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監測:下一個千億規模的細分領域市場

導讀:以提高環境質量為核心,預示著我國環保行業正在迎來以環境質量監測為主的里程碑發展機遇。對於國內的環境監測企業來說,未來的發展是機遇與挑戰並存。

環境監測:下一個千億規模的細分領域市場

作為環境管理和科學決策的重要基礎,以及評價考核各級政府改善環境質量、治理環境汙染成效的重要依據,環境監測的重要性正越發凸顯。

早在“十二五”期間,我國已經基本形成了以大氣、水等汙染源監測為主的國家環境監測網絡。隨著整個社會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提升,環境監測站點增加以及環境監測技術升級,環境監測的熱度延續至“十三五”。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的政策傾斜力度不可謂不大。尤其是2018年8月《生態環境監測質量監督檢查三年行動計劃(2018年-2020年)》的發佈,直接為環境監測“定調”:

用3年時間對生態環境監測機構、排汙單位、運維機構三類主體實行全覆蓋檢查,其中重點檢查京津冀及周邊區域、長三角區域、汾渭平原等重點區域和造紙、火電、鋼鐵、化工、城市汙水處理等行業。

而目前我國環境監測設備的發展,已經從價格更低、易於維護、運行穩定、適應惡劣環境的基礎之上,向自動化、智能化和網絡化方向跨越;環境監測網絡也覆蓋至縣級,從空氣、水向土壤傾斜,向全方位領域監測的方向發展。

環境監測技術以化學發光、色譜、質譜、FTIR、LIDAR、激光誘導擊穿光譜(LIBS)等領域為主,數據處理、智能監測、生物傳感器、三維激光雷達、無人機等新技術層出不窮。整體正朝著靈敏度高、選擇性強的光學/光譜學分析、質譜/色譜分析方向發展。

而被譽為環保產業中“冉冉升起”的新星,環境監測行業有著鮮明的“個性”:高成長性、政策支持力度大、市場增量空間大、技術壁壘偏高、行業集中度較高、遍及環保產業各個環節……再加上整體靈活度較高、交易成本低、業務鏈條短,所以進入“十三五”以後,環境監測行業就迎來了高速發展期。

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環境監測行業市場規模約430億元,2018年這一數據達到638億元,市場增速預計維持25%,到2020年將輕而易舉突破900億元規模,成為下一個千億規模的細分領域市場。

業內分析指出,正是由於行業壁壘較高,環境監測行業已經形成了壟斷格局的雛形,龍頭企業佔據了半壁江山。高端過程分析儀器被德國西門子、瑞士ABB、美國賽默飛世爾等外資企業佔領,聚光科技、先河環保、雪迪龍等內資企業仍需努力。

總體而言,伴隨我國環境監管技術的不斷完善,行業未來的上升空間仍舊值得期待。未來一段時期內,佈局環境監測領域將成為環保行業的發展新趨勢,這無疑也意味著來越多的企業和資本湧入,使得產業競爭更加白熱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