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若說起近現代文化界的精英女性中,哪位女性的命運最坎坷,想來葉嘉瑩先生的坎坷人生沒有幾個人能比得過。

葉嘉瑩,被譽為“中國古典文化的傳燈人”,是中國最後一位“穿裙子的士”。中國古典文人身上所具有的儒雅氣息和忠肝義膽,都在她身上有著鮮明的體現:她曾站在美國哈佛大學的講臺上,用流利的英語為大家講解中國古詩詞;她放棄國外高校的優厚待遇,請願回國教書,只為中國的古典文化能夠後繼有人;她一生簡樸,將辛苦積攢下的個人財產全部捐贈給南開大學,以支持中國傳統文化研究。

你一定以為,這樣一個人格高尚、才學出眾的人,必定是個散發著溫暖的人,也必定是被上天厚待的人。

其實,命運對這位飽讀詩書、才華過人的女先生,沒有過多厚待,有的卻是逃不過的苦痛。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1924年7月,葉嘉瑩出生在北平城內的一座四合院裡。這個書香世家,本是蒙古裔旗人葉赫氏的後代。清王朝的統治結束後,家族便將“葉赫”首字作為姓氏。

作為家中長女,葉嘉瑩自小就被父母寄予厚望。三歲始識字,四歲誦古詩,六歲學《論語》。雖然,年幼的葉嘉瑩還不懂得詩詞的真意以及《論語》的精義,但她始終認認真真地學習。古詩詞就仿如一泓清泉,讓葉嘉瑩那一顆詩心不斷地得到滋養。

在古典詩詞的陪伴下,葉嘉瑩小小年紀便出口成詩。少女時代的葉嘉瑩在自家院中移種了一棵竹子,看著鮮綠欲滴的竹葉,感受著絲絲的秋意,葉嘉瑩靈心一動,便作出一首詩來: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記得年時花滿庭,

枝梢時見度流螢。

而今花落螢飛盡,

忍向西風獨自青。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這首《對窗前秋竹有感》流露出無限感傷之意,而這種感傷的氣息,則幾乎伴隨了葉嘉瑩一生,如同一片陰影。

在動盪的年月裡,葉嘉瑩先是與父親失去了聯繫。不久後,她的母親因生病動了手術,又因術後傷口感染不幸離世。在尚且青澀稚嫩的年紀裡就失去了至親,葉嘉瑩內心的苦痛,是常人所難以想象的。

葉嘉瑩沉浸於失去母親的悲痛之中,她提筆作詩,通過這種方式來排解內心的苦痛。在此後的人生中,葉嘉瑩似乎就沒有間斷過遭遇苦難,但是,每當身陷苦難之中時,葉嘉瑩總能夠通過古詩詞找到人生的另一個出口。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各種苦難,誰都不願意發生,可是極大的悲哀和痛苦,讓你對人生有了另外一種體會。如果不把詩人的小我感情打破,就不會有更高更遠的想法。”

有了這番人生感悟的葉嘉瑩,已是垂垂老矣。歲月待她如此殘忍,而在耄耋之年,她竟然能以如此平靜淡然的心態,去總結自己這一生的苦難曲折,僅憑這一點,她就可以稱得上是“女中君子”了。

只是,葉嘉瑩未必會在意這些讚許。她渴望歲月安好,可歲月卻不曾厚待於她。女人啊,如果內心缺少強大的力量作為支撐,很容易在破碎的人生中垮下去。而葉嘉瑩之所以能夠在殘酷的境遇中頑強地走下去,正是因為她的心中湧動著一股力量,這股力量源於她對古詩詞的熱愛,也源於她要將中國古典文化傳承下去的信念。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1981年,出席杜甫學會會議時葉嘉瑩與繆鉞教授(中)、金啟華教授(右)合影

作為情感豐富的女詩人,葉嘉瑩在古詩詞中得到了滋養,找到了心靈的依託。但是,在現實世界之中,她並沒有享受到感情的滋養,甚至還為了一段並不幸福的婚姻,過度透支了自己的心力。

葉嘉瑩並沒有體驗過戀愛的滋味,雖然她也結婚了,但是她與丈夫趙東蓀的婚姻生活裡缺少了愛情的維繫。

起初,家中長輩就不看好趙東蓀,認為他並不是個踏實勤勉的人。一直沒有遇到“真命天子”的葉嘉瑩,已經被對方追求了兩三年。她雖然對趙東蓀沒有絲毫愛意,但也沒有什麼惡感。當她得知他丟了在秦皇島的工作時,內心很是愧疚。不久後,趙東蓀的姐夫幫他在南京找了一份工作。葉嘉瑩勸趙東蓀安心工作,可趙東蓀卻對葉嘉瑩說,如果葉嘉瑩不和他訂婚,他就沒辦法安心工作。

即便葉嘉瑩這般聰慧,終究也沒能參透愛情這道謎題。如果葉嘉瑩活得足夠通透,那麼她會告訴自己,面對自己根本沒有感覺的人,就不要答應對方的任何請求。可是,葉嘉瑩總覺得,自己對趙東蓀有著一些虧欠,這種虧欠感讓她不得安生,便只好答應和趙東蓀訂婚。

