對他很敬畏。這個當權者的死給朝廷帶來很大的麻煩。”(《韃靼戰紀》)

《孝莊秘史》順治帝與多爾袞爭權

《清史稿·多爾袞傳》所載濟爾哈朗等給多爾袞弄的罪狀,有:“昔太宗文皇帝龍馭上賓,諸王大臣共矢忠誠,翊戴皇上。方在沖年,令臣濟爾哈朗與睿親王多爾袞同輔政。逮後多爾袞獨擅威權,不令濟爾哈朗預政,遂以母弟多鐸為輔政叔王。背誓肆行,妄自尊大,自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應該不是已有的“報功”或“瀆倫”之說,而是為了高居在諸和碩親王甚至兩位輔政叔王濟爾哈朗、多鐸之上,弄出的“清初親貴之爵秩”(鄭天挺《多爾袞稱皇父之由來》)。

多爾袞原為叔父攝政王,按順治帝的稱呼,多爾袞與濟爾哈朗、多鐸皆為皇叔父,同等稱呼,並無區別。多爾袞將濟爾哈朗排擠出局,另擇胞弟多鐸為輔政叔王,但他自知多鐸對他不是順承,而多有拆臺,自然要高多鐸一等。如何表示高一等,出掉“叔父”或“皇叔父”那是不可能的,在除自己親率的正白旗外,其他七旗環伺之下,他唯有改加法為減法,厚著臉去掉“叔”字才是唯一解決的辦法。《朝鮮仁祖實錄》中有記載:順治六年二月,仁祖“曰:‘清國諮文中有皇父攝政王之語,此何舉措?’金自點曰‘臣問於來使,則答曰:今則去叔字,朝賀之事,與皇帝一體也。’”這樣的去法,未必不是一種實情。多爾袞為了“凡批票本章,一以皇父攝政王行之。儀仗、音樂、侍從、府第,僣擬至尊”,故強迫順治帝下旨,承認他是皇父攝政王,儼然以“二帝”之一自居,而不是做太上皇。多爾袞何其聰明,難道不知道太上皇只是虛榮,而未必是皇帝?漢高祖稱帝后,就曾封了其父太公一頂太上皇的帽子。精通權謀的多爾袞,定鼎中原獨攬大權後,要的是諸王與天下臣民對他的臣服,而非象徵性的尊崇。這也與他到皇宮內院散播太宗繼位不正的事情吻合,他對帝位還是有熱熱的慾望的。

3

世祖被迫下旨,封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是在順治五年十一月,有詔為證:“叔父攝政王治安天下,大有勳勞,宜加殊禮,以崇功德,尊為皇父攝政王。凡詔疏皆書之。”論功勞,清軍入關,多爾袞總調度,先後肅清崇禎帝的大明軍、李自成的大順軍和張獻忠的大西軍,只剩下南明小政權在強大的八旗大軍與明朝降軍的重圍下,危於累卵,垂死掙扎。多爾袞為首功,誠如後來乾隆帝所言:“分遣諸王追殲流寇,撫定疆陲,創制規模。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清史稿·多爾袞傳》)

值得注意的是,多爾袞晉級皇父攝政王,始於順治五年十一月。是時,多爾袞大福晉博爾濟吉特氏還在。她於順治六年十二月病逝,還被“以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清史稿·多爾袞傳》)。若以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作為太后下嫁的一大證據,那麼太后下嫁之後,是給多爾袞做妾?即便多爾袞與太后兩情相悅,不計名分,或只做露水夫妻,但再庸懦的順治帝與清朝皇族斷然不會答應太后紓尊降貴,居於多爾袞原配大福晉之下。

多爾袞

大福晉過世,多爾袞授意朝廷“以冊寶追封為敬孝忠恭正宮元妃”,這是昭告天下這個博爾濟吉特氏尊大,自然不是以障眼法去扇那個下嫁的太后博爾濟吉特氏一個大大的耳光。如果太后還是太后,只是拔高多爾袞為皇父攝政王來匹配成婚,那又何來了“太后下嫁”一說?就是多爾袞與太后玩了不合法的婚外情,那太后還是太宗的妻子,而多爾袞有自己的正宮元妃,就沒有了嫁娶之說。宮闈秘史,多為茶餘飯後的談資罷。

《清史稿·多爾袞傳》還記載:“七年正月,王納肅王福金,福金,妃女弟也。復徵女朝鮮……五月,率諸王貝勒獵于山海關,朝鮮送女至,王迎於連山,成婚。”這句話,暴露了多爾袞好色的本性。原配剛死不到一月,多爾袞就從已故侄兒、肅親王豪格遺孀中,將自己的姨妹強娶過來,同時派人到朝鮮王族徵集秀女。五月,多爾袞在外行獵,聞訊朝鮮女到,急不可耐地迎上去,當夜成婚。

