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風雲(一)戰國初,百戰不敗“魏武卒”背後的魏國崛起

前言:各位好,時隔多月,一點動靜沒有,沒取關的不是真愛就是太懶,哈哈,我胡漢三又回來了,it工作總是身不由己,有時候真是感嘆活著不易,生活多艱,但日子總要繼續,太陽照常升起!最近紓解壓力看的的都是古老的戰國曆史,攢了幾篇,陸續發出來一起討論呀,關注,點贊,來者不拒。

戰國初,有這樣一支軍隊,全部重裝步兵,士兵身披三重甲,持戈佩劍,操十二石弩,帶五十支箭,攜帶三天口糧,全身負重約50斤,半天可以急行軍四十公里。

同樣是這支軍隊,在名將吳起的指揮下,大戰七十二場,創下全勝六十四場,八場不分勝敗的驚世戰績。

戰國風雲(一)戰國初,百戰不敗“魏武卒”背後的魏國崛起

魏武卒

這在當時,就是逮著誰滅誰的節奏,鋒芒所指,所向披靡。

這支軍隊,就是戰國初魏國麾下令人聞風喪膽的“魏武卒”。

作為國之重器,“魏武卒”強悍背後,究竟是什麼在支撐?

翻開戰國曆史,如果你問我,戰國初年,押寶最有可能一統天下的國家,我會選魏國。

為什麼?只是因為“魏武卒”?

不全對,戰國初年,魏國手裡捏的牌,太好了!

政治崛起

魏武卒是怎麼來的?李悝變法建立的“武卒”制,由名將吳起訓練和指揮。

那李悝和吳起是怎麼被重用的?這就不得不說魏文侯。

伯樂善於相馬,識千里馬;而魏文侯此人,其選人用人的水準,絕對是大師。

吳起,李悝,除了魏國夜空中這兩顆最亮的星,翟璜,任座,魏成,樂羊,西門豹,這些耳熟的名字,全都在魏文侯的管理團隊中。

歷史上的變法,往往觸動既得利益者,動人財路,別人就動你生路,所以成功者少,能善終者更少,但李悝就是那個例外。

李悝的經天緯地之才,在於他的變法框架,開後世變法之先河,就算名動天下青史傳世的商鞅變法,也基本全盤借鑑。

李悝做的第一件事是土地改革。

從周傳下來的井田制,是將一塊耕地劃分成井字型的九塊,正中的公田收入全部歸公,周圍的八塊農戶租種可以獲得一部分的收成,但是代價是必須優先完成公田所有的農活。

戰國風雲(一)戰國初,百戰不敗“魏武卒”背後的魏國崛起

井田制

但是戰國初,鐵器已經很普及,開荒耕種已經不再是難事,於是民間出現了大量不上稅的私地,國家收入持續低迷。

李悝天才般的洞悉到大鍋飯無法激發農民的生產力,所以他廢除了井田制,鼓勵墾荒,允許土地私有買賣。熟悉麼?這不就是“包產到戶”?

然後,李悝開始土地測評,幫助魏文侯摸清了魏國有多少土地,一年能收多少糧食,有多少戶口,能動員多少軍隊。這是個劃時代意義的舉措,相當於全國土地人口經濟普查,量化的數字是國家決策的基石,統治者才知道有多大鍋下多少米。

第二件事,李悝改革了人事,法律和軍事制度。

政治上,廢除官職和俸祿世襲,開始根據能力選拔官員。平民牛人終於有機會開始發光,軍事天才吳起從衛國跑來了。

法律上,李悝建立了魏律,出臺了《法經》,規定了國家法令,政府職能,以及官員升遷和軍功獎懲。國家信用的建立,是“武卒制”的基石。

重點來了,軍事上,建立“武卒”制。

全民選拔考核“武卒”,一經認證,待遇極高,先分得百畝土地,解除奴隸身份,再免除直系親屬的徭役和田宅稅。軍功細化,大功甚至惠及家屬和子女,全民擁軍尚武,如狼似虎的“魏武卒”開始成型。

地理經濟優勢

魏國不大,被黃河分成四塊地,但卻是真正的天府之國,幾乎所有資源均能自給自足,尤其是三大關鍵的戰略資源。

戰國風雲(一)戰國初,百戰不敗“魏武卒”背後的魏國崛起

魏國地圖

河內地,大致是今天河南的焦作新鄉安陽,以及河北的臨漳,魏縣等地區,土壤肥沃,高產小米,也就是粟。

粟在戰國時期,與今天的意義是決然不同的。粟米保質期長,營養豐富,黃河流域種植廣泛,是北方農耕民族的主食。

當時水稻不普及,大米產量少價格昂貴;石磨不普及,麥子無法大規模轉化為麵粉,因此饅頭幾百年後才出現;而烹飪主器是陶罐,豆子煮不爛,麥子不易熟,但小米粥卻不受此限制。

所以粟米成為軍糧的首選,也只有高產粟米才能稱作土地肥沃。

河東地,主要在今天山西南部,雖然不靠海,卻天賜鹽池,儲鹽量巨大容易加工,是中原內陸最大的產鹽地。

在沒有冰箱和冷鏈物流的古代,鹽能延長食物的保質期,鹹菜,火腿,鹹魚,奶酪等醃製品可以豐富軍隊的補給,也實現了商人的食品貿易。

在農耕文明時期,人不再從狩獵的動物或採集的果子中獲得鹽分,主食的糧食中是沒有鹽的,故而鹽變成了剛需,且鹽不能從地裡種出來,必須依賴商人供應,產地又集中,天然便於壟斷管理。

所以鹽,變成了代價極低的國家徵稅手段。從1000戶徵收1000塊的稅,與從一個鹽商手中徵收1000塊鹽稅,其便利程度不言而喻。

通過鹽促進貿易和升級國家稅收系統,使魏國成為戰國七雄的經濟雙強之一,另一個是盛產海鹽的齊國。

魏國的中條山脈是冶鐵的發源地之一,河東產銅,鐵天然居然國防和民生雙重屬性,冶煉技術和豐富的儲量,讓魏國的農具和兵器優勢凌駕他國,正向促進農業生產和軍隊戰鬥力。

魏武卒全部是重裝步兵,重鎧,長戈,佩劍,弩箭,數量眾多精良的鐵器裝備造就了魏武卒的戰鬥力,卻也必須基於魏國強大的冶金和兵器製造業支持。

強國才有強軍,魏文侯吳起時代是魏武卒的巔峰,攻下函谷關奪秦河西五百里,陰晉之戰五萬破秦五十萬眾,名動天下。

然而,在沒有永恆的朋友,只有永恆的利益的戰國時代,文侯之後魏國統治者的戰略方向錯誤,導致連年外徵內戰,國力虛耗,魏國這個戰國七雄之首迅速衰落,逐漸退出了一流國家之列。當然,這都是後話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