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在南陽盆地的東北部,通往中原大地的隘口上,靜靜地臥著一座古老的小城。

四千多年前,夏王少康的小兒子曲烈在這裡封邦建國,是為古繒國。春秋戰國時代,楚國在這裡修築起了長城,作為北方邊境的屏障。悠悠中華文明燦爛,上下五千年,多少文人墨客、才子佳人、風雲人物在這裡留下了足跡。

在歷史上,她有多個名字:陽城、堵陽、赭陽、裕州。今天,她的名字叫方城。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公元前489年,一個山東老師帶著一群學生,不遠千里,風塵僕僕來到了楚國方城邑。

這個老師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為己任,周遊列國,雖然懷才不遇、處處碰壁,卻仍然執著地穿行在春秋時代的中原古道上。算下來,這已經是第八個年頭了。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在方城,這位老師遇到了一位本地的隱士,隱士唱著自編的楚國歌謠,從他車下走過,“鳳兮!鳳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已而!已而!今之從政者殆而。”

當這位老師意識到隱士可能是一位智者,想下車與其交談時,隱士卻揚長而去了。

這位老師就是孔子。這一段短暫的邂逅,後來被他的學生寫進了儒家“四書”之首的《論語》裡面,讓我們不僅知道儒家至聖先師孔子周遊列國時的執著堅守,也知道了歷史上在方城有一位隱居的智者——“楚狂”接輿。

如果說來自齊魯大地的孔子代表著“達則兼濟天下”的入世創業的儒家精神,那麼楚狂接輿代表的則是發軔於南方楚國的“無為而治”的道家精神,這兩種思想在秦漢以後逐漸成為構成中國傳統文化的兩條主線。

北方文化堅韌務實,有著“雖千萬人而吾往矣”的儒家的執著追求,南方文化善變靈動,有著“道法自然”的道家的達觀隨寓。北方與南方,儒家與道家,驀然間在這裡相遇了,在這裡碰撞、交融。

由此可見,方城地處南北地理分界線,同時也是文化上的交匯點呢!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公元前126年,一位立志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長安青年,從關中出發,翻越商山來到南陽盆地,開始了漫遊祖國大好山河的旅程。

後來等他到了晚年曆經滄桑,總結寫史,回憶起青年漫遊的經歷,在《史記·太史公自序》裡寫到:“二十而南遊江、淮,上會稽,探禹穴,闚九疑,浮於沅、湘;北涉汶、泗,講業齊、魯之都,觀孔子之遺風,鄉射鄒、嶧;戹困鄱、薛、彭城,過樑、楚以歸。”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這個青年就是司馬遷。文獻裡說司馬遷來過位於南陽的楚國故地,我推測他是到過方城的。

因為就像他專程探訪蘇北的淮陰一樣,淮陰是一座小城,但是它是漢初開國功臣韓信的故里,實地探訪為他積累了寫作《淮陰侯列傳》的第一手資料。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同樣,方城是他《史記》中多位重要傳主的故鄉或建功立業的地方。有著好奇心和實踐精神的司馬遷,有很大可能要實地到方城看看的。

比如,方城就是那位說過“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的陳勝的故鄉,《史記·陳涉世家》說:“陳勝者,陽城人也,字涉。”據說陳勝年輕的時候給人耕田,在田埂上休息期間,對夥伴們說:“苟富貴,勿相忘。”面對夥伴們的嘲笑,陳勝擲地有聲地回應:“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想必司馬遷對陳勝的進取態度是贊成的,因為司馬遷所生活的漢武帝時代也是一個朝氣蓬勃,人人渴望建功立業的時代。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漢初開國將相多出身布衣,這也預示著這個時代平凡人通過自己的努力,也有可能成就一番不平凡的事業,比如張騫,《史記·大宛列傳》說:“封騫為博望侯,是歲元朔六年也。”

張騫因為出使西域和抗擊匈奴立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侯,封邑就在今天的方城博望鎮。

出使西域是值得大書特書的,正是這場鑿空之旅,為後來連通亞歐大陸文明的絲綢之路奠定了基礎。西域的土特產如葡萄、石榴、芝麻、黃瓜等源源不斷的傳入中土,試想我們今天的生活中如果沒有這些食物,該是多麼乏味呢!