如果這段史料屬實,那麼置下嫁的太后於何地?難道說太后下嫁多爾袞後,不論情愛所繫,還是情勢所迫,多爾袞未必在順治帝已蓄勢爭權、諸王貝勒也虎視眈眈下,還能如此瘋狂妄為。要麼,這段史料,是為了掩蓋太后下嫁多爾袞醜聞而弄出的煙霧彈,讓後世讀者甚至研究者因為多爾袞的極度好色而不理會太后下嫁一說。要麼,太后下嫁為子虛之事,而此正是多爾袞風流成性的本色。

4

至於多爾袞成為皇父攝政王時,孝莊太后還只有三十五歲,從情慾和身心上都有對異性的需要,若其真的下嫁,斷然不會容許多爾袞再接連強娶、徵調其他年輕女人進入情場。

從孝莊成功地輔佐順治、康熙兩任明君的事功來看,她是一個懂得堅忍的偉大女性。她為何不願意與太宗合葬,而遺言另葬於北京,這未必不是她哀痛獨子英年早逝、牽掛孫兒獨撐大廈的真實情結。一位在長期激烈權鬥下歷練出來的成熟的政治家,絕非自縛於小我情長不得脫。她在支持順治帝主動接觸中原文化的同時,自然受過漢人禮制的一些影響。至於接受了多少,只有天知道,只有順治、康熙的政治事業中滲透著點點滴滴。但,從服侍了她一輩子的侍女蘇麻喇姑,終身不嫁、終年不浴、終生不服藥等奇特事來看,作為主子的她,也該更有常人不可比卻少為人知的歷史。否則,她怎會容忍一個怪女子,並倚為第一心腹。畢竟,歷史給她記載,也不是很詳細。

《孝莊秘史》中的孝莊與康熙帝

當然,她也知道,她在太宗的后妃之中,雖是少女初嫁,卻還不如幾個半路殺入的寡婦,從丈夫那裡得到該得的疼愛和尊重。雖然當時滿人禮教觀念還很粗糙,但清朝皇家初入關內、如何置身漢人世俗構建新的威儀,未必容許她去追愛其他非子孫的男人。她在面對多爾袞的淫威委曲自守時,守護得更多的,當是她兒子順治帝的帝位和江山,甚至是皇帝的尊嚴和聲譽,而不是自己的情愛和慾望。

文史大家金性堯在《太后下嫁案》中,強調“《朝鮮李朝實錄》於康熙二十七年正月,記朝鮮聞孝莊逝世,卻秘不發喪,朝鮮大臣感到奇怪”,認為“這是因為聖祖已感染漢化,越發感到其祖母下嫁之不光彩,故有秘不發喪、靈柩浮厝等措施”。康熙帝接受漢文化,重用漢文人,甚至他的血管裡留著一半漢人的血液,但是他的骨子裡還是堅守滿族中心論,以“自古得天下之正莫若我朝”,貫穿康熙盛世及其帝王心術。

聖祖為了彰顯其母身份,用政治手段玩了一回抬旗的族群修飾。他雖生於關內,受了中原禮教觀念的影響,但不深切。他妻妾成群,有四對親姐妹,還有一人即慧妃為其遠房表姑。他深得祖母孝莊寵愛和扶持,對其只有強烈的感恩之情,“憶自弱齡,早失估恃,趨承祖母膝下,三十餘年,鞠養教誨,以至有成。設無祖母太皇太后,斷不能致有今日成立,同極之恩,畢生難報”。即便其祖母有下嫁史,他也未必心懷芥蒂,而會打出更加堂皇的幌子。

《朝鮮李朝實錄》記載康熙二十七年正月,朝鮮才知孝莊逝世,認為秘不發喪,而《清史稿·聖祖本紀》對於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孝莊病重,記載聖祖“親制祝文,步行禱於天壇”。《清聖祖實錄》寫得更感人,稱聖祖禱告上蒼,請求折損自己生命,增延祖母壽數:“若大算或窮,願減臣齡,冀增太皇太后數年之壽。”孝莊病逝,“上哭踴視襝,割辮服衰,居慈寧宮廬次。甲戌除夕,群臣請上還宮。不允”(《清史稿·聖祖本紀》),情深意切,真實流露,無需遮掩。如據朝鮮官方史料為實,揣測接到信息遲緩而認為有隱情而秘不發喪,那麼清朝官方記載,還有多少是沒有被修飾諉過呢?當然,史料哪怕是實錄,也未必是史實,但未必數千裡之外的朝鮮記載,沒有水分。


