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大唐亂,吐蕃軍隊好不容易打到長安,為何15天后就撤回家了?

小小嬴政


吐蕃是大唐的勁敵,兩國相愛相殺長達兩個世紀。在安史之亂前,唐朝一直對吐蕃採取高壓政策,使其無法入侵中原。而唐朝的精兵猛將也都聚集在西北地區,因此吐蕃無法從河西直接進入到關隴腹地。

天寶十四年(755),安史之亂爆發,唐朝“盡徵河隴、朔方之將鎮兵入國靖難”,將原來駐防在河隴區域的精銳部隊內調,去平定叛亂,導致河隴區域的軍事部防被打亂,安史之亂後,唐朝國勢由盛轉衰,吐蕃軍隊趁機舉兵入侵,唐軍節節連敗,被迫割地讓城,然而吐蕃軍隊打到長安後,僅15天便撤兵離去,讓人疑惑不解,且讓我們一探吐蕃軍隊的長安半月遊歷程。

唐代宗廣德元年(763)九月,此時安史之亂剛被平定不久,國力空虛,又值新皇登基,根基未穩,吐蕃軍隊趁機舉兵來犯,號稱20萬軍入侵大震關,接連攻陷蘭、廓、河、鄯、洮、岷、秦、成、渭等州,又拿下了河西、隴右等地。

此時唐朝西部的兵力空虛,面對吐蕃軍隊來襲,唐軍束手無策,節節敗退,吐蕃軍隊很快打到了長安,唐代宗李豫見情勢危急,倉促任命長子雍王李適為關內元帥,郭子儀為副元帥,自己則逃往陝州(今河南陝縣)。

吐蕃軍隊佔領長安後,一路燒殺搶掠,“剽掠府庫市裡,焚閭舍,長安中蕭然一空”,又計劃“掠城中士、女、百工,整眾歸國”,甚至擁立廣武王李承宏為傀儡皇帝。此時賦閒在家的郭子儀在接到命令後,帶領身邊僅有的二十騎,向長安進發,然而到達咸陽時,吐蕃軍隊早已渡過渭水,唐代宗也逃離了長安,於是郭子儀一路收集散兵遊勇,駐屯商州,在商州和六軍使張知節、烏崇福、長孫全緒等會師,開始了長安收復行動。

郭子儀首先命張知節、烏崇福、長孫全緒等人為前鋒,又派舊將王甫潛入長安,裡應外合,趁機煽動民眾,鼓吹大將郭子儀率領大軍前來征討,擾亂吐蕃軍心,“擊鼓於朱雀街,蕃軍驚駭而去”,在郭子儀聲東擊西的戰略下,吐蕃軍被打得措手不及,退到了原、會、成、渭等州,結束了他們的長安半月遊。長安之戰雖然結束了,卻開啟了唐藩之間半個多世紀的拉鋸戰。

縱觀長安失陷原因,主要在於安史之亂後,唐朝政治局面不穩定,政權又處於新舊交替的局面,內部政權不穩定,外部藩鎮林立,其主要兵力集中調往內地,導致西北邊防兵力空虛。

而這時的吐蕃正處於國力上升期,755年,吐蕃的赤松德贊上位後,勵精圖治,一方面重用人才,發展經濟,增強了國家經濟實力,另一方又允許富豪放貸,維護了奴隸主的利益,贏得了內部貴族的支持。

兩相比較之下,對抗力量的懸殊就顯而易見了。


煮酒君


安史之亂一結束,唐代宗還沒有來得及喘口氣,吐蕃就大軍壓境,唐代宗來不及責怪隱瞞軍情不報的宦官程元振,就效仿自己的爺爺唐玄宗逃離了長安,唯一的不同是唐代宗沒有跑遠只是到了陝州,然後重新啟用郭子儀為副元帥鎮守咸陽。郭子儀出馬,自然威力無窮,吐蕃兵在佔領了長安半個月之後撤離。之後唐代宗又回到了長安。

七世紀開始,吐蕃和大唐在兩個世紀內是相愛相殺的,710年,大唐金城公主和親吐蕃,但並沒有帶來長久的和平,即便在714年劃定了國界線,但還是衝突不斷。開元年間,吐蕃還是不斷進犯大唐的邊境,一步步掠奪大唐的領土,天寶年間,唐玄宗設十大節度使,意在打造邊防重鎮,其中河西節度使治所在涼州,統兵73000人,任務是斷隔吐蕃、突厥;隴右節度使治所在鄯州,統兵75000人,任務是備禦吐蕃;劍南節度使治所在益州,統兵30900人,任務是西抗吐蕃,南撫蠻僚。這三鎮兵力近18萬,這之後吐蕃在和大唐的較量中多次失利,大唐邊患逐漸減少。