司馬遷對張騫也不惜讚美之辭:“然張騫鑿空,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侯,以為質於外國,外國由此信之。”(《史記·大宛列傳》)。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太史公司馬遷同樣不惜讚美之辭的還有張釋之。《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說:“張廷尉釋之者,堵陽人也,字季。”

張釋之做過漢文帝朝的廷尉,以執法嚴明剛正不阿著稱,當時就有“釋之為廷尉,天下無冤民”的說法。西漢初年雖然推行“無為而治”,然而大體上漢承秦制,仍然重視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

司馬遷當然對這種有真知灼見,並且勇於堅持正確意見的傑出之士是充滿景仰之情的,由衷的稱讚他們的言行是:“有味哉!有味哉!”(《史記·張釋之馮唐列傳》)。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百代更迭中,陳王故里荒草萋萋、張廷尉的祠堂也多了幾分柏樹森森的清幽,張騫的商隊在大漠夕陽下,伴隨著陣陣駝鈴遠去了。

然而,多虧了那位在公元前132年來過方城的史學家司馬遷,把方城兒女的故事,一起寫進了皇皇鉅著《史記》中,讓我們千載之下仍然能夠“想見其為人”,也給方城,增添了很多歷史厚重感!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公元8世紀中葉,正值大唐盛世的繁華時代。一個俊逸瀟灑的中年男子,跋山涉水來到了方城北境的石門山中,與他的兩位好朋友登高宴飲、把酒言歡。

飲到暢酣淋漓處,他心中長期積蓄的情感,如濤濤江海噴瀉奔湧,對酒當歌創作出了千古絕唱《將進酒》:“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君不見,高堂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暮成雪。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盡還復來。”

這位男子名叫李白。他的兩位好朋友則是岑夫子(岑勳)、丹丘生(元丹丘)。

毫無疑問,李白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天才的詩人之一,“酒入豪腸,七分釀成月光,三分嘯成劍氣,繡口一吐,就是半個盛唐”,不經意間,這位斗酒詩篇的天縱之才,把人生最浪漫的華章、把大唐盛世的夢華,留給了這座豫西南的小城。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景因文顯,文以景傳,不知道是大唐的詩仙成就了方城的山川秀美,還是方城的秀美山川成就了大唐的詩仙呢!大唐詩仙遠去了,盛世夢華也在陌上炊煙中飄逝。

可是歷史依然在前進,唐宋元明清,七峰山下、潘河兩岸,人們仍然世代勞作、生息繁衍,他們勤勞勇敢、奮發有為,走過多少戰亂的歲月,走過多少安寧的時光。

一代代勤勞的方城兒女創造著方城的歷史和文化,方城的歷史文化也浸潤著一代代方城兒女的脾性。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也許從孔子和接輿會面的那個清晨開始,優秀的傳統文化基因已經流淌在方城兒女的血液,他們性格堅韌而豁達,剛柔相濟、充滿智慧;

也許在張騫那西出陽關的馬隊裡,早就有了方城子弟的身影,他們萬里覓封侯,一腔熱血保家衛國,不破樓蘭終不還;

也許在李太白對酒當歌的時候,已經形成了方城小夥的性格,他們豪邁豁達、俠骨柔情、勤勞勇敢。

歷史片段在時間長河裡驚鴻一現,可是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得以在這裡沉澱、發酵、傳承。好像潘河水,千年時光裡,一次次洗淨裕州城的鉛華,訴說著方城故事,好像七峰山,依然山高水長,蒼蒼茫茫。


作者︱王欽正:河南省.滎陽市豫龍鎮政府工作

方城這座小城有何魅力?竟讓孔子司馬遷李白跋山涉水慕名而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