婚後,葉嘉瑩也沒有等來安定幸福的生活。她跟隨丈夫到了臺灣,開始在異鄉謀求生活。

到臺灣一年後,丈夫因為一些莫須有的問題而進了監獄。此時的葉嘉瑩只能帶著不到一歲的女兒,寄居在丈夫姐姐那窄小的家中,在走廊裡打地鋪。

寄人籬下的生活總是心酸的,沒有什麼生活來源的葉嘉瑩,日子過得清苦無比。但葉嘉瑩的內心又是堅韌的,她不肯向命運低下高貴的頭顱,反而越是在生活困苦時,越是要活得優雅體面。

為了不打擾到別人休息,葉嘉瑩每天等姐姐一家人睡下後,才哄著女兒入睡,次日一早,她就要趕在大家起床前,先把鋪蓋整理妥當,把走廊收拾乾淨;中午的時候,大家都要午休,她擔心女兒的吵鬧會煩到別人,便抱著女兒在樹蔭下來回散步。

生活是艱難的、苦澀的,葉嘉瑩只能在詩詞裡盡情地宣洩著心中的煩憂。在文字中宣洩之後,她獲得的是心靈上的安撫。只有經由這樣的方式,葉嘉瑩才可以在這破碎的家庭裡安心度日。

經過無數個日夜的煎熬,葉嘉瑩終於等來了丈夫出獄的消息。原本她以為,丈夫出獄後一家人就團圓了,人生就會由陰轉晴。可她的夢想落了空,命運再一次給她以沉重的打擊。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葉嘉瑩手書(南開大學文學院張靜提供)

趙東蓀出獄前,葉嘉瑩通過師友舉薦,在臺南一所私立中學光華女中教書。雖然工作辛苦,但她的教學成果卻非常理想,而且有了工作也就有了收入,這樣一來,生活也不至於很差。

1953年,趙東蓀出獄之後性情大變,動輒大吵大鬧,甚至還有家暴的舉動。葉嘉瑩是一個骨子裡流淌著古典文化血液的人,面對這種情況,她首先想到的不是離婚,而是既然自己已經嫁給了他,那就應當擔負起一個妻子的責任。

她百般溫情地對待他,可是當他看到剛出生的第二個孩子還是女孩時,竟然頭都不回地走掉了,全然不顧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此時身心所承受的疼痛。

脾氣暴躁的趙東蓀就職之路並不順暢,即便好不容易找到工作,也因為性格原因幹不長久。他終日裡沒有什麼正經事情做,只是在家中唉聲嘆氣,稍有不順就對妻子女兒惡語相向。葉嘉瑩纖弱的肩膀上,承載著一家的生計,為了養育女兒,她必須節儉度日,甚至只能穿著打了補丁的長衫站在講臺上教書。

生活的重壓,已然讓葉嘉瑩喘不過氣來,婚姻的不幸更讓她產生遇人不淑的嘆息。有很多次,葉嘉瑩想一死了之。可是,看著膝下幼女,她的心又軟了下來,然後橫下一條心來:命運對我如此無情,我偏要多姿多彩地活下去!

從舊時代裡走過的女子,太容易依附男人。但是,葉嘉瑩不一樣。少女時代就失去母親,二十五歲時帶著剛出生的女兒嚐盡人間的酸辛,盼望丈夫迴歸家庭,可沒有盼來丈夫的體貼與柔情。

由於葉嘉瑩平日裡的教學工作主要與中國古典文學有關,所以,她得以接觸到大量的古詩詞。這一天,她偶然讀到王安石的一首詩,正是這首詩,讓葉嘉瑩慢慢放下了對丈夫的怨恨。詩中寫道:“風吹瓦墮屋,正打破我頭。瓦亦自破碎,豈但我血流。我終不嗔渠,此瓦不自由。眾生造眾惡,亦有一機抽……”通過這首詩,葉嘉瑩終於領悟到,世上萬事,可能真的有著各種機緣。既然命運不肯溫柔地對待自己,那麼就放下種種渴盼,在此後的歲月裡學會獨自承受,畢竟人生之路只能自己一個人走。

葉嘉瑩抱定主意,不再把人生的幸福以及生活的指望,全部寄託在丈夫身上時,她的人生開始出現了真正的轉機。

1954年,葉嘉瑩到臺灣大學任教,後又兼職在淡江、輔仁兩所大學教課,她帶領學生們在古詩詞的海洋中盡情徜徉,同時也清除了自己心中的悲慼與怨懟。

1966年,葉嘉瑩迎來了人生的轉折點,她獲得了前往美國講學的機會。可她開始時並不願意接受。一來她不懂英語,二來擔心自己難以適應國外生活。可當她想到,或許在國外丈夫能找到合適的工作時,便又應承下來。白天,她忙於教學工作,只能趁夜晚兩個女兒進入夢鄉後才能補習英文。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大學任教時,葉嘉瑩也是在圖書館裡伏案工作,直至深夜。