以禮觀書


1643年(崇德八年),皇太極猝死。皇太極的弟弟多爾袞大權在握,首先入關,大敗李自成佔領北京,他完全可以繼位,但他沒有稱帝。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8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14子,皇太極和多爾袞是兄弟關係。努爾哈赤死得突然,沒有留下傳位給誰的詔書或口喻。

1615 年,哲哲嫁給了皇太極之後一直不生養,就跟孃家人商量,派12 歲的孝莊(哲哲侄女) 來“替補”,孝莊給皇太極一連串生了三個格格,都沒有生出皇子,耽心地位顯示不出來,於是又派海蘭珠(孝莊姐姐) 再次來“替補” ,年輕的寡婦海蘭珠是貴族出身,很快就給皇太極生了個兒子,但夭折了。過了幾年,孝莊終於給皇太極生了個兒子,即福臨。

史載,多爾袞和孝莊見過3次面,都是兒時之事,即1615 年(多爾袞3 歲、孝莊2 歲); 1623 年(多爾袞11 歲、孝莊10 歲);1625年(多爾袞13 歲,孝莊12 歲) 。第4次見面是在孝莊嫁給皇太極的婚禮上,僅僅打個照面,多爾袞成了她的小叔子。

皇太極死的時候,多爾袞、豪格有資格即位,兩人戰功赫赫,卻鬥得死去活來。重臣們也分成兩派,一派支持豪格,一個支持多爾袞,老成持重的臣子主張走中間路線,通過和平方式選個繼承人,於是選福臨當皇帝,多爾袞當攝政王,豪格當親王。

1644年(順治元年)福臨皇帝登基。在眾多的皇子中選中福臨,而權傾朝野的多爾袞表示同意,出乎意料之外,6歲的兒子福臨順利地當上皇帝,確有孝莊的功勞。從此形成清朝子承父位的皇位繼承製度,而孝莊卻為皇太極、福臨父子背上了“太后下嫁”的罵名。

1648年(順治五年)農曆二月,豪格被多爾袞以隱瞞其部將冒功、起用罪人之弟的罪名被下獄,四月死於獄中,年僅40。豪格死後,其福晉為多爾袞所納。

1644年(順治元年),孝莊與其姑端文皇后兩宮並尊稱聖母皇太后;1651年(順治八年)上徽號曰昭聖皇太后。

1651年(順治八年),順治帝處置多爾袞,為豪格平反,重新封為和碩肅親王,並立碑。1656年(順治十三年),豪格被追諡,成為清代第一個被追諡的親王,稱肅武親王。

到底有沒有“太后下嫁”之事?誰也說不清,孝莊也洗不白,也許出自反清人士之口。

1662年(康熙元年) ,孝莊之孫、康熙帝即位後尊孝莊為太皇太后;1688年(康熙二十六年) 農曆十二月二十五日,崩逝,享年75歲。“太后下嫁”之傳言,也困擾了康熙帝35年之久,至死時都未能破除。

1724年(雍正二年)農曆十一月二十一日,雍正帝正式下葬孝莊文皇后,命名為“昭西陵”,結束了長達37年的停靈個例。

其實,對於孝莊與多爾袞的傳言,始於1650年(順治七年)張煌言(張蒼水)題為《建夷宮詞》的七言絕句: “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掖庭猶說冊閼氏,妙選孀閨作母儀。椒寢夢迴雲雨散,錯將蝦子作龍兒。”這首詩轟動一時,很快流傳開來。如果真有封攝政王多爾袞為“皇父”一事,必然有頒詔告諭之文。然而沒有關於太后下嫁的史料佐證,當然也有可能被皇室後人所隱滅。

電視劇上孝莊與多爾袞的“一見鍾情”,都是作者的豐富想象和塑造 ,歷史上是子虛烏有的。(網絡圖片)


天寧閣


沒有下嫁,但是可以確定的一點是孝莊失身了!

清太祖皇太極駕崩,因為死的太過突然,還沒來得及留下傳位詔書。皇位懸而不決,所有有機會的人都虎視眈眈。其中有四個人最有可能獲得皇位,這四個人中並沒有孝莊皇后兒子(福臨)的位置。

Δ多爾袞

禮親王代善,肅親王豪格,睿親王多爾袞,以及鄭親王濟爾哈朗。他們每個人都有著八旗裡面的兩旗。但是因為代善年邁,濟爾哈朗並非皇室之人。所以他們對於皇位均保持著中立的態度!接下來一切就看多爾袞與豪格的態度了。

然而這個緊要關頭,恰好是清軍入關的決勝階段。八旗內部經不起折騰,必須以和為貴。這個時候代善站出來調停,推選皇太極的兒子福臨為帝!

