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不飽”與“吃不下”?危廢處理有錢景,大企業紛紛跨界環保

“吃不飽”與“吃不下”?危廢處理有錢景,大企業紛紛跨界環保

“工業危廢的盈利能力比其他環保領域都要好。而且,根據《國家危險廢物名錄》,危廢可分為46大類上百種,不同類別的盈利能力、技術工藝都不一樣,是一個很大的市場。” 9月18日,雅居樂控股副總裁兼雅居樂環保集團總裁李雪君表示。

因此,固廢環保領域也吸引了較多的資金進入,固廢及危廢領域價值正在被快速挖掘,或將掀起鏖戰。

聚焦危廢處理,和環保行業整體狀況不樂觀有關。近日,相關券商研究報告顯示,環保行業上市公司2018年上半年營業收入增幅同比下滑,淨利潤更是出現7年來首次同比下滑,經營與籌資淨現金流也呈現出惡化趨勢。企業將目光集中投向盈利能力強的領域。

危廢處理供不應求

9月11日,中國機構編制網發佈了《生態環境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也就是俗稱的生態環境部“三定方案”。從《生態環境部職能配置、內設機構和人員編制規定》可以發現,生態環境部新增了幾個部門,其中包括了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危險廢物也在固體廢物與化學品司管理範圍內。

但根據不同口徑統計的數據都顯示,我國危廢處理實際經營規模與危廢產量存在較大差距。

2017年底生態環境部發布的《2017年全國大、中城市固體廢物汙染環境防治年報》顯示,2016年,全國危險廢物經營單位核准經營規模達到6471萬噸/年,危險廢物持證單位實際經營規模1629萬噸,但僅214個大、中城市工業危險廢物產生量就達3344.6萬噸。

可見,危險廢物實際經營規模與核准經營規模和危廢產量之間都存在較大差距,背後包含了危廢處理資質門檻高、地區供需不平衡與企業產能利用率不足等原因。

一位危廢處理企業高層人士向記者指出,國家對於危廢處理的管理很嚴,對於危廢品的流向利用運輸車輛的GPS系統進行全程監控。而危廢處理廠基本只能處理本區域的危廢品,如需跨省需要額外申請。

“一個廠的建成需要3-5年的時間,而且,最關鍵的是危廢處理資質並不容易取得。對於選址、管理成本、資金等都有門檻。作為重資產項目,一個項目一般需要3-4億元。”上述人士指出。

項目資質和建設週期的困難體現在企業層面是產能尚未能完全釋放。截至2017年底,危廢處理行業龍頭企業東江環保的危廢處理能力為170萬噸/年,但上述人士透露,東江環保實際投產的產能可能不到100萬噸,很多都是在建項目。

另有行業數據顯示,81%的企業日處理危廢能力低於50噸,僅不到0.4%的危廢處理企業處理能力超過1000噸/日。

這也造成“吃不飽”和“吃不下”之間的悖論。環境保護部固管中心公佈的數據顯示,2016年全國危廢經營單位利用設施負荷率為24.3%,處置設施負荷率為30.7%,其中焚燒設施負荷率為52.4%,表明總體能力過剩的情況依然存在,且以利用能力過剩為主。

同時,在危廢處理中,也容易出現地區不平衡的問題。

光大證券9月13日發佈的一份研報顯示,通過對全國31省份342個城市危廢信息的統計,發現整體產廢大市集中在京津冀-山東、長三角、遼瀋一帶、西南重工業區等地域。將各城市危廢利用、處置量與相應資質對比,發現各地區利用和處理能力存在短缺或富餘的情況。以內蒙古為例,可以看到利用能力相對充足,處置能力則相對短缺。基於2017年統計數據,各地基本呈現利用產能過剩、處置需求不足的特徵,但地區間差異較大。目前華南、華東地區處置缺口仍較大。

同時,在危廢處理供給跟不上需求的情況下,卻出現了倒賣危廢的黑產業鏈,甚至涉及到偷運“洋垃圾”。

瞄準固廢處理掘金

康佳、萬科、雅居樂、恆大、中國中車等紛紛跨界環保,雅居樂更是直接進入危廢領域。固廢領域增長明顯,特別是危廢板塊。背後的原因是,在固廢領域,除了政策導向外,是眾多環保領域中商業模式較為清晰的板塊。

據瞭解,雅居樂環保集團自成立以來,已經先後在該領域投入了100多億的資金,2020年之前,還將投入200個億,支持其在環保領域的發展。

雅居樂在各領域的處置規模持續擴充,其中危廢處理資質超230萬噸/年,安全填埋場庫容超1200萬方。李雪君指出,希望未來的三到五年,雅居樂環保集團營業額能夠達到100億的規模。

100億規模並非小數,9月8日,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發布2018中國環境企業50強中也只有葛洲壩、三聚環保、北控水務、光大國際、東方園林、碧水源、格林美7家企業營收過百億。

“投資回收期不高於8年,IRR不小於10%,這是投資底線。對於具體項目也會有一套完整的對於工藝、設備、團隊等的評價體系。”李雪君說。

李雪君的信心來源於市場預期較為樂觀,目前固廢處理體量依然遠不及固廢處理需求。隨著固廢處理要求趨嚴,固廢處理廠正從原來“吃不飽”的狀態變成現在的“吃不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