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目前關於腫瘤的治療方法主要分為三個大類:首先是外科手術治療,即通過手術切除腫瘤,但是這個方法通常不徹底,無法根除腫瘤;其次是放療和化療,這種療法雖然可以有效的治療很多腫瘤,但是它們對機體的正常細胞也有較大傷害。

最後就是腫瘤免疫治療,由於其副作用小、治療效果明顯,正逐漸成為未來腫瘤治療的發展方向,被稱為繼手術、放療和化療之後的第四大腫瘤治療技術。


腫瘤免疫治療是通過主動或被動方式使機體產生腫瘤特異性免疫應答,發揮其抑制和殺傷腫瘤功能的治療方法。

腫瘤免疫治療主要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腫瘤特異性疫苗、小分子免疫藥物等。

(一)免疫檢查點抑制劑(ICB)

免疫檢查點是對控制免疫反應持續時間和幅度至關重要的抑制途徑,腫瘤可以利用這些途徑抵抗免疫作用。檢查點抑制劑藥物具有干擾腫瘤抵抗免疫機制的能力,增強人體對腫瘤細胞的免疫應答。

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第一代的抗CTLA-4抗體,第二代的抗PD-1抗體和抗PD-L1抗體,第二代ICB比第一代ICB的選擇性和安全性更高。臨床結果顯示,ICB療法的實際獲益人群佔患者比例極小,研究ICB與化療或靶向藥聯用治療腫瘤,以及制定用於篩選潛在獲益人群的生物標誌物標準是未來的重點方向。

在抗PD-1 /PD-L1的單藥和聯合試驗中,肺癌、黑色素瘤、乳腺癌、淋巴瘤、頭頸癌為研究最多的五種癌症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二)過繼性細胞轉移療法(ACT)

ACT是個體化的腫瘤治療方法,通過從患者體內分離免疫活性細胞,在體外誘導分化、改造、擴增後回輸到患者體內,靶向抗原特異性的腫瘤細胞,發揮抑制和殺傷腫瘤作用

使用TCR和CAR的過繼T細胞治療的早期臨床數據已經證明了重定向T細胞在控制腫瘤方面的巨大潛力。CAR-T的主要副作用有細胞因子釋放綜合徵(CRS)和不明原因的神經毒性,對惡性血液腫瘤治療中表現出強大持久的殺傷力,在治療實體瘤方面也取得了一些進展。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三)腫瘤特異性疫苗

腫瘤特異性疫苗是一種治療性的主動免疫療法,其原理是基於腫瘤突變產生的抗原,將腫瘤抗原導入患者體內,激活B細胞和T細胞產生免疫應答並作用於特定類型的腫瘤細胞,達到預防腫瘤發生和清除腫瘤的目的,因此尋找理想的腫瘤特異性抗原或腫瘤相關抗原對於發揮疫苗的作用至關重要。

與單價疫苗相比,多價疫苗的療效相對更有保障,而與其他免疫療法的聯合治療更能體現疫苗的價值。癌症疫苗目前大體分為預防性疫苗和治療性疫苗。

隨著醫學的進步,個性化癌症疫苗已成為精準醫療的目標之一,被全球生物醫藥公司爭先研究,希望能夠通過激活人體自身免疫細胞,來殺滅癌細胞。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四)小分子免疫藥物

目前大分子藥物在腫瘤免疫療法中佔據了主導地位,而一些小分子免疫藥物由於前景可觀也取得了一定進展。研究結果表明,CSF1R,IDO,ALK-5,CXCR1/CXCR2等在腫瘤微環境的細胞中大量表達,掀起了上述靶點的研發熱潮。

目前,CSF1R抑制劑,IDO抑制劑,ALK-5抑制劑等已處於研發後期,未來將開展更多的基礎研究來完成由實驗室到病床的轉化。


目前腫瘤免疫治療的分類和作用機制


自2010年開始,FDA批准了一系列腫瘤免疫療法藥物,開啟了腫瘤免疫療法的新時代。其中批准最多的為單克隆抗體類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如CTLA-4單抗、PD-1/PD-L1單抗,而研究較為火熱的為CAR-T等細胞療法。目前,這些獲批的療法中僅有少量在國內上市,更多的處於臨床試驗階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