葉嘉瑩說,她喜歡深夜獨自工作的感覺,因為這份寧靜,這份專注,她在家中是很難獲得的。雖然葉嘉瑩的前半生一直處於顛沛流離之中,但人到中年之後,她反而活得自在通透起來。在命運的摧殘下,她雖有過抱怨,可是在持續不斷地追求學問、涵養道德的過程中,葉嘉瑩的心境卻逐漸變得清明平靜。

既然無法改變命運,無法改變外在環境,那就涵養自己的心性,埋頭繼續前行。在很多時候,改變自己的心境,比改變外在環境要更切實際。

既然婚姻生活已然如此,那麼就放下對婚姻原有的希望,畢竟在人生中的大多數時刻,人能夠依靠的也只有自己。

只是,兩個人在婚姻的圍城裡相對一生,竟如同兩個陌生人一般,這對葉嘉瑩那豐富而充沛的靈魂來說,畢竟是太過壓抑。幸好葉嘉瑩沒有在這種壓抑的婚姻生活中失去對自我生命價值的追求。

如果說,一個女人要活出高質量的人生,需要命運的垂青以及不斷加持的運氣,那麼很顯然,葉嘉瑩的一生則完全是靠著不斷調整內在心境,才活出了自己的精彩。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葉嘉瑩榮獲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

就在葉嘉瑩以為自己的人生境遇不斷好轉的時候,一個噩耗擊碎了她對生活的美好向往:1976年3月,葉嘉瑩的大女兒言言和大女婿在一場車禍中不幸遇難。這一年,葉嘉瑩已經年過五十,她默默地操辦完後事,喪禮結束後卻把自己封閉起來,一口氣寫下《哭女詩》十首,傾吐自己經歷的半生坎坷,歷數自己承受的苦痛辛酸。

但是,如果你以為葉嘉瑩在遭受這許多磨難後,就意志消沉、悲觀厭世起來,那你就想錯了。早年的離亂生活,早已磨鍊了葉嘉瑩的心性,讓她對現實人生的洞察更加清醒。從失女之痛中,葉嘉瑩參悟到,自己的餘生已經不多,況且人生中又充滿了變數,與其沉浸在小家、小我的情感中,不如趁著自己還有精力,還能散發出生命的餘溫,為自己熱愛的古詩詞文化盡一份心。

大女兒去世兩年後,葉嘉瑩在報紙上偶然看到,中國的大學需要教師。這則消息不僅讓身在海外的葉嘉瑩產生了濃厚的思鄉之情,更激起了她對自己晚年生活的展望。她渴望站在中國詩詞文化的發源地,讓更多的人領略到中國古詩詞的優美韻味。

懷著這樣的心願,葉嘉瑩提出了回國講學的申請。她的申請不久就批了下來。從此之後,葉嘉瑩開始利用每年的假期回國,到高校講授古典詩詞。她說過:“我平生的離亂都微不足道,只願年輕人能夠把我吐出的絲,織成一片雲錦。我的蓮花總會凋零,但我想把中國傳統文化的蓮心留下來。”

命運不曾善待於她,但她心中的怨恨早已隨著歲月散去了。她對命運再沒有什麼希求,唯獨希望能夠把中國古典詩詞文化繼續傳承下去。三十多年過去了,葉嘉瑩曾在北京大學、南開大學、天津大學、復旦大學等幾十所高校講學。九十歲高齡的她,在授課和演講時依然堅持端正地站立,她說過,老師就應該是站著講課的,這是對學問的尊重。她還說,不論在任何時候,都應該盡到自己的責任,這是一個人應有的操守。

糟糕的婚姻何其可怕,如果把人生中所有的希望,都寄託在伴侶的身上。

坎坷的命運何其不幸,如果只想著接受命運的饋贈,卻從來不想如何在艱難困苦中承擔責任。

當我們經歷糟糕與不幸之後,卻依然能以平靜如水的心面對未來,那麼我們的人生境遇中的溝溝坎坎,也就不會繼續折磨我們的心靈了。

葉嘉瑩說,人要有一種“弱德之美”。但“弱德”不等同於“弱者”。

生活中的弱者只有捱打的份,而具備弱德之美的人,則既能夠有所承受,更是有所堅持、有所承擔。

這種弱德之美,在葉嘉瑩身上就得到了完美的體現:在多少無助悽苦的時光裡,她咬牙堅持下去,用詩詞滋養心靈,用事業擴展人生。

當然,更重要的是,在這種種糟糕與坎坷之中,葉嘉瑩依然能夠握有人生的選擇權。希望你也是這樣的:即便被命運虧待,被婚姻虧欠,也依然能從其中解脫出來,涵養心靈,成全自己。

選自圖書《所有答案都在人生裡》

終身成就獎獲得者葉嘉瑩:若有詩書藏於心,歲月從不敗美人

致敬自由而獨立的靈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