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華如何看待死亡?

用戶6209706670995


亞瑟·叔本華,是德國著名的哲學家。他開創了非理性主義思想先河,同時也是德國近代唯意志論哲學的創始人。

叔本華的生死觀是建立在其哲學思想之上的,所以談論他如何看待死亡前,有必要簡單瞭解他的哲學理念。

在其著作《作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一書中,叔本華認為意志是世界的本原,也就是它的內在本質,而“世界是我的表象”,世界彷彿一個承載意志的容器,只有意志才是真實的,世界皆是虛妄。我們可以看到,這與康德的理性主張背道而馳,康德認為理性才是客觀的世界本原。

這裡所說的意志就是指人類的各種慾望,叔本華認為人類生活由各種慾望堆砌,人們永遠不能感到幸福和滿足就是因為他們對慾望的追求是無盡的,一個慾望得到滿足又會產生新的慾望,所幸福只能出現在一個慾望實現的那一瞬間,在此之後又回到追求新慾望的痛苦之中。<strong>

雖然說叔本華的這種思想帶有消極意義,但其實十分接近於現代社會人的生存狀態,就是人們很難真正享受生活,即使實現了全部慾望,生命也會陷入到一種無聊之中。

在這一基礎上,叔本華思考生命問題時,“生命意志”可以說是他哲學思想的關鍵詞,這種思想主張生命是虛幻的,意志是真實的、永恆的。生命本就虛無,因此他對待生死有種近乎旁觀者的淡然。

首先,他認為死亡並不可怕,為什麼這麼說呢?

他說我們之所以恐懼死亡,是因為這是“生命意志”的本能驅使,也就是我們有活著的慾望,但死亡是必然的,因為人類本就非自然之物。

他把人分為“非存在”、“存在”、“非存在”三個階段,出生前人本不存在,出生時才是存在的狀態,而死亡即是迴歸,再次回到不存在狀態,人類本就從“不存在”的黑暗中而來又回到黑暗中,所以他沿著伊比鳩魯的說法認為“死亡與我們無關”。

其次,叔本華認為個人的死亡只是生命形式的終結,而意志則是永恆的。

意志不是可觸摸的實體,叔本華認為在一個世界中生命實體可以寂滅消失,但是存在另一個世界意志會獲得重生,這類似與佛教六道輪迴的觀點。

他認為人人都有“生命意志”,但是阻礙這種意志實現的就是死亡,所以他主張要想達成生命意志就必須先克服對死亡的恐懼,換句話說,就是要人去接受死亡。

但是這種克服是積極的,他反對人們自殺的選擇,自己終結生命這不是對生命意志的成就,相反是一種拋棄,叔本華認為成就生命意志的辦法就是度過痛苦的一生,接受生命的苦果,他主張通過藝術、哲學、宗教以及禁慾去達成意志自由。在這一觀點上有其積極意義,一方面他讓死亡更容易被人所接受,使人的恐懼得到心靈慰藉,具有宗教信仰的效果。

最後,我們可以看到,叔本華對待死亡仍然繼承了古希臘時的思想。

柏拉圖認為,死亡就是靈魂從肉體分離,因此死亡一分為二,靈魂與肉體成為一組二元對立,笛卡爾主張“靈魂不死”,到了叔本華這裡也如此,死亡是意志與表象世界的分離。

但當我們看尼采的時候就有了轉折,尼采重新評估了生命的價值,他對生命是積極的,儘管他同叔本華一樣認為死亡不可避免,人生極其痛苦,但尼采主張超越和鬥爭。

他反對消極懦弱的“等死”,主張征服與超越人生的痛苦,這就是他所說的“成就之死”,較之叔本華要樂觀許多。


靜靜的頓鵝


叔本華是一位典型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對生命有著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他向人們揭示了“生之罪”,向人們揭示瞭如何擺脫幸福,實現幸福。叔本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康德的思想,創立了意志哲學。認為,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無法掌握事物的本質結構。這裡的本質就是“意志”,意志與表象又是對立統一的。叔本華從這一觀點出發,認為生命本身只是一種表象,而生命的意志是人們的意欲。生命的延續離不開意欲,而意欲有時人們痛苦的根源。只要生命要延續下去,就必須不斷地滿足那些無止無盡的“意欲”,因而,必須不斷地經驗到那無止盡的痛苦,這就是他所強調的“生之罪”。叔本華認為,要根本擺脫痛苦,就是要擺脫意志的束縛,而要擺脫意志的束縛,人只有走向死亡。同時叔本華認為作為個體必然有死,但是我們生命的意志卻是永遠不可毀滅的。生命意志是一種驅動著個體生命活動的原始力量,因而它不會因為個別有機體生命停止而化為烏有。到此,我們對死亡才有了全面的認識,這才是真正哲學探索的開始。