但到了755年,安祿山起兵造反,大唐不得不將各鎮節度使召回來對抗叛軍,吐蕃尋找到合適的時機又開始不斷進犯大唐邊境。當時的吐蕃王是金城公主的兒子赤松德贊,後來唐肅宗即位後,曾尋找援軍的支持,吐蕃和回紇都遣使要求幫助唐肅宗平叛,最終唐肅宗向回紇借兵,而吐蕃則趁虛而入,沿隴右道和河西道向東推進。

尤其是從760年開始不斷攻城略地,而這時候的河隴軍隊都已被調往東邊抗擊叛軍,吐蕃軍進攻是很順利的,到了763年,吐蕃已經進軍到了陝西西部的邊境,佔領了河隴的大部分地區。尤其是邠州刺史打開城門投降了吐蕃,吐蕃軍距離長安城越來越近,而在這之前,宦官程元振對於吐蕃的入侵一直隱瞞不報,又加上當時的長安城並沒有什麼軍隊駐紮防禦。

唐代宗倉促啟用已經失去兵權好幾年的郭子儀為副元帥進行防守,當時的吐蕃軍已經渡過渭水繼續往東,唐代宗倉皇逃到了陝州。不久,吐蕃軍就攻進了長安,大肆燒殺搶掠,並且扶立金城公主的弟弟李承宏為傀儡皇帝。但是這種境況只維持了半個月,然後吐蕃軍就撤退了。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郭子儀做出的正確指揮。郭子儀先是派人把李唐宗室都送往陝州,然後積極募兵,雖然中途有程元振的橫加阻攔,但還是募到了幾千兵馬,這些兵馬雖然與吐蕃的二十萬大軍沒有可比性,但是接下來郭子儀在長安城中故布疑兵,又得到了百姓的支持,使得吐蕃軍隊以為郭子儀率領大軍來平叛,所以吐蕃軍隊不戰而退。

其次就是吐蕃方面的原因。吐蕃大軍原先在陝西西部駐紮,然後進攻的長安,但總起來說,他們是遠距離作戰,他們的目標並不是佔領長安城,而是進入長安城搜刮財物。長安距離吐蕃太遠,他們打下來也沒法治理。而且,吐蕃連年的征戰本身就讓吐蕃國內矛盾不斷,他們實際上在物力人力財力等各方面都沒有足夠的支持來徹底佔領長安。畢竟長安是大唐的政治中心,雖然已經衰落,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所以吐蕃在一開始就沒有打算佔領長安這座城市,他們扶立李承宏為皇帝就是出於這種考慮。

而且,吐蕃雖然撤軍了,但並不沒有停止對大唐的攻擊,實際上,之後的每一年,吐蕃都會出兵攻打大唐,劫掠了大量的財物,即便是郭子儀,在談到吐蕃的強大時,也是涕淚不止,而當時的大唐皇帝又不可能重新信任武將,最大可能的抵禦吐蕃。吐蕃的滅亡其實是它自己內部出了問題。


蕭曉四姑娘


吐蕃能攻入長安,是因為當時各方力量都自顧不暇,對吐蕃採取了不抵抗政策。而吐蕃之所以在長安待了半個月就急匆匆地走了,一是因為他們該搶的也搶了,該燒的也燒了,成果還算滿足;第二是因為他們聽說郭子儀帶著千軍萬馬前來討伐,實在是坐不住。吐蕃有能力乘亂攻入長安,但是無論是軍事、政治還是文化上都沒有辦法控制大唐,守住京城,所以乾脆帶著財寶回家去吧。

根據舊唐書之中記載,吐蕃乘著安祿山造反的混亂,聯合吐谷渾、羌、党項等20多萬人從高原直奔長安,一路上因為城池守軍大部分被調走,基本上沒有受到什麼阻攔。當然,也因為那麼幾個大唐養的“好官”,程元振將邊疆告急的文書壓下不報,高暉直接大開城門投降。

兵臨城下,唐代宗將賦閒在家的郭子儀請來助陣,而吐蕃趕來的速度實在太快,唐代宗左思右想,還是決定先逃再說。郭子儀收到聖旨單槍匹馬跑去救駕,一路上只收了20騎兵,剛剛到咸陽又聽說吐蕃去長安了,郭子儀二話不說再折去長安。