但是福臨與孝莊皇后勢單力薄,連八旗裡面的任何一旗都沒有掌握。而且福臨登基的時候才六歲,太過年幼。於是推選多爾袞與濟爾哈朗作為攝政大臣,輔佐福臨處理事務。然而毫無根基的福臨與孝莊皇后完全成為了傀儡皇帝。

Δ順治與孝莊皇后

為了穩住多爾袞的各方面的情緒,以及獲得多爾袞的支持。於是後世留有了孝莊皇后下嫁多爾袞的說法!不管有沒有嫁,但是失身是必然的!

首先多爾袞作為攝政大臣,完全的是獨掌大權,根本不把福臨放在眼裡。同時多爾袞還有很多越位的嫌疑,無論是朝服還是穿戴只是稍微的比皇帝弱了一點。更別提在吃飯上面,都是直接傳膳,這已經是皇帝專用詞。連住的建築,氣勢絲毫不必皇宮差!

為了放緩多爾袞上位的心,孤家寡人的孝莊母子只好暫時妥協。雖然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這個事情,但是關於多爾袞在一次外駐回朝中,曾經在孝莊皇后的營長裡面留了一宿。難道兩人在談論國家未來?我不信!

Δ孝莊皇后

幸運的是,本來正值壯年的多爾袞突然去世,給孝莊母子帶來了希望。順治正式掌權後,很快的將多爾袞黨羽剷除。並且在多爾袞死後的兩個月後,查實了多爾袞有篡位的嫌疑,順治將多爾袞的屍體挖了出來,對屍體砍頭、鞭屍。


史之策


孝莊太后下嫁多爾袞,是清宮最著名的謎案之一。而孝莊太后是否下嫁多爾袞,也成為直到現在,依然被熱烈討論的話題。

認為孝莊太后下嫁給了多爾袞,有這樣一些證據。一是南明官員兼詩人的張煌言寫的組詩《建夷宮詞》中,有這樣幾句:“上壽觴為合巹尊,慈寧宮裡爛盈門;春宮昨進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二是史學家蔣良騏在《東華錄》中記載,順治帝下詔給多爾袞羅列的罪狀中,指責他自稱“皇父攝政王”,同時還說多爾袞“又親到皇宮內院”。這裡的到皇宮內院,就是指他到孝莊太后那裡。三是民國期間出現了一本《多爾袞攝政日記》,是一個叫劉文興的人的藏書,裡面寫有“既得順治時太后下嫁皇父攝政王”這樣的話。四是孝莊太后去世時,對康熙說她不想埋在皇太極的昭陵。等等。

(孝莊太后劇照)

不過,根據以上的記載,就說孝莊下嫁了多爾袞,顯然是不嚴謹的。為什麼說不嚴謹呢?咱們先來分析一下上面四種說法。

其一,關於張煌言的詩。張煌言寫這首詩的時候,當時他是在南明。對於當時的他來說,言論是很自由的。但是,他卻並沒有直接說,他寫的就是清宮。《建夷宮詞》中的“夷”,是對少數民族蔑稱,但並不一定就是指清朝。再說了,他如果要寫,自然會大張旗鼓地寫,用不著遮遮掩掩。而且這樣寫,對於反清復明的號召力是很強的。他何必還要遮掩?我認為,張煌言那樣寫,其實多半是他根據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產生的自由聯想,以及有意的諷刺。

其二,關於《東華錄》中的記載。《東華錄》是史學家蔣良騏對《清史稿》的一種補充記載,有類似於“長編”的性質。這裡的記載,能證明的恰恰是,孝莊沒有下嫁多爾袞。為什麼這麼說呢?如果下嫁了,那麼,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就是合情合理的,順治有什麼可指責的?還有,正是因為沒有下嫁一事,所以順治認為,多爾袞“又親到皇宮內院”是不恰當的。要是下嫁了,多爾袞為什麼不可以去皇宮內院呢?

其三,關於民國藏書《多爾袞攝政日記》。這種民間藏書,本身就是不靠譜的。很多就是為了通過獵奇,賺取稿費。事實上,這本藏書上的內容,當時確實有不少是在《中央日報·文史週刊》上發表了,賺取了不少稿費。而書籍的出版,也能夠給劉文興帶來稿費收入。再說了,此人又是從哪裡得到這個藏本的呢?

