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密旨抄家,結果令人不解,紀曉嵐也是貪汙犯?

1768年,乾隆三十三年,紀曉嵐給親家盧見曾寫了一封信,信中沒有任何文字,只有一點鹽與茶。然而令人意外的是,紀曉嵐的這一封信,卻帶來了嚴重後果,讓乾隆勃然大怒,導致剛剛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的紀曉嵐,迅速被貶到新疆烏魯木齊戍邊。

乾隆皇帝密旨抄家,結果令人不解,紀曉嵐也是貪汙犯?

明清之際,兩淮鹽稅數量巨大,是國家的重要收入,但到了乾隆三十三年,兩淮鹽稅卻出現嚴重虧空,兩淮鹽務發生了重大危機。

由於鹽稅數額巨大,一直都是腐敗高發區,造成稅銀巨大虧空,肯定不是短期行為,所以乾隆將前一任兩準鹽運使盧見曾也列為重大嫌疑,秘密下令對其抄家,以彌補虧空!1762,兩準鹽運使盧見曾73歲,於是就告老還鄉,過起了隱退生活。

清朝查案,不會像現在這麼溫柔,只要列為重大嫌疑,那麼就先抄家再說。一旦發現解釋不清的金銀,那麼必然是貪汙無疑;如果沒有發現,那麼皇帝下旨勉勵一番,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

乾隆皇帝密旨抄家,結果令人不解,紀曉嵐也是貪汙犯?

1768年,紀曉嵐升為翰林院侍讀學士,在南書房行走,自然知道乾隆的這一秘密決定。然而,盧見曾卻是他的親家,紀曉嵐女兒就嫁給了盧見曾的孫子,所以紀曉嵐就要想一個辦法通知盧見曾,讓他趕快轉移資產。

最終,紀曉嵐讓人快馬給盧見曾送去一封信,信裡不著一字,只有一點鹽與茶。盧見曾見到之後瞬間領悟,紀曉嵐說的是“鹽案事發,即要查(茶)封”,所以連夜轉移資產。

於是,欽差突然上門抄家時,才找到“僅有錢數十千,並無金銀首飾,即衣物亦甚無幾”。乾隆小臉被打的啪啪響,但乾隆堅信盧見曾是大貪汙,所以認為“其中情節,甚為可惡,豈有聖旨未到,而外人已知之理?.......如盧見曾堅持不吐,即應加以刑訊。”

一個快80歲的老頭,如何能扛得住嚴刑拷打,很快就把紀曉嵐的書信給說了出來。當年,張廷玉謝恩案,就是因為身邊人洩露消息,這一次又是身邊人洩露消息,所以乾隆勃然大怒,就將紀曉嵐貶到烏魯木齊,史書記載紀曉嵐是“漏言奪職,戍烏魯木齊贖罪”。

乾隆皇帝密旨抄家,結果令人不解,紀曉嵐也是貪汙犯?

紀曉嵐給親家通風報信,這事情有可原,但在這件事的背後,卻反映出清朝的“隱性腐敗”或“信息腐敗”現象。這裡也不免讓人惡意猜測,盧見曾或許也孝敬過紀曉嵐。

如果盧見曾與紀曉嵐無關,那麼紀曉嵐“漏言”,盧見曾是不是要給予報酬?其實,信息就是價值,清朝文人筆記中,就有這一類信息腐敗的記載,內容觸目驚心!

清朝歐陽兆熊和金安清的《水窗春囈》:京官以樞直為最華要,兩書房特清華而已。嘉、道兩朝領袖者至豐腴,每年得饋遺有至鉅萬者,不過通消息,示向背,未有公然雌黃人才於其長之前者。

可見,僅僅給點隱性消息,就能“每年得饋遺有至鉅萬者”,足見清朝信息腐敗之嚴重。當然,這不是清朝現象,古今中外莫不如此!比如明朝袁崇煥案,崇禎下旨抄家時,僅查抄了百餘兩銀子,顯然早就有人給袁崇煥弟弟通風報信了。

乾隆皇帝密旨抄家,結果令人不解,紀曉嵐也是貪汙犯?

信息腐敗極為隱蔽,非常難以發現,以紀曉嵐為例,“信裡不著一字,只有一點鹽與茶”,如果不是乾隆對這一次的兩淮鹽稅之案非常重視,不是盧見曾抗不過捱打,那麼根本就發現不了,紀曉嵐的這一次腐敗案就不會被發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