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遙古城的四條路為何以這幾個人的名字命名?他們的貢獻值得銘記

文|李崇寒

平遙古城的四條路為何以這幾個人的名字命名?他們的貢獻值得銘記

阮儀三,現任同濟大學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研究中心主任,同濟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有人說,在中國歷史城鎮保護史上,阮儀三是繞不開的人物,往上追溯,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以梁思成為代表的有識之士即提出對北京和中國其他歷史城市進行整體保護,但由於歷史原因,一些古城遭到了廣泛而嚴重的破壞。“同濟大學在歷史文化城市保護方面是非常領先的”,阮儀三說,“它1958年開始就有了這種理念,我在這個氛圍當中,自然而然受到影響。”來自魏瑪大學的城市規劃繫系主任雷臺爾教授對他啟發很大。

阮儀三回憶,當時雷臺爾看到中國情況後說,“中國現在的建設還有點偏差,應該是新城建設,也有舊城保護。”他專門開了一門課《歐洲城市建設史》,明確給中國同行們提出要求,“你們要研究中國城市史,因為中國現在的城市發展,有經驗有教訓,特別是你們有那麼多非常好的古城,你們要保護好。”

帶著“我們為什麼不搞自己的城市建設史”的疑問,同濟大學城市規劃教研室主任董鑑泓走上了城市建設史的研究之路。1961年起,他利用暑假,帶上剛畢業的助教阮儀三,開始調研中國城市。按照計劃,阮儀三說,“我們打算利用暑假的時間把中國所有古城都摸一遍底,今年到東北,明年到西北,後年到東南,再後年到西南,連跑四年。”

1963年,原定去河北調研的兩人因為碰上洪水,改變行程,跟隨調查長城邊關的科研團一路考察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嘉峪關等地。對大同防衛體系重點考察的阮儀三形容那時的大同就跟世外桃源一樣,“非常原生態,城市留存了明代以來的形態。”不僅大同,董鑑泓和阮儀三跑到平遙發現城樓、城牆、城門、甕城、護城河都很完整,票號“日昇昌”的牌子還掛著,桌上積了一層灰,太谷、忻縣、祁縣、介休等地也保留了完整的古城風貌,時間彷彿停止一般。

為什麼後來只有平遙以保存完整的古城身份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因為很多古城在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建設熱潮中“脫胎換骨”,舊顏頓失,平遙建設活動慢了點,被阮儀三、鄭孝燮、羅哲文等人及時救了下來。“我們搞城市規劃的就是要合理地佈局城市中每一個形態”,阮儀三說,1980年暑假,他帶著學生,在不破壞古城格局的前提下,為平遙重新做了份城市總體規劃,並拿著規劃和相關資料跑到北京搬救兵,得到羅哲文和鄭孝燮的支持,如今環平遙古城的四條路被命名為阮儀三街、鄭孝燮路、羅哲文路、王景慧街,就是為了銘記他們在平遙古城保護、申遺工作中作出的突出貢獻。

平遙古城的四條路為何以這幾個人的名字命名?他們的貢獻值得銘記

平遙古城修復前後的對比照

鄭孝燮擔任全國政協委員時,幾乎把全部精力投入到文物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及世界遺產保護工作中,從1980年起,他跟隨調查團到各省區實地調查文物保護情況,在承德、龍門石窟、平遙古城、雲岡石窟等地,目睹大量珍貴遺存遭到“建設性破壞”,城市發展亦有不少問題,例如水鄉蘇州已經填了許多河道,濟南大明湖邊上的工廠損害了整體環境,用鄭孝燮的話說,“哪裡還有什麼‘家家流水、戶戶垂楊’的詩情畫意。大明湖的水甚至被有關工廠用來做了印製鈔票紙的工業用水。”

長期的實地考察讓鄭孝燮產生了必須從城市的全局出發以加強城市文物保護的想法,一些對國外歷史城市保護熟悉的專家學者開始提出保護“歷史文化名城”。在侯仁之、鄭孝燮、單士元的具體提議下,1981年12月,國家建委、國家文物局、國家城建總局向國務院提交《關於保護我國曆史文化名城的請示》報告,指出“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城市規模一再擴大,在城市規劃和建設過程中又不注意保護歷史文化古蹟,致使一些古建築、遺址、墓葬、碑碣、名勝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壞。⋯⋯如聽任這種狀況繼續發展下去,這些城市長期積累起來的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不久就會被斷送,其後果是不堪設想的。”3個月後,國務院公佈北京、西安、南京、蘇州、揚州、杭州、承德、大同、洛陽、開封等24座城市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希望在現代化建設過程中,重視這些城市的保護工作,並且能很好利用文化遺存,助力城市發展。1986年又增加了平遙、麗江等38個,1994年又增補了37個,加起來99個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