悠哉但丁


這個問題其實有人已經回答過了,而且還很經典,以叔本華,康德,黑格爾等一批德國古典主義哲學思想為德意志的輝煌墊一定的思想基礎,然而他們畢竟是垂暮的一代,代表了那個垂暮的時代,馬克思有對那個時代歐卅革命及思想的發展歷程有過經典的總結,他說:"英國完成工業革命用了一百年,法國用了一百五十年,而德國卻用了二百五十年,德國的革命是德國人胸膛裡的吶喊。"也就是說德國是被迫地革命,由此可見德國思想文化界的顧冥。回到具體的問題上,叔本華是唯心主義的祖宗之一,他對物質表像與本質的認知論述完全就是自我痴迷的自囈,對此尼采不是在偶像的黃昏,查拉斯圖拉,道德的譜系三部曲中以精采的語言直接抨擊這種唯心的桎梏嗎?在物質世界裡,任何物質的表像都是本質的一種表現形式,如生命,死亡只是生命能量形式的一種休眠形式,是一種感觀上的表現形式,生命只不過是以另一種物質形式又展開了新的歷程,為了說明這個生命死亡的問題,我不得不費點筆墨,權作科普吧。唯物主義者認為宇宙為物質的世界,我們已知的構成物質的最基本的元素是碳元素,生命之所以以各種生動的形式於世,是因為生命體中碳元素被自然賦予了能量,對,是能量,你大可以參照汽車沒油便無法奔馳,具體到人,身體裡的能量來源於體外自然界中生產的各種食物,當人體裡能量耗盡時,生命體這種形式便終止了,那這一現象的本質是什麼呢?是能量守恆,是物質不滅定律。如何理解能量守恆呢?簡單地說你的身體從自然中吸取了多少能量,最終你的身體組織會以碳元素的形式還原這些能量於自然,也許這些碳元素成為花草樹木動物等別的生命體的能量來源,最終進入到自然的食物鏈中,循環往復,看!生命不過又是以另一種形式展開了歷程。這又引發了另外一個問題,能量從何而來?這是一個科學性更強的問題,我不得不從宇宙的起源開始說起,在這裡篇幅受限不便展開,我曾就此寫過一篇專文《生命的故事》那裡我儘可能就我所識從宇宙起源開始詳細描述了一切,由於此文結尾段帶有一定政治傾向不合時宜被和諧掉了,此文發於十年前,如果此平臺不拘於此,我可以重發以饗眾人!


凱恩1997


叔本華~十八世紀德國哲學家,對待死忘他是這麼說:

“生即死,死亦生,生死不由命,物定能勝天……菩提本無樹,何懼生死?”


有邰一夫


叔本華是一位典型的悲觀主義哲學家,他對生命有著強烈的人文主義關懷。他向人們揭示了“生之罪”,向人們揭示瞭如何擺脫幸福,實現幸福。叔本華在一定程度上繼承了康德的思想,創立了意志哲學。認為,我們只能認識事物的表象,無法掌握事物的本質結構。這裡的本質就是“意志”,意志與表象又是對立統一的。


裸岩石


從我個人膚淺的理解來說,叔本華認為在個體存在之前和死亡之後都是無窮無盡的不存在,既然我們從未因為我們存在之前的不存在而悲傷,為何對死後的不存在感到悲傷?這都是不值得的。

大自然關心的是一個種屬的存在,而不是個體的存在,比如說我們人類是一個種屬,大自然會讓個體死亡而不會讓一個種屬消失,但是所有個體最本質的東西都是以種屬延誤的形式存在下去。

所以我們可以說我們死去了,但是自己本質的東西卻永恆存在。

我們從不存在的無中生有,又最終迴歸到無中,所以我們對死亡的態度也不必在太意。

他的思想讓我想到了佛教還有《自私的基因》,佛教即使無我,自私的基因說我們個體的存在只是為了延續基因的傳承,個體只是基因的載體,個體終究死亡,但是基因卻會讓個體以性慾存在的方式通過生殖無限存在下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