在亂世之中,忠義之士的一呼百應是不能小覷的。郭子儀這一路收集散兵,又得到鳳翔節度使高升一千多軍士的支持,到了商州之後,前來支援郭子儀士官越來越多,等到接近長安之時,郭子儀手下已經有四千兵馬,實屬不易。而此時此刻,鹿坊節度使白孝德也帶兵前來支援,這一下子長安城之中的吐蕃人更是坐不住了。

吐蕃一路打過來的確輕鬆,但也因為太過順利沒有和唐軍大國硬仗,心裡也沒什麼底。加上當時的老百姓們都在傳言,郭子儀已經帶著不計其數的唐軍前來攻城,吐蕃人惶惶不可終日。

這便是郭子儀的計謀了,郭子儀手握4000兵士,加上白孝德的兵不到一萬,但是城中的吐蕃人是不知道對方底細的。郭子儀也不急著攻城,白天讓人瘋狂敲鼓,到處都插上旗幟。晚上則點了很多篝火,大晴天讓手下將士二百人騎著馬狂奔,弄得到處都煙塵,讓吐蕃人以為郭子儀這裡有好幾十萬人。

吐蕃、党項這邊雖然有20萬士兵,但是也不敢輕舉妄動,後來越想越虛,直接帶兵開溜了。吐蕃軍一路逃到鳳翔,被硬氣的鳳翔節度使孫志直關門守城,後來唐鎮西節度使兼御史中丞馬磷帶著一千精兵將吐蕃軍打得個措手不及。吐蕃軍來中原這麼長時間,這才第一次和唐軍打了一次硬仗,被殺了千餘人之後終是惶恐,一邊大叫著撤退一邊逃之夭夭。


木劍溫不勝


趁著內亂,大唐的兵力都在鎮壓安史之亂的時候,吐蕃佔領了河西走廊,兵鋒直至長安。

公元763年,吐蕃在大唐新君繼位,國事不穩又剛經歷大戰之際,舉兵二十萬攻入長安。

新登基的皇帝一邊逃跑,一邊下召啟覆被停職的郭子儀。郭子儀臨危受命,只帶二十騎奔赴長安。

郭子儀一邊沿途收服散兵遊勇,整編軍隊,一邊派人混入長安,散佈大唐派來精兵強將收復長安,恐嚇吐蕃人。

吐蕃被郭子儀的消息嚇的軍心渙散,被郭子儀打敗,最後不得不退出長安。吐蕃佔領長安共計15天。

但吐蕃二十萬大軍怎麼會如此短的時間內就被郭子儀的散兵遊勇擊敗?僅僅是因為郭子儀用兵如神嗎?

誠然,郭令公用兵如神,奈何缺兵少將,巧婦難為無米之炊,這還有另一原因。

吐蕃,就是現在的青藏高原,作為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上面空氣稀薄,習慣了高原生活費吐蕃人,來到低海拔的長安,身體不能適應,大面積出現醉氧,一旦出現醉氧,人就會呼吸急促,心率加速,四肢無力,嗜睡,胸悶,頭暈,腹瀉等症狀,讓吐蕃大軍毫無戰鬥力可言。


郭令公真實趁著吐蕃絕對醉氧,又軍心不穩的時候,一舉打敗吐蕃軍,讓佔領長安15天的吐蕃軍隊退回吐蕃。


魔智


這個問題看似複雜,但其實非常簡單:吐蕃軍隊實現了自己的目的,自然高高興興地回家了。或許有人會問,好不容易攻下的城池,卻不要了,豈不是腦子有病?

如果以我們的觀念來看,吐蕃這麼做肯定是腦子有病,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人家就是這麼想的,也是這麼做的。因為吐蕃的發展階段還處在四處劫掠的階段,並沒有把疆域概念看得特別重。當然,“看得不重”這個提法是相對的。

許多人都知道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也知道金城公主和尺帶珠丹。和親雖然被演繹的很浪漫,但歷史卻也沒有那麼美好。事實上,和親的背後多半是為了彌合戰爭。

唐朝確實很強,可吐蕃也不是吃素的。當唐朝向往西發展時,吐蕃也想往東劫掠。就這樣,兩個政權相愛相殺了多年。只是,吐蕃強在軍力,而唐卻是綜合發展的,在社會發展階段上,吐蕃雖然也愛土地,但卻沒有像對金銀珠寶那樣心動。

歷史上吐蕃襲擾唐王朝邊境,那是常有的事。特別是安史之亂開始後,唐朝內部忙著平叛,吐蕃就更得寸進尺了。他們是能佔地就佔地,能搶劫就搶劫。到公元763年時,吐蕃二十萬大軍一路東征,佔領了長安。

當時唐代宗嚇得棄城逃跑,慌忙調集軍隊抵抗。不過,在老將郭子儀等人招兵買馬準備平叛的時候,吐蕃軍隊又從長安撤了。正如題主問的,好不容易佔領了對方的都城,怎麼就撤了呢?