其四,關於孝莊未葬昭陵。孝莊未葬昭陵,民間傳說是她給康熙說,自己不願意與皇太極合葬。就算她確實給康熙說過這個話,也是可以解釋的。一是本身就已經有皇后陪皇太極合葬了,孝莊不想去擠。二是皇太極生前並不寵愛孝莊,孝莊不願意跟隨他,也是可以理解的。三是孝莊經歷順治、康熙兩朝,已經有絕對的權威,她可不願再到地下過低三下四的生活。四是皇太極當時埋在關外昭陵,孝莊已經在關內生活了那麼長時間,她不想死後還去關外過那種苦日子。總之,並不能因此就解釋為她無臉去見皇太極。

(多爾袞劇照)

其實,除了上面四點理由外,孝莊不可能嫁給多爾袞,還有很多更充足的理由。

其一,下嫁和曖昧是兩個概念。

多爾袞和孝莊有沒有曖昧之事呢?這種可能性也並不是沒有。畢竟當時順治還只是個小孩子,多爾袞在攝政的時候,與孝莊的接觸是比較多的,一來二往,兩人產生了曖昧,也是有可能的。

順治皇帝上臺才兩個月,就對多爾袞進行掘墓毀屍,就說明他察覺了一些風向,他心裡非常不滿。同時,也可能有人議論。順治當然不願意別人議論這些,他想避嫌,因此才在指責多爾袞的詔書中說他,並不是父親,卻自稱“皇父攝政王”。不該隨便出入後宮,卻來去自如。順治這樣做,正是想“洗白”的表現。

再說了,孝莊如果下嫁了多爾袞,古代沒有民政局,不需要婚姻登記,但是必須要進行儀式。下嫁的儀式是很複雜的,何況是太后與攝政王,那可不是說一句嫁了就嫁了。而目前並沒有任何證據證明孝莊和多爾袞舉行過儀式。顯然,下嫁是肯定不成立的。

其二,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不是表明孝莊嫁給他了。

多爾袞先是自稱“皇叔父攝政王”,接著自稱“皇父攝政王”。多爾袞為什麼要這樣做?並不是表明孝莊嫁給他了,而是在為他將來取代順治,自己當皇帝做準備。因為在自稱“皇父攝政王”的同時,他也就取消了凡事都向順治請示的做法。給順治奏事,也不用再跪下了。他甚至也已經把玉璽從順治那裡拿過去,想蓋章就蓋章,根本就不用再顧忌什麼了。

我們可以完全想得到,接下來,順治就會利用“皇父”的稱呼,取代順治,自己當皇帝。只可惜他打獵的時候墜馬而死,否則的話,那樣的事情,發生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孝莊與多爾袞)

其三,孝莊絕不會嫁給多爾袞。

為什麼說孝莊絕對不會嫁給多爾袞呢?也許,在多爾袞剛剛當攝政王的時候,她和多爾袞兩人一來二往,可能出現一些曖昧。同時,孝莊為了讓多爾袞盡心盡力幫助順治長大,討好多爾袞,也是有可能的。

但是,後來,當他發現多爾袞已經嚴重影響到順治皇權,想對順治取而代之的時候。一個女人面對一個想奪取自己兒子權力的男人,她怎麼可能還會好臉色呢?而多爾袞自稱“皇父攝政王”,恰恰是在去世前不久的事。在那個時候,相信孝莊不但不可能嫁給多爾袞,她甚至連與多爾袞曖昧,肯定都不會有了。

因此,孝莊下嫁多爾袞一事,明顯是空穴來風的無稽之談。

(參考資料:《清史稿》《東華錄》《多爾袞攝政日記》等)


張生全精彩歷史


孝莊太后有沒有嫁給多爾袞在史學界一直沒有定論,不過大部分偏向於孝莊未下嫁一說,理由如下:

第一、太后下嫁一說最早出現在南明魯王政權的大臣張煌言的《建夷宮詞》:“春宮昨時新儀注,大禮恭逢太后婚”兩句。這首詩寫於公元1650年,其不可信之處首先在於張煌言乃是明朝遺民,他本身就對清朝抱有仇恨的態度,是用漢人的價值觀來貶低清朝統治者。另外,在他寫這首詩兩年之前多爾袞就已經被尊稱為“皇父攝政王”了。

第二、“皇父攝政王”的稱呼古已有之,比如“仲父”和“尚父”,故其稱謂不能被當做多爾袞迎娶孝莊太后的證據。

第三、孝莊太后未與皇太極合葬是因孝莊去世時,皇太極已經駕崩多年,且孝莊在遺囑中已經做過解釋。

第四、如果孝莊真的下嫁了,那麼清朝國史中肯定會對這件大事有所記載,但是這種記載從未出現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