首先,最根本的原因在於吐蕃主要是奔著金銀財寶來的,長安城雖好,人家還真看不上。在他們眼裡,揮霍光了,再來搶就是了,何必要這座城?

其次,吐蕃雖然有二十萬大軍,但深入唐王朝復地,自然不能久留,否則很容易被包了餃子,佔了便宜就撤,才能不吃虧。

再者,在吐蕃人看來,一點點蠶食唐朝疆域才是最精明的做法,即便有了長安城,又沒有將唐代宗及唐朝群臣一併俘獲,也不等於滅了唐政權。

所以說,吐蕃攻下長安,劫掠一空,目的已經達成,根本沒必要再冒風險耽擱太久。至於說郭子儀等人的“威名”,自然還是有的,但還是被後人誇大了。如果真怕郭子儀,又何必來長安呢?


夕陽下的晚楓


誠邀,如題。為何吐蕃佔領長安僅僅15天就匆忙撤走。小編覺得理由有兩點!

首先,大唐的壓力

瘦死駱駝比馬大,大唐可不是吐蕃想怎麼樣就怎麼樣的。大唐內亂,吐蕃屬於趁火打劫,佔了天時的便宜。但是史料記載,吐蕃破長安後,大唐就已經開始調動兵馬包圍吐蕃了,名將郭子儀率領大軍集結待命,吐蕃見勢不好,所以匆忙撤走。


其次,吐蕃已經達到目的

對於吐蕃而言,他知道自己不可能滅亡大唐,吐蕃落後的社會制度也不可能管理好具有先進文明的中原,所以它不能和大唐死磕,佔點便宜也就算了。史料記載,吐蕃破城後將長安洗劫一空。於是吐蕃拿著搶來的東西,歡歡喜喜的就回老家去了。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因為該搶的搶完了,整個長安就是一座空城了,沒有停留的價值。吐蕃國是一個特殊的國度,這個國家實際上跟遊牧民族很像,他們雖然也適合種植穀物也有種植部分穀物,但是卻因為人口少土地大,他們大都以遊牧為生,放羊放牛吃肉,搶劫掠奪打仗,生活習性跟草原遊牧一樣。這使得他們對佔領土地沒有什麼興趣,更多是人到兵到搶劫一空。長安城在安史之亂的時候已經被嚴重破壞了,該搶的值錢的東西沒有多少,吐蕃國軍隊在十幾天時間裡便把能搬走的全都搬走了,完全失去興趣。

其次,唐軍的反擊部隊正在集結前來。當時的唐軍主將是郭子儀,郭子儀一路召集兵勇將士前來追擊。這時候的郭子儀想到了一招好辦法,他不跟吐蕃軍隊正面打仗(主要是因為部隊是剛收編的烏合之眾)中看不中打,他是採用襲擾的方法,到處放火,對吐蕃從長安掠奪來的財富既不奪回也不拼殺,而是全部燒光。這樣吐蕃軍隊就覺得很不上算了,拼命打仗什麼也沒落到就空手回去。所以他們看到郭子儀的部隊來了就趕緊帶著東西逃走,怕的是東西又被燒掉,什麼都沒落下。


優己


曾經的吐蕃,也是個很強大的國家,就連唐朝也做過吐蕃的附屬國。

吐蕃軍隊佔領長安確實是不爭的歷史事實,只是由於吐蕃人一直都生活在高原缺氧地區,來到長按以後,由於平原地區的氧氣過於充足,導致了吐蕃人都患上了“醉氧症”,最後不得不撤離長安,迴歸青藏高原。


瀋陽楊藝


當時,唐將郭子儀在兵力不足的情況下,廣設疑兵,嚇阻敵軍。吐蕃不知虛實,據長安10餘日後退走。


看看侃侃2


他們是來自高原,不適應低海拔的氧多的環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